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記(粵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黃山記》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本文獨具匠心的構思謀篇的手法;

    2.瞭解本文簡練巧妙、熱情奔放、氣勢磅礴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體會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寫與作者真摯感情的融合及本文佈局謀篇的手法。

教學方法: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指導誦讀課文,領會本文瑰麗多姿、大氣磅礴的語言特色和精緻巧妙的佈局特點。在理清遊蹤,瞭解黃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馳騁想象和聯想。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話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下面就讓我們共同領略黃山的奇峻。(介紹黃山)

二、作者簡介:

徐遲(1914~1996)浙江省天興人。現代詩人、報告文學作家。原名徐高壽。他前期作品有詩集《二十歲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後,寫有特寫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1978年寫的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獻給全國科學大會的厚禮。

三、閱讀理解:

(一)同學們自讀本文,並考慮如下問題:

1.課文四部分各寫什麼?

明確: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樣創造形成黃山這處勝境,實質上介紹了黃山景物的特色:雲海、奇鬆、溫泉、飛瀑,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它是全文的總起。

第二部分分三階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後)寫黃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遊蹤寫登天都峯的過程,與第二部分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題旨:“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

第四部分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雲海、蒼松、日出、攝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緊扣。

2.填空:黃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範圍:______、______這段介紹突出一個“______”字。

3.本文的主題

明確:黃山的自然風光是美麗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給“人間”的人們!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這正是本文要寫黃山石工、藥農、氣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題的亮點。

--給我們展示黃山壯麗美景的同時,讚頌那些改造自然的"人",從而表現對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無限熱愛之情。

(二)本文的構思。

本文不像一般遊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居高臨下,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度起篇,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給第二部分埋下伏筆,也給“三、四”作鋪墊;接着分三階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後)寫黃山的登山史,呼應第一部分黃山的“險”,爲後文寫今天黃山化險爲夷作反襯(伏筆),表明時代不同,風景區已能爲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着重按遊蹤寫登天都峯的過程,與第二部分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題旨:“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最後,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雲海、蒼松、日出、攝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緊扣。

這四部分聯繫是很緊密的,全文采用總分結構的組織形式。借用書上的句子來概括:一、大自然安排勝境;二、不可攀登的黃山;三、幸福已屬多數人;四、這是何等的公園!

(三)第二、三兩部分寫登山的情況,它跟黃山的特點,以及表達主題的關係。

明確:分析:第二部分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簡要歷史,看似與寫黃山的特點無關,實則是妙筆,幾千年來很少有人登上黃山最高峯,是因爲其險峻,這裏側面烘托黃山的險。第三部分寫"我們"登山時的情況,正面直接寫其"險",同時,也處處與第二部分比較,以突出“換了人間”之意,表達了主題。

四、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深入理解文意,欣賞本文在語言構思上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閱讀第一部分,然後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爲什麼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爲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提示: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闢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再次,便於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2.對"雲海"的描寫用的是什麼手法?

    提示:採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峯來襯托雲海,使雲海--黃山最有特色的景緻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黃山景觀的"奇"而來。可思考"奇"在何處。

    提示: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雲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羣峯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祕感,又如寫松樹,"從峯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岩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輕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雲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麼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這樣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三、本文的語言特點:

    1.總特點:色彩濃烈,語調抑揚頓挫,節奏鮮明,乾脆利落,氣勢宏大,奔騰豪放。

    2.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數單句、分句都極其簡短,即使是一些比較複雜的長句,作者也順應句子結構,將其分開成幾段,以使其節奏明快,段落不分,採用類似駢體文的排偶句式,讀來有一種奔騰直瀉、不可阻遏的磅礴氣勢。

    四、本文寫作特色是什麼?

    分析:本文引證廣泛,材料豐富,而文章結構卻脈絡分明,嚴謹有度。作者將豐富的材料分成幾類,然後依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借抒情議論,把它們聯綴成篇。

聯想豐富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嫺熟自如地交替運用這些聯想方式,思緒飛揚,無所不至。

    五、本文與其他遊記寫法有什麼不同。

    其一,開頭落筆不凡。本文不像一般遊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居高臨下,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度起篇,氣勢磅礴。在介紹黃山概貌後,又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數千年中極少有人能攀上黃山之巔的史實,烘托了"險"字。在記遊之前寫了這樣兩段內容,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第一部分做爲全文的總起,暗寫"險"、"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形成古今虛實相映之勢。一二部分能引導讀者從宇宙變遷、人類發展的宏觀高度去認識黃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氣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義。

    其二,寫遊山經過時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遠或由下而上地去寫,作者選擇最能突出黃山特色的幾種景物重點描寫。

    五、小結

    遊記就是記遊的概念,在記敘遊覽行程的過程中,穿插描寫一些大景小景,再抒發一點感想情思。《黃山記》把握黃山奇秀的景觀特色,以跳脫的思路,從宏觀,從歷史,從想像,從實際遊歷各個方面予以表現,貫穿其中的是作者面對黃山雄姿奇景所迸發的欽敬慕仰之情,從而跳出就山寫山的侷限,成就了一篇獨出機杼的佳作。寫作手法上《黃山記》把記遊放到結構的第三部分,最後一部分寫黃山奇景則難以看到具體的表示時空轉換的詞語,而文章開頭則是從宏觀的、歷史的高度着筆,其寫作順序與傳統的遊記就相差甚遠了。《黃山記》議論、抒情、記敘、描寫融爲一體。

    由此可見:遊記完全可以靈活地來寫,把個人的獨得之感與對景物特徵的狀寫結合起來表現。形式可以多樣,順從時間、空間的自然推移順序來寫,固然可以,打破這種方式當然也可以。遊記可以寫活,寫得令人大喜大悲,作爲散文的一種,它一樣需要一個"情"字統率,只是記遊的對象固定,特徵必須準確,結構文章的邏輯線軸要十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