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範文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徵,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以往幾次,都是按老方法進行,一開始教師就準備了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先比較它們的底面積相等,再分別量出它們的高也相等。進而由老師做實驗,把圓錐裝滿水(或沙)往圓柱裏倒,學生觀察倒了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接着推導圓錐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重點強調求圓錐的體積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節課上下來非常輕鬆,非常順利,時間也充足,作業效果也還不錯。可是到了綜合運用問題就出來了:忘記乘三分之一的,計算出錯的,已知圓錐的體積和底面積,求高時,直接用體積除以底面積的,出的錯誤五花八門。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範文

再上這節課時,我加強了以下幾個點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教學新課時,我出示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讓學生觀察並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2、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爲主線,即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3、學生做圖形應用題時,引導學生審題,先確定是什麼圖形,再想相應的計算公式,最後根據公式列出算式。這樣對於後面的綜合運用題,學生有了這種固定思維模式,就不會亂列式,

4、列出算式後,不要按部就班的從左算到右,先觀察算式的特點,尋求簡單的計算方法,把口算和計算有機結合。如:3.14×(4÷2)2×8時,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後再計算3.14×32。又如:×3.14×(4÷2)2×9時,先口算×9=3,(4÷2)2=4,3×4=12,再計算3.14×12。這樣就大大地減少了學生計算難度,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