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語文《商山早行》教案

作爲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選修語文《商山早行》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選修語文《商山早行》教案

教學目標:

1.品味意象,領會意境

2.學習虛實相生等表現手法

課時安排:一教時

授課過程:

一.作者與背景

溫庭筠(約812-870年),本名歧,字飛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詩人、詞家。在晚唐的詩人中,溫庭筠聲名鵲起,與李商隱齊名,史稱“溫李” ,都是唯美詩風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詞家中,溫庭筠填詞最多,和著名的韋莊齊名 ,人稱“溫韋”。他的詞,在構思的精巧,語言的含蓄,聲律的和諧等方面,都有自己藝術風格上的特點,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在詞在發展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貢獻,被譽爲“花間派”鼻祖。

詩人本來是太原祁人,但由於在長安南郊安了個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詩歌裏,是把長安南郊說成他的故鄉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離開長安,出外宦遊。當他在商洛一帶的山區裏跋涉的時候,還念念不忘 “故鄉”;晚上住在茅店裏,也在做着“杜陵夢”。

二.整體感知 讀懂詩意

清早起馬車鈴 響聲叮噹,

出門人想家鄉 倍感悲傷。

雄雞唱茅草店 殘月當空,

踏寒霜人腳印 留板橋上。

槲樹葉紛紛落 滿山滿路,

月光下枳樹花 映照驛牆。

思故鄉我昨夜 夢迴杜陵,

春天裏鳧和雁 佈滿池塘。

三.品味意象,領會意境

1.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分析”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前兩句詩可分解爲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疊加各組典型意象,組成了一幅完整的畫面。

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

2.意象的疊加是指把幾組意象串聯起來,運用聯想和想象,組成了一幅充滿意味的'畫面,以此表現作者的情感。

古詩詞中的意象疊加實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駿馬西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請談談對句“枳花明驛牆”中“枳花”、“驛牆”兩個意象之間的關係。

它們之間相互映襯,以表現天色微明,突出一個“早”字。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四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請用一些詞語概括。詩人在此流露了怎樣的情感?

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麼?這裏運用了什麼手法?

他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象 “鳧雁滿回塘”。這裏運用了虛實相生的手法。

虛實相生指由眼前所見到心中所想,進而把眼前的實象與心中的虛象有機聚合在一起的一種表現手法。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有時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從而突出詩歌的中心。

古詩詞中虛實相生的實例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賬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5.這首詩還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情景交融

首尾呼應

四.總 結

這首詩選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運用意象疊加、相互映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應等手法,表現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獨寂寞,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懷。

五.遷移拓展,簡要分析這首詩

《村行》 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峯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屬山東)人。歷任威武(今屬山東)主簿、翰林學士、滁州(今屬安徽)、揚州(今屬江蘇)、黃州(今屬湖北)、蘄州(今湖北蘄春)等地知州。他直言敢諫,頗爲朝中權貴所不容,因而前後三次被貶。晚年貶於黃州,後世因而多稱其“王黃州”。《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詩,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貶爲商州團練副使時寫的。

《商山早行》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溫庭筠(yún)(約812——約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故有“溫八叉”“溫八吟”之稱。然恃纔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爲“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並稱“溫韋”。現存詩三百多首,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箋註》《金奩集》等。

二、創作背景

這首詩準確寫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聯繫溫庭筠生平,他曾任隋縣尉,徐商鎮襄陽,他被闢爲巡官。據夏承燾《溫飛卿系年》,這兩件事均發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當年溫庭筠四十八歲。自長安赴隋縣,當道出商山。此詩當是溫庭筠此次離開長安赴襄陽投奔徐商經過商山時所作。溫庭筠雖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視之爲故鄉。他久困科場,年近五十又爲生計所迫出爲一縣尉,說不上有太好心緒,且去國懷鄉之情在所不免。

三、理解詩義

【註釋】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陝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交匯處 。作者曾於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裏。 [2]

⑵動徵鐸:震動出行的鈴鐺。徵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⑶槲(hú):陝西山陽縣盛長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每逢端午用這種樹葉包出的槲葉糉也成爲了當地特色。 [2]

⑷枳花明驛牆:個別版本(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作“枳花照驛牆”,有人認爲“照”是錯誤的(見《枳花明驛牆——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指瑕》)。明:使……明豔。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驛(yì)牆:驛站的牆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牆邊。

⑸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陝西西安東南),古爲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築陵於東原上,因名杜陵,這裏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意思是說:因而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⑹鳧(fú)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回塘:岸邊曲折的池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⑺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

【譯文】

黎明破曉起身,套子駕車鈴聲叮噹。踏上遙遙征途,遊子不禁思念故鄉。

殘月高掛蒼穹,村野客店雞鳴聲聲;板橋瀰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跡行行。

槲樹枯葉飄落,悄然鋪滿靜寂山路;枳樹白花綻放,映亮原本暗淡店牆。

令我觸景傷情,不由想起歸鄉之夢。遙想野鴨大雁,早已擠滿曲岸湖塘。

《商山早行》詩歌鑑賞

這首詩之所以爲人們所傳誦,是因爲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裏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作者曾於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裏。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牀,旅店裏外已經叮叮噹噹,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裏,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並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於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爲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爲“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閒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爲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裏,“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爲“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於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爲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麼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徵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徵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裏,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爲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裏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裏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裏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裏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