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蜀相》《書憤》自主探究學案 (人教版高二選修)

一、助學資料:

作者簡介: 鮑照 (? ~ 466) ,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439) ,鮑照 20 多歲時 , 爲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爲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 (444), 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閒居了一段時間。後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的侍郎,在劉□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已離去。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後,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 (461) ,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 , 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後,明帝劉□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勳反對劉□的鬥爭。子勳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爲亂兵所害。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 , 很不得志 , 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後來的作家更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佔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的“俊逸鮑參軍”,就是讚美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風格。

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爲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三、自讀詩歌,完成以下問題

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第三句寫“人生亦有命”,從詩歌本身看,作者對命有怎樣的看法?

《蜀相》學案

一、助學資料

【介紹作者】 

杜甫(少陵野老):鞏縣少年-陷身長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出身於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祖父杜審言是著名詩人。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時期正值“開元盛世”,遊歷過南起吳、越,北至齊、趙等地。35歲到長安求官,過了10年窮困落拓的生活,最後纔得到一個八品小官。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淪陷,杜甫曾陷賊中,後逃出投奔肅宗李亨,任左拾遺。49歲時,棄官攜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嚴武保薦任過一段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常被稱爲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歲時出川,輾轉流徙於湖北、湖南各地,58歲時在岳陽附近病死於一隻小船上。

【詩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自比爲舜的輔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亂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肅宗,不久就被放還,從此鬱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後便懷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藉此抒發自己的懷抱。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初到成都之時。這時持續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命運仍在風雨飄搖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憑弔。

二、【學習內容】 

思考下列問題,探究此詩主旨(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的“英雄”指什麼人?本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書憤》學案

一、助學資料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於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閒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爲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二、自讀詩歌,完成以下問題

1、除了這首詩,陸游還在不少詩中述及諸葛亮的出師表,稱頌諸葛亮的出師北伐,聯繫歷史背景,想一想,陸游爲什麼特別喜歡吟詠諸葛亮?

2、《臨安春雨初霽》與此詩作於同一年,詩中也有對“世事”的感慨,請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談談這兩首詩在表現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

 

鄭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