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一、在情境中感悟知識。

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知上的衝突,爲了給學生構建思維平臺,教師從課一開始,就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個分漂亮紅頭繩的情境,使分數在“平均分”的前提下自然地產生。再如,學生認識了幾分之一後,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主題圖“遊樂園”中的信息資源,培養學生看圖、析圖、解圖的能力,進一步感悟、探索幾分之一的分數知識。還創設了“猴哥哥和豬媽媽分月餅”的故事情境,不但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比較分數的大小。

二、藉助生活平臺,引導自主探究。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但“分物品”、“找物體或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經常玩的。因此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平分樹葉、尋找衣服的一半,尋找圖形或物體的一半等等真實的情境中,通過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親身體驗、感受分數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同時教師通過示範說、同桌說、小組說、判斷說、辯論說等多種形式爲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觀點的平臺,併爲自己的思維策略進行辯解的機會,爲更進一步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基礎。

三、動手操作,體驗建構。

學生初次認識分數,是感到比較抽象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藉助實物作爲學生的思維“柺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藉助實物或圖形,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主動建構分數知識;課後讓學生把自己新認識的“分數”朋友或者折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介紹給自己的同學、親戚朋友和父母這一實踐活動中,使每個人都有交流和表達的機會和慾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分數的初步認識》主要內容讓學生認識一個物體(或圖形)的幾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數的含義,並藉助直觀手段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本節課是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所以就顯得十分重要,要爲以後的分數學習打好基礎。課本創設了野餐活動時分食品的情景,讓學生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通過平均分的結果有時能用整數表示,有時不能用整數表示,這時就產生了分數。這時就重點討論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這樣的一份可以怎麼表示,結果是半個。初步認識“半個”可以用分數1/2表示,在此過程中介紹1/2的讀、寫以及各部分名稱。並教授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如:1/2表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2分,每份表示它的1/2,讓孩子們一一說說,同桌相互說一說。但是,在教學分數含義的時候,我有點操之過急,沒有讓學生髮現而是自己說了出來,我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他們的含義,對於有困難的學生我可以對其提示。而我卻在教學中無形養成了思維的惰性,這是對孩子們的思維能力的培養的不負責任。

在教學分數的比較的時候,我讓學生準備的是兩張圓形的紙,折一折,塗一塗,分別表示出1/2和1/4,通過圖片上不同的顏色來比較分數的大小,也通過舉例分糖,有10顆糖果,分給10個小朋友,每人只能分得1個,若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5個,儘量引導孩子們總結出: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1份就越少。

之後通過練習,孩子們對於這部分的知識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教學中我仍然有很多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上好每一節課!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從整數到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認知上的突破,爲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臺階,我設計了分學具的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數的含義,巧妙地幫助學生從整數到分數進行了一次數概念的擴展。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創造能力。課上,我鼓勵學生動手分一分學具,學生在分的過程中感受到平均分的意義。遇到一個圓形要同桌分時,學生體會到了分數產生的必要性,要平均分圓形的過程中,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爲的灌輸,學生在分學具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我在學生認識了1/2時,先讓學生折一折,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再次感受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圖形,只有平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纔可以用1/2來表示。然後在認識幾分之一時,也讓學生自己創造分數,並互相說說自己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分數。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折一折,塗一塗,寫一寫、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隱性的心理參與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當然在學生全體參與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老師的引導者的身份,在學生反饋的情況和動態生成中要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予以適當的調整。

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尊重學生,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討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闡述自己的觀點,爲學生創設了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人,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營造了寬鬆的教學氣氛,。

此外,由於本人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這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值得反思:

1、本節課我在控制課堂節奏方面做得不夠好,前鬆後緊,前兩個例題教學得很充分,第三個例題教學略顯倉促。

2、在引導學生認識分數的過程中有時過於急躁,代替的多,放手的少,應根據學生情況多鼓勵學生說一說,生生互相補充,這樣有利於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根據課堂中學生的發言點評的還不夠到位。教師的點評不僅是對學生所掌握知識的一個提升,還要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只要你給他機會,他就會還你一個奇蹟。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91頁至92頁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掌握了萬以內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及計算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材將分數的知識分段教學,本學段是分數的初步認識,本節課是“認識幾分之一”。新課標對這一部分知識的要求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簡單分數,初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基礎,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學生簡單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以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基礎。 學情分析:

小學生從認識整數到認識分數是關於數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觸過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數,但並不理解它的含義。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中已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用分數來表述。所以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的去獲取分數的相關知識。

學習目標:

知識技能 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幾分之一。

情感態度 結合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問題解決 當整數不能表示平均分後,所得物體的個數時,我們可以用分數表示。 數學思考 通過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結合教學使學生了解分數的發展,豐富學生的素養。

學習重點: 使學生頭腦中形成“幾分之一”的表象。

學習難點: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感知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教具、學具準備: 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彩色筆,課件

學習過程:

課前談話:同學們,你們分過東西嗎?

一、創設情境,感知等分

1、 老師這裏有4個月餅,想分給兩個小朋友,你準備怎麼分?能用數字表示你分得的結果嗎?爲什麼這樣分?

數學上把物體分得一樣多,叫做?(板書:平均分)

如果給你兩個餅還是分給兩個小朋友,你準備怎麼分?能用數字表示你分得的結果嗎?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爲這是分數產生的一個必要條件。)

二、自主探索,產生需要

1、可是現在只有一個月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怎樣分?把手中的圓片當成月餅,分一分。

(這個環節利用學生活動“分東西”引入,在學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了一半,通過質疑,學生髮現一半不能用自己學過的數字來表示,自然產生了對新知識探索慾望)

A、理解平均分

師: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生:我將圓片對摺,每個小朋友分得一半。

師:爲什麼要對摺?

生:爲了分得同樣多。

師:那這個對摺的目的就是爲了平均分。我們可以說把這個圓片平均分成兩份。 (老師將半個塗上顏色,貼在黑板上)我們可以用畫圖的方法表示。

師: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分得的結果嗎?

生:0.5,二分之一,1/2

師:能說說1/2中的2表示什麼?

生:表示平均分成兩份。

像二分之一這樣的數就是分數。我們這節課一起來認識分數。(板書)

B、理解“每一份”

師:你能在月餅上找到另一個二分之一嗎?(板書1/2)

師帶領同學邊比劃邊說: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月餅的1/2。 (這個環節用演示的方法讓學生直觀感知二分之一產生的過程,通過讀一讀,說一說能夠對二分之一的概念進行完整的表述。並明確一個單位1內有兩個二分之一)

2、 折一折,找出長方形的1/2。

(學生活動,然後展示)

師:折法不同,爲什麼塗色的部分都是長方形的1/2呢?

小結:折法不同沒關係,只要折的是這個長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這個環節本着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鼓勵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驗創造的快樂,同時,在實踐中發現新的問題:即:折法不同,塗色部分的形狀也不同,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新的疑問引發新的思考,我讓學生結合自己折的紙說一說。使學生明白不同單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3、如果有4個同學平均分這個月餅,每個同學又分得多少呢?你能用你喜歡的方法表示嗎?

生:1/4,畫圖,折一折,語言描述。

除了圓形可以折出四分之一,正方形能折出四分之一嗎?

學生活動,然後展示不同分法。

師:你能看懂誰的圖? (這個環節再次動手摺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然後讓學生想一想有不同的畫法嗎?同桌互相交流不同的折法,是想讓學生把對分數的理解從直觀感知過度到形象思維上來,能以此類推,理解分數產生的意義。同時理解平均分的份數與分母之間的關係。)

4、判斷。 下面圖形中的塗色部分,能用

表示嗎?爲什麼?

( ) ( ) ( ) ( )

(這個環節主要是想讓學生通過比較判斷,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

三、深入理解、認識分數

(1)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

生: 1/4、1/8、1/3、1/6??(讓學生上來寫兩個)

我們這樣說下去能把分數說完嗎?

(2)拿一張紙折一折,並用斜線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

小組內交流。

展示作品。

彙報:你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塗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塗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4份,塗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下面哪個圖裏的塗色部分能用分數表示,請寫出來,並說說理由。

(讓學生先獨立做,再2人小組交流,針對答案不能統一的題目進行大組交流,還是不能統一的,最後全班交流,這樣分層交流,小組長先檢查組員的掌握情況,然後大組長彙總,交流更深入,而且節約了時間,聽、說的效率更高,真正做到了懂了的不講,教師精講。)

(這道練習題緊緊圍繞本課的重點,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調節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同時練習注重了層次性,開放性,發展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既體現了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又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既照顧了全體,也有效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五、總結延伸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這樣做,是這對整堂課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概括,對重點知識畫龍點睛,有利於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有效提高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整體思維能力。)

六、板書設計:

認識分數

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月餅的2。

1

2

讀作:二分之一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好的板書能突出教學的重難點,爲學生理解知識和對知識進行記憶提供直觀的參考和有利的幫助。這節課我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楚,簡潔明瞭,重難點一目瞭然,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個月餅的。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平均分

二分之一 1/2

1/2 1/4、2/4、3/4、1/8、3/8叫做分數

【李聰老師反思說課】

通過執教這節課,我覺得主要體現以下兩點:

1.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去肯德基吃飯。在分比薩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爲的灌輸,學生的分比薩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積累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

2.在做中學,積累學生數學活動經驗。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課堂上,教師講得再好,教學環節設計的再恰當,如果沒有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那也只是一廂情願,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實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學生認識了1/2時,先讓學生折一折,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形成的。然後再認識幾分之幾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分數用圖形折出來或者自己把一個圖形折一折創造出一個分數,並互相說說創造出來的分數表示什麼意思。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折一折,塗一塗,寫一寫、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從而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

在大家的幫助下,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我認爲個別教學環節設計還不夠細緻,駕於課堂能力仍需提高,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要更加努力,力求在這兩個方面有所突破。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小學階段學習完整數後,第一次學習分數,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爲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本課教學,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新的變化。本堂課在教學過程中有收穫與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尷尬。這裏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一些自己粗淺的想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分水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對分數含義的理解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在對二分之一含義的理解上,我讓學生自己說這個蘋果的一半是怎麼來的,當學生說不出來的時候,適時地加以引導。然後充分放手讓學生充分的去說二分之一的含義。並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什麼還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通過讓學生地反覆的說,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分數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每個部分所代表的含義。在講二分之一書寫的時候,我注重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要求學生畫分數線的時候用直尺。

此外,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值得反思: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

1、首先是時間觀念不夠強。

導致後邊的環節沒有更好的實施。在備課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每個環節的具體時間,導致這節課完成的不是很好。小組活動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主要是在講解二分之一的含義時,和讓學生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反覆的說,用時較多。而且形式較爲單一。直接影響到後邊環節的講授。

2、教育機智有待加強。

在認識二分之一的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有個同學說到皮球,把皮球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皮球的二分之一,當我把問題拋給學生以後,其實學生還不夠理解並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平均分。我沒有及時的指出這個學生的錯誤,應該抓住這個問題,試問學生,如果把這個皮球平均分了,這個球還能玩嗎?適時地給學生指導具體什麼樣的東西我們可以分,什麼樣的分不得。在之後就不會再出現分冰箱、鐘錶的問題了。或者即使出現了,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自己來解決。可能要比老師強調的要好。學生會更清楚。

3、知識的延伸、拓展不夠

比如在教學二分之一的含義的時候,指出了分數家族裏還有很多這樣的分數,但學生說的都是分母在10以內的分數,我應該加以拓展延伸,指出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等。讓學生理解分數幾分之一併不侷限於分母是10以內的分數。或是舉例,比如二十三分之一,也就是把一個物品平均分成了二十三份。進而強化了學生對平均分的份數的理解。

4、小組活動不充分,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這節課我本設計兩個動手的環節,一個是摺紙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讓學生自己摺紙、塗色,再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摺紙塗色方法,卻可以得到同一個分數;說一說四分之一的含義。另一個是用圓形紙創造自己喜歡的分數。通過學生創造的不同的分數,進而引到分數大小的比較。但在課堂上都沒有實施起來。也是這節課最遺憾的地方。

5、評價語言不夠

在問到“一半”如何表示時,一個學生回答“0.5”,這個答案儘管也是在我的預設之內,但我忽視了對她的誇獎,僅是說了她知道的可真多,小數是我們還沒有學過的知識。倘若這時我問下學生是如何得知的,再誇獎她好學,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給其他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但是我卻忽略了,這是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6、沒有聯繫到生活的分數。

常見物品中的分數、人體中的分數、廣告畫面中的分數。這樣做,有利於學生理解分數的產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同時也有利於學生聯繫常見的事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理解分數的含義,強化應用分數的意識。通過這些聯繫強化了孩子的實際應用能力。

這節課遺憾的地方很多,如果在講這節課,我會把這些不足彌補過來,並在環節的銜接上仔細斟酌,讓教學的時候環節更加的緊湊,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通過這次講課,我知道教學還是要多想、多實踐、多反思、多總結。這是我這節課反思。希望各位老師能夠給我多提寶貴意見。更希望通過老師們的指導,使我更快的成長起來。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

一、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分數

1。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爲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

“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們在初次教學分數時,總是以單個的物體的進行平均分,然後“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優點是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性能夠凸現,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缺點是這樣以單個的物體入手,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受到侷限,會導致到高段學習分數的意義的時候,對單位“1”難以理解和接受。其實“一半”和“半個”是有區別的,只有“半個”才用分數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數引入的時候,請學生說身邊一些事物的一半,發現日光燈是11個,一半一下子無法說出來。同時一個圓的一半是多少也無法說清。然後,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們只用一個數表示出來”。從而引入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於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儘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並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認爲1/32比1/8大,於是課件顯示豬八戒分西瓜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於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麼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後,誰還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數,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願意比了。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於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麼,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從整體上認識分數,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過高,在折分數操作時是否需要及時的比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8

一、教學設計:做到“目中有人”

“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凸顯“以人爲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學生。《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設計,我關注了學習者的“初始狀態”,對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都以適合學生的“初始狀態”爲原則。

上課伊始,我以學生喜歡看《西遊記》的故事導入:唐僧師傅給悟空和八戒分月餅,怎樣分才讓悟空和八戒沒意見,引出“平均分”。4個月餅好分,2個月餅也好分,1個月餅怎樣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勢表示。在學生“山窮水盡”時,點燃探究的慾望,引發學生思維。

二、教學方法:做到:“樸實有效”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我進行了多次的試講,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很多的寶貴意見。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了月餅實物圖片在黑板上進行了現場操作,加上老師的體態語和手勢語以及有效的提問,讓學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並說“二分之一”的含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學生由“不會”到“會”的效果非常明顯。我認爲課件取代了教師的演示,課件取代了學生的操作,這樣的課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師的主導性: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

教師在課堂中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和共同學習的角色。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是由原來的“保姆式”變成“放羊式”。我認爲教師還是要適時地點撥、講解和有效的提問,因爲教師有組織、調控的責任和義務。學生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停步不前時,我們教師該出手時要出手。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紮實有效的數學課堂需要教師苦練數學教學基本功。用樸實的教學,在真實的課堂中,一樣能開出鮮豔的“花朵”。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9

揭示:1/2是分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分數。(板書課題:認識分數)

【讓學生感受到分數來源於生活實際的需要,在分配蘋果、礦泉水的過程中喚醒了學生原有的平均分的經驗,同時隨着問題的發展,把一個餅平均分引起了學生認知衝突,教師步步引導,吸引學生自覺地進行了數概念的擴展】

活動二、感悟新知,建構模型

1.認識1/2

(1)直觀感知1/2

聯繫半個餅的分法,讓學生直觀感知二分之一的產生。出示課件(分餅的過程)

師邊演示邊說:把一張餅平均分成2份,這一份就是它的1/2。另一份呢?

生:另一半也是這張餅的1/2。

師:誰的1/2?

生:這張餅的1/2

師:誰能完整的說一說,我們是怎樣得到1/2的?

生:把一個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這張餅的1/2(4名學生說)

同位互相說一遍。

(2)介紹1/2的讀寫法

師:二分之一怎樣寫呢,先畫一條短粗的線,用來表示平均分,下面寫2,上面寫1,讀作二分之一。

(3)解釋判斷

出示課件(不平均分的餅)

師:如果把這個餅這樣平均分成2份,它其中的一份還能用1/2表示嗎?爲什麼?(指名學生說)

教師小結:對,只有把這個餅平均分成2份,它的每一份才能用1/2表示。

(4)操作體驗,深化認識

師:小組長拿出學具袋,每人一個圖形,你能折出它的1/2嗎?(能)馬上折出它的1/2,用斜線塗色法塗上顏色.塗完以後同位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得到這個圖形的1/2的?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展示學生的作品並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得到這個圖形的1/2的。

生: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這個圖形的1/2。

想一想:這幾個不同的圖形爲什麼塗色部分都用1/2表示呢?(先找同學說一說,然後師作小結)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0

這次年組教研課由我開課,我上了“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爲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課只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創設情境,遊戲導入

一節新課,往往是從舊知識引入,關鍵是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用數字回答把4個蘋果和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分幾個?把4個蘋果、兩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的個數可以用整數表示。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就無法用數字回答,這時,我請學生到黑板寫出你心中的一半。於是我就抓住機會由此引入新課。從上課的情行來看這方面做的是比較成功的,通過直觀而形象的多媒體演示,以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上來而且使課堂氣氛變的很好,對整堂課的教學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教師的啓發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

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自主的學習過程,每個學生都 是從自己的認知水平出發,依靠自己的思維方式理解數學的。所以,數學是無法灌輸的,是難以講授的,只能依靠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學好數學。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考慮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在學習上突破難點。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是有主動學好數學的願望和潛能,氣氛民主、活潑、開放,教師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尊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選擇,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數學知識。我讓學生在小組內用自己手中的紙表示出自己想認識的分數。在中,積極地創設出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餘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三、教學既面向全體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全面發展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 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注意面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能力發展、思想品德及個性心理品質養成方面都能有揚發展。同時,由於學生的個性素質存在差異,教學中,我也尊重了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學習水平。在本節課中我既解決了後進生學習難的問題,又幫助了學習上的自卑心理。如他們也都能用紙折出 1/2、1/4這樣的分數來,從而建立起分數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數概念的含義,樹立起學習上的自信心,爲今後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四、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的的難度。

但是,在教學中也有一些使我感到遺憾的事,如在學生摺紙後彙報時,一名學生欲用一種與衆不同的方法表示 1/2,但他在折的時候由於失誤沒有把紙平均分,我只在全班同學面前指出了他的錯誤,並沒有及時指導正確折法錯失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說明在教學中還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另外,由於在時間的把握上過於偏重學生摺紙的過程,導致後半部分教學有些急促,在強調“平均分”方面做的還不夠。這都 是我在今後的教學應注意的方面。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1

前段時間聽了一節《分數的初步認識》。

片斷一:

在引入新課階段,師出示一道猜規律題:

師:屏幕上第一行有8塊餅,第二行有4塊餅,你認爲這裏面可能有什麼規律?

生1:每行減少4塊。

生2:後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教師出示第三行的2塊餅

生:它的規律是後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師:那接下去是多少呢?

生:一塊。

師:再接下去呢?

生:半塊。

師:你能用手中的圓形折出半塊來嗎?

生折出後

師:怎麼表示這半塊餅?

生1:可以用“半塊餅”表示。

生2:可以說“一塊餅的一半”。

生3:可以畫出半塊餅“D”。

生4:可以用表示……

師: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碰到類似這樣不足一塊餅的情況,用整數是無法表示的,在數學上引入了分數的概念,就象剛纔這位同學說的可以用這個分數表示這塊餅的一半。現在誰能說出這個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呢?

片斷二

在學生認識了和這兩個分數之後,

師出示題目:你能用手中的長方形紙表示出嗎?生動手摺紙表示後反饋。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師:你還能用手中的各種形狀的紙表示出你想認識的其他分數嗎?

生動手操作後反饋

生1:我用正方形紙表示出__。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紙表示出__。

生3:我用圖形表示出__。

生4:我用長方形紙表示____。

生5:我用長方形紙表示____。

[反思]

本課中注重教師的啓發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教師充分地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是有主動學好數學的願望和潛能,課堂氣氛民主、活潑、開放,教師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尊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選擇,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數學知識。如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紙表示出自己想認識的分數等。在課堂中,教師也積極地創設出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餘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能力發展、思想品德及個性心理品質養成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同時,由於學生的個性素質存在差異,教學中,教師也尊重了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學習水平。

對於一些學有餘力的學生,教師也爲他們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2

1.讓學生在生活原型中作數學——經歷數學

我大膽突破現行教材的束縛,經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幫助學生尋找富有生成性開放性的數學學習素材來建構分數1/2的概念。爲此,課前我請每一位學生都走進大自然採集各種不同的樹葉,通過學生把各自帶來的所有的樹葉分成兩份根據學生的交流,自然概括出兩種不同的分發: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以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深刻理解,爲學習分數打下伏筆。然後我讓學生繼續探索把1片樹葉平均分成兩份,怎樣分?每份是多少?學生通過對樹葉自然對稱的觀察,成功的把一片樹葉沿中間葉脈平均分成2分。通過學生動手做,水到渠成地讓學生經歷了分數1/2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在成功玉溪月中積累了分數的豐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學生對分數概念的抽象感和陌生感,是學生深深的感受到數學原來就是這樣豐富多彩的存在於生活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讓學生在開放學習中做數學——創造數學

這一教學片段是對分數認識的鞏固、深化和拓展。在涉及此項練習時,我徹底摒棄了傳統教學反覆機械的訓練方法,取而代之以富有開放性、趣味性、挑戰性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動態化的活動中創造數學。

情境開放,萌發創新意識。我以一大一小兩個正方形爲道具,以學生喜聞樂見的魔術形式,創設了一個民主、開放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心情愉悅、精神振奮的狀態下,打開思維的閘門,萌發創造力。

形式開放,激活創新意識。我努力開放教學形式,凸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圍繞“利用準備的正方形你可以找到那些新的分數朋友?”這個問題情境,學生可以用嘗試猜測、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途徑解決問題;可以用猜想、直覺、頓悟等方法另闢蹊徑,讓每一個學生在數學的大舞臺上展示激情、智慧和個性,這樣學生的創造火花就會不斷閃現。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3

“數學教學,在於學生對於新知識的初步感知,在於老師潛移默化的引導,使新知識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潤物無聲的滲入腦際。”

一、巧妙利用學習切入點,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悟數學

本節課是孩子們第一次認識分數,這是關鍵,這個時候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認識分數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套用了書本的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帶着好奇心,自然的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分數。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然後具體到某一食品:回答把4個蘋果和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的個數可以用整數表示。把1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就回答每個小朋友分得一半。於是我就抓住機會由此引入新課,引出 。

二、加強實踐操作,促進學生主動構建數學知識

1、深層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 1/2的含義是基礎也是難點,這環節充分讓學生折、塗、討論,突現分數的平均分的本質。

2、運用知識遷移,探索其它幾分之一

在認識1/2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創造、探索其它幾分之一。首先讓學生選擇圖形,折、畫、塗幾分之一,再交流、討論表示的含義。

3、觀察比較分析,體會比較幾分之一大小

在課堂有效的時間內,充分利用學習材料,進行學習。開始教師直觀運用已有的和圖片進行比較,再小組合作在同組內比較原來已創造的幾分之一的大小(課前發給學生同組內同樣大小的圖形)。再運用學生折出的進行直觀展示,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歸納。

三、聯繫生活,拓展運用

聯繫生活,在生活圖片中運用分數,再利用其它變式圖形拓寬學生思維。

四、不足之處

雖然將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動手、小組合作調動起來了,但是孩子們的在操作的時候進度不同,影響了時間,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雖然讓他收掉但還有部分學生牽掛未折完的現象。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4

教學內容:蘇教版三年級下冊76頁、77頁和78頁。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主要讓學生認識有幾個物體組成的整體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

本節課,我採用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路上,豬八戒去化緣,看到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這時問學生一份是其中的幾分之幾?(複習分數的意義)緊接着,孫悟空分桃子,6個桃子分成兩份,一份是其中的幾分之幾;12個桃子,一份是其中的幾分之幾;100個桃子呢?一筐桃子呢?學生總結:一些桃子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幾分之一。

接下來的活動內容,學生按照要求各自在圖上分一分、塗一塗,再重點討論操作時的思考過程,突出:把一盤桃子平均分成了幾份?是學生認識到:不管一盤桃有幾個,只要是將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這盤桃子二分之一。

教學例2時,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認識二分之一的學習經驗,主動開展思考和討論。可以先要求學生在教材提供的實物圖上各自分一分、填一填,再通過交流,引導他們把三分之一的含義表述清楚。最後,還可組織適當的比較:例2和例1都是分6個桃。使學生認識到:平均分的份數不同,表示每一份的分數也就不同。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

本節課從本班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與生活經驗出發,我選擇了教材中的活動編排。在教學中充分地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是有主動學好數學的願望和潛能,課堂氣氛民主、活潑、開放。先創設分桃子的情境,讓學生迫切地感到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新的問題,產生學新知識的必要性。但在這節課中,我所設計的情境沒有發揮作用,因爲學生已有分東西的經驗,感覺這個情境沒有出現的必要,更爲重要的是,分數這一數學符號產生的必要性沒有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

通過上色,摺紙等活動,學生對分數都有了初步的認識也能表示簡單分數。但是學生的語言表達比較滯後,沒從低級向高級提升,要適時給學生示範一下語言上的陳述,讓學生進行模仿。對學生學習進程的跟進沒有把握好,沒有充分利用好課堂中生成資源。

本節課的小組活動在小組長的組織下能有序的進行,並達到了活動的目標。學生在活動中能相互交流,做到人人蔘與。在活動中給學生“活動小祕決”讓學生都能明確自己活動目的與步驟,我認爲這個方式是小組活動有序開展的關鍵。小組長在本次活動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說明我們班採用不頻繁換組長,讓每個組長都以半個學期爲一任,並進行小組長培訓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對同質分組與異質分組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這也是我們課題實驗的下一個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