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教案(蘇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邊城”所表現出的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 

2.體會沈從文的小說風格和語言特色;分析情節、環境與人物的關係。

3.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分析理解小說的主題。

知識能力結構:

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邊城”所表現出的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

教學重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教學難點:

1.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2.體會“邊城”所表現出的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

素質教育關注點:

1、面對悲劇而不悲觀的達觀意識

2、對生命執著的熱愛

教學方法與手段 :

講析、 討論

教學時數:

2學時

教學注意事項:

提前閱讀小說《邊城》,重點了解湘西的風土人情

教學過程:

    一、鳳凰之子――沈從文(1902――1988)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現代作家。1927年參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作品着力描繪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樸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爲背景的小說,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一)生平:

1.湘西少年:

我不瞭解家中爲什麼只要我讀書,不讓我玩。我自己總以爲讀書太容易了點,把認得的字記記那不算什麼希奇。最希奇處應當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習慣下所做的一切事情。爲什麼騾子推磨時得把眼睛遮上?爲什麼刀得燒紅時在水裏一淬方能堅硬?爲什麼雕佛像的會把木頭雕成人形,所貼的金那麼薄又用什麼方法作成?爲什麼小銅匠會在一塊銅板上鑽那麼一個圓眼,刻花時刻得整整齊齊?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2.軍旅生涯:(1917――1922)

一到第二天,各處團總來見司令供辦給養時,同時就用繩子縛來四十三個老實鄉下人。當夜過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詢問了幾句,各人按罪名輕重先來一頓板子、一頓夾棍。有二十七個在刑罰中畫了供,用墨塗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這二十七個鄉下人就被簇擁到市外田坪裏把頭砍了。(《清鄉所見》)

3.抒情詩人:《邊城》《長河》《湘行散記》《從文自傳》

4.被流放的歌者:

“一切終得變,從大處看發展,中國行將進入一個嶄新時代,則無可懷疑。用筆者求其有意義,有作用,傳統寫作方式以及對社會態度,實值得嚴肅認真加以檢討,有所抉擇……人近中年,情緒凝固,又或因性情內向,缺少社交適應能力,用筆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統統由一個‘思’字起步,此時卻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轉,過不多久,即未被迫擱筆,亦終得把筆擱下。這是我們一代若干人必然結果。”

郭沫若的《斥反動文藝》(載《大衆文藝叢刊》1948年第1輯)。中把沈從文定性爲“桃紅色”作家,並批判道:“特別是沈從文,他一直有意識地作爲反動派而活動着......”

“我”在什麼地方?尋覓,也無處可以找到。我“意志”是什麼?我寫的全是要不得的,這是人家說的......我終得犧牲。我不向南行,留下在這裏,本來即是爲孩子在新環境中受教育,自己決心作犧牲的!應當放棄了對一隻沉船的希望,將愛給予下一代。(1949年初致夫人張兆和的信)

1949年的春節剛過去幾天,早晨,他開始實現這一悲壯的舉動,被兒子制止了。兒子走後,他又用幾種方法尋求解脫,幸好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小舅子張中和及時來到沈家,解救了他。或許是天道未泯,一代大師本不該如此離開人世;也許是天意輪迴,中國的文物研究註定需要此人。不管怎樣,沈從文僥倖逃過了這次命運的劫難。在我看來,這是他個人之幸,更是國家之幸。

在醫院,他仍然處於極度的精神錯亂中,把戴着口罩的醫生認定爲僞裝的迫害者。出院後,不斷有朋友來看他。隨着時間的流逝,他慢慢從紊亂中解脫出來,變得安靜了。

一和好的音樂對面,我即得完全投降認輸。它是唯一用過程來說教,而不是以是非說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師。一到音樂中我就十分善良,完全和孩子們一樣,整個變了。我似乎是從無數回無數種音樂中支持了自己,改造了自己,而又在當前從一個長長樂曲中新生了的。(1949年9月20日致夫人的信)

正是音樂的滋潤,心靈豁然洞開,沈從文已領悟到了生命的深層內涵:“生命在發展中,變化是常態,毀滅是常態。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於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轉化爲文字,爲形象,爲音符,爲節奏,可望將生命某一種形式,某一種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另外一種存在和延續……”(《沈從文別集抽象的抒情》)

巴金在《懷念從文》中充滿感情地寫道:“我還記得兆和說過,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靜,看樣子他明白一生在大風大浪中已盡了自己的責任,清清白白,無愧於心。他的確是這樣。我多麼羨慕他!可是我卻不能走得像他那樣平靜,那樣從容,因爲我並未盡了自己的責任,還欠下一身債。我不可能不驚動任何人靜悄悄離開人世。”終有一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5.甜酒苦酒--沈從文的愛情生活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

在中國公學,這個潦倒的書生開始了漫長的求愛歷程。沈從文跟得很緊,追得很累,而張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從文是個好人的同時,張兆和對他竟是毫無感覺。儘管對沈從文連篇累牘的情書不勝其煩,還是個孩子的張兆和卻找不到適當的辦法拒絕沈老師的熱情。她以爲沉默是最好的拒絕方式,因而對沈從文的求愛信照例不復。可沈從文不管這些,依舊勤快地寫他的情書。

“‘萑葦’是易折的,‘磐石’是難動的,我的生命等於‘萑葦’,愛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藍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給我的影響恰如這天空,距離得那麼遠,我日裏望着,晚上做夢,總夢到生着翅膀,向上飛舉。向上飛去,便看到許多星子,都成爲你的眼睛了。”

沈從文曾跟張兆和說:“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親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後,張兆和即拍電報給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生於湖南鳳凰縣;1992年,沈從文的骨灰由其家人護送回故鄉鳳凰,一部分安葬於聽濤山下,一部分灑向沱江清溪之中……

(二)評價

著名作家汪曾祺對沈從文有過一句評語:“除了魯迅,還有誰的文學成就比他高呢?”

餘介甫在《沈從文傳》的引言中說:“可以設想,非西方國家的評論家包括中國的在內,總有一天全對沈從文作出公正的評價:把沈從文、福樓拜、斯特恩、普羅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朱光潛說:“據我所接觸到的世界文學情報,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認的中國新文學家也只有從文與老舍。”

沈從文有“文字魔術師”之稱,他非常注重語言的錘鍊。

張允和說:“赤子其人,星斗其文”。

二、大師經典――《邊城》

(一)概說

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邊遠小鎮。

從時間、文化上考慮,“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是沈從文先生在體會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和城裏人“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之後,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築。這廟裏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從文

(二)故事梗概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順順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以唱歌的方式來進行愛情的“決鬥”,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也爲了遠離使自己傷心的人和事,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心懷內疚,拋下翠翠離開了家鄉去找哥哥。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是一支湘西田園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着意表現的是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內容分析

1、風景如畫,風俗至純。

讀《邊城》,如同欣賞湘西一路的風景,這裏的黃昏溫柔、美麗、平靜,這裏的夜晚寧靜而不乏生機。杜鵑叫個不停,草鶯囀着喉嚨,蟲聲繁密如落雨……這是大自然的一片淨土,作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更是作者追慕的對象:他們坦城、熱情、安閒,日出而作,日落日息,人人都有古君子之風,他們是一羣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

2、人情最善,人性至美。

圍繞翠翠這一湘西精靈,作者寫到爺爺、天保、儺送等人,展示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爲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1)血濃於水。

不論是爺爺和翠翠之間的祖孫情感,還是天保和儺送之間的兄弟情誼,作者都不惜筆墨,不遺餘力。爺爺具有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親情無限。爲翠翠的婚事擔心,在生活上無比關懷,在感情上盡力體涼。而翠翠對外公關心備至。她擔心外公的身體老去,她願意把心思向外公傾訴……天保和儺送之間的感情是圍繞翠翠展開的。愛情上公平競爭,互相謙讓,充分尊重對方,把愛情和親情放在同等的位置。這些血濃於水的親情,是作者最爲珍惜和倡導的。

(2) 兩情相悅。

《邊城》最讓讀者醉心的是其中的愛情描寫。

愛情表達方式:

天保的“車”路、儺送的“馬”路。這是湘西特殊的示愛方式。特別是“馬”路,以歌傳情,以草示愛,至純至真,毫無銅臭之氣,似乎讓人聽到了幾千年之前在河邊之上的關關之鳩之聲。

愛情的內涵:

翠翠和天保、儺送的愛情,是建立在充分尊重理解對方的基礎之上,他們追求心心相印,以情感人,他們奉行奉獻利他,他們沒有現代文明中的爾虞我詐,自私自利。

愛情心理:

朦朧而又莫名其妙,這是剛剛踏上愛情旅程最不可捉摸的而又最有情趣的心理。作者描寫細緻如發。含蓄、委婉。這是東方人最爲欣賞的一種審美觀。

(四)主題思想

《邊城》寫一個11歲~14歲的邊地農村少女,寫她自然的生命成長,剝離了文化與人際世俗複雜關係的成長,最爲本真的生命的成長:情感的萌芽、搖撼和顫抖。作品的結局是白塔塌了,船跑了,爺爺死了,天保死了,儺送出走了。還不到14歲的少女翠翠獨自面對絕望、悲痛與憂傷。作者的意思是要表現生命的自然的代謝,歲月的變遷,大自然的變化,人生的憂傷,所有這些都是人生的題中之義,人生的基本命題。

1、《邊城》寄託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邊城》表現的是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寫的是和諧與美的生活,主要中心有兩個:少女思春,老夫覓婿。是一部集民俗、倫理和哲理於一體的廣義的文化小說。它所反映的是在中國土地上這種茁生和成長出來的中華民族那種寬廣和深厚的傳統文化意識。這種意識反映了“湘西世界”的山美、水美、民族美和民俗美。這部小說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脫這種命運的途徑,飽含了一種人生悲劇感又充滿人生進取的樂觀的哲理意識。小說裏沒有壞人,都是善良的,都具有利他精神。他們所謂的“私慾”是經得起最嚴格的道德法庭的審判的。但他們都得到了一個悽悽慘慘切切的結局,所以,得出一個結論:這就是命。這就是他所謂的“生命的悲劇意識”。《邊城》中善與善發生衝突,各方都受到對方的傷害,但都不應該受到這些傷害,各方都很善良,卻偏偏爲對方釀成苦果。從道德上講,他們都是令人同情的,讚美的。這是個至深至徹的悲劇,是中國傳統式的一種基本悲劇音調。《邊城》儘管有悲劇,但是沒有悲觀意識,他時時在表現青春的美麗,生命的活力,也表現了人生的可戀和道德的力量。表現了人和人生的美、價值與意義。(哲理意識)

 2、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爲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爲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裏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從而喚起我們對優美健康的民俗文化的美感和嚮往,同時喚起對於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這種民俗文化的分崩離析的嘆息和感傷。 (民俗)

3、《邊城》表現的是我們民族歷經千年而未衰的道德意識。中國文化的最大特徵:道德和藝術。這些可愛的人物,何止只有一個簡單的純樸的感情,他們也有向上的、克服了私慾的情感,心靈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先憂人後憂己,這些人有一顆偉大的心。《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爲的高尚和靈魂的美。《邊城》正是通過他看到的世界寫理想的世界,表現他的道德理想,因此,她就把這個世界的人美化,但這種美化是有根據的,不是粉飾的,是爲了表現他居於藝術中的道德意識。(倫理)

不同觀點:

1、認爲小說主要要表現的人性和愛。《邊城》全篇是以翠翠的愛情悲劇作爲線索,來表現湘西地方的風景美和人性美的。作者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與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見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淨,也是爲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表現出湘西那種純樸的人性之美。

2、小說中有很多的誤會,它展現人物的心靈世界,透露出一縷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如寫翠翠誤會祖父,而產生了“懲罰”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應誤會爲一般的撒嬌,於是有了一段不切實際的教誨;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親對歌的故事,又聽了一夜的歌,他以爲翠翠已懂了,就沒告訴翠翠發生了什麼,成爲導致翠翠愛情悲劇的一大因素;祖父錯誤地以爲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愛的也是天保,結果一片好心反而傷了天保;在與天保交談後,他終於得知歌是儺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訴翠翠……使翠翠只能繼續生活在夢幻中。因此,有人認爲小說表現的是人與人之隔膜、不可溝通,人的孤獨、無奈、無助。

3、認爲《邊城》寫的是一種“鄉愁”,一種對“精神家園”的“烏托邦式”的夢想。 

4、認爲《邊城》寫的是“邊緣顛覆中心”“邊城顛覆都市”,是對所謂現代都市文明的批判、解構和顛覆。

(五)人物形象

1、翠翠:女主人公翠翠是《邊城》魂之所在。她成長於重義輕利、安信自約的淳樸風氣中,又得山川靈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綽約動人。作者沒有着意地描寫她的外貌,而是用“小獸物”,“山頭黃麂”幾個簡單的比喻烘托出翠翠驚人的生動與活潑,展現出她身上棄絕了世俗塵埃的純真與清新。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節奏生長。當她逐漸長大成熟遭遇愛情時,她也表現出一種完全順乎其自然的狀態。翠翠的愛情故事,沒有激盪人心的情節,只有情竇初開時的少女的若斷若續的情緒,若有若無的心境,似夢似幻的氛圍,這是自然和生命詩化的表現。翠翠猶如山間流淌的一縷清泉,從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成爲“邊城”裏一道靚麗的風景。天真善良、溫柔清純、感情純潔真摯、勤勞。

2、外公:一位勤勞、善良、堅強的老人 。是中國傳統美德的典範。

3、天保:癡情、豪爽、慷慨。既大膽表露愛情,又愛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愛情的矛盾中,最後孤獨地離開並死於意外。

4、儺送:多才多藝,性格與天保很相似,孤獨地追求愛情,最後爲親情放棄愛情。

(六)藝術特色

1、作者擅長將人物的語言、行動描寫與心理描寫結合起來,以揭示人物的個性特徵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對翠翠的描寫,作者靜觀、揣摩少女在青春發育期性心理所表現的各種情態,通過粗線條的外部刻畫與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從而把羞澀、溫柔的個性突現出來。

2、小說結構寓嚴謹於疏放。全篇圍繞翠翠的愛情故事這一中心逐步展開,情節集中、單純;作品以儺送、天保兩人鍾情與翠翠爲緯線,以老船伕關心、撮合孫女的婚事爲緯線,推動故事有節奏地向前發展。又以翠翠與儺送、天保的愛情糾葛爲明線,以王團總想儺送當女婿爲暗線。經緯交織,明暗結合,將情節的單純性與複雜性完美結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發展中穿插了對歌、提親、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特別是關於端午節風俗的描寫,來展示邊城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既是“邊城”鄉土性的詩意揭示,又是撲朔迷離的詩意烘托。

4、《邊城》的藝術風格,是一首抒情的詩,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故事成爲詩情的載體,抒情纔是小說的“本事”與目的。作者敘事的筆端,傾瀉着、流動着作者對“愛”與“美”的詩性的謳歌與詠歎。作者還在藝術上追求詩意化的表現。以關於動作、對話的白描與韻味發掘翠翠內心豐富的“潛臺詞”;情節結構方面,以經緯交織、明暗結合的手法,烘托內在的情緒節奏;在鄉土風俗描寫方面,將人物的活動置於一副副風俗風情畫面上,形成了詩情畫意的意境。

思考與練習:

1.“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對這小說的結尾,談談你的感受。

參考答案: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徵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終結,和對重造湘西未來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來難以預料,反映了作者對“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現代社會衝擊下的隱憂。也可能終結,也可能新生。

2.《邊城》中,翠翠、祖父、二老、大老……這樣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卻得不到他們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對這樣的悲劇有怎樣的感悟和情感反應?

參考答案:①《邊城》是沈從文“湘西世界”理想人生的集中代表,也體現了他的文學理想。②小說描寫的理想生活不僅是一個浪漫溫馨的愛情故事,而且是一個愛情悲劇。但作者對這一切似乎並不怎麼悲傷。在作者看來,翠翠、祖父、大老、二老的命運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生常態。當地民風如此,生活如此。作者用詩化的抒情手法表現了這一生活。③作者一方面在思索“湘西世界”“常態”的同時,另一方面已預測到“湘西世界”無法挽回的歷史命運。“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徵一個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終結,和對重造湘西未來的渴望。

3、分析討論作品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着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爲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如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裏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裏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裏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爲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教學資源:

1、沈從文小說《邊城》

2、《沈從文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影視片《邊城》,導演:凌子風,主演:馮漢元 劉魁 劉漢樸 袁思達 潘玫

4、“隱伏的悲痛”──《邊城》內蘊新探(林分份)《名作欣賞》2000年第4期

 

韓維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