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教案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古詩二首》教案設計範文

1.學習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鼓勵學生細心閱讀,交流感悟,體會兩首詩表達上的異同,從而領悟詩的內涵。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在品讀中,感受兩首詩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

教學準備

1.查閱有關詩人及詩的資料。

2.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展現廬山的美麗風光)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渲染意境,激發興趣

談話: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風景優美。

1.提問:你們去過廬山嗎?誰能說說廬山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認識“廬”字)→廬山是個風景秀麗、令人嚮往的地方。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廬山的美景。(播放廬山課件)

2.提問:剛纔的畫面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唐朝詩人李白就曾被這裏的瀑布深深的震撼,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望廬山瀑布》。(板書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理解詩題,瞭解詩人

1.齊讀詩題,思考:“望廬山瀑布”是什麼意思?

①書空,寫“瀑”字,注意不要把最後一點寫成捺。

②理解“望”字。

查字典,“望”當什麼講?“望”與“看”的區別是什麼?

2.學生互相交流資料,瞭解李白。

三、試讀古詩,初知詩意

1.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那麼詩人李白筆下的瀑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自己試着讀一讀吧!

2.指名試讀。(請男生讀,女生讀,全班齊讀)

3.教師聲情並茂地範讀。學生初步感知詩意。

四、品讀詩句,理解詩意

1.在這首詩中,你們看到了什麼?

(學生根據詩意聯想到畫面,自由表達,教師相機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

學習要點:

(1)“日照香爐生紫煙”

“日”“香爐”“紫煙”各指什麼?“生”是什麼意思?日:太陽。香爐:香爐峯。紫煙:紫色的煙雲。生:升騰起(變成了)。太陽照射在香爐峯,高高的香爐峯上升騰起紫色的煙雲。

(2)“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看”一詞說明作者站在哪兒觀察瀑布?因爲瀑布高大,遙看才能觀其全貌。“掛前川”是什麼意思?指瀑布遠看就像懸掛在山峯間的一條大河流。

(3)“飛流直下三千尺”,“飛”“直”寫出了瀑布的什麼特點?

水流快、山勢陡,真有三千尺嗎?這是一種什麼修辭手法?(誇張手法)長長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

(4)“疑是銀河落九天”

“銀河”“九天”各指什麼?銀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現出一條明亮的光帶,夾雜着許多閃爍的小星星,看起來像一條銀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處。古人認爲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稱爲九天。詩裏形容極高的天空。

“疑”是什麼意思?作者疑什麼?詩句的意思是什麼?疑,懷疑。眼前所見真讓人懷疑是天上的銀河流到了人間。由瀑布到銀河,這是作者的一種奇特的聯想;將瀑布的高大、急的特點展示無遺。

2.學生帶着自己的感悟朗讀詩歌,不斷豐富腦海中的畫面。

3.師生齊誦,再現詩中的壯觀景象。

五、再讀古詩,領悟詩情

1.展示瀑布的景觀,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

2.體會詩人的情感。

提問:在這樣極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詩人李白會想些什麼呢?他的心情怎樣?

3.再讀古詩。

瀑布雄奇、壯麗,李白的詩同樣氣勢磅礴,耐人尋味。

請學生帶着動作表情讀古詩,讀出詩人表達的`情感。

4.背誦積累古詩。

六、總結課文,佈置作業

學生蒐集並誦讀李白的詩作。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詩,引入新詩

1.複習背誦《望廬山瀑布》。

2.同樣寫廬山,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卻另有一番意境,讓我們跟隨着作者去欣賞,去品味這首詩。

二、學習《題西林壁》

1.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都屬“唐宋八大家”)。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自由誦讀,並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根據課前所查閱的資料理解字詞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經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題,教師巡迴指導。

(5)彙報交流,引導有感情地誦讀。

第1、2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句意:從正面看成嶺,從側面看成峯,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朗讀指導: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要讀出起伏。

第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看不清。緣:因爲。

句意: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爲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3.入意境,悟詩情。

(1)放廬山幻燈片,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爲什麼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2)想想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情況嗎?

(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4.小結:《題西林壁》概括貼切,蘊含着深刻的哲理。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站在廬山之巔,看着眼前這變幻莫測的景象,抒發自己的感情。(學生配樂齊誦)

三、總結全課

1.《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都是描寫廬山的,比較一下它們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探究詩人不同的藝術構思。)

2.吟誦兩首古詩,細細品味不同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