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攝影師》教學反思(通用12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攝影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1

《小攝影師》這課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討論重點問題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後指導讀一讀,討論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說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着”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

從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是個小男孩嗎?”中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熱愛孩子,不讓雜誌社的記者採訪,是因爲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爲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說明他是個不圖名利的人.既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那麼,在擴展聯繫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兒還會不會回來再爲高爾基照相?”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課堂很活躍。老師趁熱打鐵,請學生接着往下寫吧。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說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說想寫的願望。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2

《小攝影師》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小男孩對高爾基的熱愛崇敬之情和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爲主。對於我們班的學生來說,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在《小攝影師》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規定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着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如果忽視這一點,則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學生很難體會出來的。因此,我在教學時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說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情感是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和感悟的。如果說“吩咐”一詞着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麼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學時,我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昇華情感。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爲什麼不願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還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爲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小男孩再來時會是怎樣的情景,進而進行續寫的習作訓練,讓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

當然,課堂教學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向全體。因爲這篇課文對於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體會課文的情感有很大的難度,所以對他們的情感體驗考慮太少。在以後教學中,我會認真思考,讓他們也能有所體驗、有所進步,這是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目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3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講的是高爾基工作繁忙,不接受任何記者的採訪,卻特許一名小男孩兒進入他的辦公室,爲他照相的事。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和愛護。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祕書告訴高爾基:“外面來了一位攝影師。”“是個小男孩嗎?”高爾基問。從對話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掛念着那個少先隊員。再如男孩見到高爾基後,“仔細打量着高爾基,咧開嘴笑了”,這個細節反映了孩子對高爾基的崇敬和見到高爾基後的激動和驚喜。鑑於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重點引導學生從對話和細節描寫中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由於本課的對話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可以理解大體意思。因此,我首先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並通過小組賽讀的方式,將課文讀正確、流利。然後按備學學案學習,最後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探討問題,交流答案。再次,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人物內心活動。最後,續寫《小攝影師》。

因爲有了課堂上對課文對話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對孩子們來說,續寫就很輕鬆了。同學們僅用了20分鐘就完成了續寫部分,大部分同學寫得還非常精彩。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4

新課改指出: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專家也曾說過:從創新的角度出發,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

教學《小攝影師》一文時,我根據課文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除此之外,我還結合這兩單元的訓練重點(重點之一是“試着提出問題”)在指導學生自讀自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拋磚引玉,適當提出了帶有開放性,啓發性的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提出問題。如,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小男孩爲什麼要給高爾基扔小紙團?2,高爾基爲什麼不願見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呢?這兩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都積極舉手,踊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串聯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的,特別是第二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數學生都能結合生活實際,有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回答。有的說:“高爾基關心下一代,願意幫助小男孩。”有的說:“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爲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說明他是個不圖名利,關心下一代的大作家!”也有的非常激動地說:“高爾基就像我們的老師一樣,只要是對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再忙也要幫忙的!”……聽着他們真實的感受,看着他們爭先恐後的表現,我趁機誘導他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說像這樣的問題,需要聯繫上下文來回答,而且答案能夠表現主人翁的好品質,或者需要動腦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對我們纔有所幫助,我希望今後同學們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來。經我這樣一啓發,開始有一兩個學生舉起了小手,第一個學生站起來猶豫了一下說:“文中爲什麼還要寫‘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輛電車,電車馬上開走了’呢?”,孩子們好象真的被他問住了,沒有幾個馬上舉手回答的,一個個都在那裏緊縮雙眉,認真思考呢!看到這種情況我馬上表揚了這個同學,說他提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動腦思考,提得好。經我這麼一說,教室裏馬上熱鬧起來了,“他爲什麼還要仔細打量高爾基呀?”“高爾基好心幫他,可他爲什麼還不用高爾基的膠呢?”

漸漸的不少學生都能提出聯繫上下文回答,或者受名人精神感染、教育的問題來了。這樣一來,就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只提詞語是什麼意思的問題了。這表明他們經過訓練,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向全體,大面積豐收做得還不夠到位。這是因爲這一做法一時還很難能被所有三年級的小學生接受,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正常的。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這是我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目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5

《小攝影師》這課是通過人物的對話、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找出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後讀一讀,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說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着”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自己負責辦牆報的攝影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有:“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是個小男孩嗎?”從這些句子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不讓雜誌社的記者採訪,說明他不慕虛名,不圖名利。不是爲了宣揚自己,而是爲了讓下一代的孩子能從他的身上學到一些精神。

既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那麼,我們來寫一寫:小攝影師第二天又來找高爾基照相了嗎?請接着往下寫。

看李南池寫的:

第二天,高爾基早早地起了牀,他來到辦公室,還是非常惦記着昨天來的那個小男孩。爲此,他昨晚一夜沒睡好覺。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馬路,嘆了口氣說:“哎!多可愛的一個孩子啊!多麼希望今天能夠再來啊!”高爾基一整天都沒有離開過辦公室,一直等着男孩的再次出現。傍晚,高爾基正準備下班回家,突然聽到祕書的稟報:小男孩來了。高爾基喜出望外,趕緊叫小男孩進來。只見小男孩氣喘吁吁跑進來,深深地鞠了一躬,愧疚地說:“對不起高爾基同志,昨天浪費了您寶貴的時間,請您原諒!今天本來不想再打攪您了的,可是我們學校的同學都非常喜歡看您寫的文章,非常希望在學校的牆報上看到您的照片,所以我只好在放學後趕來了”。高爾基抱起小男孩,非常激動地說:“你終於來了,知道我有多惦記你來嗎?你真是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好孩子!來吧,給我照,多拍幾張”。小男孩這次很麻利地拍完照,正準備走,高爾基喊來祕書,還讓祕書給高爾基和小男孩照了一張合影。

劉雨秋的:

第二天,高爾基早早地起了牀,來到辦公室,正在自言自語地說:“多麼可愛的一個小男孩啊!可惜他可能再也不會來了。哎!”突然,高爾基眼前一亮,在昨天小男孩往地上坐着哭的地方有一張小男孩掉下的學生證。高爾基喜出望外,趕緊吩咐祕書循着學校地址去找那個小男孩。果然小男孩找來了。小男孩非常慚愧地低下了頭說:“昨天真的很抱歉,浪費了您寶貴的時間,今天又麻煩您派人接我來,真的謝謝您。您知不知道,學校的同學聽說我給您照相失敗,都非常失望,遺憾。都埋怨我做事馬虎呢!我可是慚愧得一個晚上都沒睡好覺呢!”“呵呵,我就知道你會這樣。”高爾基一邊撫摸着小男孩的頭一邊說:“今天,我讓你多照幾張相,送你一些書,拿回去給他們看”。“太好了!太好了!”小男孩高興得蹦起來。

本課的難點在於要求從對話中把握人物心理。讓學生實實在在的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纔會在續寫中實實在在地運用這種寫法。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說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說想寫,還寫得比較好的願望。

好啦,關於《小攝影師》教學反思的文章,小編就爲大家整理到這兒啦,其實,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而已啊,如果大家願意的話,不妨自己親身讀一下這篇文章,想必你們也一定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6

《小攝影師》一課我用生本課堂的模式進行教學,課堂上學生並不是我想象中的討論熱烈,發言積極。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太高,導致課堂又呈現出教師說的多,學生說的少的現象。課後我認真的反思後覺得課堂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使得課堂低效。

一、學生課前準備不充分。

在前置性作業中我讓學生讀課文談感受並收集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如高爾基的簡介、名言、故事等,但是我只給了學生一晚上的研究時間,學生做好後,我只粗略的檢查指導了一下,有的學生連資料都沒有找到,有的課前研究作業都沒有做完,時間原因我就進行了課堂教學。結果在小組交流時就造成有人無話可說,拓展說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在課後我只好唱獨角戲。最終我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出來。可見如果課前沒有做

好深入研究,課堂上就很難對知識點進行準確理解,更不用說拓展延伸了。

二、討論過程中少數學生參與意識差。

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中“討論”是常規,學習的過程主要是以學生的討論爲主,學習中的諸多問題是讓學生在討論、合作、探究中解決的,學習的討論是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完成的。在討論:你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由此你想到了什麼?在小組交流討論中,我仔細去觀察我就發現,多數學生都顯得非常活躍和積極,而少數學生由於準備不充分,似乎是一個旁觀者、聽衆,他們極少發表個人見解,甚至不發表任何意見。還有的孩子就算是有準備他也不願主動的去表達,交流時也不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生本教育理念認爲學生在交流、爭執、論證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班的學生可能是不自信吧,討論時教師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時就是不發言,或者發言時也語無倫次。

針對以上的問題就想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學儘快與生本教學接軌。我想主要採取下列教學對策:

(1)認真備課,設計好問題。課前認真鑽研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好問題。每個小問題都向學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簡單明確,只要是結合生活實際有所發現、有所收穫,並能說出原因,都要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認爲這些事情自己還是能做到的,他們便願意去做。並且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收集整理研究學習。對前置性作業一定要給予及時的評價和指導,幫助學生做好上課的準備,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

(2)關注所有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度。在學生學習小組討論的時候,常到不愛發言學生的身旁,多鼓勵他們在小組中勇敢發言。及時鼓勵,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在共同的全班性學習交流中,更要關注不發表自己獨到見解學生的參與度,如果哪個小組中的這些學生髮言了,無論對與錯,都讓全班同學用熱情的、鼓勵的掌聲激勵。使他們體會到被關注的快樂。

在上了近兩個單元的教學,我就發現教師的“教”一定要靈活。生本教育在教學方法中提到要“以學定教”,這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安排適合學生的學習活動。就像現在我們上三年級了,課前研究、上課小組討論、彙報交流、課堂常規等都應該比二年級時,要求要高些、目標要更加的明確、內容要豐富些。如果我在教學中總是被所定的“計劃”、“進度”所牽制,不去因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而隨機應變,那麼我無形中又走回舊途,又在牽着學生走,最終導致的結果便是又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7

現在,很多教師朋友都把自己上課的經驗總結然後寫成教學反思,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今天小編來分享《小攝影師》教學反思,大家看看這個教程怎麼樣。

《小攝影師》一課,講的故事並不雜亂,但故事中所包括的高爾基對少年孩童的真誠的愛,卻是三年級的孩子不容易領會到的,因而,教育這一課,我緊緊圍繞“愛”這一情感中間,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領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遭到情感薰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叮嚀”一詞在文中包括着的內在: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單純心愛所感染,因而也就遵從“叮嚀”,任其“耍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歡。教育中我緊扣“叮嚀”一詞讓學生聯絡詳細的言語環境進行了解,再經過說話的方法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瞭解,把了解言語和領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間包括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歡之情,這即是突出了教育的要點。

(二)朗誦領會,領會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言語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而,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說“叮嚀”一詞側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歡的話,那麼課文最終一天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表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孩童的關懷、保護,而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激烈。怎麼讓學生感遭到這一點?教育中,我沒有通知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個去朗誦,經過朗誦去領會、去感知、去感悟,經過重複朗誦把這種感觸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漠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心和“必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情緒,正表現了他的崇高質量。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意圖。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8

《小攝影師》講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爲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

一、抓關鍵點,理解課文

在教學時,我用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主要內容,然後以兩個“突然”句作爲切入點,讓生針對兩個突然提問,將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作爲串接主課的“珠子”。在朗讀與理解方面,針對第一個“突然”,我緊緊抓住“請讓我進去吧”。“請您坐在這兒看報紙”“一切準備停當。”三個短句展開教學。後一個突然,我則抓住“趕緊、大聲喊??”等重點動作詞加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讓學生在整體上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二、細品詞語,深化愛意。

在小男孩準備給高爾基照相時,高爾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高爾基側過臉,對着小男孩微笑??其中,“吩咐、微笑、趕緊、喊”等詞。充分地體現了高爾基的耐心和對小男孩的關懷。讀完第七自然段第一句後,我故意說:“吩咐是指長輩對晚輩或上級對下級的命令。用在這裏老師覺得這個詞用錯了。你們同意嗎?”學生議論紛紛,很快得出了結論:“這詞沒用錯,因爲小男孩正給高爾基照相,高爾基必須聽小男孩的話。”“這個詞用得好!這體現了高爾基對工作認真的小攝影師的尊重和表揚??”“那麼,這兩個自然段中哪些詞語又能體現這種情感?”這一引一導,學生很快就找了出來:“小男孩雖然擺弄了很久,可高爾基微仍笑着,說明了高爾基很有耐心、非常和藹可親。”“小男孩雖然忘記了帶膠捲,哭着走了,但高爾基沒責怪他,趕緊站起來??”有了這樣的理解,學生讀起書更投入了,更有感情了。在讀書中加深高爾基對小男孩愛的理解。

三、激發想象,拓展愛意。

這篇文章,以高爾基和小男孩的對話爲主,我本打算安排學生有情感朗讀課文,再讓他們自己分角色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在表演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組織學生討論“小男孩還會回來嗎?”,學生們一聽,興趣大增,多數說男孩會回來,理由是說男孩不會留下遺憾給自己的,要不他會被班上的同學嘲笑。也有少數學生說男孩子不好意思回來了,因爲他浪費高爾基太多的時間。也許由於學生對課文還不足夠熟悉,也許是課時安排的內容太多,也許我在角色分工不夠清楚,學生在表演時不夠出採,出現了課堂的混亂。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9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爲主。對於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在教學時,我把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作爲教學的難點。對於該難點的突破,我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讀爲主。在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閱讀的基礎上,我拋出兩個大問題:一是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男孩,一是這是一個怎樣的高爾基。之所以以這兩個概括性的問題統領全文有幾個目的,首先對於本文這樣一篇段落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給學生一個適合的切入點,以便學生在學習時貫穿全文,整體把握;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只要是從文中能有所依據的都可以,這樣使學生能發揮個體學習的自主性;再者這兩個問題也是高爾基和小男孩之間情感的基礎,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學生也體會到了二人之間的情感。

二是變序學文,由果及因。如此進行教學是出於從學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後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質疑:爲什麼高爾基不願見雜誌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爲學生讀書、質疑、釋疑提供途徑。

在落實兩項設計的過程中,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希望通過學生自己讀,引發自悟,體會情感。同時在有限的時間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讀的訓練中我有意識的選擇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爲重點,加以指導,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

再次,因爲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人物距離孩子生活的年代較遠,高爾基這個形象對孩子來說是很陌生的,孩子不瞭解高爾基,於是,課前,我要求孩子通過不同的方式蒐集有關高爾基的資料,以此加深對高爾基的認識,課上與同學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引導孩子結合具體的句子、段落,透過對話、細節描寫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從而在學習中受到薰陶和感染。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小學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一課時,小攝影師帶着遺憾哭着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着:"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爲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爲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小攝影師爲什麼沒回來?後來他爲高爾基拍照了嗎?你覺得可能會怎樣,把你的想法說一說。學生原以爲文中沒寫結局,無從尋找結果,一聽老師讓自己續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後,有的說:"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另一個說:"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們用自己的思緒揣摩着小攝影師的心態。"有的說,他在車上太傷心了,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第二天才來,門衛領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設計讓高爾基坐好,完成了拍攝。"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說:"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說得真好!"其他同學聽了,也不甘示弱,一個男生站起來說:"小男孩出色的完成了任務,老師表揚了他,同學們都很羨慕他。巧妙的鼓勵是思維發散的"催化劑",在這副"催化劑"的作用下,有的同學竟想到高爾基到他們班裏去做客。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學生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我剛想總結幾句,班裏的李澤天硬是舉手,說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他是個愛說的男孩,如果不讓他說,那是不可能的。"我想,高爾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願望實現,他等了很長時間不見小男孩來,他派祕書到外面打聽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後讓司機開車帶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對於一個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一想法確有創造性,他從高爾基的角度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顯然結局的可能性不大,高爾基的工作非常忙,要找一個不知名的小男孩猶如大海里撈針。學生開始竊竊私語,教室的氣氛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如果我否定了他的答案,肯定會打擊他的積極性,但他的思維過程也體現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另外,對深化主題——突出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愛,起了強化作用。所以我也肯定了他的答案,同時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去展開想象。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啓發,經過大家的討論,形成了多種猜測,學生學習的激情也高漲起來。在後來的五分鐘練筆中,學生都奮筆疾書。在日常教學中,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揮孩子們身上蘊藏着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讓創造的"幼苗"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11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充滿着創造的機會。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無時無地不洋溢着創新的火種。在教學小學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一課時,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設身處地地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學生已深深感受到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的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爲“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攝影機會(他忘記帶膠捲了)而感到惋惜。

小攝影師帶着遺憾哭着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着:“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爲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爲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小攝影師爲什麼沒回來?後來他爲高爾基拍照了嗎?你覺得可能會怎樣,把你的想法說一說。

學生原以爲文中沒寫結局,無從尋找結果,一聽老師讓自己續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後,有的說:“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另一個說:“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們用自己的思緒揣摩着小攝影師的心態。接着,有人說:“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膠捲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裏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說:“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

有一男生問:“門衛讓他進來嗎?”有人說:“他還可以扔紙團啊!”有的說:“他在路燈下喊了一聲’高爾基先生’,高爾基發現了他,就讓門衛領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設計讓高爾基坐好,完成了拍攝。”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說:“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說得真好!”其他同學聽了,也不甘示弱,一個男生站起來說:“小男孩拿着高爾基的照片在同學中炫耀,同學們都很羨慕他。”

我聽了之後,總覺得這種行爲不應該發生在這個孩子身上。可細細想來,小孩子,特別是小男孩,都有那種爭強好勝的心理,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發生的,於是,我對他結合實際的想象加以了表揚。因爲巧妙的鼓勵是思維發散的“催化劑”,在這副“催化劑”的作用下,有的同學竟想到高爾基以後做了他們的校外輔導員。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由於學生年齡小,幾次回報結果是雷同的,我剛想總結幾句,班裏有個小調皮硬是舉手,說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如果此時剝奪了他的發言機會,對他的表現欲無疑是一種打擊,何況同學們都等着洗耳恭聽他的獨到見解。

“我想,高爾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願望實現,他等了很長時間不見小男孩來,他就到外面打聽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後讓司機開車帶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對於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來說,這一想法確有創造性,其他同學都在想小男孩的行爲動向,可他卻從高爾基的角度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結局的可能性不大,因爲其一,高爾基的工作非常忙;其二,要找一個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猶如大海里撈針。但這也體現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另外,對深化主題──突出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愛,起了強化作用。整堂課上,學生由認識、思維到想象,由尋找、發現到創造,創新意識得到了開發,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由此可見,我們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揮孩子們身上蘊藏着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讓創造的"幼苗"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12

五年級上冊有篇課文,題目就叫《“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講的是小作者巴迪寫了一首詩,母親讀完覺得“精彩極了”,父親的態度卻截然相反,認爲這首詩“糟糕透了”,而作者就是在這兩個極端的斷言中努力前行着。

當我和孩子們一起學完《小攝影師》一文,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時,突然就有了“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的念頭。縱觀整節課的習得,孩子們的表現真的“精彩極了”,再細看每個孩子,有近一半孩子的表現“糟糕透了”。

《小攝影師》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爲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體現了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在學習中,我先和孩子們一起梳理課文的脈絡:照相之前(第1~5自然段)→照相的過程(第6~11自然段)→照相之後(第12~15自然段),並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同時板書出課文的兩位主人公:小男孩和高爾基。在自讀自悟、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圍繞“小男孩”和“高爾基”的語言和行動展開,而孩子們也總能從文本的字裏行間體會兩人的心情變化,感悟兩人的優秀品質。

一開始,孩子們就被這個彬彬有禮的小男孩的語言和行爲所吸引,小湯從“鞠了個躬、請”讀出了他的有禮貌。小儀補充道,從“您”同樣可以看出他的有禮貌。關注語言、關注表達是語文課堂的關鍵。有了同伴的引領,接下來的交流精彩紛呈,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高見。

一、聚焦“小紙團”

“小紙團”在第一堂課上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從小男孩扔小紙團給高爾基,可以看出他很會想辦法,課文中有個泡泡也提醒我們‘這個少先隊員真會想辦法!’說明他真的很會想辦法,很聰明。”有的說:“小男孩的聰明還表現在他能用簡潔的話說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有的說:“從小男孩想出扔紙團這個辦法,可以看出他真的沒有其他的辦法了,這樣的做法很大膽。”期間,我們也質疑了小男孩這一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得出這一做法雖然不禮貌,但出於“任務”(給高爾基照相,要貼在牆報上)的驅使,這也是唯一可行的辦法,而小男孩當時並沒有一絲一毫對高爾基不敬的樣子,因爲當高爾基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馬上“鞠了個躬”。

那麼,從這個“小紙團”來看高爾基呢?孩子們認爲,高爾基是平易近人的,因爲他是個名人,卻沒有拒絕小男孩的請求。高爾基也是充滿愛心的,因爲他沒有因爲小男孩的舉動而批評他。於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有禮貌、聰明、大膽、平易近人、愛孩子。

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對少先隊員稱高爾基爲“同志”覺得奇怪,於是,對於這個稱謂加了一個小小的插曲,孩子們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二、關注“很久很久”

第7自然段中寫道:“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說:‘一切準備停當。’”這裏的“很久很久”也讓孩子們久久駐足凝望,通過對“很久很久”的解讀,使小男孩和高爾基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孩子們從“很久很久”感悟出小男孩的做事認真,曉琪還從中想像出小男孩可能拿着照相機對着高爾基研究,到底哪個角度拍出來最好看,可見他平時就很會照相,於是得出他照相的技術也很好。

同樣是“很久很久”,對於高爾基的優秀品質感悟更深,孩子們體會到高爾基的耐心,對小男孩的工作積極配合,沒有絲毫的厭煩感,因爲等男孩準備停當後,高爾基還側過臉來對着他微笑。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高爾基非常喜歡這個孩子,對於孩子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和配合。

聽着孩子們精彩的發言,看着孩子們一點點深入文本,我真的很高興。特別是在課文的後面講到小男孩因爲忘帶膠捲而哭着離開時,我讓孩子們上下文聯繫體會男孩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他們還是能結合“很久很久”體會到男孩此時因浪費了高爾基寶貴的時間而慚愧、失望、難過。

從對課文的體會和感悟中,孩子們的表現真的很精彩,也真的佩服孩子閱讀的水平,由表及裏,對人物的品質逐步推進,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但是,靜下心來一想,整堂課中有的孩子臉上的表情從未改變過,他們在思考嗎?有的孩子一臉茫然,他們聽懂了嗎?有的孩子乾脆低着頭做小動作,他們會有收穫嗎?

課間,我隨意叫了幾個上課極少舉手或不舉手的孩子詢問了一下學習內容,大多數都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說:“聽了,我不來。”有幾個是一副受驚的樣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還有的直接承認自己在開小差,沒有認真聽,並表示接下來要認真聽。只有少數幾個能說出大概,想來是在認真聽。

面對這樣的語文課堂,作爲教師,我似乎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還是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感悟了全文,感受了人物的優秀品質。但這樣的感悟和習得並不能面向全體,感興趣的孩子積極參與,全然一副“你不叫我,我絕不罷手”的架勢,而興趣不濃或不感興趣的孩子呢,有的已經一再地遊離於我們的課堂之外,那麼,精彩的課堂對他們來說卻是——“糟糕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