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黃山記》教案設計

《黃山記》教案

課文《黃山記》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的

1、瞭解本文別出心裁的構思和大手筆的寫法;

2、瞭解本文簡練巧妙、熱情奔放、氣勢磅礴的語言特色;

3、欣賞課文描寫的黃山奇景,並理解作者讚美祖國大好河山,讚美偉大時代的情感,以喚起學生熱愛我們的時代,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激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本文構思謀篇的手法;

難點:語言簡練巧妙、熱情奔放。

三、教學方法

點撥教學法

四、教學計劃

三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構思技巧。

一、導入性點撥(激發情感,整體感知)

以歌曲《我的中國心》引入課文(板書課題)

二、研究性點撥(明確目標,回顧課文)

檢查早讀預習效果,回顧課文內容。

① 黃山位於哪個省份?共多少峯?最高峯是什麼?

② “黃山”名字的由來

③ 古代有誰登上過黃山?

④ 作者讚揚了哪些人?

⑤ 黃山景物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用二個字概括)

三、鑑賞性點撥(精讀課文,突破重點)

1、鑑賞課文,引導學生理解黃山“奇、險”的特點:

課文是怎樣表現黃山“奇、險”的特點,併爲四部分擬小標題。

(1)第一部分

① 學生齊讀;

② 快速找出體現黃山“奇、險”的句子

③ 概括本部分標題:黃山勝景天造就。

(2)分組討論第二、三、四部分是怎樣表現黃山“奇、險”的特點,並擬出每部分標題。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指正並板書:

第二部分:自古黃山幾人登(險),回顧幾千年以來,只有少數像李白這樣不畏險阻的人登上黃山,其餘的人都敗興而歸,表現了黃山的險峻。

第三部分:攀登天都尋常事(夷)

作者一行人登上天都的.經過

第四部分:天下奇景數黃山(奇)

在黃山之巔見到的雲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

2、理解課文獨出心裁的構思:

(1)按遊記常見的寫法,請你構思《黃山記》的寫法;

(2)按時間順序,列出作者登天都峯的經過:

(3)課文第一、二部分是否可以去掉?爲什麼?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點撥後指正歸納,並板書: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總起,突出黃山“奇”、“險”的特點;第二部分是承接第一部分“險”字展開。一、二部分引導讀者從宇宙變遷、人類發展的宏觀高度去認識黃山,增加了本文的氣勢。

四、反饋性點撥(重溫課文,鞏固提高)

本文寫法與其他遊記有何不同?你從中受到什麼啓發?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小結:

(1)本文遊記與其他遊記寫法不同,不像其他遊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居高臨下,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這個角度起篇,氣勢磅礴。課文以跳脫的思路從宏觀、從歷史、從想像、從實際遊歷各個方面予以表現黃山“奇”、“險”特點,跳出了以山寫山的侷限。

(2)遊記完全可以靈活地寫,形式可以多樣。順從時間,空間的順序來寫,固然可以打破這種方式當然也行。只要記遊對象固定,特徵準確,結構清晰就可以。

五、遷移性點撥(舉一反三,轉化能力)

按本文思路改寫《蒲松齡故居參觀記》

六、板書設計

① 黃山勝景天造就(奇、險)

② 自古黃山幾人登(險) (正面) 對

③ 攀登天都尋常事(夷) (側面) 比

④ 天下奇景數黃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