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詠月詩三首(蘇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在“讀”中理解詩所表達的感情。

2、感悟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重點和難點: 

領悟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詩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討法

教學過程:

一.    課前準備:利用書籍、報刊、網絡收集關於詠月的詩詞、佳句,謄寫在小卡片上。

二.    導入:同學們,中秋節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詠月詩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可憐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共同學習三首中秋詠月詩詞。

三. 學習《十五夜望月》

(一)解題,簡介作者。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三)品讀課文

對照補充的註釋,自由誦讀,說說詩歌描繪的情景。

1.補充註釋:地白:月光滿地。   棲:鳥停息字樹上。

2.四人一小組,互相討論、描述詩歌描繪的情景。

3.學生推薦代表發言。

4.教師補充。

(四)探究學習

1.你欣賞詩中的哪些詞,說說你的理由。

2.看似朦朧的詩歌,卻是作者思想的體現,這首詩的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感情呢?你能通過你的朗讀,將作者的感情很好的傳遞嗎?

(五)當堂背誦

四.學習《水調歌頭》

(一)   簡介詞作背景,瞭解創作時間及原因。

(二)   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  聽朗讀帶。

2.  學生自由誦讀。

3.  學生推薦代表朗讀。

(三)   疏通課文。

(1)  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並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  小小組交流問題

(能小組內解決的自主解決,不能解決的有組長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  打出全文註釋,學生自主整理在課本上。

(四)品讀課文

你認爲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麼?兩者聯繫何在?

(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探究學習

1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談談你的理解

2詞中運用了聯想和想像的手法,請試着找出來。

(六)欣賞歌曲《水調歌頭》,學生跟唱。

(七)當堂背誦。

五.學習《我的思念是圓的》

(一)   作者簡介

(二)   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三)   品讀課文

1.              歌中說:“在這樣的夜晚會想起什麼”發揮你的想象,用語言或者圖畫表現你想象的情景。

2.“團聚的人家是歡樂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過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內心感情嗎?

(四)探究學習

1.  說說詩歌中給你印象最深的內容,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覺得詩人要表達的願望,在今天看來有什麼現實意義嗎?

六.拓展延伸

1.創設情境: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詠歎中秋之月,賦予它一定的內涵,你能再吟誦幾句嗎?

2.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賦予“中秋之月”怎樣的寓意呢?

(小組間吟誦並評析其它詠月的詩詞佳句。組長記錄有價值的賞析,綜合成一篇賞析短文,全班交流。)

七.學生總結

1.一學生總結本課教學思路

2. 由學生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穫

(這既是使學生總結所得的過程,也是教師瞭解學生所需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因此,學生即使否定了這堂課,教師也要辨證地接受學生的否定。

八. 佈置作業

1背誦《十五夜望月》、《水調歌頭》。

2.四人小組,以“中秋之月”爲主題,辦一期手抄報

3.寫作練習:根據下文開頭,驅遣想像,續寫一段話:

  中秋的夜晚,涼風習習。我坐在陽臺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緒萬千……

教學後記:

   三首詠月詩詞,前兩首是古詩詞,要着眼於培養學生自瀆古詩詞的能力。可不串講,帶之以學生自學,輔以教師指導,學生討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悟得閱讀古詩詞的門徑。還可印發有關課文詩詞的賞析文章,讓學生自己加以體會,並進一步展開討論:哪些地方分析得特別精彩?爲什麼精彩?你有沒有不同的看法?這樣做,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