《望月》優秀教學反思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都當作 記敘文來教。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在弄清楚 記敘文的"六要素",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慾望。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每個語文老師都要有戰略的眼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望月》優秀教學反思

在具體的教學《望月》中,採取了三條措施:

1, 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學成功的關鍵。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情節——"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交談(對背頌月古詩,討論月亮像什麼),"我"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學生閱讀的規律。引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與小外甥"交談"什麼,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三是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易到難,先理解一般內容,再提出更較高的學習要求。

2,努力地創設課文情境。什麼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寫的人,景,物和當時當場的氣氛。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入境始覺親"。只有親臨其"境",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我"在甲板上賞月時的情境,是恬靜的,他的心情是愉悅的。小外甥與"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頌月古詩的`情境,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是自信的, "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敘述"月亮像什麼"時的情境,是生動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變爲"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遠的。我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朗讀,想象和語言描繪等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這幾個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導品讀體會。文學作品的內含是很豐富的,是通過描寫境界,塑造形象來陶冶,感染讀者的。閱讀文學作品,一定要細細品讀語言,領悟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同時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讀者對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價值就越大。因此,我在教學中耐心地引導學生品讀小外甥與"我"對的詩句時,辨析每次對背詩句的"同","異",理解小外甥出"對"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機靈"。在誦讀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時,感悟他的膽識——把天空當作人,把月亮當作他的眼睛。在品讀我"展開幻想的翅膀……"時,啓發學生想象,討論。這裏的引導還不到位,如學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國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樣:聰明好學,愛幻想。那麼,"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義也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