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篇)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徵,並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

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徵,瞭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鹹海以及亞歐人口問題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念教育。

四、重點、難點:

亞洲、歐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五、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請說說你瞭解西亞。(學生回憶,並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佈着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爲“袖珍國”、這個地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裏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這個地區的旅遊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遊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板書課題:第四節 歐洲西部

(三)、講授新課

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說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於歐洲的西部, 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輪廓、範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說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英國——倫敦 法國——巴黎 德國——柏林 意大利——羅馬 荷蘭——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瑞士、希臘、梵蒂岡、摩納哥、聖馬力諾、列支敦士登、馬耳他、安道爾四.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徵、河流特徵、氣候特徵。

地形特徵

通過分析地形圖,着重強調以平原爲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佈特點。瞭解歐洲各國。

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氣候特徵

深受大西洋溼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四)總結:

利用地圖簡單總結。

(五)作業:

利用填充圖冊15頁,目標檢測上的題目作爲練習

板書設計

歐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輪廓範圍

地形特徵

主要河流

氣候特徵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蒐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2、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蒐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媒體素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自己身邊,學習地理應注意蒐集身邊的地理信息。電視中的各種節目、報刊雜誌、圖書館的藏書,互聯網站等都傳遞着許多地理信息,我們要逐步學會蒐集地理信息並思考相應的地理問題,本節課老師和大家共同探討學習地理的途徑、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課前熱身

學生分組討論:看哪位同學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過什麼途徑獲得的,並且分組記錄下來,比一比看哪一組蒐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提示:要學好地理,首先要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再學會思考地理問題,最後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或生活圈子,從實踐中去學習。

2、四邊互動

互動1:教師對學生蒐集的地理信息進行整理,而且要求學生學會思考地理問題,然後提問:

(1)爲什麼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連續發生地震?

(2)爲什麼我國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區常發生水、旱災害?

(3)爲什麼南方能大面積種植柑橘,北方卻不行?

(4)爲什麼吐魯番的哈密瓜那麼甜?

(5)爲什麼南極洲蘊藏着大量煤炭資源?

明確:觀察和了解地理現象,發現地理問題,探究其成因和規律,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有許多種,對比、分析、綜合、觀察、聯想等方法將有助於我們學習地理。

互動2:要學好地理,我們單靠坐在教室裏是遠遠不夠的,要深入周邊的環境,走進大自然,通過野外旅行,學會觀賞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內容豐富多彩,如遊園、滑雪、探險、狩獵、海濱休閒、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包括步行、騎自行連、乘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

學生分組討論活動,教師用投影出示討論問題:

1)你曾經外出到過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內容和目的是什麼?

3)採用什麼交通工具?

4)時間如何安排?

5)旅行路線如何?

學生討論完後,教師選一兩名代表彙報。

進一步提問:野外旅行要準備好哪些物品呢?

明確:地圖、指南針、筆記本、望遠鏡、照相機等。

強調:還要學習並掌握一般的地理觀察、地理攝影、地理素描、地理標本製作等技能。

俗語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野外旅行能豐富課餘生活,提高審美情趣,增長地理知識。地理學習的特點就在於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正在不知不覺地應用它;我們身邊就有地理知識,只要留意就會學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識。

四、達標反饋

討論:學生分組設計一條附近地區野外旅行線路,內容包括:地點、旅行線路、開始和到達時間、旅行內容、交通工具、物品準備、注意事項等。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學生先小結本節課內容。教師點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學好地理,懂得了學習地理的方法途徑,進而發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識和創新精神。

(2)方法小結

本節課主要採用討論法學習。

六、作業

設計一條最好的旅行路線,最好的地圖,進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書設計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運用地圖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據地形和氣候特點,分析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據地圖和資料聯繫巴西自然條件討論該國如何開發

利用和保護熱帶雨林

過程與方法:充分運用資料,讓學生討論、比較

情感與價值觀:使學生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觀點

重點:亞馬孫平原和亞馬孫河流

難點:巴西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巴西的位置

導入新課:出示七年級上冊的“面積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國家”,請學生運用地圖回答:a各個國家分別位於那個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麪積居第一位的是哪個國家?從而導入新課。

播放亞馬孫河的錄象材料。

1、亞馬孫河

在圖8-51上找到亞馬孫河,並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將亞馬孫河的流量、長度流域面積與其他三條大河比較,得出結論: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結:發源於安第斯山脈,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度僅次於尼羅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亞馬孫平原和熱帶雨林氣候區

在8-51圖上找到亞馬孫平原並觀察他的範圍,說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並看圖說出他的範圍,在組內交流。

小結:亞馬孫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東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積的平原。

讀8-51圖分析亞馬孫平原的緯度位置,思考:該地的氣候類型是什麼氣候?此中氣候條件下的植被是什麼?

小結:亞馬孫平原分佈着世界上面積的熱帶雨林。這裏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

討論: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有哪些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閱讀材料“地球之肺”

說明:熱帶雨林的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過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還有什麼類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導學生觀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範圍,並與亞馬孫平原比較。

②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氣候特點

③小結巴西高原的地形構成:約1/3的亞馬孫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構成了巴西

小結:由亞馬孫河沖積而成的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構成的巴西,它的面積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國家。

課堂活動:

(1)、世界上面積大於巴西的國家有那些?

(2)、填表比較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氣候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說出地球自轉的方向、週期,並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的差異現象。

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說出地球公轉的方向、週期,並能夠解釋其所產生的季節變化與熱量差異現象。

4、能夠結合當地季節變化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公轉的關係。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佈圖說出五帶劃分的界線,並能夠舉例說明各帶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方向和週期。

2、五帶的名稱和界限

3、公轉的特徵、二分二至的時間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4、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難點:

1、自轉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帶的特徵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這是毛澤東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詩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動,爲什麼會日行八萬裏呢?原來地球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始終在運動着。赤道的周長約4萬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隨地球自轉一週正好是八萬裏。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就來學習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及其產生的現象。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轉

教師用手輕輕轉動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

學生觀察分析

提問:地球繞着什麼在旋轉?(地球繞地軸旋轉)

再提問:地球自轉是什麼方向?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和南極上空看又是怎樣的,北逆南順)

注意:在這裏先讓學生明白“東”、“西”的含義。

學生上講臺演示

演示講述:

地球轉一圈需要的時間,也就是自轉的週期是多長呢?先來看這個演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地球時時刻刻都在太陽的照射下。同學們想想陽光照射下的地球會是什麼樣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爲什麼只有半邊是白天呢?(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由此可知形成晝夜現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轉時,轉一圈要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也就是說地球的自轉週期是多長(一天或約24小時)。

學生讀P11圖1.14晝與夜

晝夜的形成、分佈和範圍(指出哪裏是夜半球,哪裏是晝半球)。提醒學生注意晝、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經過南、北兩極點。

注意觀察晨昏線與太陽光之間的關係。

提問:剛纔演示時同學們看地球自轉了嗎?如果地球自轉會產生什麼現象呢?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自轉,說明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用手電筒照射自轉的地球儀,在地球儀的球面上選取2個點(北京、紐約)。

轉動地球儀,當太陽照射北京,紐約是白天還是夜晚?轉動180度。再看,哪個是白天?哪個是夜晚?連續轉動,北京和紐約出現了什麼情況?(晝夜更替)

也就是說晝夜更替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地球的自轉)

在轉動中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見到日出。當北京是正午時,烏魯木齊也是正午嗎?

指導學生看書P13圖1.17並請學生解釋:

1、北京的暢暢和美國的姨媽在同一時刻電話問候,爲什麼時間不同?

2、半夜時分,中國球迷觀看NBA球賽

總結:由於地球自轉,東西位置也就是經度不同的地方,時間是不同的。

活動

【講授】總結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請同學們結合活動演示,總結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師補充,地球自轉產生了三種地理現象。分別是:1、日月星辰東昇西落。2、晝夜更替3、時間的差異。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一)在圖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並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出示圖“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並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範圍內。

“領土組成”部分

1.出示國旗並簡單介紹墾區和條紋區的含義。

2.讀圖3-31,觀察美國所臨海洋和鄰國,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帶、熱帶、大洋洲等)。觀察本上的慶要山脈、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紹首都華盛頓和哥倫比亞特區。

“高度發達的經濟”

經濟概況部分:

農業大國部分:

1.指導學生閱讀圖3-33,分組討論:a.農業地區專門化與美國農業;b.農業生產專門化與美國農業。

2.歸納學生觀點,指導: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並可集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3.小結;美國的農業模式使之成爲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出口國,爲什麼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溫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

6.小結:美國儘管糧食產量多,是世界農業大國,但由於緯度位置的原因,還需要大量進口生長在熱帶地區的農業產品。

工業大國部分:

1.介紹美國工業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製與開發居世界地位。這說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2,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蓬勃興起。

3.引導學生提升到理論認識層面:能源、資源密集型的傳統工業與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新興工業的劣勢和優勢。

4.可安排學生對就近的科技工業園進行參觀訪問。

生態、環保問題部分:

本部分實際上是將教材編排稍作組合,分兩大方面探討美國的生態環保問題:一是美國農業開發使“黑色風暴”多次發生。二是經過不斷的治理,現在美國的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已不太嚴重。

人口部分:

人口構成和人口分佈。人口構成主要有歐洲白人後裔、亞洲移民後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圖8-48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收集課外資料並補充休斯敦的有關資料。

3.課堂小活動:請你當導遊員,向遊客(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看哪位導遊員講解得最詳細準確,掌握的資料最多。

4.評出導遊。

課後活動:

收集資料,瞭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蹟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蹟介紹等。

小結:很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環境遭到破壞是很難恢復的,我們應當有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6

“地球和地球儀”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認識緯線和經線

【教學過程】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簡化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1、緯線的特點,經線的特點。

2、認識地軸、南極、北極。

(提問)地球真有一根軸嗎?地球表面能畫出多少條經線和緯線?

(學生活動)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球儀上的經線”、“地球儀上的緯線”

(引導學生讀圖並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呈什麼形狀?緯線又是什麼形狀?

2、認識本初子午線、赤道;區別南緯、北緯、東經、西經。讓學生讀出赤道、本初子午線的度數。

(展示地圖)五帶分佈圖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繼續找出:北迴歸線、北極圈、南迴歸線、南極圈。

2、請同學們在圖上描畫出00、300、600三條緯線,教師補充低、中、緯度的劃分。

(讓學生在地球儀標出低緯、中緯、高緯的三個區域。)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片“南北半球的劃分”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組成的經線圈。

(提問)

1、南北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2、東西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南北半球的劃分比較容易,讓學生說出。東西半球的劃分比較難,教師指圖引導,讓學生充分想象、理解。)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教師採取問題教學法,邊提問、邊啓發與學生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比較不同的經線長度有什麼變化。不同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2、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呢?

讓學生完成教材的“活動”中第二問題“小明的暑期夏令營”,問:小明能否找到夏令營地點?爲什麼?

(總結:找不到該點,400的緯線南北半球各有1條,1160的經線有2條。)

(學生活動)

1、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於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於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

2、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於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域的國家各一個。

(通過上面的練習,強化練習了地球儀的使用,對發言積極、答案正確的同學,教師應及時表揚鼓勵)

【課堂小結】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學習的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四、緯線和經線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7

第一節 日本 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範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徵及自然資源;

探究日本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及水平,瞭解中日貿易聯繫狀況,記住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佈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從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助於理解我國“科教興國”策略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課件<日本>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於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麼要說的?學生髮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爲什麼?

1、汽車 2、火車 3、飛機 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 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後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的城市?並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個島國,英國也是一個島國,比較這兩個國家跨越的'經度和緯度,那個國家大,這對地理環境的複雜程度有影響嗎?

(讓學生帶着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後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徵。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顯示“日本圖”,教師邊講邊指圖,圖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島的名稱用紅色顯示,並由小放到大再縮小定格,讓學生掌握這四大島的相關位置, 接着屏幕左側顯示富士山的圖,在屏幕右側教師要告訴學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它被日本奉爲“聖嶽”,是日本的象徵,也是日本的旅遊勝地

[讀圖7.5-7.7分析完成

1、日本爲什麼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給人類帶來災難,但是在火山非活動時間,能夠利用火山爲人類造福嗎?

3、日本經常有地震發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達1500多次。人們採取很多辦法來預防地震,或者減小地震帶來的危害。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嗎?爲什麼?你瞭解哪些防震減災方面的知識?

讓學生對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認識。

顯示日本和中國人口比較表學生分析

國家 人口數(億)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國 13 960萬

日本 1.27 37.7萬

?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萬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國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業銀行中,日本佔18家

?日本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關於日本工業部門,利用多媒體補充有關內容。橫濱港等待裝運出口的日本汽車圖。關於主要工業原料進口情況,可顯示“日本主要工業原料從國外進口所佔百分比圖”和“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教師簡要講解日本主要原料的進口國和地區,爲以後的世界地理學習打下一定基礎

1.日本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是什麼?

2、 日本經濟發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業部門?

3、 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自哪些國家(地區)?

4、日本貿易對象是哪些?中日貿易情況怎樣

有利條件:(1)豐富的人力資源 (2)較高的科技水平 (3)島國的優勢

不利條件:自然資源缺乏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佈在那裏?

2、 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閱讀 “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佈”圖,把圖中的主要工業區用紅色塊顯示圖中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藍色顯示,加深學生對主要工業城市和港口位置的瞭解。然後提問:日本工業爲什麼分佈在這裏?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三、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在教師講解的同時,可接連播放較多的動靜態畫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日本茶道”圖片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佈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並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佈在這裏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藉助於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板書設計: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三、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8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七、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並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徵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於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遊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對照書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農業不佔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瞭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錶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製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板書 二、繁榮的旅遊業

1

2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峯、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鬥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聖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 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四)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作業: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亞洲的位置、範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並分析其相互關係。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展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於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

教學準備: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裏”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範圍、邊界。

那麼,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動]:P3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範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於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 (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爲什麼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範圍》)

前後7人爲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爲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地圖,說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並報出自己的方位,並按與亞洲的相鄰關係調整前後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範圍》,仍由周邊同學說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爲6個區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③阿富汗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④北亞部分屬於哪個國家的領土範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域地理特徵的學習通常要分爲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裏最重要的自然特徵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裏,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裏有什麼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裏了嗎?

[複習地形圖的閱讀方法]地形圖依據什麼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麼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活動]P5

結合讀圖6.5和P.5閱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麼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後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徵(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採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爲海平面,腰部爲海拔20xx米,頭部爲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麼特點?(地形複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瞭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座標和水平座標標註在圖上就成爲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衆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裏?(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江、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恆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

板書設計,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0

教學課題:

七年級下冊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二節《非洲》

課型:新授

教材分析:

《非洲》是教材選編的“認識大洲”中的第二節內容。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地理位置、高原爲主的地形、炎熱的氣候、豐饒的物產和人口與經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運用地圖,瞭解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②通過對地形圖及各種氣候圖的判讀,瞭解非洲的地形特徵和地形區的分佈及氣候特徵,並學會分析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③學會用圖表、對比分析的方法瞭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徵。

④從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等方面瞭解非洲富饒的物產。

2、過程與方法:

①鼓勵、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來收集有關非洲的地理資料,並進行歸納、分析。

②充分運用每幅地圖,引導學生從地圖中獲得大量的地理信息,進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非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非洲是一個存在嚴重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的大洲,通過教學可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人口觀、資源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使學生掌握非洲海陸輪廓的特徵以及非洲高原爲主的地形特徵。教學難點:受緯度位置的影響,非洲以熱帶爲主的炎熱氣候。

教學方法:

1.主要運用問題探究式學習模式,結合利用網絡媒體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綜合分析等。

2.採用多媒體演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點撥的活動方式探討歸納。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科書、地圖冊、地球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世界上有一個大洲,它既有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也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和最長的河流,並且也是世界上最熱的大洲,同學們知道這是哪一個大洲嗎?(非洲)那這一節就讓我們向這個神奇的大洲進軍,一起去探索它的奧祕吧。

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二、自主學習

根據第一節學習大洲的方法,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非洲的地理位置。

(一)、地理位置

活動一:請同學們瀏覽教材P1617,完成下面練習。

1、讀圖,找出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非洲在(東或西)半球的西部,穿過非洲中部,、分別穿過非洲的北部和南部(填寫緯線名稱)。

(2)海陸位置:東臨,西臨,北隔及與相望,東北與之間隔着狹長的,並以爲陸上分界線。

活動二:描畫非洲輪廓圖,並填出非洲周圍的大洲和海洋。

思考討論: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的重要地理位置。

(設計思路: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爲目標,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重在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畫圖的能力。)

(二)、高原爲主的地形

活動三:讀非洲地形圖,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徵:

(1)讀P6圖1-5,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居世界各大洲(南極洲除外)的第位。

(2)非洲大陸面積廣大,被稱爲“”,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佔全洲面積以上,東南部從北向南有高原、高原、高原。

(3)非洲東南部分佈有三大高原,西北部除大陸邊緣的山脈外,大多是海拔較低的高原和盆地,故非洲地勢,。

(4)極具特色的地形(三個“世界之最”):中部的,北部的,縱貫東部的。

(5)讀P18閱讀材料:東非裂谷帶及撒哈拉沙漠

簡單瞭解東非裂谷帶的分佈、成因及其地質地貌特徵;認識撒哈拉沙漠的範圍及地理位置。

(6)讀課本圖P21-1;P161-17比較歐洲和非洲的海岸線特點,並在非洲圖上找出:最大的半島_、最大的海灣、最大的島嶼_。

每位同學完成自主學習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

(設計思路:在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畫圖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將圖像與課文內容相結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三)、炎熱的氣候

活動四:(1)讀非洲平均氣溫分佈圖,分析非洲的氣溫特徵:

(緯線)橫貫非洲中部,、、(緯線)分別穿過其南部和北部;非洲絕大部分位於(溫度帶),非洲平均氣溫在攝氏度以上。非洲氣候特徵之一是氣溫。北半球7月份的炎熱中心在地區。

由此可得非洲氣溫特點是:氣溫高。這就是它被稱爲“熱帶大陸”的原因。

(2)讀非洲年降水量圖,總結非洲降水特徵。

非洲赤道附近、幾內亞灣沿岸降水。北迴歸線附近的地區,降水;南迴歸線附近大陸岸,降水少。

由此可得非洲降水特點是:降水很少,乾旱地區廣。

(3)讀非洲氣候類型圖,總結非洲的氣候特徵。

赤道附近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是氣候類型。非洲熱帶雨林氣候

的南北兩側是氣候類型。南北迴歸線附近主要是氣候類型。非洲最北端、最南端分佈的是氣候類型。

由此可得,非洲的氣候帶受因素影響,以爲中心呈對稱。

(設計思路:繼續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同時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歸納知識的能力。)

(四)、豐饒的物產

閱讀非洲主要的礦產與農產品分佈圖,並分類。

礦產資源:鉻鐵礦、金剛石、黃金、石油、磷酸鹽等。

動植物資源: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等;咖啡、棉花、劍麻、花生、香蕉、棗椰、油棕等;非洲大象、長頸鹿、斑馬、非洲雄獅等

水力資源:剛果河、尼羅河(讓學生通過閱讀圖

1-27,找出有關兩河的水文特徵對比,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地圖,總結問題的能力。)

(五)、人口與經濟

非洲既然被稱爲“富饒大陸”,按理說經濟很好,但爲何又被稱爲“經濟落後的大陸”呢?

(1)讀下表可知:目前,非洲有個獨立國家,是世界上國家的大洲。

(2)據20xx統計,有7.94億人口,總數僅次於亞洲,居世界第2位。

(3)非洲在人口壓力沉重的同時,經濟上受到幾個世紀以來的的影響,許多國家的經濟部門單一,且以業爲主要經濟部門。

(設計思路: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樹立非洲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互相聯繫的觀念)

三、合作探究:完成P16、P17活動題。

四、師生課堂總結:

五、佈置作業:課本P20——21活動題。

教學反思:

這節課以多媒體技術爲支撐,教學直觀、形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地理教學融爲一體,同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真正體現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心觀察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不足之處在於:

1、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還不夠,學生的參與面還較有限,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真正意義的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

2、教具的運用比較單一,即使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但個別同學脫離課本,完全依賴於課件,只注重了瀏覽課件這種形式,而不能最大限度的使課件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因而未能充分提高學習效率。

在今後的地理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增長自己的教學能力,在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1

《地圖的閱讀》教案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來複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

【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複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爲“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並向學生說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

(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爲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座標,按指向標方位標註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係

例題一、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充分說明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標法和旋轉地圖法

例題二、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

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徵,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徵的分析方法,並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徵,並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徵,瞭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佈圖”說明亞洲人口分佈,分析人口分佈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複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並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教學方法

複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6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1課時

(課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裏?(播放一段關於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髮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後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範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範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爲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後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範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範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瞭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範圍:9°W~66°E;緯度範圍:36°N~71°N。

(2)全部位於北半球,絕大部分位於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瞭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瞭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3

(課堂導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的風光。

利用錄像展示冬季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地區冰天雪地,氣候嚴寒;而亞洲南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過的黃金海岸卻是一派嫵媚的熱帶海濱風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濱浴場。

亞洲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顯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亞洲的氣候特徵以及成因。

(講授新課)

板書 四、複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教師指圖講述,學生進行回憶後回答問題。

講述 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爲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複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提問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麼?

結論 亞洲氣候類型複雜多樣。

板書 1.氣候複雜多樣

提問 觀察其中分佈範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麼?主要分佈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佔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佈在亞洲中西部。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且地形複雜,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佈。

亞洲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上氣流和地形的影響,乾溼差異懸殊。

板書 2.大陸性特徵明顯

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6-10圖”,並在上面點出利物浦、華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

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溫帶大陸性氣候有哪些特點?我們來觀察位於這個氣候區內的兩個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們的氣溫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特點。

小結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於赤道附近馬來羣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幾種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佈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

三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麼關係?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啓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展示有關乾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於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板書 3.季風氣候顯著

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佈範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麼特點?

結論 氣候複雜多樣、大陸性特徵明顯、季風氣候顯著。

過渡 我們學習了亞洲的氣候特徵,那麼歐洲的氣候特徵又如何呢?

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爲主,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列表比較亞洲和歐洲氣候特徵的不同。

利用書上的練習總結:

1.氣候類型少,以溫帶氣候類型爲主的氣候;

2.海洋性特徵顯著;

3.具有面積最廣、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課堂總結)

本節課的重點在於讀圖及學習方法的掌握,通過對亞洲氣候特徵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來了解歐洲的氣候特徵。所以,要多提醒學生從地圖上找有用的知識,增加讀圖的練習。

板書設計

四、複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1.氣候複雜多樣

2.大陸性特徵明顯

3.季風氣候顯著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瞭解美國的領土構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種族構成複雜

3.瞭解美國的地形、氣候及農業生產的特點和主要農作物帶的分佈。

重點:領土構成、民族及種族構成、地形氣候及農業

難點:地形,氣候及農業生產的特點

教學過程: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8分鐘)

1.美國的半球位置: ,海陸位置: ,領土組成:本土部分、兩個外來洲 、 。因此美國是一個地跨 、 、 兩洲的國家。

2.美國人口 億,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國的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200多年間移入美國的。經過長期的融合,形成統一的民族。美國人總構成複雜,白種人佔 ,黑種人佔 。

3.美國華人、華僑約 萬人,在 、 和 華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讀圖說出美國地形區主要有哪三個?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國爲什麼被稱爲“農業大國”?

1.小組討論:外來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給美國經濟帶來什麼影響?給移出國帶來哪些影響?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現象?

2.閱讀第81頁資料,說說華人華僑對美國有哪些貢獻?

3.小組活動:

讀第84頁,完成以下問題。

1.(1)~(5)並說說美國地勢東西方向上的變化有特點?三大地形區各有什麼特點?

2.讀圖說出美國降水量的分佈特徵。

3.讀圖完成(1)~(3)

4.小結:美國有哪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地形、河流、氣候三方面說明)適合發展農業?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有哪些?

5.拓展:比較美國與日本的農業有何不同?(條件?特點?)結論: 。

Ⅳ、我能掌握我總結。(10-15分鐘)

鞏固練習:填充圖美國部分

檢測反饋:

1.美國的唐人街主要分佈在 、 。美國原有居民是 。

美國的兩個海外洲是: 、 。

2.美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3.美國的自然條件有哪些優越性?

4.美國的農業有什麼特點?美國有哪些著名的農業帶?

5.自繪美國輪廓圖填注臨海、地形區、兩個外來洲、河流、湖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瞭解美國的工業特點及分佈2.認識並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從而樹立科

教興國的戰略觀念。

重點:美國工業特點及分佈、新技術產業

難點:美國工業發展的借鑑意義

教學過程: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分鐘)

1.讀圖9.12找出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城市和工業區?

2.讀圖冊47頁說說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部門?

3.美國工業的特點:擁有 ,工業產品種類 ,產量 ,技術 ,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4.美國的硅谷在 ,因生產 而出名。

Ⅱ、明確學習目標(2分鐘)閱讀了解目標

Ⅲ、合作探究我快樂:(20-25分鐘)

1.自學內容交流反饋

2.閱讀材料第86頁說出美國有哪些工業產品居世界第一二位?從中說明美國是當今世界工業最 的國家。

3.小組討論:爲什麼美國能成爲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4.活動:讀第87頁,完成以下問題。

(1)閱讀4則資料,說說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促進作用。

(2)看圖9.11、9.12,總結高新技術產品的種類。

5.學生討論:中國工業發展的方向是什麼?我們應如何借鑑美國工業的發展的經驗?青少年應樹立什麼樣的信念?

鞏固練習:完成填充圖美國工業部分

自繪美國本土示意圖,要求填注臨海、鄰國、五大湖、主要工業城市等。

知識拓展:

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微電子工業、電腦軟件、機器人、通訊設備、計算機輔助設備、光纖技術、超導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術等

美國在計算機技術、電子電信、生物工程、化學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術部門居世界首位,在工業機器人、計算機芯片等方面落後於日本。

目前中國的那些高新技術產業有較大發展?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徵。

過程與方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夫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祕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徵。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麼,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麼樣的?

(板書)地球的形狀、大小

二、展示目標

即教學目標中知道與技能目標

三、自學引導及點撥

1、地球的形狀

(展示圖片)觀看教材地球衛星照片

(提問)地球是什麼形狀?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學生討論學習,小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直覺→邏輯推測→實踐證明→新“眼”目睹)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說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A、(可能出現的事例):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發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提問)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組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啓發、解釋。)

(總結)準確反映地球形狀科學證明是地球衛星照片。

(討論)從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總結)任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以生命爲代價。

板書:2、地球的大小

(承轉)現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圖片)地球的大小

(學生活動)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爲6357千米,赤道半徑爲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展示)地球儀

(提問)1、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麼區別?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啓發學生積極回答)

(講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繼續總結補充地球儀的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並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四、提出問題,探索解決

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緯線和緯度

1、緯線有什麼特點,想想緯線可以有多少條?

2、緯度以哪條緯線爲起點,標度範圍是多少?不同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分南緯與北緯?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南緯和北緯?緯度大小的變化規律有什麼特點?

4、低、中、高緯度是如何劃分的?

5、緯度值的緯線有什麼特徵?該值出現在哪個地區?

6、南北半球是怎麼劃分的?北緯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緯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紀念碑建在哪嗎?爲什麼要建在這個位置?

經線和經度

1、經線有什麼特點,想想經線可以有多少條?

2、經度以哪條經線爲起點,標度範圍是多少?不同經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分東經與西經?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東經和西經?經度大小的變化規律有什麼特點?

4、東經180度與西經180度經線有什麼特點?

5、東西半球是怎麼劃分的?東經是否都在東半球?西經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兩條相對的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嗎?爲什麼不採用0度與180度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半球?

7、你知道什麼是本初子午線嗎?地球上真實的本初子午線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