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數學教學反思2篇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圓錐的體積》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圓錐的體積》數學教學反思2篇

《圓錐的體積》數學教學反思1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圓錐的體積,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通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收到的效果不佳。

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掌握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爲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我在六年級(6)班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斷:讓學生自選空圓柱和圓錐,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與書上的結論有很大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的。

思維也出現了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的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置身於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信息的批判。既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讓他們去幾經碰壁,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問題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經歷思維的碰撞。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富於啓發性的。學生做數學題不僅要學會這道題的解法,而且更要懂得這個解法的來歷。

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真正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有效利用“錯誤”這一資源,勇於、樂於爲學生創造時機,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我們的課堂纔是學生成長和成功的樂園!

《圓錐的體積》數學教學反思2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由於教具的製作非常麻煩,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圓錐的體積,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通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收到的效果不佳,計算圓錐的體積時容易忘掉乘。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掌握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在本次課中,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根據學習體積的經驗,先判斷四個圓錐的體積大小,引導學生猜測圓錐的體積和它的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都能說出圓錐的體積跟它的底面積和高有關係,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

爲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同時爲了節約教學時間,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斷:讓學生思考,圓錐與學過哪個立體圖形的關係最近?爲什麼?學生很容易找到圓柱,接着我又拿出幾個不同的圓柱,問:考考你們的眼力,選擇哪個來研究這個圓錐的體積比較好?將學生選的圓柱進行驗證,發現與圓錐是等底等高,告訴學生在選擇實驗材料時要儘量選擇有些相同條件的.,這樣實驗時可以少走彎路,實驗的結果準確些,在這個過程中加深了對“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理解。這時,讓學生進行小組合做,實驗探究,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的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置身於有目的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選擇及信息的歸納。既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完全是優化實驗過程所產生的效果。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爲了增強實效性,避免走形式,在課前,我引導學生製作等底等高的一組圓柱和圓錐,使每個學生都能真切的參與實驗、參與到探究中去,讓他們以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懷着喜悅的心情進行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意識到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以學生認識發展規律爲依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實際應用使學生在“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中理解運用知識。在教學環節中以學生探究爲基礎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總結規律,並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感受到數學的應用性,解決問題的樂趣,逐步提高學生探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中比較遺憾的時,在製作課件時考慮不周全,幾個圓錐的相關數據不準確,比例不合適,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影響了學生的判斷結果,這些看似細節的環節,卻反映了在備課時的粗心大意,對學生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今後要注意,時刻記住:細節決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