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代謝生物教案6篇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陳代謝生物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新陳代謝生物教案6篇

新陳代謝生物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的概念和意義;

2、理解人體內物質的轉化和能量的變化,以及與具有直接關係的四個系統在中所起的作用;

3、知道食物的熱價和體溫的相關知識。

二、能力目標

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從人體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上理解,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指導學生將生物學知識用於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三、情感目標

通過討論,認識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辨證統一關係,滲透唯物主義的觀點,培養學生相互合作意識。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

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徵,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在學生學習了消化、循環、呼吸、排泄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本節課中對各項生理活動的綜合分析,得知它們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聯繫,從而從人體結構與功能的整體性上理解,初步建立生物學觀點,因而是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的概念涉及到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人體內的物質和能量的轉變,是涉及面非常廣的概念。關於物質的交換,涉及食物與飲水的攝取,氣體的吸入;食物殘渣與廢物的排出,氣體的呼出。這些指的是人體與外界環境所進行的物質交換。關於體內物質的變化,涉及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涉及物質在體內的運輸 (包括氣體的運輸),涉及代謝終產物的生成等。用一節課的時間將衆多的知識連成線、織成網是有相當的難度的。至於能量的交換與能量在體內的變化,更是涉及面寬且非常抽象。學生對能量的,和理解是本節主要的難點。

本章知識要點

教法建議

教學開始時總結複習前面學過的知識。可以讓學生先對照圖解,按問題順序思考幾分鐘或翻看前幾章的內容和插圖來思考,然後教師採取逐題提問的方式來複習。可以採取讓學生逐題討論的方式來複習。複習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以爲主線,把各部分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以免知識的簡單重複、堆砌。

爲了在複習中使學生對人體的生理活動有個整體上的瞭解,爲講述概念做好輔墊,可以採用總結邊畫圖解的方式來進行。

體溫部分的教學,應該與過程中的能量釋放緊密聯繫,體溫首先是能量釋放所維持的,其次,體溫是進行的必要條件。教學中還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儘量讓學生自己談出測量體溫的部位和平均溫度。另外,這部分教學中,還應該強調體溫維持相對穩定的意義。

概念既是本章的重點又難點,教師可先以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和人體內部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爲線索,邊歸納選列表(見奉章知識結構中過程部分),然後再歸納出的概念。

關於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關係,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視點教育的極好內容。但是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講解時只要滲透二者既矛盾又統一的觀點即可。也就是說讓學生了解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過程就可以了,不要講得過多、過深,更不能講成政治課。

在講述的意義時,應該聯繫前後各章的知識,舉出一些實例來說呀是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例如,人體的運動系統住完成各項運動時;需要得到足夠的營養和能量供應,而營養和能量的供應正是通過來實現的。關於的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只是點一下,目的是引出下兩章的內容,說明與後面知識的密切聯繫,因此不必要展開講述。

由於本章教材帶有複習性、總結性,牽涉的知識多,概念抽象,所以在時間上要合理安排,要把大部分時間用於概念的教學上。

教學設計方案

一、本章的參考課時爲1課時。

二、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1)什麼是排泄?排泄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2)對照掛圖簡要說明尿的形成過程。

2.引入新課:

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中找出新課的切入點。如,排泄是指將人體代謝的終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代謝的終產物指的是什麼,看來我們都知道,但是,不知道爲什麼稱它們爲代謝的終產物,最主要的是,不知道什麼是代謝。代謝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的簡稱。(板書本章標題)

3.複習相關知識,自學本章知識並思考相關問題。

教師可以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拉近些,使學生有親切感。如參考【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聯繫學生自己,設計以下題目,將其寫在投影片上或小黑板上。當學生知道他們不曾注意的這些問題都與的概念有關時,會使學生感到有探究的興趣。

①今天,你的早餐(或午餐)吃的是什麼?它們包括哪些營養成分?這些食物在你體內發生了什麼變化?你從中得到哪些營養物質?

②被你的血液或淋巴吸收的各種營養物質是怎樣到達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的?

③你爲什麼必須呼吸?空氣中的氧是怎樣到達你的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的?

④你的細胞既得到了營養物質又得到了氧,細胞怎樣利用它們?從早餐後到現在,你消耗了許多能量,這些能量是從哪裏來的?

⑤在你的生命活動得到能量的同時,細胞內產生了哪些廢物?它們通過什麼途徑、以什麼形式排出體外?

帶着這些問題,請學生瀏覽本章內容,使學生對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有大致的瞭解。參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聯繫【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參看圖解,學生自己回顧相當知識,體會相互聯繫,充分思考,自己理解的概念和意義。教師給學生創造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機會,提供自學的空間和時間。

請學生在認真學習與思考的基礎上,像一位老師那樣備課,爭取用簡練、準確的語言講述什麼是?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有什麼關係?與維持體溫直接相關的是哪些生理作用?體溫的測量方法和標準是什麼?的意義是什麼?

4.小組討論。

以小組爲單位的討論,有利於生生互動,相互啓發,智慧資源共享。小組成員有表達自己看法,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討論題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思考題,也可以是【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還可以是

【動動腦】中的三個問題,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凡是涉及到的問題都可以討論。

最後,每個小組選一個代表,也可以自告奮勇當代表,向全班彙報本組討論中最有特色的問題,最有收穫的結果。還可以請一位同學當小老師,講解有關的知識點,總結本課的學習,全組同學幫他“備課”。

5.全班討論。

(1)請各組代表作彙報。提醒學生注意傾聽,後發言者不重複已經說過的內容。

(2)請一個同學到前面來,當一次小老師,總結的概念和意義。

苦學生總結較好,教師無須重複。教師總結時,要儘可能肯定學生表達正確的地方,給學生以鼓勵。

6.與本課開頭呼應,請學生解釋,什麼是代謝終產物。

教師說明必須在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下進行,引起學生對下一章學習的興趣。

【板書設計】

第八章

一、的過程

二、的概念:

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以及人體內物質與能量的轉變過程。

三、的意義:

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生命的基本特徵。

新陳代謝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2、使學生理解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與聯繫

二、能力方面

1、通過學生對新陳代謝基本類型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概念進行科學分類的能力

2、通過學生分析、比較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異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品質。

3、通過學生分析某個生物的新陳代謝類型,培養學生利用概念進行科學判斷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學生生物體新陳代謝類型的瞭解,使學生能較全面的、辯證的觀察紛繁複雜的生命自界。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可看成對第三章內容的總結,包括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兩部分內容。

1、新陳代謝的概念

教材先定義了新陳代謝的概念: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它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面;然後着重講述了新陳代謝中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同化作用、異化作用這四個概念這含義,並用表解的形式概括了它們之間的關係。

2、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材講述了同化作用的兩種類型,即自養型、異養型,並在自養型中講述了化能合成作用;教材還講述了異化作用的兩種類型,即需氧型、厭氧型。

教法建議

本節的知識內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餘的都是學生在生物課中學習過的相關內容,可以說本節是是對全章學習的總結,因此教師可在學生自學並討論相關問題基礎上,加以適當概括總結即可。

1、引言

由於本節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識點都是學生學過的,因此引入本節內容時,可選擇的方式就比較自由,凡與新陳代謝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作用爲切入點。比如通過如下的問題引入本節課題: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建立聯繫的關鍵,其本質是把無機物合成了有機物,把光能轉化爲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其實,自然界有些生物雖然不是綠色植物,也可把無機物轉化爲有機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機物中的能量來源於哪裏呢?

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學習。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節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點,學生只有在清楚了這個生理過程之後,教師才能較爲順利地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或討論完成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總結和歸納。

在引導學生討論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時,教師可讓學生寫出綠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以此作爲與化能合成作用的進行比較的參照。

然後教師可以先硝化細菌爲例,向學生介紹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

教師可先讓學生比較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由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葡萄糖)的過程中從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上的相同之處。

之後,比較硝化細菌合成有機物與光合作用有機物的生理過程,比較兩者在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之間的異同。

3、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在學生理解清楚化能合成作用這一知識難點後,本節的其它內容對學生而言應該是全都學過的,教師在處理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這兩部分教學時,更多地應讓學生自己有時間來梳理所學的知識內容,所以採用自學或問題討論的方式可能適於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

教師可把學生討論的結果表解的形式總結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4、爲加強學生對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理解,教師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第八節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學重點】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學難點】 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與聯繫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 板圖

【教學過程】本節的知識內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餘的都是學生在生物課中學習過的相關內容,可以說本節是對全章學習的總結,因此教師可在學生自學並討論相關問題基礎上,加以適當概括總結即可。

1、引言

由於本節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識點都是學生學過的,因此引入本節內容時,可選擇的方式就比較自由,凡與新陳代謝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作用爲切入點。比如,教師可從下面的問題之一引入本節課的學習。

①我們總說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而且我們也學習了不少與生物的新陳代謝有關的原理,你能否舉例說明你是怎麼理解“一旦生物的新陳代謝停止,生命也就終止了”這句話的?

②請舉例說明什麼樣是同化作用?什麼樣是異化作用?

③在某一個生物個體中中,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是什麼關係?

動物和植物在同化作用方面(或攝取營養物質方面),最顯著的差異是什麼?

⑤你能否列舉儘可能多的生物種類,它們可進行無氧呼吸嗎?

⑥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能量代謝、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關係?

⑦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建立聯繫的關鍵,其本質是把無機物合成了有機物,把光能轉化爲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其實,自然界有些生物雖然不是綠色植物,也可把無機物轉化爲有機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機物中的能量來源於哪裏呢?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學習。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節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點,學生只有在清楚了這個生理過程之後,教師才能較爲順利地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或討論完成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總結和歸納。

在引導學生討論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時,教師可讓學生寫出綠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以此作爲與化能合成作用的進行比較的參照。

然後教師可以先硝化細菌爲例,向學生介紹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由於學生對硝化細菌根本不知道,而且生物化學又很抽象,因此這部分內容學生有畏難情緒,教師應先簡要介紹一些有關硝化細菌的感性知識,以消除學生的這種陌生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寫出亞硝化細菌氧化氨、硝化細菌氧化亞硝酸的化學反應式,最後再寫出二氧化碳和水產生葡萄糖的反應式;

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硫細菌、鐵細菌爲例,寫出硫細菌把硫單質氧化成+6價硫,並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應式;鐵細菌把+2價鐵氧化爲+3價鐵的化應式,並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應式。

教師可先讓學生比較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由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葡萄糖)的過程中從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上的相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這些細菌是利用氧化無機物時釋放出的化學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並把氧化無機物時所釋放出的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

之後,比較硝化細菌合成有機物與光合作用有機物的生理過程,比較兩者在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之間的異同,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相同之處在於二者都可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因此光合作用與硝化細菌都爲自養生物;二者的不同點在於能量來源不同,即光合作用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來源於光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來源於細菌是利用氧化無機物時釋放出的化學能。

3、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在學生掃清了化能合成作用這一知識難點後,本節的其它內容對學生而言應該是全都學過的,教師在處理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這兩部分教學時,更多地應讓學生自己有時間來梳理所學的知識內容,所以採用自學或問題討論的方式可能適於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如:

①在某一個生物個體中,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是什麼關係?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之間也是什麼關係?

引導學生分析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下面幾層含義:

A、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着物質變化,即異化作用分解有機物,同化作用合成有機物;

B、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着能量轉變,同化作用儲存能量,異化作用釋放能量;

C、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着與外界環境的關,同化作用從外界環境攝取物質和能量,異化作用向外界環境排放物質和能量。

前兩點綜合起來理解就可得出新陳代謝是“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變化”,而第三點則體現了新陳代謝的另一觀點,即“生物體外界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最終使學生建立新陳代謝準確的概念,即準確的新陳代謝是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及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生物體的這種不斷的自我更新,是新陳代謝的實質。

②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能量代謝、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關係?

③劃分生物新陳代謝類型的標準是什麼?

④化能合成自養型與光能合成自養型有什麼區別?

⑤自養型代謝與異養型代謝根本的區別是什麼?

⑥需氧型代謝與厭氧型代謝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⑦酵母菌與乳酸菌相比,其代謝類型有何特點?

⑧你如何說出腐生與寄生之間的區別?

4、爲加強學生對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理解,教師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比如:

①你能說出下面所列出的生物的新陳代謝類型嗎?

綠色植物、人、靈芝、乳酸菌、蛔蟲、豬肉絛蟲、酵母菌、硝化細菌、蘑菇、黴菌等。

②有人認爲寄生植物、食蟲植物是自養型和異養型之間的過渡類型,這種觀點對嗎?爲什麼?

③你能舉例說明自然界存在兼自養、異養於一身的生物種類嗎?(寄生植物、食蟲植物、綠眼蟲等)

④你能舉例說明自然界是否存在兼需氧、厭氧於一身的生物嗎?(酵母菌等兼性厭氧的生物)

⑤你認爲原始生命的新陳代謝類型應該是什麼?

⑥“硝化細胞的代謝類型屬自養型”,這一說法準確嗎?

自然界除了綠色植物可進行光合作用外,還有沒有自養生物呢?答案是肯定的,有。這類生物就是可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如硝化細胞、鐵細菌、硫細菌等。

通俗地說,光合自養和化能自養的共同之處都在於可自己養活自己,即不用吃東西,自己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這些無機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機物。

而光合自養與化能自養的區別在於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學能來源於太陽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學能來源於氧化無機物所釋放出來的化學能。

還要注意下面四個概念,即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自養型、異養型(爲同化作用的一種類型)同化作用類型包括自養型和異養型(通俗地說是別的生物養活自己);異養型包括腐生型(生活在無生命的有機質中)和寄生型(生活在活的生命體內或表面)。

其實這部分內容並不難,但有一個地方學生要特別注意,這就是三種問法的區別,以硝化細菌爲例:

(1)硝化細菌的代謝類型是什麼? 答案是:自養需氧型

(2)硝化細菌的同化作用類型是什麼? 答案是:自養型

(3)硝化細菌的異化作用類型是什麼? 答案是:需氧型

這三種問法的答案是不一樣的,要細心,注意不要答非所問。

新陳代謝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意義;

2、理解人體內物質的轉化和能量的變化,以及與新陳代謝具有直接關係的四個系統在新陳代謝中所起的作用;

3、知道食物的熱價和體溫的相關知識。

二、能力目標

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從人體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上理解新陳代謝,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指導學生將生物學知識用於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三、情感目標

通過討論,認識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辨證統一關係,滲透唯物主義的觀點,培養學生相互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新陳代謝的概念

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徵,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在學生學習了消化、循環、呼吸、排泄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本節課中對各項生理活動的綜合分析,得知它們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聯繫,從而從人體結構與功能的整體性上理解新陳代謝,初步建立生物學觀點,因而新陳代謝是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新陳代謝的概念

新陳代謝的概念涉及到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人體內的物質和能量的轉變,是涉及面非常廣的概念。關於物質的交換,涉及食物與飲水的攝取,氣體的吸入;食物殘渣與廢物的排出,氣體的呼出。這些指的是人體與外界環境所進行的物質交換。關於體內物質的變化,涉及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涉及物質在體內的運輸(包括氣體的運輸),涉及代謝終產物的生成等。用一節課的時間將衆多的知識連成線、織成網是有相當的難度的。至於能量的交換與能量在體內的變化,更是涉及面寬且非常抽象。學生對能量的,和理解是本節主要的難點。

教法建議

教學開始時總結複習前面學過的知識。可以讓學生先對照圖解,按問題順序思考幾分鐘或翻看前幾章的內容和插圖來思考,然後教師採取逐題提問的方式來複習。可以採取讓學生逐題討論的方式來複習。複習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以新陳代謝爲主線,把各部分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以免知識的簡單重複、堆砌。

爲了在複習中使學生對人體的生理活動有個整體上的瞭解,爲講述新陳代謝概念做好輔墊,可以採用總結邊畫圖解的方式來進行。

體溫部分的教學,應該與新陳代謝過程中的能量釋放緊密聯繫,體溫首先是能量釋放所維持的,其次,體溫是新陳代謝進行的必要條件。教學中還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儘量讓學生自己談出測量體溫的部位和平均溫度。另外,這部分教學中,還應該強調體溫維持相對穩定的意義。

新陳代謝概念既是本章的重點又難點,教師可先以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和人體內部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爲線索,邊歸納選列表(見奉章知識結構中新陳代謝過程部分),然後再歸納出新陳代謝的概念。

關於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關係,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視點教育的極好內容。但是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講解時只要滲透二者既矛盾又統一的觀點即可。也就是說讓學生了解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過程就可以了,不要講得過多、過深,更不能講成政治課。

在講述新陳代謝的意義時,應該聯繫前後各章的知識,舉出一些實例來說呀新陳代謝是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例如,人體的運動系統住完成各項運動時;需要得到足夠的營養和能量供應,而營養和能量的供應正是通過新陳代謝來實現的。關於新陳代謝的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只是點一下,目的是引出下兩章的內容,說明新陳代謝與後面知識的密切聯繫,因此不必要展開講述。

由於本章教材帶有複習性、總結性,牽涉的知識多,概念抽象,所以在時間上要合理安排,要把大部分時間用於新陳代謝概念的教學上。

教學設計方案

一、本章的參考課時爲1課時。

二、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1)什麼是排泄?排泄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2)對照掛圖簡要說明尿的形成過程。

2.引入新課:

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中找出新課的切入點。如,排泄是指將人體代謝的終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代謝的終產物指的是什麼,看來我們都知道,但是,不知道爲什麼稱它們爲代謝的終產物,最主要的是,不知道什麼是代謝。代謝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陳代謝的簡稱。(板書本章標題)

3.複習相關知識,自學本章知識並思考相關問題。

教師可以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拉近些,使學生有親切感。如參考【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聯繫學生自己,設計以下題目,將其寫在投影片上或小黑板上。當學生知道他們不曾注意的這些問題都與新陳代謝的概念有關時,會使學生感到有探究的興趣。

①今天,你的早餐(或午餐)吃的是什麼?它們包括哪些營養成分?這些食物在你體內發生了什麼變化?你從中得到哪些營養物質?

②被你的血液或淋巴吸收的各種營養物質是怎樣到達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的?

③你爲什麼必須呼吸?空氣中的氧是怎樣到達你的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的?

④你的細胞既得到了營養物質又得到了氧,細胞怎樣利用它們?從早餐後到現在,你消耗了許多能量,這些能量是從哪裏來的?

⑤在你的生命活動得到能量的同時,細胞內產生了哪些廢物?它們通過什麼途徑、以什麼形式排出體外?

帶着這些問題,請學生瀏覽本章內容,使學生對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有大致的瞭解。參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聯繫【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參看新陳代謝圖解,學生自己回顧相當知識,體會相互聯繫,充分思考,自己理解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意義。教師給學生創造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機會,提供自學的空間和時間。

請學生在認真學習與思考的基礎上,像一位老師那樣備課,爭取用簡練、準確的語言講述什麼是新陳代謝?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有什麼關係?與維持體溫直接相關的是哪些生理作用?體溫的測量方法和標準是什麼?新陳代謝的意義是什麼?

4.小組討論。

以小組爲單位的討論,有利於生生互動,相互啓發,智慧資源共享。小組成員有表達自己看法,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討論題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思考題,也可以是【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還可以是

【動動腦】中的三個問題,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凡是涉及到新陳代謝的問題都可以討論。

最後,每個小組選一個代表,也可以自告奮勇當代表,向全班彙報本組討論中最有特色的問題,最有收穫的結果。還可以請一位同學當小老師,講解有關新陳代謝的知識點,總結本課的學習,全組同學幫他“備課”。

5.全班討論。

(1)請各組代表作彙報。提醒學生注意傾聽,後發言者不重複已經說過的內容。

(2)請一個同學到前面來,當一次小老師,總結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意義。

苦學生總結較好,教師無須重複。教師總結時,要儘可能肯定學生表達正確的地方,給學生以鼓勵。

6.與本課開頭呼應,請學生解釋,什麼是代謝終產物。

教師說明新陳代謝必須在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下進行,引起學生對下一章學習的興趣。

【板書設計】

第八章 新陳代謝

一、新陳代謝的過程

二、新陳代謝的概念:

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以及人體內物質與能量的轉變過程。

三、新陳代謝的意義:

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生命的基本特徵。

新陳代謝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理解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

2、理解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中能量代謝中的意義

3、理解ATP的形成途徑

4、掌握ATP是新陳代謝的直接能源,並理解ATP作爲"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能力方面

學生通過分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供能的意義,初步訓練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讓學生在分析自己身體內發生的ATP-ADP循環及其重要意義過程中,體驗到生物學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身邊的科學(RLS)這一理念的理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對於ATP的分子結構,教材首先介紹了ATP是腺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分子簡式爲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個,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鍵,然後從比較高能磷酸化合物釋放能量的標準數值和ATP釋放能量的數值入手,使學生很信服地認識到ATP的確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

2、對於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教材中首先介紹了ATP水解和重新合成的過程:ATP與ADP的轉化中,ATP的第二個和第三個磷酸之間的高能磷酸鍵對於細胞中能量的捕獲、貯存和釋放都是很重要的。第二個高能磷酸鍵的末端,能很快地水解斷裂,於是ATP轉換爲ADP,能量隨之釋放出來以用於各項生命活動;同樣,在提供能量的條件下,也容易加上第三個磷酸,使ADP又轉化爲ATP。在ATP與ADP的轉化過程中都需要酶的參與,活細胞內這個過程是永無休止地循環進行的。

同時還介紹了ATP與ADP的這種相互轉化是十分迅速的,ATP在細胞中的含量是很少的,如肌細胞中的ATP只能維持肌肉收縮2鈔鐘左右。從而易於引發學生討論ADP-ADP循環的意義,同時可使學生加強ATP是生物體維持各項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的觀點。

3、對於ATP的形成途徑,教材是在介紹了ADP-ATP循環的基礎上,從動物(包括人體)和綠色植物兩方面進行了闡述。對動物而言,產生ATP途徑是是氧化磷酸化,即呼吸作用;對植物而言,產生ATP的過程包括氧化磷酸化(呼吸作用)和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

4、對於ATP的生理功能,教材先分析了生物體內糖類、脂肪等物質具有儲存能量的特點,指出新陳代謝不僅需要酶,還需要能量,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之一,脂肪是生物體內重要的儲能物質,但這些有機物中的能量都不能直接被生物利用,它們的能量只有在細胞中隨着有機物的逐步分解而釋放出來,且儲存到ATP中才能被生物體利用,從而使學生易於理解爲什麼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在本節的最後,教材還用ATP是流通着的"能量貨幣"這一形象的比喻,以加深學生對ATP的生理功能以及ADP-ATP相互轉化的認識,即伴隨着ATP的水解與合成的過程,發生着能量的釋放與儲存,從而推動新陳代謝順利進行。

教法建議

本節教學內容中,ATP的分子簡式、ATP的生理功能是重點,ATP與ADP的相互轉變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既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1.引入本節課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確以下事實,即生物體的生存不僅僅要依靠物質上的支持,同時還必須有能量的維持,在生物體內發生物質變化的同時,必定伴隨着能量的獲取、儲存、釋放、利用和散失。這樣,引入ATP這一生物體直接能源就順理成章了。

2.引出ATP這一高能化合物時,還是先從學生較爲熟悉的能量形式入手比較容易被學生接受。比如,可先從宏觀上引導學生分析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把光能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在糖類、脂肪等有機物中;動植物又通過呼吸作用分解體內的有機物而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出:光能只有轉化成一種活躍的化學能,才能被綠色植物利用;同樣,動、植物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出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或維持體溫外,其餘的都要轉化成一種活躍的化學能,才能用於各項生命活動。那麼這種活躍的、隨時可以利用的化學能是什麼呢?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引出ATP這一生物體的直接能源物質。

3.ATP的分子結構不宜講授得過於深入。學生只要瞭解ATP中具有不穩定的高能磷酸鍵,ATP水解時釋放其能量,形成ATP時需要能量就可以了,應把學生討論的重點放在ATP釋放出的能量用於哪些生理過程,及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鍵時,能量來自哪些生理過程,以便使學生易於理解ATP和ADP的相互轉變在細胞中能量的儲存、轉移和利用中的作用。

4.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這種轉化在能量的儲存、轉移和利用中的作用,是本節學習的難點。爲使學生的討論順利進行,教師應適時給學生以下提示:其一,細胞內ATP的含量是相對穩定的;其二,ATP在細胞內的含量是極少的,其三,細胞內的糖類、脂類等能源物質不能被細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後釋放的能量纔是細胞內各種生命活動的直接能量來源;其四,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不能爲生物體直接利用,只有這些能量轉移給ATP,且ATP水解後釋放的能量纔可被細胞利用。最終應使學生認識到ATP與ADP之間高效、迅速的轉化是處於動態平衡之中的,ATP是生物體的直接能源,是細胞能量代謝的"通用貨幣"。

5.ATP的形成途徑也不宜太深入,因爲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具體過程還沒學到。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出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成ATP中的化學能,並將ATP中的化學能最終儲存在糖類等有機物中,即光合作用過程中固定的光能是綠色植物、動物和人形成的ATP的能量源泉。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 第二節 新陳代謝與ATP

【教學重點】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ATP的形成途徑、ATP是新陳代謝的直接能源,能理解ATP作爲“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教學難點】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理解ATP作爲“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板圖、掛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引言

設計1:通過學生列舉生活實例引入ATP這一高能化合物。

新陳代謝的物質變化過程中,必定伴隨着能量的轉化。爲了使學生對能量的轉化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教師應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找一些能量轉化的實例,比如可以提問:

(1)“你能舉出幾個生物體內發生的諸如能量轉化、或能量的吸收儲存、或能量的釋放利用的例子來嗎?”

(2)“綠色植物能把光能直接用於有機物的合成嗎?”或“生物體通過呼吸作用把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這些能量能直接被細胞利用嗎?”

不能,光能必須要轉化爲一種活躍的化學能才能用於有機物的'合成;有機物中的能量通過呼吸作用釋放出來後,也必須轉化爲一種活躍的化學能才能用於生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攜帶這種活躍的化合能的物質就是一種高能化合物,即ATP,這樣很自然地引入了ATP這個概念。

設計2:從細胞中能量利用存在的矛盾入手,設計相關的問題串引入ATP這一高能化合物。

(1)“細胞中主要是由什麼細胞器來產生能量的?”

線粒體的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2)“細胞中有哪些生理過程在不斷地消耗着能量?”

細胞分裂、細胞核中DNA的複製、核糖體合成蛋白質、細胞膜主動運輸、高爾基體合成分泌等需要能量

(3)“細胞內產能與用能很明顯地存在着空間上的隔離,細胞是怎樣解決這一矛盾的呢?”

(4)“細胞內存在有糖類、脂肪等有機物,這些有機物含有大量且穩定的能量,但某項生命活動可能不用大量的能量就足以進行,而且糖類、脂肪中儲存的能量又過於穩定,不易被生物體利用,細胞又是怎樣解決這一矛盾的呢?”

這樣就可自然地引入ATP這種儲能少、不穩定、可爲所有生理活動供能的高能化合物。

2、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

在引導學生討論ATP的分子結構簡式及其特點時,可從ATP的英文名稱中的三個字母含義、中文名稱、ATP是高能化合物等方面入手,使學生易於理解ATP的結構特點及其生理作用。

需要向學生解釋清楚高能化合物的概念,即高能磷酸鍵水解過程中,釋放的能量是一般的共價鍵的2倍以上,如ATP末端磷酸水解生成ADP和磷酸時,釋放出的能量約30.5kJ/mol上,而6-磷酸葡萄糖水解成葡萄糖和磷酸時,釋放的能量只有13.8kJ/mol。這種鍵稱爲高能鍵,常以“~”符號表示。含有高能鍵的化合物統稱爲高能化合物。

然後讓學生自己分析ATP的結構簡式的含義,如ATP中兩個磷酸基團之間(P和P之間用“~“表示)的化學鍵是高能磷酸鍵。

細胞內釋放能量的反應,如呼吸作用常會伴隨ADP轉變成ATP;而耗能的反應,如蛋白質的合成等,需要用ATP水解成ADP再將能量釋放出來,以推動需能代謝反應的進行。

ATP和ADP在體內總是處於不停地轉化中,且處於動態平衡之中。

3、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變及其意義

在引導學生討論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變時,需強調細胞內ATP的含量是相對穩定的;ATP在細胞內的含量是極少的,細胞內的糖類、脂類等能源物質不能被細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後釋放的能量纔是細胞內各種生命活動的直接能量來源,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不能爲生物體直接利用,只有這些能量轉移給ATP,且ATP水解後釋放的能量纔可被細胞利用。最終應使學生認識到ATP與ADP之間高效、迅速的轉化是處於動態平衡之中的,ATP是生物體的直接能源,是細胞能量代謝的“通用貨幣”。

4、在討論了ATP和ADP之間相互轉變及其意義後,在小結ATP在細胞內能量的轉換、運輸、利用中的關鍵作用時,可結合本節所講的內容,提一些與ATP有關的綜合性問題供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對ATP這一生物體直接能源物質的理解。比如,可以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衆多能源物質中,ATP這種絕對含量極少的物質爲什麼成爲直接能源?

葡萄糖、糖元、澱粉、脂肪、氨基酸、脂肪酸、磷酸肌酸等,這些都可作爲生物體的能源物質,但生物體不能利用這些能源物質中的能量,這些物質中儲存的能量必須要轉移給ATP中。生物體直接從ATP中獲得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形式的能量,如ATP可轉化爲機械能、電能、滲透能、化學能、光能和熱量等。

(2)爲什麼ATP是細胞內能量釋放、儲存、轉移和利用的中心物質,成爲生物的直接能源呢?

我們來看看葡萄糖和ATP分子中儲存能量的差異就明白了。ATP末端磷酸基團水解時,釋放出的能量是30.5kJ/mol,一般把水解時釋放20.92 kJ/mol以上能量的化合物叫高能化合物,可見ATP是高能化合物,而且其能量與某些高能化合物(如磷酸肌酸)相比,要低一些,因此磷酸肌酸中的能量可在不需額外供能的情況下轉移給ATP。而葡萄糖分子徹底氧化爲二氧化碳和水後,釋放出2870kJ/mol的能量。結果,存在於葡萄糖分子中的能量就像存在銀行裏的錢,而儲存在ATP分子中的能量則像“零錢”,它更容易在細胞中被使用,因此還有的說ATP是能量的“通用貨幣”就是這個道理。

(3)ATP對生命的維持是極其重要的,試想:當產生ATP的過程停止時,會發生什麼?

舉一個例子,學生可能知道氰化物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使人死亡,其毒理就是阻擋ATP的形成。當人體ATP合成受阻後,機體沒有ATP,神經細胞和其他細胞中的細胞活動就不能繼續,人在3-6分鐘內就會失去知覺。

(4)還有一個問題值得一提,就是ATP在生物體中的絕對含量是極小的,但生物體中的每一個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消耗着ATP,但在正常情況下,生物體內的ATP量可滿足機體的要求,奧妙何在呢?

生物體可把其它能源物質的能量高速地轉移給ATP,以補充ATP的消耗,即ATP—ADP循環速度是很快的。

新陳代謝生物教案5

P>在進行酶的特性教學時,教師可提問:

酶作爲生物催化劑,與無機催化劑相比,有何特點?

爲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演示有關實驗,也可安排相應的學生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得出結論,即酶的高效性、專一性與多樣性特性。

(1)酶的高效特性實驗,實驗前有必要簡單介紹兩項內容:

一是過氧化氫這種物質,它是動植物在代謝中產生的,對機體有毒害作用。生物體可通過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氣而解毒。無機催化劑三價鐵離子也可催化這一反應;二是本實驗的實驗步驟。

實驗後,讓學生討論得出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高於鐵離子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列舉其他實例,概括酶的高效性。教師還應強調正是由於酶的存在及其高效性,所以許多代謝反應在體外很難發生,在體內卻可迅速進行。

(2)酶的專一性特性

實驗前可提問:“食物中的澱粉和蔗糖同屬糖類,唾液澱粉酶能否消化水解這兩種物質?”

本實驗所涉及的顏色反應要在實驗前跟學生說明清楚。澱粉水解成的麥芽糖和蔗糖水解成的葡萄糖、果糖在煮沸的條件下,與斐林試劑反應會有磚紅色沉澱物質產生,澱粉和蔗糖與斐林試劑無此反應。因此,斐林試劑可以用來鑑定澱粉和蔗糖溶液中是否有麥芽糖和葡萄糖及果糖,進而推測澱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

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進一步實例說明酶的專一性是酶普遍具有的特性;

(3)酶的多樣性原理,可在學生理解酶的專一性原理基礎上,結合蛋白質的多樣性讓學生分析得出。

5、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有條件的學校,應儘量讓學生做《實驗七、探索影響澱粉酶活性的條件》,這對於訓練學生分析實驗能力,理解對照實驗的設計方法等都是很幫助的。

在學生通過實驗分析得出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後,可適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分析、討論一些與之相關的生活常識。如可提問:“持續高燒不退或嚴重腹瀉有時甚至會危及人的生命,學生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人的正常體溫是37℃,體溫升高到38℃,雖然體溫只是升高了1℃,但人已感覺非常沒有精神,如果升高到39℃甚至40℃以上,而且持續高燒,就會出現一系列嚴重的反應,如昏睡、昏迷、驚厥、甚至危及生命,這是爲什麼呢?原來,酶作爲生物催化劑,其催化活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溫度、pH值、有機溶劑、重金屬離子、酶濃度、酶的激活劑、抑制劑等等,而酶的活性受上述因素的影響是非常敏感的,影響因素髮生很小的變化的,酶活性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人體中酶的最適溫度一般爲37℃,當人體體溫高於或低於這個溫度時,機體中酶活性就會大大降低,細胞內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不能正常進行了。

霍亂是一種烈性的傳染病,爲霍亂弧菌所致,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死亡率甚高。霍亂弧菌通過人的腸粘膜並大量繁殖,同時產生腸毒素引起劇烈腹瀉造成迅速而嚴重的脫水,血容量明顯減少,因而出現微循環衰竭,使細胞得不到鉀、鈉、鈣、氯離子,導致肌肉痙攣;細胞得不到碳酸氫根離子而導致細胞內pH值發生較大的改變,酶活性即相應大大降低,嚴重的會出現代謝性酸中毒,最終病人腎功能衰竭,休克、死亡。人體大量出汗、腹瀉都要相應地補充水就是這個道理;嬰幼兒自身調節能力差,嬰幼兒腹瀉常常引起嚴重後果,就是這個道理。

或者問:“當人誤食了含有重金屬的食物或農藥後,有一種應急措施,就是趕緊給病人大量喝牛奶或豆漿,學生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酶活性除了與溫度、pH有關外,還受有機溶劑、重金屬離子等的影響。有機溶劑與重金屬離子影響酶活性的主要原因是有機溶劑和重金屬離子與酶蛋白上的某些化學基團結合,使酶的活性完全喪失,這也是人誤食了有機磷農藥、有機氯農藥或含重金屬離子的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原因。

牛奶和豆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可以和重金屬或有機物結合,而使這些金屬離子和有機物發生沉澱。當人誤食了含重金屬的食品或農藥後,大量飲用牛奶或豆漿可使這些有毒物質沉澱下來不被消化道吸收,從而也就避免了這些有毒物質與人體中正常的酶接觸的機會,而保護了這些酶的活性。當然,這只是應急措施,還要去醫院洗胃並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擴展資料

澱粉液遇碘變藍的原因

澱粉是白色無定形的粉末,由10%~30%的直鏈澱粉和70%~90%的支鏈澱粉組成。直鏈澱粉具有遇碘變藍的特性,因爲溶於水的直鏈澱粉藉助分子內的氫鍵捲曲成螺旋狀,第一個螺距有六個葡萄糖殘基組成。如果在澱粉液中加入碘液,碘分子便嵌人到螺旋結鉤的空隙處,並且藉助範德華力與直鏈澱粉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絡合物,這種絡合物能夠比較均勻地吸收波長範圍爲400~750nm可見光,而反射的光是藍光,所以使澱粉溶液呈現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使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

2、使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學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導學生分析生物新陳代謝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響酶活性因素的過程中,初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實驗現象能力及設計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讓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使學生體會實驗在生物學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過討論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生活的關係;體會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相互促進的關係,進而體會研究生命科學價值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酶的發現

教材簡單介紹酶的發現歷史,從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設計的巧妙實驗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現少數的酶是RNA,使學生對酶的研究歷史中的一些重大發現有了一個大致瞭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過安排了有關的學生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酶的三個特性,這樣的編排方式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並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酶的高效性特點,是通過比較《實驗五、肝臟內的過氧化氫酶比無機催化劑 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專一性的特點,是通過比較《實驗六、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條件,通過《實驗七、探索影響澱粉酶活性的條件(選做)》切入。

本節內容的最後,安排了課外讀“造福人類的酶工程”,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又有助於加強學生對本節基礎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在改變人類生活質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議

1、使學生在理解細胞水平上的新陳代謝概念及其本質是本節的重點與難點

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這是在細胞水平上對新陳代謝的描述。其實學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觸新陳代謝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課和高中生物課緒論中,學習已接觸到諸如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及其關係等與新陳代謝有關的知識,但那是在生物個體水平對新陳代謝下的定義。本章的新陳代謝內容是對以往知識的深化和展開,教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從細胞和分子水平引導學生分析出生物體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與分解是如何進行的,及其二者的關係,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是生命。

例如,爲使學生理解"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這句話,教師可結合前一章細胞的物質基礎與結構基礎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分析活細胞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如發生在線粒體內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學過程;發生在葉綠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爲有機物的化學過程;發生在覈糖體上的氨基酸縮合成多肽鏈的化學過程等,使學生對"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這句話有一個感性認識。

2、使學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在本節教學中如何組織學生完成酶具有專一性的實驗並實施有效的討論是本節的難點。

生命體隨時隨刻發生着數量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同時又是一個穩定的,開放的系統。細胞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不可能在高溫、高壓、強酸、強鹼等條件下進行,而必須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境下能快速、有序地進行的,這就要儘可能地降低化學反應能閾,這是新陳代謝爲什麼離不開生物催化劑,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發現可結合一起在讓學生討論,這樣可讓學生充分體會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對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酶的特性這部分內容,可先組織學生依次完成實驗,然後再由學生來討論和總結。

在引導學生分析酶的特性時,引導學生與蛋白質的多樣性聯繫起來,可使學生易於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專一注必定意味着酶的多樣性,而且蛋白質分子空間結構的多樣性和酶的專一性催化關係密切。

3、使學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如何組織學生完成影響酶活性因素的選做實驗並分析、討論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在組織學生操作、分析、討論《實驗七、探索影響澱粉酶活性的條件(選做)》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兩個座標曲線圖,讓學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 第一節 新陳代謝與酶

【教學重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板圖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1、引入新陳代謝的概念及本質

(1)學生在初中生物學課本、高中緒論課的學習或通過各種媒體的介紹,對新陳代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首先,教師應瞭解學生對新陳代謝是如何理解的。爲此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以自身爲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維持的,以此引入本節的學習,如:

①人體的腦細胞是通過什麼途徑獲得營養?腦細胞中產生的代謝廢物又是通過什麼途徑排出體外的?

②進入腦細胞的營養物質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學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異化作用,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它們之間有何關係?

④想一想,人體的身體有哪些系統參與了新陳代謝過程,各是如何參與的等等?

(2)學生一般只能從生物個體、器官或系統水平上,說明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把討論引向微觀水平,即細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謝過程。如可以設問:

①你吃下的肉類蛋白質,通過什麼途徑轉化成爲你自身的蛋白質?

②你吃下的澱粉類食物,通過什麼途徑爲你提供能量?等等

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理解:細胞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維持,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於自我更新的狀態,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於細胞內發生的生物化學反應,從而在細胞水平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即“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後,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分析出無機化學反應過程中所需的條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讓學生分析出生物體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可以提問,如:

(1)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那麼細胞內數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的進行呢?

(2)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這樣可順利地引出活細胞產生的生物催化劑,即酶。

3、酶的發現史

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讓學生自己閱讀,也可發給學生相應的補充資料,尤其是某種酶的研究過程方面的資料,目的是讓學生對酶的研究過程、方法有一個較爲全面的瞭解,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物學的實驗研究對生物學發現的重要作用。

學生閱讀後,可提問:酶都是蛋白質嗎?並做一定的說明。

酶是活細胞所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酶是細胞中促進化學反應速度的催化劑。現已發現的酶約有3000種以上。它們分別存在於各種細胞中,催化細胞生長代謝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化學反應,使生物化學反應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等溫和的條件下就可順利進行。

很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爲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然而生物學家的實驗證明: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早在1982年,發現原生動物四膜蟲的26S rRNA前體在沒有蛋白質的情況下進行內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終形成L19RNA。當時因爲只是瞭解它有這種自我催化的活性,沒有把它與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別報導了在RNA前體加工過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質和80%RNA組成的。如果除去蛋白質部分,並提高鎂離子的濃度,則留下的RNA具有與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這是說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證。

“酶不都是蛋白質”,這一科學事實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實驗在科學發展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科學是發展的,探索是無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對的,現在的科學事實可能在今後會被修正,甚至推翻。

另外,酶、激素、維生素之間的區別值得一提,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容易把這些物質和它們的作用搞混。可就高中生物學水平做一簡單比較:

酶 激素 維生素

從化學本質上看 蛋白質 蛋白質(如生長素、胰島素等)、固醇類脂類物質(如性激素) 多種多樣,一般爲小分子有機物。 如維生素D是固醇類物質;維生素A是脂類物質(萜類);維生素C是抗壞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從生理功能看 可提高生物體生物化學反應的速度,是一種生物催化劑。 激素又稱“化學信使”,是特定細胞合成的,能使生物體發生一定反應的有機分子。它的作用力很強,很低的濃度就能引起很強的反應,但在細胞中不能積累,很快就會被破壞。 維生素常常與酶結合,是較複雜酶的組成成分之一。天然食物中含量極少,但這些極微小的量對人體的生長和健康是必需的,人體一般不能合成它們或合成量不足,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可把酶的發現史與酶的特性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這樣可使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順理成章。

4、酶的特性

<出藍色來。

絕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的酶是RNA

生物體內存在三千多種具有不同功能的酶,一切生命現象都與酶有關,因爲活細胞內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的,沒有酶,新陳代謝就不能進行,生命也就會隨之停止。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這一認識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才被科學修正過來。科學研究表明,一些RNA分子也具有酶的催化功能,如一種叫RNaseP的酶,它是由20%的蛋白質和80%的RNA組成。科學家將這種酶的蛋白質除去,同時提高鎂離子的濃度,留下來的RNA仍具有與該酶相同的催化活性。後來的科學實驗進一步證實其它某些RNA分子與那些構成酶的蛋白質分子一樣,也都是效率非常高的生物催化劑。

酶工程

細菌細胞直徑不足2m,每時每刻卻發生着1500一20xx個化學反應,由1000多種酶對這些反應進行催化和調製,生產着3000多種蛋白質,1000多種核酸;而且細菌合成效率驚人,它合成每個肽鏈只需百分之三秒,而現代最先進的蛋白質自動合成機器只能合成小肽,而且速度也慢,合成每個肽鏈需要7分鐘,兩者相差200多倍;它合成RNA和DNA的速度更是遠遠超過了人工合成;另外細胞中能量轉換效率也很高,這一切都有賴於生物催化劑,這就是酶。現已發現的酶約有幾千種以上。它們定位於各種細胞的不同細胞器中,催化細胞生長代謝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化學反應,使這些反應在正常溫度等條件下就可順利進行。

酶是細胞產物,但不一定非要在細胞內發揮作用,在細胞外,即在非細胞條件下也能發揮作用。19世紀,人們已認識到酵母可以使葡萄糖發酵,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但是對於這一過程是如何進行的,當時主要有兩種觀點,而且一直未能達成一致。1857年,法國著名的細菌學家巴斯德認爲酒精發酵需要有完整的細胞結構才能實現;德國化學家李比西則認爲酒精發酵要求的只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而不要求完整的細胞參與。直到1897年,畢西納不用完整的酵母細胞,而用酵母汁進行酒精發酵獲得成功,從而證明生物體內的催化反應也可能在體外進行。

正是基於這點,人們可以利用細胞中的酶能催化體外的生化反應,這就是酶工程得以發現的前提。

我們都用過加酶洗衣粉,同一般的洗衣粉相比,加酶洗衣粉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酶等多種通過微生物生產出來的酶,因此,去除汗漬和油污的能力比較強。我們知道,酶作爲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是在活細胞內產生的。那麼,人們是怎樣通過活細胞獲得這種酶並且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這些酶的呢?這些都是通過酶工程來實現的。

所謂酶工程,就是在一定的生物反應器中,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將相應的原料轉化成有用物質的技術,而且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沒有酶的作用,任何生物工程技術都不能實現。概括地說,酶工程是由酶製劑的生產和應用兩個方面組成的。

(一)酶製劑的生產

已知酶的種類大約有幾千種,實際已被運用於工業生產的僅10餘種,如已能夠實現工業化大量生產的酶有澱粉酶、糖化酶、蛋白酶、葡萄糖異構酶等,其中鹼性蛋白酶用於加酶洗滌劑,佔國際上酶銷售額的首位,青黴素固化酶用於醫療,佔世界用量第二位。

早期酶製劑主要來源於動植物材料,而今酶的主要來源是微生物。酶製劑的生產包括酶的生產、提取、分離純化和固定化。

1、酶的生產、提取和分離純化

(1)酶的生產

酶普遍存在於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體內。人們最早是從植物的器官和組織中提取酶的。例如,從胰臟中提取蛋白酶,從麥芽中提取澱粉酶;現在,生產酶製劑所需要的酶大都來自微生物,這是因爲同植物和動物相比,微生物具有容易培養、繁殖速度快和便於大規模生產等優點。人們提供必要的條件,利用微生物發酵來生產酶。

(2)酶的提取和純化

從微生物、動植物細胞中得到含有多種酶的提取液後,爲了從提取液中獲得所需要的某一種酶,必須將提取液中的其他物質分離,這就是酶的分離純化。經過分離純化後的得到的酶,活性不能降低,因此,分離純化必須在適宜的條件下進行。人們多選擇不同種類和濃度的有機溶劑,以沉澱不同的酶蛋白,達到分離純化酶的目的。

2、酶的固定化

將分離純化的酶製成酶製劑進行乾燥處理,再適量加入相應的穩定劑和填充劑,製成粉狀製劑,用它們來催化生化反應。但其結果是酶製劑和產物混在一起,不能得到高純度的產品;也很難讓酶製劑進行重複使用。怎麼辦呢?科學家們想到了酶的固定化。

先將純化的酶連接到一定的載體上(使酶固定化),使用時將被固定的酶投放到反應溶液中,催化反應結束後又能將被固定的酶回收。

固定化酶一般是呈膜狀、顆粒狀或粉狀的酶製劑,它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使用,產品的純度高,沒有酶的而且酶製劑可反覆使用,這種技術是1969年日本首先研製成功,現已方法應用到生產中的。固定化酶同自由酶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其一是穩定性高;其二是酶可反覆使用;其三是產物純度高;其四是生產可連續化和自動化;其五是設備小型化以及可節約能源等。

我們知道,蔗糖幾乎全部來源於甘蔗或甜菜,但是甘蔗和甜菜的種植範圍都比較有限,因此,蔗糖的產量也就受到了影咱。能不能利用澱粉來生產類似蔗糖的甜味劑呢?科學家通過α-澱粉酶、糖化酶和將葡萄糖異構酶連接到離子交換樹脂上,或者包埋在明膠中,製成的固定化葡萄糖異構酶,這種固定化酶可以用於使葡萄糖轉化成甜度更高的高果糖漿。一些發達國家高果糖漿的年產量現已達到幾百萬噸,高果糖漿在許多飲料的製造中已經逐漸替代了蔗糖。

3、固定化細胞

利用胞內酶製作固定化酶時,先要把細胞打碎,才能將裏面的酶提取出來,這就增加了工序和成本。人們設想直接固定那些含有所需胞內酶的細胞,並且就用這樣的細胞來催化化學反應。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研製成固定化細胞,並且用於生產。例如,將酵母細胞吸附到多孔塑料的表面上或包埋在瓊脂中,製成的固定化酵母菌細胞,可以用於酒類的發酵生產。

(二)酶製劑的應用

1、治療疾病

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常用藥品,這種蛋白質是胰臟中胰島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是由兩條肽鏈組成,一條由21個氨基酸組成,稱爲A鏈;另一條由30個氨基酸組成,稱爲B鏈。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由於糠尿病患者很多,胰島素的需要量很大,所以許多糖尿病患者使用的曾是豬的胰島素。但是,豬胰島素與人胰島素在化學結構上有一處差別:豬胰島素B鏈上最後一個氨基酸是丙氨酸,人胰島素B鏈上最後一個氨基酸是蘇氨酸。因此,用豬胰島素治療人的糖尿病,容易使一些患者產生免疫反應。現在,科學家可利用酶,切下並移去豬胰島素B鏈上的那個丙氨酸,然後接上一個蘇氨酸。這樣,豬的胰島素就魔術般地變成人的胰島素了;

尿激酶可以用來活化人體內的溶纖維蛋白酶原,使溶纖維蛋白酶原轉化爲溶纖維蛋白酶,是治療腦溢血、心肌梗塞、肺動脈阻塞等疾病引起的血栓所需要的藥物,它是能利用培養哺乳動物細胞得到的唯一可以商業化的治療劑。但由尿或組織培養的產物中提取價格較高,1980年4月,科學家已經通過質粒DNA誘發大腸桿菌生產出尿激酶,爲在工業上利用酶工程方法生產酶開闢了道路;

青黴素是人們經常使用的一種抗生素。但是,多年的使用使得不少病原菌對青黴素產生了抗藥性,爲此,科學家一方面研製新的抗生素以替代青黴素,另一方面設法通過有關的酶製劑來改造青黴素的分子結構,進而研製出新型的青黴素。青黴素的分子是由一個母核和一個側鏈組成的。科學家利用青黴素酰化酶,將母核和側鏈水解開,然後,利用化學合成的方法,使青毒素的母核與其他的側鏈連接,從而研製出氨苄青黴素等新型的青黴素。現在,製藥廠已經能夠利用固定化青黴素酰化酶反應器,成批地生產用於合成氨苄青黴素等新型青黴素的母核了;

再如,溶菌酶可分解病原菌的細胞壁,具有明顯的抗菌和消炎作用;溶纖維蛋白酶具有溶解患者血管內纖維蛋白凝塊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血栓病。

2、產品加工

利用酶製劑生產一些產品,這一過程是在酶反器中進行的,酶反應器是指供酶製劑催化化學反應容器。酶反應器分成多種,如具有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細胞)的反應器叫做柱式酶反應器,柱式酶反應器是將含有底物的液體,以一定的速度連續不斷地從一端注入裝有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細胞)的容器,在液體流經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細胞)時,容器內就發生催化反應並且生成產物、含有產物的液體則連續不斷地從容器的另一端流出。同一般的化工容器一樣,需要對酶反應器溫度和pH等條件進行嚴格控制;不同的是,酶反應器必須進行無菌操作。

食品加工業方面。釀酒廠和飲料廠利用果膠酶來澄清果酒和果汁,效果十分明顯;又如,葡萄糖氧化酶可以除去密封飲料和罐頭中的氧氣、從而有效地防止飲料和食品氧化變質;再如,用木瓜蛋白酶製成的嫩肉粉,可以使肉絲、肉片等烹調後吃起來嫩滑可口;例如,支鏈澱粉酶是分解多糖類支鏈澱粉的酶,它能把胚芽轉變爲色澤較好的麥芽糖糖漿。麥芽糖的甜味沒有葡萄糖濃,但很適口,且容易發酵、粘度大、溶解度大,用其製作糖果可以防止遇熱變色,用於冰激凌可以防止產生砂糖結晶。

日常生活方面。照相業由於採用了酶技術使照相材料發生了很大變革;家庭用的洗衣粉里加了一些酶,它能夠分解某些蛋白質等物質,使衣服上的血跡、汗漬等容易洗掉。但是,由於這些酶比較脆弱,在漂白劑一同起作用下很容易被破壞,然而酶工程可以解決這一技術難題。目前,市場上己經出現了能夠和漂白劑一同起作用的去污酶洗衣粉。科學家通過對去污酶結構上的兩個氨基酸進行修改,提高了這種酶的抵抗力。

化學工業方面酶製劑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塑料工業與合成纖維工業中,已經可以用酶製劑催化氫化鏈烯的生產;

其他方面,一些紡織原料也可以利用酶製劑進行加工。例如,天然蠶絲(指家蠶吐出的蠶絲)的外表有一層絲膠,絲膠直接影響天然蠶絲的使用。過去,人們只能在高溫條件下用鹼性物質脫去天然蠶絲上的絲膠。現在,人們可以在溫和的條件下,利用蛋白酶對天然蠶絲進行脫膠,脫膠後的蠶絲具有鮮亮的色澤和柔滑的手感。

3、化驗診斷和水質監測

根據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葡萄糖酸和過氧化氫,過氧化氫在過氧化氫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而氧原子可以將某種無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的化合物,人們根據這個原理,將上述兩種酶和無色的化合物固定在紙條上,製成測試尿糖含量的酶試紙,當它與尿液相遇時,依據尿液中葡萄糖含量由少到多而呈現出淺藍、淺綠、棕或深棕色,這樣糖尿病人就可以方便地爲自己化驗尿糖的情況了。科學家根據同一原理,還研製出能夠化驗血糖數值的血糖快速測試儀,具有靈敏度高和速度快等優點。

酚是一類對人體有害的化合物,經常通過煉油和煉焦等工廠的廢水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科學家利用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研製成多酚氧化酶傳感器,可快速測定出水中質量分數僅有2×10—7的酚。

4、用於生物工程其他分支領域

基因工程離不開內切酶和連接酶;植物體細胞雜交製備原生質體時,需要纖維素酶,人們把它們稱爲生物工程的工具酶,而這些酶可由酶工程得到。

酶作用的特性

酶是催化劑,只需微量就可以使所催化的反應加速進行,而其本身的質和量都不發生變化,此外酶是生物催化劑,它有着不同於化學催化劑的特性。

(1)酶具有高效性

酶的催化能力遠遠超過化學催化劑。例如,碳酸酐酶能夠催化下面的反應:

碳酸酐酶是目前已經知道的催化反應速度最快的酶之一。每個碳酸酐酶分子每秒能夠催化 個 ,使它們與相同數量的 結合,形成相同數量的 。碳酸酐酶催化上述反應的速度比非酶催化的上述反應速度快上 倍。酶爲什麼會具有這樣強大的催化能力呢?酶的中間產物學說認爲:酶在催化某一底物時,先與底物結合成一種不穩定的中間產物。這種中間產物極爲活潑,很容易發生化學反應而變成反應物,並且放出酶。按照中間產物學說,酶的催化反應可以寫成下式:

S(底物)十E(酶)=SE(中間產物)=E十P(反應產物)

(2)酶具有高度的專一性

這就是說,一種酶只能作用於一種底物,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底物,促使底物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酶爲什麼具有這樣高度的專一性呢?這可以用“誘導契合學說”來解釋。

所謂“誘導契合學說”是指底物一旦與酶結合,酶分子上的某些基團常常發生明顯的變化,從而使酶蛋白的構象發生相應的變化,使酶的活性中心的空間結構和底物的空間結構十分吻合,最終契合形成酶—底物絡合物,這種變化的結果,使酶只能與對應的化合物契合,從而排斥了那些形狀、大小不適合的化合物。科學家們對羧肽酶等進行了X射線衍射研究,研究的結果有力地支持了這個假說。

(3)酶很容易失活

同一般的催化劑相比,酶很容易失去活性。酶失活的原因是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造成的。

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溫度、pH和某些化合物等因素的影響。

溫度的影響:在一定的溫度範圍(0—40℃)內,酶的催化作用速度隨着溫度的升高而加快。一般地說,溫度每升高10℃,反應速度就相應提高一倍。但超過60℃,絕大多數的酶就會失去活性。

pH的影響:酶對環境中的pH十分敏感。酶只有在一定的pH範圍內才能表現出活性,超過這個範圍,酶就失活了。即使在這個有限的pH範圍內,酶的活性也要隨着環境中pH的變動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酶的最適pH在4~8之間。但是,各種酶的最適pH是不一樣的。

某些化合物的影響:有些化合物可引起酶失活,如酒精、有機磷農藥、有機氯農藥等有機小分子物質;重金屬離子等;有些離子或簡單的有機化合物,能夠增強酶的活性,這些物質叫做酶的激活劑。例如,經過透析的唾液澱粉酶的活性不高、如果加入少量的 ,這種酶的活性就會大大增強,因爲 中的 起到了激活唾液澱粉酶的作用;還有些物質能夠抑制酶的活性,這類物質叫做酶的抑制劑,例如,氰化物可以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

新陳代謝生物教案6

教學目的

1、新陳代謝的概念(A:知道)。

2、酶的發現過程(A:知道)和酶的概念(D:應用)。

3、酶的特性(D:應用)。

教學重點

1、酶的概念。

2、酶的特性。

教學難點

探索酶的專一性和高效性的實驗。

教學方法

自學與實驗探索相結合。

教學用具

實驗五、實驗六所需用具和藥品(見課本),光合作用反應式、有氧呼吸和氨基酸縮合形成多肽反應式的投影片,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的示意圖投影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響的示意圖投影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第二章中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細胞的一些知識。在第三章中,我們將學習生物新陳代謝的知識。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只有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生物體纔會表現出其他生命活動。因此,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那麼,新陳代謝究竟是指什麼呢?

提問:請一位同學說出葉綠體、線粒體、核糖體的生理功能是什麼?

(回答:略。)

講述:上面幾種細胞器的生理功能我們都可以用化學反應式表示出來。

(教師放投影片: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有氧呼吸及氨基酸縮合形成多肽的反應式。)

講述:上述反應都是在活細胞中進行的,這些化學反應發生的過程。就是生物體內進行新陳代謝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說,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

講述:生物體內這些化學反應,在生物體內溫和的條件下(常溫、常壓)很快就能完成,這全靠生物體內的催化劑——酶的作用。那麼,酶的本質是什麼?又有哪些特徵?

這些都是本節課重點探討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酶的發現”。

閱讀後,教師要求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討論後學生回答:

1、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設計的實驗,其巧妙之處在哪裏?從這個實驗中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2、 20世紀30年代以來。科學家相繼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這一事實說明酶的本質是什麼?

3、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又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這一發現使酶的概念又擴展成什麼?

4、酶從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發展到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導致酶概念發展的因素是什麼?

(回答:略。)

講述:從發現酶到認識酶的本質,都離不開科學實驗,可見實驗對科學的重要性。科學實驗可導致科學的發展,生產實踐同樣可導致科學的發展。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實驗,也要重視生產實踐。

酶既是生物催化劑,它和無機催化劑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點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索。

講述:過氧化氫(H2O2)在 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動物新鮮肝臟中含有的過氧化氫酶也能催化這個反應。據測算,每滴氯化鐵中的Fe3+數,大約是肝臟研磨液中過氧化氫分子數的25萬倍。從數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劑的容液中,Fe3+數遠遠大於過氧化氨酶的分子數。如果現在我們想弄清楚Fe3+與過氧化氫酶,哪一種催化劑的催化效率高,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回答:略。)

講述:要比較Fe3+和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設計實驗中的其他條件應該相同,如兩個試管中過氧化氫溶液的量應該相同, Fe3+和動物肝臟也應儘可能同時加入兩個試管中。

(學生按實驗步驟分組實驗。)

提問:

1、你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哪些實驗現象?

(回答:略)。

2、從這個實驗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回答:過氧化氫酶的催化能力強。)

講述: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實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無機催化劑的 107~ 1013倍。上述實驗說明了酶的一個特性——高效性。

酶還具有什麼特性呢?讓我們繼續通過實驗來探索。

講述:澱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性糖,澱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爲麥芽糖和葡萄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爲葡萄糖和果糖。麥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屬還原性糖。還原性糖能夠與一種叫做斐林的試劑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沉澱。現在給你澱粉酶溶液,要觀察澱粉酶能催化哪種糖水解?應該如何設計這個實驗?你又怎麼能知道澱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

(回答:略,然後學生按設計步驟實驗。)

提問:

1、哪個試管加入斐林試劑後再加熱會出現了磚紅色的沉澱?

(回答:在加入可溶性澱粉的試管中。)

2、出現磚紅色沉澱的原因是什麼?

(回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