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的形狀和結構》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橋的形狀和結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橋的形狀和結構》教學反思

《橋的形狀和結構》教學反思 篇1

在六甲班,我執教了《橋的形狀和結構》這一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我感覺學生對橋的知識掌握得比較好。

一是通過對比實驗認識了橋面在拱下方的拱橋承重能力更強一些。因爲橋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產生的向外的推力。橋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緊,還增加了橋面的抗彎曲能力。

二是通過學生熟悉的湘江二橋,比較全面地認識了拉索橋。特別是遊戲模擬“拉索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促進了學生對拉索橋的進一步認識。

從這一課的教學,我發現離學生越近的知識學生越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多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纔會讓學生更喜歡我們的課。

《橋的形狀和結構》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教學,將在前幾課教學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認識瞭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建築—

橋。而瞭解生活中各種橋的形狀和結構,以及這些結構的優點,也是爲了下一課“造橋“打基礎的。本課教學時,應充分利用圖片、視頻等媒體資源,使學生儘可能多地瞭解橋。

教材中的三幅圖,分別是石拱橋,高架橋,跨江鋼架橋,在分析這三種橋時,要引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講解,如它們分別應用了拱形、增加厚度抵抗彎曲、框架結構等科學原理。當分析這麼三個是不夠的,讓學生看更多的橋的圖片,最好是家鄉的橋,學生熟悉,有親切感,更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通過更多圖片的介紹,認識到橋的各種形狀和結構,再從多種多樣的橋結構中,引申出拱橋和鋼索橋兩大類。

對於拱橋,受到前情知識的影響,學生較熟悉的是橋面在拱上方的橋,也明白拱橋承重的原理,對於橋面在拱下方的拱橋,學生在生活中雖然也常見,但卻無法很好地解釋這種橋的受力特點。我們可以藉助鋼鋸條或竹條,兩端綁上繩子使之成爲拱形,那繩子就是在拱下方的橋面。讓學生親自體驗感知一下鋼鋸條、繩子受到的力,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這種拱橋的受力特點,再讓學生閱讀一下書本中對它的介紹,使學生在理解基礎上進行閱讀,對其受力特點就印象深刻了。講解鋼索橋時,通過大量圖片的介紹,有本地區的,有國內的,還有國外的,看着一座座壯觀的跨江、跨海鋼索橋,首先使學生在視覺上受到衝擊,感受到人類的偉大,同時也認識到鋼索橋都有一個或兩個高高聳力的橋塔。橋塔什麼用?爲什麼要建那麼高?這是學生們自然產生的思考與疑問。對於這個問題,讓學生在模擬實驗操作中感知一下,印象會很深刻。按照教材中的圖示,讓學生模擬建造一座“鋼纜橋”,隨着橋面與橋塔頂端距離的變化(也就是橋塔高度的變化)感受到承載橋面的鋼纜所受拉力的大小,會發現橋塔越矮小,鋼纜需要承受的拉力就越大,從而很好地理解了爲何鋼索橋都有高高聳力的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