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二:動人的北平(人教版高三選修備課資料)

雷真民

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二

詩如畫,散文如詩。

如果說詩歌是一枚飽滿的果實,那麼散文便似一朵盛放的鮮花;如果說詩歌是凝結的蜜汁,那麼散文便是用蜜調和的甘甜之水。

詩是象徵,是意象的濃縮,是分行的藝術,必須切掉過剩的文字,使文字斷切、跳躍。散文是想像的擴張,是敘述的藝術,經由文字的渲染與營造,以各種不同的風景、人物、事件來描寫內心的感覺。散文更容易爲我們接受,爲我們理解,散文便是化開的詩,因此我們閱讀散文,也要最終讀出它詩的內核。

現在我們開始欣賞中國現代散文。這些散文中有描寫地域風光的作品,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象集於篇中,把珍貴的歷史和現實情景展現在讀者面前。文中有着豐富的認識價值、審美價值和教育意義,不僅教人認識現實、認識歷史,還教人學會思考,學會心靈體驗,學會提升思想境界。一切現實終將變爲歷史,歷史也將煙消雲散,唯有文學作品可將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種種新奇情景記錄下來,像一串凝聚着寶貴記憶的珍珠一樣,供人欣賞、凝視,寫人記事抒情的散文作品在這方面有着天然的優勢。

也有抒情性的或哲理性的,這類散文都帶有強烈的心靈獨白色彩和玄思色彩,它們描述社會生活現象,揭示社會發展規律、人生真理和審美規律,激發人生思考,啓迪審美感悟,對當代中學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義。由於這些課文的作者善於感悟、富於玄思、長於審美,可能學生覺得解讀文本、進入課文情境會有一定的難度,但從另一方面說又是一次鍛鍊抽象思維和提升感悟力的好機會。

《動人的北平》 

學習目標 

1、體會散文選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2、體會散文抒情寫意的獨特性和深刻性。

3、探究散文蘊含的思想文化價值。

4、探究散文形與神的關係。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 ,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文學家。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爲《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祕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爲中心,以閒適爲格凋”的小品文,成爲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爲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爲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整體感知 

本文寫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寫了當時北平種種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種景象,又寫出了北平的獨特“性格”和它的“動人”之處,表達了作者對北平的深厚感情。

開篇一段很重要,總體上寫北平的特點,作者以“品格”名之:“老成”“豪爽”“寬大”“包容”。與這些“品格”相配的是它的“魁梧”的形象。如果說本文在結構上採用總-分的形式,那麼這一段就是全文的一個總起。

第二段以下的幾段寫就集中表達這兩種特點:新與舊、雅與俗相雜共容,體現“包容”;“一株古木老樹”之喻,體現“老成”。也就是說這幾段恰當地表現北平“老成”和“包容”的特點。

從“北平是一個‘珠玉之城’”開始,文章從多個方面展現北平古都的形象和性格。描寫的方面有:宮殿亭園樓榭湖水、街市、院落住家、雜色人等、建城佈局、紫禁城、道路、市民生活、休閒方式等。

作者雖然說“一個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個人怎敢說他了解北平呢”,彷彿北平是難以整體全面地觀照和描寫的,但是他仍然試圖寫出北平的立體全景,其中不光有物化的、靜態的景象,更有活動的、流動的市民生活景象,還有深遠的歷史景象。一般來說整體全面地寫一個地方,難免流於抽象概括,而本文則處處是具體可感的畫面,儘管這些畫面都“浮光掠影”而過,但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具體生動描寫和抽象概括正是文學和非文學的差異所在。

當然,本文的動人之處不僅在於描寫了身居北平所見景象,還在於寫出了一種情懷、情調、情韻。作者作爲一個傳統文化故土與西方文化新壤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具有多方面的優雅情懷,表現在文章中即有對本國曆史的崇敬、對故都文化的熱愛、對故都包容新舊事物的喜悅、對故都平民百姓的親和。可見他既不是一個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個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個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態度傾向的文化人。不過從他細數故都風物時那麼沉醉的情態看,他的故國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稱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識、平民傾向。他的眼裏不只有高聳的北京飯店、原先皇家宮殿花園、百尺寬的大道藝術博物館、大學專校等,還有平民院落、城外村莊麥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還有着木屐的東北老嫗、踢毽子的老人、裸體的兒童。文章行將結束時寫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裏的常人,他們不是聖賢和教授,而是人力車伕。”作者雖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對勞苦大衆非常尊重、非常親近。

在過去那個年代,不少作家寫了故都北平的散文,郁達夫寫了《故都的秋》,老舍寫了《想北平》,他們在文中也同樣表達了平民意識、平民傾向。所不同的是,郁達夫、老舍眼裏只有平民形象和平民生活,而林語堂眼光更加全面一些,看到的是北平的整體形象、整體生活,各色人等的生活。

問題探究 

1、作者眼中的北平“動人”之處何在?

在作者看來,古老而時新的北平無處不動人。一是自然風光動人,你看:“……面前就是西山,景色迷人,可以數月忘返。”可見作者極其沉醉這於故都的自然風光。二是城市景象動人,這裏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無數充滿文化藝術的建築物,整體城市就像一座“珠玉之城”。三是尋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風光動人。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們的生活景象動人。五是整個北平的文化氣息(包括新舊共融的文化氣息)動人。

爲什麼在當時千萬人眼裏再也尋常不過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進入《動人的北平》後會變得如此美麗動人?一方面當時當地的社會確有美麗動人之所在,另一方面作者帶有審美的眼光,他看見最平常的人、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覺得是審美的對象。說到底,作者寫的不只是客觀外物,而是寫自己的內在感受,寫一種審美的心境,寫一種心靈的鏡像。

2、文章描寫“動人的北平”採用了什麼角度?

作者意在寫盡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種景象、各色人等盡收眼底,可見文章採取一種全景式的描寫角度。不過文章又避免了粗線條的抽象勾勒,而是採取類似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即把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小景小物盡情地描繪出來。從一個個局部看,是微觀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體描繪。所以全文的描寫所取角度是總與分的結合、大與小的結合、粗與精的結合。

3、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樣統整起來的呢?

初讀本文確實會產生散而無序的感覺,好像面面俱到,什麼都說到了,可是又什麼沒有說充分。其實深思細察,會發現文章的一些內在肌理,即組織成文的特殊方式。首先,它採用總-分的結構方式,以第一段爲全文總起,提綱挈領,統領全篇,餘下各段是第一段的展開分述;其次,文章圍繞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舊融新等來寫,儘管撒得開,但在精神上聚得攏,這正好體現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4、當代人閱讀本文具有怎樣的意義?

本文似有述往事、懷舊情的感覺,那麼把它選爲課文是何道理?今天全新的北京城去往昔破敗北平遠矣,爲什麼還要感受對舊北平的讚美?首先,林語堂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一大家,對五四以來白話散文的創作理論、創作實踐,對白話散文的文體開發與建設,對白話散文的風格追求和倡導,都有過一定的貢獻,他的作品進入中學語文課本是理所當然之事;其次,閱讀本文可以感受那個年代經受新舊兩種文化薰染陶冶的知識分子的優雅情懷、高尚品格,從文章中可以讀出作者對故都的自然地理、人文風物的熱愛,讀出對平民生活的熱愛,讀出作者的一種“泛美主義”的傾向(以審美的眼光和態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無處不有美的內蘊、美的靈光);再有,閱讀本文可以感受中華文化、故都文化的強大的生命力,這種文化從來就守舊融新,不斷髮展,如今故都已經蛻去舊衣,換上新裝,成爲世界聞名的大都市,當我們體認新北京的雄姿與活力的時候,也從過去的作品中尋察她的舊影,會感到過去的一幕幕歷史景象非常珍貴,也爲今天國家的發展和首都北京的進步而高興。

語言品味 

林語堂是現代散文大家,從本文看他的語言運用,極其嫺熟而自由,情味、神韻流動其間,甚至感覺不到“語言”本身的存在,眼前閃現故都北平城市和市民生活的一幕幕景象。

全文都是形象化的語言,創造了一種濃厚的詩意。試看開篇一句:“北平好像一個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種老成的品格。”以人物寫地方,以品格寫城市特點,是非常文學化的表述,充滿詩意。再如下面一些話:“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樹,根脈深入地中,藉之得暢茂。在它的樹蔭下與枝軀上寄生的,有數百萬的昆蟲。這些昆蟲如何能知道樹的大小,如何生長根,在地下有多深,還有在別枝上寄生的是什麼昆蟲?”還有這樣的話:“並且北平有藍天潔月,雨夏涼秋,與高爽的冬日氣候。”雖是散文語句,卻像詩的語句一樣有韻味。

全文都是抒情的語句,前面提到的語句“北平好像一個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種老成的品格”,既是敘述,又是抒情;更富有詩意的是“清晨在花園中拔出白菜的時候,擡頭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這樣的話,看似不經意的輕描淡寫一句,表達了一種優雅的審美情懷,令人想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另外,文中多處以“你”稱呼讀者,彷彿引領讀者進入文章的意境之中,拉近了作者與讀者、讀者與本文之間的距離。

全文有多種變化的句式,如開篇是幾個短句,接下來是一些一氣呵成的長句;還有一些對稱句(開篇幾句即是);有排比句,連在一起增強了表達的氣勢;有設問句,加重表達的語氣,提示讀者的注意。

結語 

林語堂曾經是被我們忽視了的作家,就像我們曾忽視了那個如火如荼時代的細膩與美好的情思一樣。現在,穿過歷史的重重迷霧後,這些單純的,深厚的真與美和振奮人心的熱血激情一起留存下來,感染影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