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精選10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精選10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使用工具書,解釋新詞;

2.朗讀並複述故事,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故事蘊含的哲理,得到人生啓示。

一、自主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①啜泣()②嶙峋()③眩目()

④納罕()⑤訓誡()⑥凝視()

2.解詞:

①納罕:

②小心翼翼:

③訓誡:

④頭暈目眩:

⑤瘦骨嶙峋:

⑥灰心喪氣:

⑦心驚肉跳:

⑧高不可攀:

3.作家作品介紹

莫頓·亨特(1927~1998)(MortonHunt),美國作家,心理學家,早年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戰時期,他曾駕機執行過對德國的偵察任務。是一位擅長寫勵志類文章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學家。他的代表作有:《痛擊》、《心理學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其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懸崖上的第一課》)已被選入九年義務教育語文2013新編版七年級第一學期第十七課。

4.預習質疑

二、課堂探究

三、課後反饋

閱讀理解

我終於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儘量往裏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邊緣移動,我看在眼裏,嚇得幾乎暈倒。

接着,他們又開始向崖頂攀爬。他們打算從崖頂沿着一條迂迴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

“再見!”其中一個孩子說。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來。

他們左折右轉地爬上了崖頂,向下凝視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裏,就待着好了。”有個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氣。”傑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從石架向下望,感到頭暈目眩;我絕對沒法爬下去,我會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頂的路更難爬,因爲它更陡,更險。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已。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合。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時,樹林裏有一道手電光照來照去。我聽到了傑利和我父親的聲音!父親的手電光照着我。“下來吧,孩子,”他帶着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聽我說吧,”我父親說,“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着我電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岩石嗎?”

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說。

“好,”他對我說,“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岩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

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很好,”我父親叫道,“現在移動右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那裏有另外一個落腳點。”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會兒,然後,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麼漫長。

1.作者爲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用一兩句話概括。

2.別的孩子都“左折右轉地爬上了崖頂”,而“我”卻不能,這是爲什麼?有關原因的交代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3.“我”是靠什麼從懸崖上下來的?“我”這次成功的感覺怎樣?它對“我”的影響是什麼?

4.父親爲什麼不採用上去把孩子抱下來的辦法?與本文父親的做法相比哪一種做法更好些?

5.學習了這篇文章後,你得到些什麼啓示?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2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了詩歌《在山的那邊》,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佈滿了艱難險阻,其實,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處處都會有坎坷,那麼,面對困難,我們該怎麼辦,是放棄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希望同學們學完這篇文章後,能夠從中受到一些有關人生方面的啓迪。

二、整體感知,複述故事。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題目是文中誰說的一句話?

明確:父親。

那是父親對誰說的呢?

明確:對兒子說的。

父親在什麼時候對兒子說的這句話?

明確:當兒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時候,父親對兒子說:走一步,再走一步!(學生各抒己見,請一個同學小結幾個同學的發言。)

回顧記敘文的六要素,並板書: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根據六要素來複述課文

教師小結:

同學們,剛纔老師教你們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體運用!如果老師一開始說,要大家複述課文,很多同學可能不會這樣熟練地說出。現在,這麼長的一篇文章,老師利用文中父親教兒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後完成。多麼容易啊!在複述故事的時候,我們就要這樣,先抓主要的人物與事件,再配上時間地點等具體的東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們感謝作者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好的“化整爲零”的好方法!

三、精析課文。

1、全班齊讀最後一段。

2、故事給我們的啓示,那句話體現出來了?

明確: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3、題目的含義該如何去理解呢?

4、教師小結:

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關鍵是化整爲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地走下去。

四、品讀課文。

1、我之所以能脫險,是因爲父親得幫助,他的幫助使我的內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讀課文18-21自然段)

教師小結,並板書:

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脫險)

2、“我”被棄懸崖,內心充滿的全是害怕,但文中卻無這個詞,哪些詞語表現了“我”的這種感受?讀8-15自然段,找出這些詞語。

教師小結,並板書:

(遇險)毫無信心

從這些詞語可以看出,文中最生動、最細膩的就是對“我”的心理描寫,這裏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得恐懼感。這種用心理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3、讀課文16-21自然段,思考:你認爲文中的父親是一個怎樣的父親?如果是生活中你的父親,他會怎麼做?

教師小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教子有方的父親,他深知孩子的路還得靠自己去走,不合適得“扶”是害而不是愛,孩子需要的是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父親用心良苦邊鼓勵邊指導的做法終於獲得了成功。

4、分角色朗讀16-21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指名點評。

五、小結。

居里夫人曾經說過,“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進入初中,在這人生新的起點上,我們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就會有收穫。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着你,通過“走一步,再走一步”到達理想的彼岸。

六、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後蒐集一篇有關“堅強與堅持”的文章,摘錄或背誦其中最令你感動的地方。

示例:這是一位父親面對自己那陷入困境的兒子說的一番話:“你知道水是怎樣流出大山的嗎?”“水遇到大山,碰撞一次後,不能把它沖垮,不能越過它,就學會轉彎,繞道而行,借勢取徑。記住困難的旁邊就是出路,是機遇,是希望!”“即使流動過程中遇見了深潭,即使暫時遇到了困境,只要我們不忘流淌,不斷積蓄活水,就一定能夠找到出口,柳暗花明。”

遇見困難,努力了,無法消滅它,不如像流水一樣,在大山旁邊尋找較低處突圍,也一樣能夠走出困境,達到遠方,實現夢想。

最後,讓我們以殘疾少年吳強一首詩歌共勉: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吳強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將不一樣;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許還是失敗,

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難邁出。

於是就沒有了下一步,

於是就沒了路......

路盡無絕處,

不妨嘗試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

只源於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3

教材分析:這是一篇語言風格簡潔,故事性較強,在不尋常的故事中蘊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作者在文中的經歷,學生也經常會遇到。教學中應抓住複述故事這條線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並能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大膽想象,再創新情節,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對生命的感悟能力。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朗讀課文,理解文章蘊涵的生活哲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習快速複述的方法,能再創新的故事情節。

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揣摩重點語句含義。

3、理解重點語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文章蘊含的生活哲理

2、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章蘊含的生活哲理。

2.培養再創故事情節的能力,體會景物描寫語言描寫的.作用。

學情分析:本文是初中階段學生所接觸的第一篇文章,學生對初中語文課充滿期待。

富有好奇心,第一課又是指導學生如何戰勝困難最好的教材。因此使學生從作者在那座懸崖上學到的如何克服困難、戰勝苦難的經驗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學生領悟人生會有這樣和那樣的波折,要着眼於克服困難的那一小步,要勇於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讓學生積極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學生從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本課的關鍵所在。

課前準備:幻燈片投影字﹑詞﹑作者簡介﹑語句揣摩練習。

教具準備:課文朗讀磁帶、幻燈片投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鋼琴曲《水邊的阿蒂蓮娜》)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你走得好好的,一條惡狗突然追來;你正興高采烈地爬山,一塊石頭突然落了下來﹍﹍你在生活中還遇到過什麼樣的考驗?你當時是怎樣解決困難的?(同學發言)同學們,生活中的突發考驗隨時都有,只要我們勇敢面對它,相信你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先生是怎樣面對那突如其來的考驗的。

出示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放課文錄音,學生聽錄音熟悉課文,藉助工具書理解字音字義,積累名言警句、成語格言、精彩片段。

檢查聽讀情況:

(1)本文作者,國家,選自《》

(2)注音(帶下劃線者):

嶙()峋()頭暈目眩()啜()泣小心翼翼()

(3)解釋:我心裏一直牢記着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訓誡: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小心翼翼: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初步瞭解文章的大概內容及思路。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1、本文講了什麼故事,你受那些啓發?

(師:《走一步,再走一步》寫的是作者童年的一次經歷,其中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深入感悟,鑑賞創新。

(1)要求學生劃出記敘的六要素。

(師板書並講解: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經過、結果。)

(2)生交流六要素:

(師明確:時間:七月的一天地點:空地邊的懸崖上

人物:我,小夥伴們起因:玩其它遊戲玩厭了,很久沒爬懸崖了

經過:我爬上後不敢下來,經父親的啓發,終於戰勝困難。

結果:順利爬下懸崖。)

(3)結合六要素再看課文,複述故事(生複述)

2、合作探究:(投影儀顯示問題,學生討論,自由回答,教師點評)

﹙1﹚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玩遊戲玩厭了,想玩點新花樣。

﹙3﹚“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麼?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4﹚父親爲什麼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因爲“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爲了鍛鍊“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5﹚在文中找出有關“說”的標點運用的三種情況。

明確: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②、“看見了。”我說。

③、父親說:“下來吧,晚飯做好了!”

﹙6﹚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後者有複雜情感,有歷險的餘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兩個“啜泣”與奧運會劉翔、王義夫等運動員獲得冠軍後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實現知識轉化、延伸。)

2、談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樣教育我們克服困難的?

討論:文章蘊含着什麼生活哲理?(用原文回答)

(師明確: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程是多麼漫長。)

齊讀中心句。

五、課堂總結。

學生總結

六、佈置作業。

在下面兩種情況下你分別說些什麼?做些什麼?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爲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七、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利(美國作家)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走一步,再走一步――――抵達目標

八、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一、複習提問

1、(1)本文作者,國家,選自《》

2、給加點的字注音。頭暈目眩()啜()泣

3、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②告誡教導()

二、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把文章分爲三部分,說一說爲什麼這樣分?(生髮言)

2.找生朗讀第一段,討論:

(1)記敘的順序?

(師強調並板書:順敘倒敘插敘講解辨認區分的方法。)

(明確:倒敘)

(2)開頭一段的作用。

(明確:強調這次經歷的不同尋常,自然的引出下文。)

(3)爲什麼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

(明確:並非真的感覺到了,而是爲了說明那次經歷的不同尋常,使我終生難忘。)

3.速讀第二部分,討論:

(1)爲什麼“我”一時拿不定主意?這表現了“我”哪方面的性格?

(明確:八年來我一直有病,母親訓誡我不要冒險。膽小怯懦。)

(2)找出描寫“我”心理、動作、語言的語句,分析這樣描寫的好處?

(明確:心驚肉跳,“我”會滑倒摔死。(心理);全身顫抖,幾乎暈倒。(動作);“慢着”“我沒法”。(語言)

(3)文中景物描寫有哪些?有什麼作用?

(明確:例:“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上許多凸出來的岩石,崩土和蓬亂的灌木。”(突出懸崖的危險和高不可攀)

再如:“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烘托我害怕的心理,突出戰勝困難的難度。)

(4)你覺得文中的父親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從哪些方面看出?

(明確:和藹沉穩教育方法得當)

2、合作探究:(投影顯示問題,學生參與討論,教師點評。)

﹙1﹚、找出心理活動的句子並加以體會。

明確:課文第二部分中,當“我”被棄於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裏面鼕鼕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主人公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裏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於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後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變化過程怎樣?

明確:最初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後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後巨大成就感

﹙3﹚“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麼?

明確: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①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②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爲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爲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4﹚、“屢次”什麼意思,說明了什麼?(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評點)

明確:屢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強調這“經驗”的普遍意義。

三、拓展延伸

齊讀第三部分,討論:文章主旨句在生活中給我們的啓示是什麼?

(明確:生活中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只要勇敢面對,採取有效的方法去對待,一定會戰而勝之。)

張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軀體癱瘓的情況下,憑藉自己堅強的毅力自學完中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並且成爲醫學博士,作家,成爲當代青年學習楷模,以此談談自己今後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這一題是要求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瞭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勵學生積極向上)

四、課堂總結。

本文故事性強,語言簡潔樸實,我們要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深入體會文章揭示的深刻道理,學會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五、佈置作業。

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困難?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麼教訓?寫出來,在班裏出一期專欄。

六、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描寫人物的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

“我”膽小怯懦――――――勇敢戰勝困難

“父親”和藹沉穩教育方法得當

七、課後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地朗讀課文。

2、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3、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4、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課前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爲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啓示吧。

二、學習字詞

1、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2、投影出示練習:

1、給加點字注音。

2、按拼音填空。

3、結合語境解釋詞義。

三、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組:

(其他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1、課文主要記敘了什麼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2、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3、“我”爲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爲什麼跟着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4、“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5、後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2、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

四、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1、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2、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3、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複述,其他同學聽後評析複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爲了幫助學生熟悉本文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爲下一步探究性閱讀、多角度閱讀打基礎。)

五、討論

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後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六、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背誦

七、佈置作業

1、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

一、探究性品味“脫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敘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1、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2、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組:

⑴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⑵父親爲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啓示?

⑶“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⑷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爲什麼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⑸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應幫助學生扣住文章主題討論理解這些問題。)

二、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啓示。

1、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這個環節是爲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提示: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爲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2、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提示: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爲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3、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啓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提示: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三、總結全文

1、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後的體會。

2、教師小結:

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3、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四、佈置作業

閱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點評】

本案教學流程設計爲整體感悟──探究研讀──拓展延伸三大板塊。

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學地位,又注重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展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探究性閱讀、拓展與延伸等教學環節更是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繫在一起,讓學生通過體驗反思接受正確的審美觀與情感薰陶,而對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啓迪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的同時,並沒有忽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體現了語文教學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5

【教學構想】

現在的學生,都擁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此時,該如何面對呢?是積極進取,還是踟躇不前?爲此,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時刻,教師應該引導他們樹立必勝的信心,堅定成功的信念,學會找尋解決困難的方法;引導他們在感知和體驗文本的基礎上,認真思考並從中受益,以便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七年級,正是學生思維從感性向理性過渡的重要時期。本文的相關內容與學生固有的信息儲備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刺激和豐富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針對以上的分析,教學中擬採用以下方法:

1.首先佈置預習。

從兩個大的方面引導學生預習:

①請同學們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問題。

②用筆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或句子或詞語,並談談自己喜歡的理由。

2.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我準備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

①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

②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③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重點段落,體味人物的心理活動及思想感情。

④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

⑤體驗反思: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可吸納和構建的平臺。

3.拓展延伸。請同學們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人生經驗”。

【教學目的】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記敘文的六要素。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文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確地面對困難和運用恰當的方式去戰勝困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難點: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有過緊張害怕的經歷嗎?如果有,請你談一談令你緊張害怕的往事。(用提問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好,讓我們一起走進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八歲時經歷的一件事,看看他是怎樣戰勝緊張與害怕的。

二.齊讀課文最後一段:

1.小懸崖壁上到底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2.從這件事上學到了什麼經驗?

(先讀最後一段,進一步設疑激趣,讓學生抓住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來領略全文)

三.速讀課文,瞭解內容:

1.請學生簡要複述故事。

2.將敘事部分分成兩個層次。

(這一環節要培養學生靜心研讀文本的習慣,訓練學生掌握記敘文的要素,歸納、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四.請一生讀課文第一層次,其他學生聽讀思考:

1.爲什麼小朋友的提議我一時拿不定主意?

2.什麼促使我又跟着他們跑呢?

3.爬懸崖時其他孩子的動作是怎樣的?我又是怎樣的?找出動詞,進行對比。

4.找出我爬懸崖時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這一環節通過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互動,讓學生從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

五.表演朗讀父親和亨特的對話。思考:

1.“我”最初是怎樣的心理,隨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爲什麼“我覺得自己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3.想一想:下來之後,我會對爸爸說些什麼?會對傑利說什麼?

4.我究竟在“戰勝困難,戰勝自我”時學到了哪些經驗?

(這一環節通過品讀父親和“我”的對話,讓學生融入故事,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無形之中解決難點)

六.再次齊讀最後一段,理解這一段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1.“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一句中“岩石”的象徵含義是什麼?

2.“那最初的一小步”一句中“一小步”的象徵含義是什麼?

3.“自己所走的路多麼遙遠”一句中“路”的象徵含義是什麼?

七.寫作訓練

將自己生活經歷中所遇到的一事寫成小文章。注意刻畫自己的心理活動。

七.作業佈置。

八.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瞭解本文結構特點,體會本文作者對生命的獨特感悟。

2體味人生,關愛生命,引導學生正視困難並積極克服困難。

3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提高朗讀能力。

教學設想:本文語言既有形象化的描寫,又有哲理性的陳述,句式變化多樣,比較適合朗讀。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朗讀,結合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

教學時數:

1課時教學過程:

課前積累:

1、不積跬步,無以行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荀子

2、學生課前一分鐘口語表達練習。

一、導入: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於人的童年,想一想,你有哪些經歷讓你至今依然不忘懷?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美國作家莫頓`亨特,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帶給我們的寶貴的啓示。

二、教學目標,檢查預習。

找生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生領讀,師糾正。

三、朗讀課文,先自由讀,再找學生範讀,邊讀邊注意思考以下問題:

1、讀完後,你最想說得是什麼?

2、你覺得課文中哪句話最能打動你?爲什麼?

3、“走一下”和“再走一步”說明了什麼?(或者說“走一步,再走一步”對我們有什麼啓示?)

4、家長怎麼樣來教育學生?請小組討論完成。

四、質疑問難:

討論明確以後,集體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見,教師做適當指導點拔。

五、拓展延伸,培養能力。

1、師引導學生如何複述故事性文章,師出示複述要求。

2、研討與練習二。

3、研討與練習三。以上由學生自己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的方式完成。

六、課後小結,提出希望。

1、師送學生一首詩——《一步》

2、佈置作業:A類:抄寫“讀一讀,寫一寫”,理解詞語含義。B類:根據“研討與練習三”的要求,寫一段話。

附板書設計: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頓、亨特故事:遇險——脫險哲理:把困難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簡述瞭解課文內容。

2、能運用賞析法閱讀課文。

3、通過學習暢談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

賞析我的脫險部分。

【教學難點】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教學過程】

課前聽《真心英雄》。

一、引入新課

剛纔同學們所欣賞的這首歌,就是著名影星成龍所唱的《真心英雄》,不知大家有沒有印象,這首歌中有兩句歌詞寫得很好: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一個人想要成功就得經歷種種的磨難。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那麼該如何面對它戰勝它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如何面對並且戰勝困難的。

二、簡述課文,瞭解大意

1、檢查預習情況:

時間、地點、天氣、人物、起因。

(七月的費城特別悶熱,我和幾位小夥伴玩彈子游戲玩厭了,決定去爬懸崖)

2、簡述課文:

師:接下去發生什麼事呢?誰能用自己的話簡要地介紹一下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學生簡述)

師:通過剛纔幾位同學的介紹,我們已經瞭解了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這個故事中的我遇到了什麼困難?(被困懸崖。)這是一座什麼樣的懸崖?我又在懸崖的什麼地方呢?請一位同學上黑板畫一下。

三、直奔重點,賞析脫險

(請一位學生畫簡筆畫,並畫上我)

1、學生畫簡筆畫,老師引導我的正確位置。三分之一處。

2、讓學生了解我的特點。膽小體弱。

師:其他小朋友都爬到山頂從一條小路下去了,而他爲什麼上不去呢?

提示:體弱多病、瘦骨嶙峋、母親的勸誡。

師:小夥伴拋棄了他,他上不去又不敢下來,只能孤零零地坐在那兒,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請同學們閉上眼)現在你就坐在這個懸崖上,孤零零一個,天越來越黑,周圍空蕩蕩的沒有一個人,這時晚風吹過嗚嗚作響,冷颼颼、陰森森,這時你感覺怎麼樣,心理怎麼想的?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做)

3、學生賞析脫險部分:

我們這麼勇敢,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感到害怕,那體弱多病膽子又小的我怎麼能不害怕呢?那麼作者又是如何把當時害怕的心理和爬下懸崖時的情景描寫出來呢?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14~22小節,我們來共同賞析這一精彩部分。如何賞析呢?

⑴學生自由讀課文14~22,努力做到:

①自問。

②賞析。

結構:敘述順序、詳略安排等。

語言:修辭方法、描寫方法、遣詞造句等。

③領悟。

⑵老師在討論時,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拓展思維:

①問題:

A、環境描寫暮色蒼茫昏暗的作用:襯托我當時恐懼的心理。

B、傑利回家告訴父親的經過爲什麼不寫?

(可事先讓學生讀一讀單元提示)

C、你的朋友是誰?他就在這裏了,這時你該怎麼辦?

D、父親是如何幫他脫險的?他爲什麼不直接把他抱下來。

板書:

走一步,再走一步。

E、爲什麼說我有了巨大的成就感?

(戰勝了自己本以爲無法戰勝的困難)

板書:

巨大成就感,親歷艱險,戰勝自己

F、我爲什麼不知道自己在哭泣?兩次哭有什麼不同嗎?

G、這四個人物當中你喜歡哪一個?

讓學生談談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學生可以自問自答,也可以自問他答。教師也可以參進問一兩個重要問題。

②賞析:害怕心理的描寫、環境的襯托、心理的變化、戰勝困難的經過。

教師適時指導朗讀。讀出我的三次對話的不同語氣。讀出爸爸的鼓勵語氣。

教師在賞析戰勝困難時,可以分角色朗讀,體會父親的引導之法。讓另外一個學生說當時我的心理變化。

板書:

恐懼萬分、毫無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這部分的板書可以在上個步驟中進行)

③感悟:

學生暢談。

從四個角度:我──如何面對戰勝困難。

父親──如何教育子女。

傑利──如何對待朋友。

寫作──詳略、描寫、觀察。

教師適時補充:其實任何一個困難都不需要害怕,因爲任何一個困難都可以化成一個小困難,我們只要把這些小困難一個個地克服了,就能積小勝爲大勝了,成功了。

那麼這次經歷給作者哪些啓示呢?

(配樂齊讀最後一段)

同學們,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在困難面前不失去信心,牢記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我們克服。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告訴你的朋友們。

四、作業

1、背誦課文最後一段。

2、把自己讀這篇文章的感受寫在的日記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反覆閱讀,理解關鍵語句的意義。

2、能力目標:

複述故事情節。

3、情感目標:

深刻領會課文內容,從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學設想】

1、重點:

反覆閱讀從中獲得啓迪和薰陶。

2、難點:

深刻理解篇末所說的經驗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課前準備】

1、佈置預習任務。

2、收集有關克服人生困難的名言警句。

3、收集自己日常生活中克服困難的事例和親身感受。

4、教學設施:錄音機、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交流收集如何克服困難的名言警句。

(教師)再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有許多影響深遠的事情,這些事情能使我們獲得做人道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小時侯的遭遇及他的感受,希望大家從中有所收穫。

二、整體感悟

1、聽錄音朗讀、解決課文生字讀音。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指導朗讀技巧(聲調、語速)。

3、挑選自己所喜歡的部分朗讀。

4、理清課文結構及記敘的要素:

小結:第一部分(1~13段):遭遇險情。

第二部分(13~22段):脫離險情。

第三部分(23段):生髮感悟。

三、合作、探索(教師投影問題組)

1、“我”遭遇到了什麼困難?這些困難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2、“我”是怎樣解決困難的?解決困難的關鍵是什麼?

3、最後一段“走一步,再走一步”怎樣理解?這次經歷,給我們什麼啓示?

(抓住本文的主題思想)

⑴ 學習小組交流討論。

⑵ 學習代表發言。

⑶ 教師小結。

四、體驗、反思

(小組合作學習、互相進行評價)

1、假如你是亨特,孤身一人在懸崖上,會怎麼辦?

2、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教師小結:當遇到困難時,首先要冷靜。要分析所處的位置一些切實學習的辦法解決,並且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要樹立信心,鼓勵自己,取得勝利。作爲父母,應教給孩子解決困難中戰勝自我,樹立信心勇敢的走向“下一步”。

五、拓展、延伸

你有沒有和文中的我類似的經歷?那你是則樣解決?請講給同學們聽。

1、學生課堂開展交流。

2、課後整理相關資料,寫成一篇文章。

六、總結

作者通過我童年時的一次爬山遇險、脫險的經歷,感悟到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把他們分解開來,一步一步戰勝,最後就能戰勝最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在於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板書】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遭遇險情──脫離險情──生髮感悟

主題:樹立信心,戰勝困難。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複述故事,瞭解記敘文的有關知識,並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2.學會多種閱讀方式,感知文章內容與主旨,並從中獲取有益的人生啓示。

3.展開多角度閱讀,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的能力。

學習重點:目標1、2

學習難點:目標3

學習安排:兩課時

學習指導:本文是篇敘議結合的文章,宜從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局等方面去把握文章的故事,並結合議論的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另外,“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文章提倡多角度閱讀,同學們可以從父親、“我”、“傑利”等角度去想一想他們的做法能給我們什麼啓示。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讀一讀,寫一寫,掌握下列詞語。

(1)查字典,給下列加點的字註上音,並把整個詞語讀幾遍。

迂( )回 啜( )泣 納罕( )

瘦骨嶙峋( )( ) 頭暈目眩( )

(2)用楷書把下列的詞語工整,規範的寫一遍,力求美觀。

訓誡 聳立 迂迴 凝視 納罕

瘦骨嶙峋 心驚肉跳 頭暈目眩 小心翼翼

(3)結合文下注釋或查字典,弄清上述詞語的意思,並至少選擇其中五個來造句或寫段話。

2。認真閱讀課文,嘗試着用自己的話把“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敘述出來。要求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正確無誤。同時想一想,作者想通過這次經歷告訴我們什麼呢?

二:學習·研討

1.導入。

2.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語言複述故事情節。

(1)默讀要求:提高速度、把握要點、五分鐘左右完成。

(2)複述要抓住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要求表述連貫。

(3)用一句話概括本文敘述的內容。

3.朗讀訓練,進一步感知文章內容。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4.探究文章主旨。

(1)結合文章內容,說說標題“走一走,再走一走”是什麼意思?

(2)當“我”畏懼、不敢下崖的時候,父親鼓勵“我”說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爲什麼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

(3)作者在這次難忘的經歷後,有什麼深刻的感悟?這當中有什麼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獲得正確面對困難的有益啓示。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準下列加點的多音字或難讀字的字音;學習運用下列常用詞語。

字音 悶熱(mēn) 玩彈子游戲(dàn) 不能動彈(tán) 全身顫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亂跳(bo bo) 連攀帶扒(bā)

啜泣(chuò)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詞語 訓誡 迂迴 凝視 啜泣 嶙峋 心驚肉跳 頭暈目眩 小心翼翼

3.讓學生嘗試自主閱讀,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獲益的學習方式。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於事、文字淺顯、故事性強的文章,作者通過對自己小時候爬懸崖歷險一事的敘述,告訴讀者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閱讀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對他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難挫折時如何對待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學習和影響是無法外加的,它必須由學生自己通過閱讀、理解、體驗、感悟、內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設計試圖從以下兩點着手,以期達到上述目的:

1、學生體驗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不管是學生自讀還是課堂討論,都強調學生情感體驗的主動參與。

2、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只有獨立學習,主動體驗,主動發現,學到的纔有可能成爲自己一輩子受用的東西。這篇文章適合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只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體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整個教學按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方式策劃。學習活動分三個環節。

(一)學生自讀課文,交流閱讀感想,提出疑難問題。

自讀目標呈現:①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準字音;②初步體驗“我”小時候歷險經過,感受對待困難的態度與方法。回答:你讀了這篇課文後最大的啓發或感想是什麼?③發現問題,回答:你覺得還有什麼問題需要大家幫助解決?

學習障礙預測:①朗讀過程中對多音字字音準確性的忽略;②口頭表達能力較弱者積極參與交流活動的主動性的喪失。

教師幫助對策:①自讀前呈現本課難讀的多音字;②對口頭表達能力較弱者安排課前預習,閱讀感想和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可進行書面準備;③必要的鼓勵。

(二)整合師生問題,教師必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悟。

學習效果期待:這篇課文的重點內容是面對困難時的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寫“我”在懸崖上的恐懼心理和絕望處境,是爲了說明“我”當時面臨的困難的巨大程度;而這麼巨大的困難最後在父親的指點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終於被戰勝,化險爲夷。“我”經歷了極度的恐懼後又體驗了成功的極大快樂與激動,這種大悲大喜的心理變化過程才使這件事成爲“我”終身難忘的記憶,才使“我”在以後的回顧中悟出了終身受用的“人生經驗”。學生只有進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終於到達目的地的過程,才能深刻體會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險脫險的經歷能成爲學生難忘的記憶,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達到了學習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對人生的影響將是非常深遠!

學習障礙預測:由於生活閱歷和閱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讀課文的最大問題可能出現在對“我”恐懼心理的漠視,對“我”面臨的困難的小視,對克服困難過程的忽視。他們可能會因爲“我”的夥伴們輕而易舉地爬上懸崖而忽視了“我”的具體情況;可能會不自覺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產生“這麼點困難都克服不了”等想法。這必定會削弱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

教師幫助對策:在學生交流之後,迅速整合關鍵問題,要求學生關注重點片段,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在閱讀、想像、整合中讓學生充分體悟。

重點問題和引導方式、引導內容先擬:

1.對“我”爲什麼被困在懸崖的岩石架上及當時心理的關注與體會

引導方式:讓學生細讀課文,就引導問題,篩選重點語句讀讀議議,調動學生的生活前經驗去體會想像“我”的處境和心理;

引導內容:一是關注“我”是怎樣一個孩子,與別的孩子的有什麼不同(“希望自己像他們那樣活潑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後,八年來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健康強壯);二是“我”當時的處境,有沒有人幫助“我”,鼓勵“我”?這對“我”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無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丟下“我”走了,還嘲笑“我”;這無疑增加了困難對“我”的心理壓力,“我”會很難過,很傷心,也會更加害怕);三是關注“我”被困時的心理,找找描寫“我”爬懸崖時心理感受的詞句(“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驚肉跳”,“嚇得幾乎暈倒”);說說對“我絕對沒法爬下去,我會滑倒摔死”,“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這兩句話的理解(極度緊張恐懼,以至連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認爲“絕對”不可能爬下懸崖,因爲“會摔死”,近乎絕望)

2.對父親的態度、做法及意義的關注和探究

引導方式:用假設情境激活思維,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聽母親告誡,在外冒險,陷入困境,你父親會……”或“假如你是那個父親,將怎麼辦?”等,在學生的討論中不知不覺地關注文中父親的態度、做法,探究其意義。

引導內容:一是關注父親的態度(安慰與鼓勵,如父親找到“我”時的第一句話);二是關注父親的指點“我”下懸崖的方法(將困難分解,“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關注“我”下懸崖時的心理變化過程及脫險後的心理感受(探究父親這樣做的意義)

(三)創設問題情境,鼓勵自由言說,內化所得經驗。

1、在你的生活經歷中,有沒有遇到過你認爲無法克服的困難?你認爲你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什麼?現在有沒有解決的辦法?你有沒有需要大家幫你想辦法解決的困難?

2、假如你是傑利,將怎麼辦?

四、教學活動片段

師: 在自讀提問時,有同學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他父親不上去把他抱下來,而是讓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來?現在我們假設一下:假設你是那個父親,你將怎麼辦?

生:假如我是那個父親,我看到我兒子臥在懸崖上面臨着生與死的考驗,我會害怕得不知所措,連忙打電話給警察,讓警察來救我的兒子,然後對兒子說:“不要怕,警察叔叔一會兒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