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5篇)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5篇)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

學生:觀察動畫,思考問題。

點評:學生的說法等。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觀看動畫,注意其中的說明。

學生:積極發言、說明等

歸納:電影院裏的座位表能幫我們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我們能把這樣的座位表繪製在地球儀的表面,那麼,我們就能象在電影院找座位一樣,輕鬆地找到地球儀上的任何一點的位置。

過渡提問:那麼,怎樣才能在地球儀上繪製出這樣的“座位表”呢?

歸納:其實,地球儀上的經緯線的分佈,已經爲我們準備好了這個“座位表”,人們稱其爲“經緯”。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地球儀上的經緯是如何來準確地給地球表面的任一地點定位的。

環節一:利用經緯在地球儀上定位

講述:首先,請同學們在地球儀上,找出標註出的經緯線,找到這些經緯線所對應的經緯度數字,如:20°N、0°緯線、40°S、30°E、150°W、0°經線和180°經線等等。

活動: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課堂活動來學會如何在地球儀上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活動要求:

1.每四個人爲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並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按老師要求共同觀察地球儀,其餘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在地球儀上,按下列表中的經緯度,找出該經緯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稱,或按表中的地名,找出該點的大致經緯度。

環節二:座標中識別點

過渡: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在局部的地圖上來判斷地理位置,如:給出了局部的經緯地圖(如下圖),請同學們在簡圖中給這些點定位(讀出其經緯度)。

歸納:這樣的練習,由於沒有直接標出緯度的南北和經度的東西,我們在判讀時,先要確定哪些是南北緯度,哪些是東西經度,然後才能讀出各點的經緯度,具體的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面對地球儀的0°緯線,上方是北緯、下方是南緯;

2.面對地球儀的0°經線,左邊是西經、右邊是東經。

學生:聽教師講述,思考、體會。

學生:思考、回答。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有關地球儀的知識,設想什麼東西可以成爲地球儀上的“座位表”。

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觀察地球儀上的經緯。

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這些對應的經緯線和經緯度。

師生互動:教師提醒學生地球儀上經緯度標註在什麼位置?(赤道和180°經線上)

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地球儀完成課堂練習,準備回答問題。

師生互動:在學生的活動中巡視,指點,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好的做法和不足的地方,做好點評工作。

學生:回答,說明自己的看法等。

學生:分組練習。

師生互動:在教師巡視,及時發現學生練習中的問題和不足,指導學生等等。

學生:回答練習結論,介紹自己小組的學習體會等。

學生:聽講,歸納、筆記等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新技術都要用到經緯知識。地球表面各點的經度、緯度是現代GPS、GIS、RS技術的基礎數據,今後地球的數字化管理也需要經緯的基礎數據來支持。因此,每位同學都要學會使用經緯。師生互動:啓發學生談自己瞭解的有關生活中利用經緯定位的實例等。

學生:交流、自由討論等。

課堂:依據板書,、構建本課時的知識結構,提及下一課時的。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一)在圖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並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出示圖“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並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範圍內。

“領土組成”部分

1.出示國旗並簡單介紹墾區和條紋區的含義。

2.讀圖3-31,觀察美國所臨海洋和鄰國,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帶、熱帶、大洋洲等)。觀察本上的慶要山脈、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紹首都華盛頓和哥倫比亞特區。

“高度發達的經濟”

經濟概況部分:

農業大國部分:

1.指導學生閱讀圖3-33,分組討論:a.農業地區專門化與美國農業;b.農業生產專門化與美國農業。

2.歸納學生觀點,指導: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並可集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3.小結;美國的農業模式使之成爲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出口國,爲什麼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溫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

6.小結:美國儘管糧食產量多,是世界農業大國,但由於緯度位置的原因,還需要大量進口生長在熱帶地區的農業產品。

工業大國部分:

1.介紹美國工業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製與開發居世界地位。這說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2,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蓬勃興起。

3.引導學生提升到理論認識層面:能源、資源密集型的傳統工業與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新興工業的劣勢和優勢。

4.可安排學生對就近的科技工業園進行參觀訪問。

生態、環保問題部分:

本部分實際上是將教材編排稍作組合,分兩大方面探討美國的生態環保問題:一是美國農業開發使“黑色風暴”多次發生。二是經過不斷的治理,現在美國的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已不太嚴重。

人口部分:

人口構成和人口分佈。人口構成主要有歐洲白人後裔、亞洲移民後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圖8-48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收集課外資料並補充休斯敦的有關資料。

3.課堂小活動:請你當導遊員,向遊客(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看哪位導遊員講解得最詳細準確,掌握的資料最多。

4.評出導遊。

課後活動:

收集資料,瞭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蹟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蹟介紹等。

小結:很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環境遭到破壞是很難恢復的,我們應當有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3.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前播放《愛在文登》歌曲,創設情境,活躍氣氛,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一、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剛纔聽的那首歌叫什麼名字嗎?(愛在文登)對,愛在文登,那麼,請同學們看這組圖片,你們能說出這是我們文登的哪些地方嗎?對,非常好!這是青龍生態旅遊度假村、這是文登學公園、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園、最後一幅是昆嵛山風景區。

這些都是我們文登的旅遊勝地,它們有的坐落在城市裏,有的則建在鄉村。(導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們文登人自己的歌《愛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遊景點的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我們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們統稱爲聚落。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有關聚落方面的知識。

二、新授知識:

第一部分:聚落與環境

(一)出示學習目標,自主學習。

請大家看課本87頁圖文內容,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自主學習。(板書: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什麼是聚落?聚落的主要類型有哪兩種呢?誰來說說?(板書:鄉村與城市)大家對城市和鄉村瞭解多少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城鄉,感受城鄉差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圖片,進一步瞭解它們間的差異。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的圖片:圖片中有什麼?誰來說說?

正如以上兩位同學所說,鄉村中有農田、果樹、池塘、有通往小鎮的小路。鄉村聚落中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相對應他們所從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這是一組有關城市聚落的圖片,在圖中你可以看到什麼?(我們可以看到城市裏高樓林立、有許多商店、學校、醫院,道路縱橫,車輛很多)居住在城市裏的人們主要從事什麼工作?(工業、商業、服務業)(添加了更多的圖片,更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差異的表格。誰來說說?(師出示表格內容)……

(二)小組合作

同學們,前面我們瞭解了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那麼你知道聚落是怎樣形成的嗎?什麼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麼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區分佈的形態是怎樣的?(板書:形成、分佈、形態)-

(三)交流展示,師總結

(一)承接:請同學們看屏幕,這裏有四幅圖片:沙漠、極地、高山、平原。現在,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你是一個原始部落的首領,你會帶領你的子民選擇把家安在哪裏呢?(D)大家都選擇把家安在D這裏,也就是平原地區。哪個小組起來說一下理由?(A是乾旱的沙漠地區,B是寒冷的北極,C是地勢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在比較中我們發現,自然環境的優劣對聚落的形成與分佈有很大的影響。(出示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結:哪位同學可以總結一下:有利於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體展示:有利於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什麼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麼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區分佈的形態是怎樣的?(出示圖片,生答)

1、承接:同學們,我們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聚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築風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一些建築。下面我們就以西亞的民居和東南亞的民居爲例,學習聚落與環境的關係。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1頁內容,完成導學提綱內容。(板書:民居與環境)

2、小組內交流答案。請同學們看屏幕,西亞的民居、東南亞的民居,他們的建築外貌有什麼特點?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麼特點?這位同學,你起來說一下,好,誰還有補充?這位同學,你說!很好!最後老師來總結一下,請看屏幕!……(師看屏幕講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係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還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們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又有怎樣的關係呢?我們威海這裏有沒有與我們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誰來說說海草房的建築外貌有什麼特點?我們威海的氣候特點是什麼?(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區有沒有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請大家再看一組圖片。(出示江南水鄉、蒙古包、泰國高架屋、日本的輕木質房屋、雲南麗江古城等圖片並講解)。雲南麗江古城是我國的傳統聚落,我們國家還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聚落,對於這些聚落,我們是應該保護還是拆除呢?請同學們讀課本90頁,思考這個問題。(保護or拆除)(保護,並且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改建,更利於人類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館和窯洞旅館圖片加以講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觀察其建築外貌,分析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使學生對於聚落與環境的關係理解的更爲深刻)

四、鞏固:下面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記憶一下課本上的重點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瞭解了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差別;瞭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五、課堂總結。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4

學習目標:

1、準確說出地球的形狀,學會運用有關地球的基本數據來描述地球的大小。

2、認識地球儀,能在地球儀上準確找出地軸、南北兩極、經線、緯線、赤道和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

3、瞭解赤道、緯線、緯度的定義。

4、分析掌握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明確南北緯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5、根據所給出的緯線圖準確說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緯度區位置。

學習重點:

1、瞭解赤道、緯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

2、掌握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南北半球的劃分。

學習難點:

掌握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並能準確說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緯度區。

學生自學

學習任務(一)自學課本14—16頁地球的形狀部分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說出地球的形狀。

2、利用圖中有關地球的基本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組內:相互交流自己的認識,比較出不同之處,提出疑問並記錄。

組間:以各組代表爲代表交換各組記錄,作出彙總。並互相解答。

學習任務(二) 自學課文第16—17頁地球儀部分思考回答:

1、什麼是地球儀?

2、在地球儀上準確指出地軸、南北兩極、赤道、南迴歸線、北迴歸線、南極圈、北極圈、經線及緯線。

3、說出赤道、緯線、緯度的概念,南北緯度的是如何劃分的,南北緯度各用那個字母表示。

4、觀察“緯線與緯度”圖分析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填下表。

緯線(圈)

形狀特徵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特點

緯度的範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相同度數的區分

零度線的確定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的含義,並在生活中正確使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天氣的含義;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夠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情景

教師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關心天氣的變化狀況,也經常用到反映天氣或者反映天氣變化的術語。那麼,請大家思考:

1、你見過那些天氣的現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氣狀況的術語?

3、這些天氣現象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麼樣的關係?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1、請學生看這窗外,用自己的語言將此時的天氣狀況描述出來。(板書:一、天氣及其影響——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2、講述:除了我們剛纔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氣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從電視、廣播、網絡、旅遊中看到或聽到其他地方的天氣狀況。

(1)、請一位同學將頭一天聽到的天氣預報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向全班同學做一個預報。(學生活動:預報四地昨天的天氣)第一節多變的天氣(教學設計)

(2)、其他同學做好記錄,並思考:他是從那些方面描述天氣狀況的?(學生活動:是從陰晴、風雨、冷熱、溼度等方面描述的。)

(3)、從我們剛纔對天氣的描述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發生的時間長短怎麼樣?(學生活動:時間短)

(4)、在同一時間,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狀況是否相同?從中你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學生活動:不相同。得出結論,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3、引導學生回想昨天的天氣是什麼樣的,看看今天的天氣是什麼樣,猜猜明天的天氣又會是什麼樣。從中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得出結論:同一地點,不同時刻的天氣不同。)

4、講述:由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到多變的。(學生活動:明確天氣是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的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是多變.)

三、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1、引導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歡什麼樣的天氣?爲什麼?討厭什麼樣的天氣?爲什麼?(板書: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2、請幾位同學上臺分角色扮演不同職業人員對天氣的感受。(學生活動:幾位同學上臺扮演,其他同學作評)

3、講述:由此可見,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不同職業人員的生產和生活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請大家結合課本活動題總結一下:天氣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會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從實際出發,舉例說出天氣從哪些方面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1)天氣與交通。(2)天氣與農業。(3)天氣與戰爭。(4)天氣與日常生活。)

4、引導學生結合這項活動,結這項活動擬定一個名稱。寫一篇小短文,或以此爲素材畫一副畫。

四、課堂活動:

地理填充圖完成。

五、板書設計

板書

第一節多變的天氣(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一、天氣及其影響

1、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2、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影響

3、閱讀天氣預報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6

複習上節課內容教師提問:

1、地球的形狀是什麼?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麼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別。

導入新課,教師講述: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瞭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佈狀況。上節課請大家回家製作一個簡易的地球儀,請大家拿出來,並在小組中交流展示。

學生活動在小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儀。

教師活動:選出兩到三個製作較好的地球儀並向全班展示,隨後進行鼓勵性評價,並拿出教具──地球儀。

教師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教師活動:(展示經緯儀)在經緯儀上指示緯線但不說出定義,請同學們概括什麼是緯線。

學生概括,教師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

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2、請同學們在自己製作的小地球儀上,用彩色水筆畫出兩到三條緯線。教師到各小組巡視,輔導同學。

(評價活動結果)

教師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緯線有什麼特點?(展示經緯儀並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並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最大的緯線──赤道,並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纔的方法看看什麼是經線,經線有什麼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麼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在自制的模型上畫出兩條經線。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教師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麼?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後,請問同學們:在你們自制的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爲了區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教師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麼0°緯線在哪裏,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麼名字?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並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教師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或。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並在自制地球儀上標示出基多市。

教師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麼規律?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麼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並回答。

教師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最大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麼怎樣區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並回答)

教師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30°N、30°S的緯線,同桌之間一方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方讀出或寫出該緯線的緯度(強調緯度的正確寫法)。

教師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爲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爲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爲合適?爲什麼?

(學生思考並回答)

教師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爲界,把地球平均分爲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教師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註明的緯度,按規律站成一排(教師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後,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7

第二課時

複習上節課內容提問:

1.地球的形狀是什麼?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麼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別。

導入新課: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瞭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佈狀況。上並拿出教具──地球儀。

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活動:請同學們概括什麼是緯線。

學生概括,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緯線有什麼特點?(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並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最大的緯線──赤道,並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纔的方法看看什麼是經線,經線有什麼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麼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麼?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後,請問同學們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爲了區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麼0°緯線在哪裏,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麼名字?

學生觀察課本第8頁,圖F、G並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學生上臺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並在標示出基多市。

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麼規律?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麼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8頁,圖F、G並回答。

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最大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麼怎樣區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並回答)

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一位學生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位在地球儀上找出緯線。

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爲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爲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爲合適?爲什麼?

(學生思考並回答)

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爲界,把地球平均分爲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註明的緯度,按規律站成一排(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後,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範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引導:按照我們學習緯度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到0°經線,同學們找找看0°經線在哪裏?

講述: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那條經線爲0°經線,又叫做本初子午線。(展示有關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標出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大概位置(注意緯度就可以了),然後通過這個地方畫出0°經線(本初子午線)。

講授:0°經線確定了,那麼,按規定0°經線以東稱爲東經,用字母“E”來表示,是英文東方“East”的開頭字母;0°經線以西稱爲西經,用字母“W”來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開頭字母。我們看看它的範圍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慮東西經,我可以沿地軸繞一圈,也就是說範圍是0°~360°,但是由於我們分了東西經,所以經度的範圍應該是0°~180°,經度的變化規律就是從0°經線向西和向東到180°經線經度逐漸增大。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東經30°、西經30°、西經150°、東經150°這幾條經線;

引導:看看在你們找出的東經30°和西經150°、西經30°和東經150°這兩組經線都有什麼特點?它們是不是分別構成了經線圈?任何一條經線都可以找出與之相對應的一條經線和其構成一個經線圈。每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爲兩個均等的半球,同學們想想看哪條經線圈最適合作爲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學生討論並回答)

引導學生歸納:以西經20°和東經160°這兩條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作爲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爲這個經線圈大部分通過的是海洋,這樣就避免了把非洲、歐洲等一些國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給帶來的不便。

提問:1.北緯一定在北半球,南緯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確?

2.東經一定在東半球,西經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確?

(學生回答)

板書: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範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鞏固總結此課。

佈置作業:做下面練習:

1.關於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每條經線都自成一個圓圈 B.緯線長度都相等

C.地球儀上經線有360條 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長約爲 ( )

A、4萬千米 B、8萬千米 D、4萬米 D、8萬米

3.與120°E經線構成經線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本初子午線的經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赤道是 ( )

A.劃分經度的起點 B.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C.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D、90°緯線

6.東半球的經度範圍是 ( )

A.0°和180°之間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間 D、20°W以東到160°E

7.關於地球半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20°N未必位於北半球 B.150°E經線未必位於東半球

C.任何一個緯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爲兩個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爲兩個相等的半球

8.關於經度、緯度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經度越大離本初子午線越遠 B.緯度越高,離赤道越近

C.最大的經度是360° D.180°經線以東經度越來越大的爲東經

板書設計:

一、緯線和經線

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

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二、緯度和經度

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範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範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8

學習目標:

1、瞭解世界各地區的氣候差異地;

2、在世界氣候分佈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及分佈地區;

3、瞭解影響氣候的幾個因素及其基本道理。

學習重難點:

1、世界主要氣候的類型及分佈。

2、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佈、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學法指導小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個別指導重點點拔。

導學過程:

1、請同學們結合前兩節學習的知識,能說出來“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2、天氣的特點是什麼?氣候的特點是什麼?

3、課本p57的A、B、C三幅圖是描述哪些地區的氣候的?

4、其中A、B兩幅圖中,都有“一年到頭”這幾個字,同學們想一想,這裏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徵的年份,還是一般而言呢?

5、人們描述天氣,關注的時間是一天,常用到氣溫、降水、風、雲、霧等要素。從圖3.22的談論中看,人們描述氣候,關注的時間是多長?一般只注意哪兩個要素?你們能用一句話概括當地的氣候特點嗎?

6、在前兩節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世界上氣溫和降水的地區差異很大,同學們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區溫度高,哪些地區溫度低?哪些地區降水量多,哪些地區降水量少?

7、課本p58,看圖3.23能說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氣候類型。

8、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除了自然因素,人類活動對氣候有哪些影響?

達標檢測:

1、課本p58活動題2。

2、課本p59—60活動題1、2、3、4。

3、課本p61—62活動題2、3、4。

教學反思

1、本節課我採用複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的方法,得出影響氣侯的主要因素,由淺入深,易化難點。

2、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來有困難,通過小組間的互助學習加深理解。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9

【教材說明】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後兩個標題內容。本節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境的關係;瞭解聚落的發展表現,在變化中發現問題――傳統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爲主,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係的和諧與發展,順應學生心理髮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瞭解地理知識的現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力。爲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樂於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於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啓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啓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麼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於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於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佈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係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佈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繫生活,活躍了思維並勇於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後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徵,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帶雨林區的民居,西-帶沙漠區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築適應於環境,更適用於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可以說: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並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後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髮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後揚,牽引着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並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羣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作爲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爲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爲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瞭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於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裏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瞭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麼這裏?(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於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築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穫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道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

2、在地圖上正確辨別方向;會比較比例尺的大小,並能根據比例尺,量算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能夠根據地圖的圖幅大小、所示範圍大小,正確選取比例尺。

3、瞭解地圖的製作原理和地圖的分類;實例引導讀圖嘗試,學會判定生活中地圖上的方向。

4、體驗演示判定方向的快樂;領略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與表示範圍大小、內容詳略的關係。

教學方法

以學案爲載體,實行小組教學形式,實施零距離課堂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設置一些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謎語導入:“四四方方一張紙,世界各地都容納,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圖”。“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學會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之一。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繪製地圖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學習:

讀圖1—7和圖1—8,思考:

(1)、是不是圖中那所學校象圖中的那樣小?畫我們學校的校園平面圖,要用一張象校園那麼大的白紙來畫嗎?

(2)、把校園中的事物象畫美術作品那樣真實地畫在紙上嗎?

(3)、如何讓人看明白哪裏是教學樓?哪裏是運動場?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

3、合作探究:

地圖是怎樣製作出來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縮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

同的地物(圖例),並用文字、數字標明(註記)。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縮小,並用_______畫在平面上,註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爲一幅地圖。

鳥瞰圖—平面圖—地圖

學習任務(二)地圖的分類

1、自主學習:讀第7頁第一段,思考:地圖都有哪些種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齡段人口統計圖》、《山東省河流分佈圖》各屬於哪一類

地圖?

:一般來講,閱讀地圖時,應先看圖名,知道地圖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接下來是看圖例,瞭解地圖內容的表達方式怎樣;閱讀地圖內容時,應該是先整體,後局部,先綜合,後要素。儘量多地發掘地圖內容,達到“圖”盡其用的目的。

儘管地圖的種類多種多樣,內容不一,但每幅地圖的製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地理事物後,用符號、文字來表達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圖必須具備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註記。

學習任務(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學習:讀課本第7頁,思考下列問題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圖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圖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側“米”字形示意圖中標出。

②指向標地圖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右圖中A點在B點的_______方向。

指向標地圖中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箭頭前方爲北,後方爲南;箭頭左方爲西,右方爲東。

正北方

通過實踐明確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圖

2、指向標太小可放大

3、爲求精確可平移指向標

學習任務(四)比例尺

1、自主學習:請大家自主學習第8、9頁,完成下列問題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種形式表示。三種表示方式的轉換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較規則,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較規則)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與範圍、內容的關係:

北京市地圖

中國地圖

比例尺大小

表示範圍大小

表示內容詳略

(1)兩幅圖的比例尺哪個大?哪個小?

(2)兩幅圖表示的範圍哪個大?哪個小?

(3)兩幅圖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圖詳細?哪幅圖簡單?

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範圍,表示的內容越。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範圍,表示的內容就越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實際範圍

內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簡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詳細

三、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1、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醫院在學校的______方向。

(2)小明從水電站步行到學校,速度爲每分鐘50米,則大約分鐘可以到達。

解析:(1)首先要看地圖上有無指向標。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根據指向標所指的

北方確定方向,把指向標平移到學校,可判定醫院在學校的東南方。

(2)先量得水電站到學校的圖上距離爲2cm,代入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實地距離=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離/速度(400/50=8)即得出時間。

答案:(1)東南方(2)8分鐘

2、下列四幅圖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說來,在地圖圖幅大小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地圖所表示的範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的地圖所表示的範圍越大,內容越簡略。故D符合題意。

3、完成教材10頁活動題1、2、3、4、5。

充分用好圖中的比例尺數據,並可提供沒有比例尺但圖幅大小相同但範圍明顯不同的兩幅地圖來對比,以深化認識。

通過減0後明確1釐米代表的實地範圍,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總結梳理歸納方法: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學會看地圖,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們要學會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記住並應用比例尺定義、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轉化、大小等,初步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工具”的觀念,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

五、鞏固練習,達標檢測:

能力訓練P7基礎鞏固:2、3、4、5綜合運用1、2、4、5

六、附板書設計:

第二節我們怎樣學地理

一、學會看地圖

(一)地圖的製作與分類

1、製作2、分類

(二)地圖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指向標地圖:根據指向標定方向

2、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1)表示方法: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2)比例尺大小與內容簡略的關係

這節課重點在比例尺,與數學知識聯繫密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稍一粗心就會做錯,所以這節課重在理解,讓學生自己動腦得出結論。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是學習陸地和海洋的基礎,內容包括海陸分佈、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線三部分內容。

1.海陸分佈:教材利用圖文來說明世界海陸分佈及其特點,使學生了解“地球”“水球”稱謂的依據。

2.七大洲和四大洋:從大陸、島嶼、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們把全球陸地劃分爲七大洲。通過“讀圖”,分別認識七大洲的名稱、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線並認識各大洲的輪廓。四大洋:說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陸地分割,又相互連通。然後“閱讀”介紹大洋、海、海峽。

3.各大洲的分界線:利用圖片來說明各大洲的分界線。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等基本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涉及到若干本節課的內容,已初步具備了學習本課的基礎,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學生在學習時主要利用地圖和學生的參與,培養讀圖分析能力,並指導學生用“圖上記憶法”記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佈,瞭解海陸面積比例。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並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界線。

2.能力目標:

使學生會用地球儀、世界地圖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

2.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3.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4.四大洋名稱、面積排序。

難點: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如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學會看地圖。

2、初步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瞭解圖例與註記的含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看地圖、運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繪圖能力。

2、通過學習運用地圖認識周圍環境和地域,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高計野外旅行線引導學生豐富課餘生活,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掌握地圖的三要素,懂得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瞭解圖例和註記。教學難點

弄清比例尺大小與所表示的範圍、內容詳略之間的關係。

教學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繪製學校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要求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自己繪製的學校平面圖,教師選幾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間也相互檢查。

二、課前熱身

1、師:地圖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

點撥:用繪繪平面圖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區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縮小,並用符號畫在平面上,註上必要的文字就成爲一幅地圖。

請幾位同學對照自己的地圖介紹一下所在的學校。

2、全作探究

(1)整體感知

師:你還見過哪些地圖?地圖有多少種?你會看地圖嗎?請同學們圍繞這些問題自學課本P6~10。

(2)四邊互動

互動1:在龐大的地圖家庭中地圖分爲幾類?各有哪些類型?

明確:地圖分爲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前者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自然植被圖等,後者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佈圖等,另外還有電子地圖等之類的地圖。

儘管地圖種類繁多,內容不一,但每幅地圖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縮小後,用符號、文字來表達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註記。

互動2:閱讀地圖,一定要學會辨別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嗎?(教師在黑板上面畫一個“米”了開,要求學生把方向標上。)

東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還有其他方法確定方向嗎?

明確:有的地圖用指向標批示方向,指向標箭頭一般指方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來確定方向。

學生將自己繪製的地圖拿出來,分組交流:學校大門、辦公樓、池塘、花壇、食堂等各在什麼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師指導學生閱讀P8“確定平面方向”)

你還有其他的確定方向的方法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幾種確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動3:在一般的地圖裏,按一定的比例將地理事物縮小,縮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計算呢?指名學生根據小學的收穫寫出比例尺的計算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提示:圖距與實距之間經常要進行單位換算:1千米=100000釐米

師:比例尺有哪三種形式?

明確:比例尺有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三種形式。

練習:學生分組全作、討論轉換表達的形式。

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1︰300000圖上1釐米代表實際距離250千米0 20 40

學生討論後彙報答案,教師指正。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10活動第2題,計算實際距離。

教師指導學生比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進行比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練習:比較中國地圖、北京地圖完成表格

中國地圖北京及其附近地區

表示範圍大小

地理事物詳略

比例尺大小

學生討論後教師點撥

明確:圖幅大小相同的地圖,比例尺魘表示的範圍小,內容詳細;比例尺小的,表示的範圍大,內容簡略。互動4:教師先指導學生閱讀P10圖例、快速、熟悉。然後搶答題目。

明確:我們熟悉了圖例、註記以後就可以在地圖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達標反饋:

(1)填空

在龐大的地圖家族中,把地圖分爲(自然地圖)(社會經濟地圖)

地圖表示的內容雖各不相同,但都具備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

指向標的箭頭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種表達形式,它們分別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2)計算:把實際距離爲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繪製在30釐米的圖紙上,該選用多大的比例尺?(1︰20xx 000)

某地圖的比例尺爲1︰1000000,從甲地到乙地圖上距離爲4。5釐米,請問甲地到乙地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45km)

4、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請一名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

(2)方法小結:本節課主要採用了讀圖、比較、計算、合作討論等學習方法。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2.通過“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地域觀念、災害意識。

[知識和能力]

1.在世界氣候分佈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佈。

2.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3.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氣候的分佈圖,建立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佈的空間概念。

5.培養學生初步學會通過讀圖,分析某一地區氣候特徵的能力。

教學重點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佈。

教學難點1.緯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空間分佈。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複習提問:1.在熱帶、溫帶、寒帶分別有哪些氣候類型?

2.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是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溫和降水出現地區差異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氣溫和降水的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氣候的差異,因此,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板書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對於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溫、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說明其是“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溫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閱讀時以“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後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溫是什麼特點?降水是什麼特點?組合成什麼樣的氣候特徵?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屬於何種氣候類型?並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並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溫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xx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徵是全年高溫多雨。該地位於赤道地區,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甲圖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於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於大陸內部。各組由於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並結合世界氣溫和降水分佈的特點,說說各氣候類型的特徵。

4.各組代表發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並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於地處同緯度的溫帶地區,氣溫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溼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於亞歐大陸溫帶地區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溼潤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溫帶季風多。

乙圖

位於亞歐大陸溫帶地區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溼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徵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後者的氣候特徵是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於溫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於(迎風坡),B坡屬於(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丙圖

6.組織學生先獨立完成課本P10活動4,然後讓3名學生說說自己的答案和做題思路,大家評判補充。

(1)青藏高原緯度較高,但是氣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2)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

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緯度位置:海南島緯度低,氣溫高;而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氣溫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乾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較溼潤。(海陸位置:二者雖同處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於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降水少;而北京位於大陸東岸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板書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係密切。這裏的教學,通過從學生的自身體驗出發,實例討論分析,讓學生認識體會不同地域,由於氣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也不一樣。

1.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結合當地的實際,列舉一年內的不同季節,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農業生產方面有什麼不同。學生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活動1,分成學習小組,談談這是氣候對人類活動哪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在發生着怎樣的變化?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等,互相交流感想。並推選一個代表概括大家的發言,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能選用當地的實例或讓學生結合自己家裏的變化等,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通過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着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生活受氣候的限制越來越小。

3.讓學生閱讀課本P61“水稻種植與氣候”。結合自己對當地氣候條件的瞭解,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看看當地適合不適合種植水稻,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4.用兩個學生扮演小強和小明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他倆的願望能不能實現,爲什麼?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甲地區的樹、農作物移到乙地區,不能憑主觀願望做事,人類的活動必須要符合自然規律。

5.組織學生閱讀活動3,然後把學生分成兩組,並結合當地發生過什麼樣的自然災害,造成哪些損失或危害,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根據雙方辯論的情況,教師要適時啓發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對人類危害而言的。否則只是自然現象,成不了災害。沙漠地區,荒無人煙,長時間不下雨,對人類來說造不成危害,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就不同了,這裏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濟發達,又是我國的主要農業區,一個月不下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就要受到影響,造成損失。同理,就是同樣等級的災害,在人口密集或經濟發達區造成的損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經濟落後的地區大得多。

通過對實例的辯論、分析,使學生自己去體會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學生的災害意識。

6.投影展示漫畫欣賞:“地球出汗了”。地球爲什麼出汗了?

讓學生閱讀課本P62“氣候變暖”。然後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地球爲什麼出汗了?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麼做,我們應該怎麼做。

讓學生自由發揮,不要作過多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人類應該理性地控制對氣候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認識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方面要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特別是氣候變暖已成爲人類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要保護好大氣環境,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作爲新世紀未來的青年,同學們也要積極投入行動行列。

板書設計

作業佈置閱讀下列材料,結合課堂的討論,以及通過調查、查找資料,自擬題目,寫一篇地理小論文。一星期後,組織一次論文交談評比活動。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4

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總一第課時)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預習目標:

1、瞭解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中存在的地理問題。

2、知道在日常生活、經濟建設、社會文化等方面離不開道理知識。

預習重點:

地理與日常生活、生產建設的關係

預習任務:

1、從日常生活出發,提出地理知識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

2、列舉一些人類的生產活動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3、歸納各地風土人情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預習珍斷

一、選擇:

1、下列體育活動與開展地區的組合正確的是:

A衝浪內陸地區

B冬季運動會廣州

C登山運動平原地區

D滑雪運動東北地區

2、下列農作物,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的是:

A、水稻

B、小麥

C、玉米

D、大豆

二、綜合題

學校所在地和你的家鄉羣衆最喜歡的體育活動是什麼?與當地的道理環境有什麼關係?

預習質疑

探討如何解開道理之“迷”的方法。

地理學科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時(總二第課時)

第二課時

預習目標:

調查家鄉農業生產主要農作物的種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預習重點:

農作物生長需要的條件

預習任務:

調查訪問收集有關農作物生長的條件

預習診斷:

小麥、玉米等需要熱量、水、肥沃土壤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5

教學內容

⑶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實: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衛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擋了照射的陽光。

⑷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羣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⑴含義: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的模型。

⑵意義: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瞭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

3.緯線和經線(P5中的圖1.7)

⑴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

⑵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⑶地軸:假想的地球自轉軸。

⑷兩極:地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⑸經、緯線的特點:

特 點

⑴含義:地球繞着地軸不停地旋轉。

⑵方向:自西向東。

⑶週期:一天(約爲24小時)。

⑷產生的現象:晝夜更替、地方時差。

2.地球的公轉(P11中的圖1.19)

⑴含義:地球圍繞太陽不停地旋轉。

⑵方向:自西向東。

⑶週期:一年(約爲365天)。

⑷特點: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的夾角是66.5°

⑸產生的現象:

①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②同一地點,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③同一地點,晝夜長短的變化;

④同一地點,不同季節太陽光熱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夏至日(6月22日前後)、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

⑺四季的劃分(以北半球爲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個月是春季;

6、7、8三個月是夏季;

9、10、11三個月是秋季;

12、1、2三個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帶(P12中的圖1.20)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舉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圖的類型: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

等深線: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

⑶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P16中的圖1.29)

①根據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據等高線形狀判斷地形類型: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表示山谷,向低處凸出表示山脊;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線重疊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陸地上的五種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⑴地圖常見種類:導遊圖、交通圖、政區圖

⑵比例尺大小與地圖範圍、詳略的對應關係:

●教學板書:

七年級上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1.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儀,緯線和經線。

3.地球的運動:自傳和公轉。

4.地圖的基本要素。地形圖的判讀。

●課堂小結:

結合板書,概括知識要點。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