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教案實錄

本文是由語文教案工作室上傳的:高中語文:《蒲公英》課堂實錄。

《蒲公英》教案實錄

《蒲公英》是日本作家壺井榮寫的一篇託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散文,是一篇自讀課文。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也爲了救出自讀課的特色,我讓學生在熟讀課文,明確本文主題的基礎上,試着改編成電影,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現實錄如下:

師:同學們,大家平時很喜歡看電影看電視,今天這堂課,我們把《蒲公英》這篇課文改編成電影怎麼樣?

生(齊);好!(學生興奮,小聲議論,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師:要把課文改編成電影,我們首先得熟悉本文寫的與蒲公英有關的幾個生活片斷和本文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兩個問題我已佈置同學們預習了,現在請一位同學說說。

生(1):本文寫了三個生活片斷:童年的歡樂、戰爭年代的悲慘和眼前撫育下在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孤兒;作者表達了憎惡戰爭、嚮往和平、珍視和平的思想感情。

師:回答正確。現在我們就開始改編電影,哪位同學先說?

(給兩分鐘時間讓學生思考)

生(2):影片一開始可以這樣安排:一片翠綠的原野,長滿了各種野草,蒲公英的黃花點綴在草地上,煞是好看。遠處是隱約可見的農舍,周圍有綠樹環抱。一羣天真爛漫的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嬉戲。幾個孩子看到了美麗的蒲公英花,彎腰摘下,放在嘴邊使勁地吹,頓時,白色的茸毛瀰漫在空中……(停頓)下邊我改編不好了。(學生笑)

師:這位同學開頭改編得很好,想像力很豐富。誰接着說下去?

生(3):更多的孩子摘花、吹花,邊吹邊唱:“提燈籠,掌燈籠,聘姑娘,扛箱籠……”把鏡頭推近,集中在一株蒲公英上,用特技攝影把蒲公英花開的情景拍出來,這時屏幕上出現了幾個行書大字:蒲公英。(學生鼓掌)

生(4):(自動站起)這幾個字應該是紅色的。

師:爲什麼?

生(4):草是綠的,花是黃的,再加上紅字,更醒目。

師:這位同學還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們接着改編。

(同學們更加活躍)

生(5):鏡頭一轉,銀幕上出現了一個日本農家的院落,幾間漂亮的房屋,周圍是籬笆。一位中年婦女,身着和服,在做家務。一個八九歲的男孩在她身邊擺弄玩具。院子的一側,長着一叢茂盛的蒲公英,上面開滿了黃色的小花。媽媽望着那叢蒲公英,走過去摘下一朵給孩子,自己又摘下一朵,放在嘴邊“噗”地吹了一下,白色的茸毛飛舞着,四散在院子裏,有的越過籬笆飛往鄰院。孩子也學着媽媽的樣,使勁地吹着蒲公英花,院子裏盪漾着母子倆歡快的笑聲。(學生熱烈鼓掌)

師:大家的鼓掌是對這位同學的讚賞,他改編得確實很好,將來會成爲一名出色的電影藝術家。(學生笑)下面該改編哪一個生活片斷了?

生(齊):戰爭年代的悲慘。

師:請同學們接着往下改編。

生(6):陰霾密佈,硝煙瀰漫,田原荒蕪,斷壁殘垣,滿眼是戰爭留下的創傷……(停頓)

生(7):(主動站起)這裏應該穿插幾句畫外音,不然的話,跟上面的鏡頭連起來讓人看不明白。

師:很好,你還知道“畫外音”這個詞,請你說說穿插什麼畫外音?

生(7):就是課文中的一個句子:“一旦紮下根,不怕遭踐踏被蹂躪,還是一回又一回地爬起來開出小小花朵來的蒲公英,望着你現在的樣子,我們又想起了那苦難的歲月。”

師:這個畫外音告訴我們下面的情節是對過去戰爭年代的回憶,很有必要。

生(8):老師,我覺得應該給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我”起個名字,這樣便於下面的敘述。

師:言之有理。那就請你給主要人物起個名吧。

生(8):日本女子的名字後面大都帶個“子”,我們就叫主人公“汪美信子”吧。

(學生鼓掌)

師:請同學們接着往下改編。

生(9):荒野上,走過來一隊逃荒的人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有的推着破車,有的挑着爛筐,有的揹着孩子。他們筋疲力盡,步履蹣跚。

他們的.腳下,長着許多不知名字的野草,有幾株蒲公英被踐踏得毫無生機。

生(10):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媽媽,看見了腳下的蒲公英,彎腰拔了一株,放在挎着的籃子裏。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婦女也學着老媽媽的樣子拔蒲公英,她就是汪美信子。接下來是更多的人尋找蒲公英。

生(11):斷牆一隅,汪美信子掀起黑色的鍋蓋,鍋裏煮的是蒲公英。她給一個老年男子盛了一碗,老人一邊咳着,一邊吃蒲公英。她又給一個老媽媽盛了一碗,老媽媽唉聲嘆氣地接過碗。汪美信子也給自己盛了一碗,她用筷子夾了蒲公英放在嘴裏,臉上露出幾分無奈。

生(12):鏡頭一轉,銀幕上出現了一所農家院落,幾間矮小的房子東倒西歪,院子裏胡亂地放着幾個破盆爛罐。這時,汪美信子回來了,她放下手中的竹籃,裏面是半籃子野菜,她從裏面取出一株帶根的蒲公英,用鏟子栽種在院子裏。一個近鏡頭:蒲公英耷拉着葉子,好像在向人們表白自己的不幸。

師:下面應該讓那個被戰爭奪去了父母的孩子出現了。

生(13):第二年的春天,汪美信子院子裏的那株蒲公英長高了些,並且開出美麗的花來。這時,汪美信子拉着一個週歲左右的男孩從屋裏走出來。她讓孩子坐在凳子上,端來半碗稀粥,準備喂他。孩子用驚懼的目光看着汪美信子,顯出沮喪的樣子。

師:這裏必須交代一下,這個孩子是從哪裏來的?(學生討論)

生(14):再拍一組孩子父母死去的鏡頭,比如爸爸被子彈射中,媽媽被房子砸死。

生(15):這樣不好,拍得太實了,同時也不是影片的主要情節。

師:你的意思呢?

生(15):可以再穿插幾句畫外音:汪美信子喂的是鄰居家的孩子,他父親被炸死,母親也被疾病奪去了生命。現在,汪美信子成了這個孩子的媽媽。

師:這樣處理使影片的情節有詳有略,很好,下面應該拍那個小男孩在汪美信子的撫育成長的過程,時間跨度很大,怎樣安排呢?

(學生沉思)

師:拍電影常常把幾組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有跨度的鏡頭剪輯組合起來,使其前後連貫。例如前一鏡頭是一雙小鞋,後一鏡頭是一雙大鞋,表示孩子長大了。

再如前一畫面是上海,後一畫面是北京,表示從上海到了北京。這種手法叫“蒙太奇”手法。

生(16):(主動站起)接下來可以安排三組鏡頭:汪美信子拉着孩子到田地幹農活;小男孩和村裏的孩子一起玩耍;小男孩又長高了,揹着書包去上學……

師:這位同學也用上了“蒙太奇”手法,很好!他用三組鏡頭就表明那個小男孩從一週多歲已經長到六七歲了。下面怎樣改編呢?

生(17):安排一組小男孩在學校裏上課、玩樂的鏡頭,表明戰爭已經過去,大家過上了和平生活。影片到這裏可以結束了。

生(18):我不贊成這樣的結尾。

師:請你說說如何結尾。

生(18):我認爲影片的結尾應該讓那個小男孩回到家裏。院子裏那叢蒲公英已經長成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徑直向上,黃色的花朵鮮豔美麗。汪美信子望見兒子放學回來,跑過去抱住孩子,親吻着孩子,然後摘下一朵蒲公英花給孩子,自己又摘下一朵,放在嘴邊“噗”地一聲,白色的茸毛四散開去;小男孩也把蒲公英花放在嘴邊用力吹,院子裏再次盪漾着母子倆歡樂的笑聲……(學生鼓掌)

師:大家的掌聲說明這個結尾安排得好,請這位同學繼續談談爲什麼作這樣的安排。

生(18):這種結尾一是可以使影片首尾呼應,結構渾然一體;二是說明戰爭已經過去,人民過上了和平生活;三是能更好地表現影片反戰的主題;四是緊扣了影片的名字——蒲公英。(學生鼓掌)

(下課鈴響了。一學生主動站起。)

生(19):老師,我認爲影片結尾還應有童聲合唱:“提燈籠,掌燈籠,聘姑娘,扛箱籠……”而且,應該把這支曲子作爲主題曲,貫串影片始終。(學生熱烈鼓掌)

師:今天這堂課上得很好,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