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品《珍惜勞動成果》教案

教學目標

小學思品《珍惜勞動成果》教案

認知:

1.知道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用品都是勞動成果,它們來之不易。

2.懂得珍惜勞動成果是一種美德,是尊重勞動人民的表現。

情感:

1.以珍惜勞動成果爲榮,以浪費勞動成果爲恥。

2.尊敬珍惜勞動成果的人,願意向他們學習。

行爲:

1.珍惜日常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不損壞,不浪費。

2.見到同學不珍惜勞動成果,加以勸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與第二課《不比吃穿》組成一個單元,同屬課程標準三至五年級“勤勞節儉”德目,它們有密切聯繫,同是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美德,但着重點各不相同。本課着重於教育學生珍惜勞動成果,下一課着重於教育學生不和別人比吃穿。對學生進行“珍惜勞動成果”的教育,在目前顯得特別重要。其一,隨着社會經濟發展,羣衆生活水平提高,學生的家庭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都有了較大的改善,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吃、穿、用應有盡有,家長爲他們準備的學習、生活用品十分齊全,他們往往難以體會這些用品是勞動成果,來之不易,因此不知愛惜。其二,現在不少學生尤其是獨生子女,在家中處於特殊的地位,有求必應,有的甚至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對勞動的艱辛缺乏體會,不知道應該珍惜他人的勞動,所以隨意浪費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本課教學必須從這些實際情況出發,在低年級已進行過的愛惜學習、生活用品,愛護課桌椅和愛惜糧食等方面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針對性,務求收到實效。

本課以學生簡單地說出日常吃的、穿的、用的導入,目的在於引起學生的興趣。那麼應該怎樣對待這些勞動成果呢?課文選用的是董必武教育子女珍惜勞動成果的故事。課文選用的是幾個貼近兒童生活的小故事,學生易懂,但對其中一些具體情節,如把掉在桌上的飯粒撿起來吃,把桃樹上的樹膠刮下留着用來粘毛筆等,他們不一定認同,這是正常的。教學不必糾纏於這些情節,更不是要求學生簡單地模仿,而要緊緊圍繞教學要點,着重理解“勞動成果來之不易,要珍惜”的道理。在分析課文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董必武是怎樣做的,而且要使學生明確他是怎樣想的,要將他的表現和思想緊密聯繫在一起,從而達到學習董必武珍惜勞動成果的高尚品德的目的。

爲了鞏固和理解課文內容,還安排了“說一說”。“誇一誇”、“議一議”、“看一看”四個欄目。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一些看得見的東西是勞動成果,有些雖然不是具體的東西,但也是人們辛勤勞動得來的,也是勞動成果,應當珍惜。

教法建議

教師可結合課文、插圖和方框中的提問,着重分析三個問題。

1.古詩《鋤禾》說的是什麼意思?董必武爲什麼教女兒背這首古詩?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意思是:由於農民在烈日下“鋤禾”的辛苦勞動,纔有這“盤中”香噴噴的飯;是農民流了許多汗水,才換來“粒粒”糧食。吃飯時,董必武教女兒背這首古詩,是要讓女兒牢記糧食來之不易,教育她注意珍惜勞動成果,愛惜糧食。

2.可以把《鋤禾》這首詩運用動畫表現出來,更加生動形象。

3.爲什麼董必武要刮下樹膠來粘毛筆?爲什麼他說不愛惜勞動成果,就是不尊重工人、農民的勞動?董必武這樣做,並不是因爲他沒有錢。他用樹膠粘毛筆,一方面可以利用廢物;另一方面可以保護毛筆,這充分表現了他老人家勤儉節約、珍惜勞動成果的高尚品德。

爲什麼不愛惜勞動成果,就是不尊重工人、農民的勞動?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對於這一問題,必須讓學生從正面弄清道理,這裏可以簡單介紹一本書、一支筆或一件衣服的製作過程,從中使學生明白一切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都是經過好多道工序製成的,許許多多的工人、農民和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爲此付出了勞動。不愛惜這些東西,就是不尊重工人、農民和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勞動,也就是不尊重工人、農民和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更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引導他們對一些帶普遍性的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如:失物招領箱裏的.遺物,明知是自己的,不願認領;練習本上的紙,隨便撕下來,折成飛機來玩;鉛筆盒用不了幾天,又換新的,等等,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使他們從中真正受到教育,自覺地珍惜勞動成果。

4.董必武的女兒如何對待爸爸的教育?結合課文最後一句,並與第一段相呼應,指出董必武的女兒以爸爸爲榜樣,養成了珍惜勞動成果的好習慣,並把爸爸的高尚品德視爲“心中的珍珠”。我們應該像董必武的女兒那樣,向董必武學習,養成珍惜勞動成果的好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珍惜勞動成果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用品都是勞動成果,它們來之不易。

2.懂得珍惜勞動成果是一種美德,是尊重勞動人民的表現。

情感:

1.以珍惜勞動成果爲榮,以浪費勞動成果爲恥。

2.尊敬珍惜勞動成果的人,願意向他們學習。

行爲:

1.珍惜日常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不損壞,不浪費。

2.見到同學不珍惜勞動成果,加以勸阻。

教學重點:使學生懂得“勞動成果來之不易,社會財富,都要愛惜的道理。”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養成珍惜勞動成果,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聰聰尋寶的旅程世界。

同學們,今天我要跟着聰聰去尋寶,聰聰你們知道是誰嗎?他就是一位生活條件很優越,不懂得珍惜物品的一位小精靈。這一天,他要出去尋寶,但是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和麻煩,你們願不願意幫助他?如果願意,我們就一起出發吧!

二、演示圖片1:聰聰飛過白雲,飛過大地,來到了他嚮往已久的快樂城--北京。

師問:同學們,你們猜猜,聰聰最先到了哪裏?

學生回答:故宮,長城。

師答:不是,原來他先來到了小學食堂裏,他一定是餓了,已經狼吞虎嚥地吃起來。

出示把麪包吃一半扔一半的圖片。

學生提問:老師,他怎麼沒吃完就扔掉了,這樣太可惜了。

師答:你們也這樣覺得嗎?聰聰真是太浪費了。那你們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幫他。老師這裏有一些資料,你們過來找一找,看看哪些可以幫他。

學生回答:老師,我找到了,這個動畫《兒童營養麪包的由來》,我想讓聰聰看看,讓他知道一下這麪包來得多不容易。

演示動畫:《兒童營養麪包的由來》

學生回答:老師,我也找到一個。古詩《鋤禾》,我想聰聰讀了這個,一定就知道這糧食來得有多不易啦!

師問:同學們,誰能告訴我,剛纔大家看的《兒童營養麪包的由來》一共經過了多少道工序?

學生回答:11道工序。

師問:那你們想想要用多少人力和物力呢?

學生回答:很多很多。很不容易。

教師提問:那聰聰和董必武的女兒誰做得對呢?

學生回答:董必武的女兒誰做得對,因爲她把掉在桌上的米飯都撿起來吃了,她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教師小結:同學們說的很對,我們吃的米飯、麪包、糖果等等都是經過好多道工序製成的,許許多多的工人、農民爲此付出了勞動。不愛惜這些東西,就是不尊重他們的勞動。我想現在聰聰也應該知道不應浪費糧食和食品了吧!

板書:糧食來之不易,勿浪費

三、同學們,聰聰又遇到了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幫他分析一下,他做得對不對?爲什麼?

出示問題1:當聰聰看到我們的申奧口號:“新北京、新奧運”時,北京小朋友向他提問:“請你說說用過的東西應該怎麼辦?”此時,聰聰武斷地說:“扔掉。”

師問:聰聰這樣做對嗎?你是怎樣做的,尤其是班上北京的同學好好談一談。

學生回答:有的說對,有的說不對。因此產生辯論。

師繼續問:課文中董老是怎樣做的?他爲什麼要這樣做?董必武爺爺是沒有條件買新毛筆嗎?爲什麼要自己粘毛筆頭?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董必武爺爺並不是買不起新毛筆,而是他認爲粘上還可以繼續用。還有雷鋒叔叔,我們常聽說他穿的襪子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也不是他買不起,而是他覺得還可以穿,而我們小朋友總是東西還沒有壞就扔掉,向聰聰那樣,一點也不注意節儉,這樣對嗎?大家一定都知道“珍惜與節儉”可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呀!我們要不要繼承和發揚下去呢?

學生回答:當然要。

師問:我們不但要做到“珍惜與節儉”,我們還要向全世界宣傳這一美德。我到是想了一個好辦法,而且現在就可以起到宣傳的效果。然後大家都照着去做好不好?那就是我們每個同學不都有很多中外聯誼夥伴嗎?我們現在就給每人發一個Email,把你做到的珍惜與節儉的事情都寫下來發給他們,然後大家再相互交流,怎麼樣?

發信或課後回家去發信。

板書:愛惜生活用品,要節約。

四、師問:我們看看聰聰現在到哪兒啦?快樂林--老年宮。噢!原來是一些爺爺奶奶聽說了聰聰的事,正在給他講老一輩革命家勤儉節約的故事呢?對了,同學們,記得上堂課我讓大家找的呢?現在請大家分別講出來聽聽。

學生講自己蒐集的故事。

教師小結:通過同學們的演講,我發現你們的課前調查非常充分,找出了自己的榜樣,並對周圍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敢於指出,這種精神難能可貴。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