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複習教案地理走近國家湘教版5篇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考複習教案地理走近國家湘教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考複習教案地理走近國家湘教版5篇

中考複習教案地理走近國家湘教版5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瞭解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掌握沖積平原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形成過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資料,能夠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2)閱讀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能夠分析沖積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

【教學難點】

1、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洪(衝)積扇與三角洲的形成過程和區別。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設計

風水學在中國文化中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問。其目的是教導民衆,在山河大地之間,挑選一處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並利用此環境,積極奮鬥,努力不懈,進而使長居此地的人們健康、平安又興旺成功。雖然經過時間演化,有迷信成分,但裏面卻包含着中國古代樸素地理學的思想。

比如,殷商時代的居住風水──“攻位於汭”(汭:河水內灣環抱處,爲凸岸)就蘊含着豐富的科學道理,也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

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一)河流侵蝕地

1、溯源侵蝕及其形成地貌

學生活動:識別圖中所顯示的河流的侵蝕方式並說出判斷依據。

教師活動:結合圖片講解溯源侵蝕。甲河源頭處受到流水侵蝕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長度被延長。經過長期發展,甲河的源頭不斷向乙河處移動,最後與之溝通。可見,通過溯源侵蝕作用,河流向源頭部分延伸,河谷加長。

承轉:那麼,圖中顯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態還有什麼變化呢?圖中甲河谷不但變長了,還變寬了、變深了!引導學生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外力作用是什麼?

2、下蝕、側蝕及其形成地貌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侵蝕地貌的類型及其侵蝕方式,同時結合幻燈片讓學生認識“V形谷”

過渡: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將來,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教材圖4、17“河谷的演變”,回答問題:

①描述圖中所示的河谷的演變過程。

②若我們觀察同一條河,a、b、c三種河谷形態可能出現在什麼河段?

教師結合圖片講解河谷的演變過程,指出三種河谷形態所在的河段。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承轉:從圖上看,原本比較平直的河谷逐漸變得彎曲,學者們稱之爲“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過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彎曲之美(課件圖片)。

從河岸角度來看,每個彎曲的河岸都可以分爲凸和凹兩種形態。請同學們在教材插圖4、17中的b圖上找出兩種河岸,若你有疑問請參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態。

3、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那麼,凸岸和凹岸處的主導外力作用是什麼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積物的不斷積累,而凹岸是物質逐漸減少的結果。結合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的定義,我們可以推斷:凸岸表現爲流水的堆積作用,屬於堆積地貌;凹岸表現爲流水的侵蝕作用,屬於侵蝕地貌。古代人曾有詩描述到這兩種河岸的差異。

學生活動:

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實景圖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閱讀古詩,找出詩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據詩歌推斷兩種河岸形態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並說明理由。

承轉: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爲地轉偏向力導致河水流速有所差異,進而導致了河流的彎曲,那麼這條河道的形態將怎麼繼續發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積地貌

1、河漫灘平原

學生活動:推測圖中河道形態的演變趨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河道形態的演變過程,自然得出河漫灘平原的成因,最後總結河漫灘平原的形成。

承轉:河漫灘平原是河流沖積平原的一類型,河流的堆積地貌還有其他的類型。

2、洪積──沖積平原

學生活動:根據課前預習成果,找出圖中沖積扇的位置,並說明理由。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採玉地點的地貌類型,指導學生分析沖積扇不同部位的顆粒大小。同時,教師要藉助課件展示沖積扇的實景圖和素描圖,引導學生觀察其形態特徵。

承轉:河流出山口形成了沖積扇,進而可能擴大爲洪積──沖積平原,那麼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會形成什麼樣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師活動:帶領學生閱讀教材案例3,在幻燈片上指出黃河三角洲的位置,從而引領學生建立三角洲的實景概念。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根據教材描述總結三角洲的形成條件。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時對學生的總結加以整理、規範,進而形成簡練的語言。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堆積地貌的類型

承轉:學完河流地貌的知識,同學們能否解釋本節課之初提出的問題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總結,說出墓葬區選址的科學原理與現代城市風水中“反弓水”的荒謬之處。同時,教師也要進行解釋,風水之目的是尋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學原理,摒棄其中迷信成分。

承轉:從上例我們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總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具體影響。

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提取信息,完成課件上所提出的的問題。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於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同時,靠近河流方便對外聯繫和運輸。農業社會,社會的發展主要依靠種植業,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於耕作,可爲聚落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

(二)河流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河流地貌中的堆積地貌對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積作用顯著的地區地形較爲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區: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線狀分佈。但是,河流也能帶來洪澇災害,平原上的聚落還要考慮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脅。

山區河谷中,聚落一般分佈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這樣,既能避開洪水的威脅,還能充分利用河流的優勢條件。

中考複習教案地理走近國家湘教版5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與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瞭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3、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圖”進行分析,並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帶的形成。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性分異規律。

教學過程

【導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複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麼?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麼?

答: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出示景觀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遊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說明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麼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講授】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着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出示圖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溫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範圍是什麼?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和我們家鄉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模小。

(提問)陸地上爲什麼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

生:由於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說一說,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着怎樣的特點。

(生討論,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複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溼熱的動物。

師:那麼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着怎樣的特點呢?

(生討論,師總結)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爲草類,耐乾旱,根系發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於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境有着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範圍內又表現爲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

(出示圖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纔的分析並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佈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佈是有規律的。

(出示圖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麼,爲什麼。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佈在赤道地區,苔原分佈於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師:對。受這種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度變化的方向,從赤道到兩極有規律地更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帶橫穿整個陸地?說一說在低、中、高不同緯度自然帶的分佈有何特徵?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佈有什麼規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熱帶雨林帶分佈在低緯度地區。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的分佈有着怎樣的特點?爲什麼?

生:在中緯度地區主要是受到海陸分佈的影響。自然帶並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說一說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着怎樣的分異規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爲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師:對。請同學們看“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並回憶氣候的相關知識,思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對應着什麼氣候類型?它和同緯度的大陸東岸自然帶類型的區別是什麼?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麼請大家思考,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說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溫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寒冷乾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徵,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徵作分析比較)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兩種氣候下生長的植被,在外在特徵上有何不同?討論:它們各自是怎樣適合氣候的?

(生討論,師總結)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植物爲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爲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裏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着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着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爲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課後小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律的。我們這節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

中考複習教案地理走近國家湘教版5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及其原因,培養閱讀、分析有關等值線分佈圖的能力。

(2)瞭解我國各溫度帶及乾溼地區的主要分佈地區和劃分標準,認識其對我國的生產生活的影響。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讀圖分析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及原因;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啓發式講授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中國氣溫的時空分佈及原因

課程引入:之前我們一起學習了中國的地形,看到了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解釋了河流的流向和水電站的分佈。那請同學們來看看下面這些生活現象又和哪個地理要素有關呢?

出示我國不同地區衣、食、住的景觀圖片。

承轉過渡:剛纔看到的這些現象都是受什麼因素的影響呢?對,就是氣候。那麼從今天起,我們就來學習自然環境中的第二個要素,來了解──中國的氣候。

回顧展望:之前我們已經學習過有關氣候的一些基本知識,氣候包括哪兩個基本要素呢?──氣溫和降水。今天我們就先來學習中國的氣溫。

感受氣溫:說到我國的氣溫,小明是深有體會,他每年冬天都要從海口回哈爾濱老家過年,體驗着沿途的氣溫變化,服裝也從短袖一點點加到了羽絨服。

有了這樣的經驗,他暑假準備回哈爾濱的時候呢,就有備而回,也帶了羽絨服。可是他這次沿途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這次怎麼不冷呢?小明的這兩次經歷說明了什麼?我國南北氣溫在冬天和夏天有什麼區別?──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溫差小。

這個結論是咱們感受出來的,接下來咱們用專業點兒的地圖驗證一下──等溫線分佈圖。

讀圖歸納:出示我國1月、7月平均氣溫分佈圖。

讀圖要先讀圖名,這兩張圖分別是什麼?左邊是我國1月的平均氣溫分佈圖,右邊是我國7月的平均氣溫分佈圖。那咱們先來看一下我國1月的氣溫分佈情況。

1、1月氣溫分佈

總體趨勢:

引導學生閱讀我國1月氣溫分佈圖上的等溫線,依次標註各等溫線。

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麼結論?──我國1月氣溫從南向北遞減。

特殊線:

在遞減的過程中,有一條等溫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條等溫線有着重要意義。──0℃等溫線

它大概穿過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呢?從圖上可以看到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佈。冬季這條線以北,平均氣溫在0℃以下,河流會結冰,而這條線以南,平均氣溫在0℃以上,河流不會結冰。

轉承:讀氣溫分佈圖,先看總體趨勢,然後再來找極值。

大家看,黑龍江北部最低溫大概是多少攝氏度?—30℃左右,1月我國最低平均氣溫呢就出現在這裏,是黑龍江漠河,最低達到過—33、3℃。

再看海南島氣溫大概是多少攝氏度呢?──20℃左右。

所以同學們可以計算一下我國1月南北溫差有多大?──50℃

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國南北溫差很大。

那咱們再來看一下夏季的氣溫分佈情況。

2、7月氣溫分佈

總體趨勢:

閱讀我國7月氣溫分佈圖上的等溫線,依次標註各等溫線。

夏季等溫線分佈明顯稀疏了很多,說明什麼呢?──氣溫變化並不劇烈。

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全國氣溫的地方,這時全國氣溫的地方並不在最南端,而是在新疆的吐魯番盆地。

這時16℃以上的範圍,覆蓋了我國大部分,的'低溫區在哪呢?──青藏高原。

請同學概括一下我國夏季氣溫的分佈特點?──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國普遍高溫。

承轉過渡:我國冬夏兩季氣溫的分佈情況有很大不同,冬季南北溫差大,而夏天則普遍高溫,這是爲什麼呢?咱們先來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

思考分析:

出示三組數據:

漠河、北京、廣州的緯度,以及12月22日三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時間。

1、三地正午太陽高度角呈現怎樣的變化規律?

2、三地晝長時間呈現怎樣的變化規律?

3、由以上兩個分析,你得到怎樣的結論?三地獲得熱量如何?

──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我國隨緯度升高正午太陽高度角逐漸降低,並且晝長時間逐漸縮短,所以獲得熱量自南向北逐漸減少,使得冬季南北溫差大。

引導: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南北溫差呢?比如每到冬天我們經常能聽到天氣預報報道刮什麼風?──偏北風。

出示冬季風示意圖。

這是我國冬季的盛行風,源於哪裏?──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帶來寒冷的空氣和降溫,對我國南北氣溫影響有什麼不同?──北方距離冬季風源地更近,而南方受其影響較小,這也就進一步加劇了南北溫差。

承轉過渡: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瞭解了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那爲什麼夏季溫差小呢?我換一組數據就能說明問題。

思考分析:

出示三組數據:

漠河、北京、廣州的緯度,以及6月22日三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時間。

學生自主分析──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我國隨緯度升高正午太陽高度角逐漸降低,但晝長時間逐漸增長,所以南北獲得熱量差異不大,使得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承轉過渡:以上我們分析了我國氣溫的分佈及成因,根據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再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就劃分了不同的溫度帶。咱們來看一下溫度帶的含義和劃分標準。

概念明晰:

介紹溫度帶的劃分指標和積溫的概念。出示溫度帶劃分表。

按照這樣的標準劃分出的溫度帶,將我國劃分爲這樣一些區域,大家根據剛看到的個溫度帶的積溫數據,看看能不能在對應的區域填上相應的溫度帶名稱。

特殊線:請同學們看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和哪條線很像呢?──0℃等溫線(秦嶺—淮河一線)。

對於溫度帶,咱們特別容易把它和熱量帶混爲一談,比如“我國溫度帶的劃分”中的熱帶和地球上五帶中的熱帶在我國的範圍一樣嗎?──它們的劃分標準是不同的,五帶是熱量帶,按照獲得熱量的多少以緯線來劃分的;而溫度帶是根據積溫劃分的,更多地考慮了農業生產的實際,和農業、作物的熟制相關。

讀圖判斷:

1、不同溫度帶的熟制分別是什麼呢?

2、不同溫度帶盛產的水果是什麼呢?

我們看到,這些水果的分佈受到氣溫因素的影響,因此可以用溫度帶的劃分來確定分佈。

課後延伸:出示不同乾溼地區的景觀圖,請大家課後思考。

1、這幾張圖片分別對應在哪個點呢?

2、這些植被的分佈是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呢?

《第二節氣候》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清華附中伊娜

學習目標:

(1)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及其原因,培養閱讀、分析有關等值線分佈圖的能力。

(2)瞭解我國各溫度帶及乾溼地區的主要分佈地區和劃分標準,認識其對我國的生產生活的影響。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讀圖分析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及原因;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啓發式講授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降水的時空分佈及原因

溫故知新:

1、我國冬夏季氣溫分佈規律及原因。

2、溫度帶填圖。

3、回顧特殊分界線──秦嶺─淮河。

承轉過渡:上節課給大家留了思考題,這些植被都對應哪個點呢?(移動圖片到對應點)

那大家說這些植被的分佈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降水,好咱們這節課就來學習我國的降水情況。

提問引入:咱們先來看看幾個城市的降水情況。

根據幾個城市的降水量柱狀圖,同學們覺着它們之間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呢?──不同:從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相同點:變化趨勢相同,夏季多雨。

我們可以看到,我國降水空間分佈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異很大,且時間分佈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那大家想一想,爲什麼我國的降水會集中在夏季呢?

讀圖分析(降水的時間分佈):

1、降水集中在夏季

出示我國冬夏季風示意圖和對比表格

問:大家能否根據這組資料來解釋下這一問題?(一邊分析,一邊完成表格。)

我國降水的時間分佈和季風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我國地處世界大陸──亞歐大陸,面臨世界大洋──太平洋,西南臨近印度洋,海陸性質差異明顯,因此每年夏季我國盛行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從太平洋吹來的東南季風和從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來自大洋的風,溫暖溼潤,帶來豐沛降水。而每年冬季,盛行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東北季風,寒冷乾燥,使我國降溫減溼。所以我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承轉過渡:咱們再來看這幾個城市的降水,雖然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是具體持續的時間又不太一樣,各地降水量超過100mm的月份明顯不一致,能據此總結出雨季分佈規律嗎?──越向北雨季越短。這又是爲什麼呢?還是和季風有分不開的關係。

2、東部雨帶的推移

演示我國東部雨帶推移示意圖

冬季我國大陸一直被冷空氣控制,到五月夏季風開始從我國南部沿海登陸,冷暖氣流相遇,這時就會發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鋒面雨(轉PPT)──因此隨着南部暖氣團勢利的逐漸加強,我國東南地區自五月起就進入到了雨季。

隨後,暖氣團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夏季風向北推移。六月,夏季風北上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我國雨帶隨之向北擴大,此時冷暖氣團勢力相當,在長江中下游徘徊,於是形成了細雨綿綿的梅雨季節。

之後,夏季風繼續北上,七八月到達華北、東北地區,全國降水達到最多,而此時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卻處於下沉暖氣流的控制之下,出現了伏旱天氣。

進入九月,冷氣團勢力增強,暖氣團勢力減弱,夏季風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區,10月,徹底退出我國,我國雨季結束。

歸納總結: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示意圖

承轉過渡:由於季風的不穩定,我國降水不僅存在着季節的變化,年際之間的降水分佈,也很不穩定。

3、降水的年際變化

簡述年際變化概念

出示我國北京1951~20xx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標註降水量和最低年份,分析這兩年可能的夏季風進退情況。

夏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夏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

承轉過渡: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瞭解了夏季風,也看到了季風對我國降水時間分佈的影響,那在這樣夏季風的影響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又會是怎樣的呢?大家能推測一下嗎?──東南多西北少。實際是不是這樣,咱們來印證一下。

讀圖分析(降水的時間分佈):

出示我國年降水量動態分佈圖,依次展示1600mm,800mm,400mm,200mm,50mm的區域和界限,學生總結降水分佈規律。

──因夏季風的影響,在夏季風從東南進入西北內陸的過程中,隨着距離的增加,不斷受到山脈的阻擋,因此影響越來越小,所以我國降水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承轉過渡:由此我們再次印證了我國不同地區降水情況不同,根據我國不同地區降水的多少和蒸發的情況,把全國劃分成不同的乾溼地帶。

概念解析:

出示我國乾溼地區分佈圖──我國共分爲四類乾溼地區,分別是溼潤區、半溼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

對照乾溼地區分佈圖和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將各地區和其降水量範圍連起來。

讀圖判斷:一個地區的乾溼狀況不同會影響到植被的種類和農業的類型,請同學們判斷下面四幅景觀圖,分別屬於哪個乾溼地區?

溼潤區──植被以森林爲主,耕地以水田爲主。

半溼潤區──植被以森林和草原過渡地帶爲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乾旱區──以溫帶草原爲主,是我國重要牧區。

乾旱區──遠離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廣佈。

課後延伸:大家再看一下幾個乾溼地區的分界線,有沒有哪個你覺着特別熟悉的?──半溼潤區和溼潤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此線都是哪些分界線?有怎樣的地理意義?此線南北又有怎樣的不同?請大家課後思考。

《第二節氣候》教學設計(第三課時)

清華附中伊娜

學習目標:

(1)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及其原因,培養閱讀、分析有關等值線分佈圖的能力。

(2)瞭解我國各溫度帶及乾溼地區的主要分佈地區和劃分標準,認識其對我國的生產生活的影響。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讀圖分析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及原因;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啓發式講授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三課時氣候類型及影響因素

溫故知新:上節課我給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題,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是什麼呢?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界限,是我國冬季0℃等溫線所在,是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所在,也是劃分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界線,劃分半溼潤區和溼潤區的界線。

在此線南北兩側有着鮮明的景觀差異,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有結冰現象,耕地以旱地爲主;而此線以南冬季河流不結冰,水田面積廣大。

承轉過渡:由於我國不同地方氣溫和降水都存在着很大差異,將其組合起來,就形成了我國複雜多樣的氣候。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學習我國複雜多樣的氣候。

讀圖分析:我國一共有五種氣候類型:高原山地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大家看下面這兩張氣溫降水圖,分別應該是哪種氣候類型。

這是我國西部的兩種氣候類型,大家來判斷分別是哪種氣候呢?

要判斷是哪種氣候類型,得先看它們的氣候特點。

──第一張圖,夏季氣溫接近30℃,冬季最低氣溫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所以概括它的氣候特點爲──冬冷夏熱,年溫差大,全年降水較少。應該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對應在圖上的吐魯番。

──第二張圖,夏季氣溫7℃左右,冬季最低氣溫接近—20℃,降水較少,7、8月降水最多,所以概括它的氣候特點爲──全年低溫,降水集中在夏季。應該屬於高原山地氣候,對應五道樑。這種氣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在我國衆多高大山地氣候的垂直變化,使得我國氣候更爲豐富多彩,比如橫斷山脈南麓,從山腳到山頂出現這樣的變化,被稱爲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轉承:我們再來看這三張圖,又分別有什麼特點,屬於什麼氣候類型呢?

它們分別是: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暖溼潤的溫帶季風氣候,對應漠河;冬季溫和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應上海;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的熱帶季風氣候,對應海口。

這三種氣候有着共同的特點──雨熱同期,這一特點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所以我國的季風氣候區也是重要的農業區。

總結歸納: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首先我國氣候類型複雜多樣。此外,我國東部地區受季風影響,廣泛分佈着三種季風氣候,構成了我國氣候的另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我國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的區域。

承轉過渡:因爲我國季風氣候顯著,所以,同世界其他同緯度地區相比,我國會出現一些不一樣的特徵。

實例印證:

同在北迴歸線上,阿拉伯半島上沙漠廣佈,而我國江南地區卻是山清水秀,被稱爲“迴歸沙漠帶上的綠洲”。正是因爲長江以南地區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夏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使長江以南成爲“迴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承轉過渡: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風氣候顯著還表現在氣溫上。

出示同緯度城市的氣溫對比數據

問:與同緯度城市相比,我國氣溫具有怎樣的特點?──我國夏季氣溫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而冬季氣溫低於同緯度其他地區,冬夏溫差較大。

承轉過渡:以上我們看到了我國的氣候特徵,下面我們來總結下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總結歸納:

我國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降低,是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緯度因素;

我國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是受到海陸位置(季風)的影響,高原山地氣候、出現垂直分異的現象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響。

受這三個因素的綜合影響,所以我國氣候複雜多樣;受海陸位置的影響,所以我國季風氣候顯著。

中考複習教案地理走近國家湘教版5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來說明風海流形成的原因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佈圖,解釋洋流的分佈規律,提高學生歸納概括、化繁爲簡、以簡馭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世界洋流分佈模式,並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簡單模式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佈規律,提高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前後聯繫,有效解決疑慮,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能力提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佈圖,掌握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

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分佈規律及利用等溫線地圖判斷寒、暖流。

教學過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類

1、洋流的概念: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常年、穩定、大規模。

2、洋流的性質分類:介紹寒、暖流的概念,練習寒暖流的判斷

3、洋流的成因分類:介紹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有風向、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其中,盛行風是最主要的動力。

過渡洋流的在盛行風的作用下,一旦開始運動後,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方向。現在我們一起結合剛纔學習的洋流成因來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圖,看看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4、洋流的分佈:

設問1:促使洋流常年、穩定的、沿一定方向運動的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學過的盛行風。

設問2:在低緯信風、中緯西風和極地東風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運動方向如何?

引導學生看出低緯、中緯和高緯海區的洋流。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得出洋流運動規律。

學生分別用紅筆和藍筆在“世界海陸分佈輪廓簡圖”中畫出暖流和寒流,歸納寒暖流分佈規律。

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體動力,在北印度洋海區,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形成南亞季風。思考:南亞冬夏季風方向如何?學生在“世界海陸分佈輪廓簡圖”中畫出南亞冬季風的方向,根據風向畫出北印度洋海區大洋環流。

(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通過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將全班分組,主要任務爲:

閱讀“北大西洋暖流與西北歐氣候”。回答(1)挪威卑爾根屬於什麼氣候類型?與之同緯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麼氣候類型?(2)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自然景觀有什麼明顯的差異?爲什麼?(3)北極圈內氣候寒冷,爲什麼會出現終年不凍港?

閱讀“祕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氣候”。回答(5)祕魯伊基克最冷月、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各是多少?該地屬於什麼氣候類型?(6)南美西海岸的熱帶沙漠爲什麼南北延伸很長?

對兩組同學的答案進行補充。

暖流——增溫增溼;寒流—降溫減溼

2、結合相關圖片,探究洋流對漁場的影響。

(1)課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漁場分佈圖”

(2)學生觀察、討論、分析:①四大漁場中,成因相似的漁場有哪幾個?

②爲什麼寒、暖流交匯處的海區往往能形成大規模的漁場呢?③祕魯漁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組織活動讓學生探究洋流對航海、海洋污染的影響。完成活動後,回答本節課所提問題:哥倫布兩次航行爲什麼會花費不同的時間呢?

4、課堂小結

5、課堂練習

中考複習教案地理走近國家湘教版5篇5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於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嶽爲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師:通過上節課活動的討論,我們知道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其實,山脈不僅在我國是地形的骨架,對於整個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態來說,山脈也是陸地的骨架。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看到的喜馬拉雅山和維蘇威火山的景觀嗎?它們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記得。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維蘇威火山都是內力作用的結果,但前者是由於地殼的運動形成的,後者是岩漿噴發形成的。

師:對,說明大家對已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好。山嶽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喜馬拉雅山就屬於褶皺山脈。

(板書)褶皺山

[教師精講]

(播放動畫“褶皺的形成”,投影圖片“褶曲示意圖”)

師:褶皺是怎樣形成的?褶皺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生:岩層由於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而發生變形,產生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就是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

師:對。看圖說明,褶曲有哪兩種基本的形態?如何區別它們?

生: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背斜,一種是向斜。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岩層向上拱起,表現爲山嶺;向斜的岩層向下彎曲,表現爲谷地。

師(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質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剛纔的方法作爲判斷背斜和向斜的依據,那麼你很有可能“南轅北轍”啊。

生:(看圖4、9“褶曲示意”,認真觀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

師:在真正的野外地質工作中,一座山嶺並不一定就是背斜,一個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這是爲什麼呢?那麼到底什麼纔是判斷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據呢?

生(看書):岩層的新老關係纔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

師:很正確,請看動畫。

(播放動畫“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導學生對背斜、向斜中岩層的受力進行分析,理解成因)

師:爲什麼背斜反而會成爲谷地,向斜反而會變爲山嶺呢?

生:背斜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蝕,所以變成了谷地;向斜的軸部受到的是擠壓力,岩石堅硬,侵蝕的速度很慢,反而成爲了山嶺。

師:很好。我們把背斜或向斜發育成的山嶺或谷地,統稱爲褶皺山。有的規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找出這兩大山系)有的規模很小,只有幾十米。

(閱讀材料:板塊運動與褶皺山系。用圖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塊的構成,使學生藉助於直觀形成對六大板塊的認識,理解板塊運動與地貌成因之間的關係)

(活動探究)

(p80活動。活動1是對學生是否能學以致用的檢驗,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活動2需要結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

師:活動1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山嶺,一個谷地,究竟哪一個是背斜,哪一個是向斜呢?請大家展開討論,根據剛纔掌握的判斷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於軸部受壓力,岩石堅硬不易被侵蝕,所以最後成了山嶺。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岩層破碎,容易被侵蝕,反而成了谷地。

師:很好!說明大家真正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斷依據。請看活動第2題,思考後回答。

(本題有難度,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到位,教師評價總結: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構造,安全穩定。而向斜是一種儲水構造,不利於施工,且隧道開挖部位受到的是張力,易破碎塌方)

師:地殼的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褶皺山脈是其形成的一類,另外一種常見的由地殼運動而形成的山嶽是——斷塊山。

(板書)(二)斷塊山

(出示動畫“斷層的形成”)

師:根據動畫,請說一說斷層是怎麼樣形成的?“斷層”和“斷裂”一樣嗎?

生:地殼的運動產生了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岩石的承受力時,岩石就會斷裂破碎,這只是斷裂。如果斷裂面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這纔是斷層。

師:非常好!那麼斷層會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嶺和谷地,統稱爲斷塊山地(斷塊山)。

師:對!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佈廣泛的地貌形態,有的規模很大,如華山。

師:華山、泰山都是中國的五嶽名山,你知道它們各自以什麼特點著稱嗎?

生:華山——“險”,泰山——“雄”。

師:很好,說明大家知識面很寬。正因爲華山和泰山是由於斷層而形成的斷塊山,聳立在谷地和平原的邊緣,才顯得那樣高大雄險,廬山也是的斷塊山。

(活動探究)

(p81活動,地質構造是學生此前沒有接觸過的概念,需教師作以說明)

(地質構造:由地殼的運動而引起岩層的變形或變位)

(出示圖片“褶皺山——喜馬拉雅山、斷塊山——華山”)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斷塊山由於受斷層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斷塊狀,較少有綿長的山脈,山地與平原的分界線較明顯,往往比較陡峻、挺拔。而褶皺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嶺和谷地相間分佈在較寬的河谷地帶往往形成山區主要的居民點和農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