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案設計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薩摩斯島上一個醜陋無比,但智慧無窮的叫伊索的奴隸所作。伊索寓言膾炙人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說理深邃,詼諧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伊索寓言》教案設計

本課所選的三則寓言,故事情節緊湊,意蘊豐厚,以淺顯的語言把角色刻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令人讀後興味盎然,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講狐狸吃不到葡萄卻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講一個牧童屢次大叫“狼來了”欺騙村民,當“狼真的來了”,誰也沒去幫助他;《蟬和狐狸》講狐狸想吃蟬,便假裝讚美蟬的歌聲美妙,但蟬看穿了狐狸的詭計,沒有上當。每則寓言都以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賞析理解“蟬和狐狸”中蟬爲何能識破狐狸的騙局,避免上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2、對伊索寓言有所瞭解。

3、弄清每則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揭題:大家聽過《狐狸和烏鴉》《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從伊索寓言裏選出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則故事。

2、簡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感知三則寓言大意。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

2、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及不理解的詞。

3、學生藉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

4、每人選擇其中一則故事朗讀,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2)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

(3)每則寓言故事分別揭示了什麼道理?

5、指名瞭解學生朗讀思考情況。

(1)指名三組有感情地朗讀三則寓言。

(2)指名學生對故事主人公、主要內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抓住每則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習字冊。3、課文中你對哪個故事感興趣,給同學、家長講一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複習

誰能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課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一隻狐狸看到了,讒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樣做的?能通過想象說具體嗎?

(主人公狐狸很喜歡吃葡萄,“讒得直流口水”;“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3、結果怎樣?他應該怎樣想,怎樣做?

4、可狐狸是怎樣說的呢?爲什麼這樣說(“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虛榮心強、愛面子、生怕別人笑話;自己無能爲力,卻又不敢承認,表裏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二)《牧童和狼》

1、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麼?

(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閒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哪裏有什麼狼?)

3、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麼行爲?

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

4、引讀第二自然段,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後,會怎麼想?怎樣說?

(村民們以爲牧童在撒謊,不願意再上當。)

5、以後村民們再聽到“慌忙大叫”後,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牧童的結果會是什麼?

6、小組之間討論: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蟬和狐狸》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圈套”本來指什麼?在本則寓言中指什麼?(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怎樣騙的?(細讀第二自然段。並畫出突出表現狐狸會騙的詞語。)

3、這是一隻什麼樣的蟬?從哪裏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細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線畫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拓展思維:想象蟬的思考過程。)

4、對待狐狸這樣的*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三、理解寓意

(一)

1、齊讀第一則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聯繫狐狸想吃葡萄的讒樣兒,狐狸的言行,剛纔分析的狐狸的形象。)體會寓意。

2、現實生活中你還想到了哪些類似的話語?

3、對於這些不良話語和心理,我們應該怎麼辦?

(二)1、牧童說謊的結果是什麼?2、拓展:(1)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和事嗎?(2)男女生分組讀第(3)讀了這則寓言,你想對那些說謊的人說些什麼?對自己說些什麼?

(三)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裏?(讀“蟬和狐狸”的最後一自然段。)

2、小組之間交流: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麼?對那些中了“圈套”的“蟬”說些什麼?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

四、對比“狐狸和蟬”與“狐狸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而“蟬”善於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狸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五、總結

1、啓發學生把握文章結構:先講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課通過學生朗讀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學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託的道理,還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六、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葡萄:誘人狐狸:讒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麼?)

“牧童和狼”

牧童:不誠實,經常說謊,自食其果。(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人相信。)

“狐狸和蟬”

蟬:善於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六、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4。2、選讀〈伊索寓言集

教學後記:《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於講動物故事。現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後人彙集,統歸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爲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衆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啓發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作劇,狼來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說葡萄酸。到幾千年後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爲西方寓言文學的範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