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課例分析 教案教學設計

                           鄉情如酒醉人心

                                --《春酒》課例分析

 龍泉外國語實驗學校:雷飛平

 

緣起: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教材分析:思鄉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被鄉愁所緊緊纏繞。琦君作爲一名臺灣作家,故土難離而離了又難以再回的愁緒深深困擾着她。《春酒》介紹了故鄉過年的風俗,以兒童的視角觀察生活,用富於童趣的語言寫出了對童年,對母親,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學情分析:思鄉這一主題對於初二的學生來說,理解還不夠深刻。但在平時的學習中,對古詩中思鄉的名句有一些積累,對通過細節措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已有了解,應該能夠配合老師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表達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細節描寫,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章中的風俗美,人情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讀一讀,寫一寫,蒐集古今中外表達遊子思鄉之情的文學作品,想一想自己過年的故事的體會,講給同學聽。查閱有關琦君的生平,課外閱讀她的其它作品。

教師:準備思鄉的音樂

    課堂實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過新年的情景嗎?(大家七嘴八舌地講怎樣過年的)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過年的風俗也有不同。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今天,我們就跟隨作家琦君去她的家鄉浙江溫州,看一看那裏的人們是怎樣過年的。(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師:講課之前,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作者琦君?

生介紹:(略)

師:講得很好,我補充一點,去年在全國各大電視臺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桔子紅了》的作者就是琦君(出示介紹琦君的圖片)

師:下面我檢查第二個預習,請一個同學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出示生字詞)

生注音,其餘同學改正,但仍有一個是錯的。

師:挑剔應讀“tī ”,新華字典484頁上是有這個字的,我們的參考書上把這個字的讀音標成了“tì”,這是不對的,大家記住:盡信書不如無書。

三、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大家朗讀課文,想一想都寫了哪此事情?

生:過新年,喝春酒,喝會酒,泡八寶酒。

師: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

生:作者通過春酒表達了對親友的懷念,對母親的追思,其間流淌的是濃濃的思鄉之情,是一種讓人難以忘懷的深情懷念。

師: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表達了作者的是思鄉之情?

生:寫到家鄉過新年的風俗:迎神拜福、小孩不能在客廳、廚房裏玩;吃東西不能隨便抓;說話要討吉利;元宵節後分吃供品等,這些風俗都是家鄉所特有的,寫風俗就是要表現家鄉的風俗之美,從這裏可看出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生:作者寫到喝會酒,鄉親們互相起會,融洽地置辦會酒,體現出鄉親們的善良好客,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美好人情的讚美。

師:通過春酒寫故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字裏行間流淌的是濃濃的思鄉之情。她曾這樣深情地說過: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四、研讀賞析,品味細節

師:平常老師經常給大家講,真正感人的文章,打動人的往往是樸素的語言中蘊涵的真摯的情感,以及那些真實的細節描寫。現在大家自讀課文,看看作者的思鄉之情是怎樣打動你的。,找出你喜歡的句子,並說明理由。(學生自讀進行勾劃,教師巡視)

生: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裏還捧一大包回家。這裏寫出了我對春酒情不自禁,對喝春酒充滿期望的急切心情。

師:爲什麼肚子脹得蜜蜂似的,不是像小豬一樣呢?

生:因爲像蜜蜂一樣,更顯出可愛的姿態,突出我的天真可愛。

生: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地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這裏寫出了我對八寶酒的喜歡,很饞的樣子,也寫出了我的可愛。

師:講得好,還有喜歡的地方嗎?

生:母親給我在小酒杯底裏只倒了一點點,我端着、聞着,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裏,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貓時,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覺。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這段話寫出了我對八寶酒的喜愛。“一點點”,指對母親的小氣感到不滿足,“走來走去”,說明我捨不得喝。“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裏”,這說明我對八寶酒的喜愛,摔倒了都捨不得丟掉酒杯。小花貓舔着我衣襟上的酒就呼呼地睡着了,說明小花貓也喜歡八寶酒,足以證明八寶酒的香甜。(掌聲響起)

師:說得太好了。你們有類似的經歷嗎?

生:有,小時候有人到我們那裏來照相,媽媽就叫我趕快去照,當時,我手裏拿着一個烤紅薯,聽到媽媽的呼喚後,我就把烤紅薯放在褲兜裏,歡喜地跑出去。結果在跨門檻時摔了一跌,人一下子就撲了出去,烤紅薯壓扁了,褲子也弄髒了。結果照了個哭笑不得的相。(生大笑)

師:真富有情趣,活脫脫的一個天真活潑的兒童形象就展現出來了。

師:這篇文章除了寫天真活潑的我之外,還寫到了哪些人物?

生:還寫到了母親。“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寫出了母親的善良,大方,同時也有自豪之意。

生: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其實母親是滴酒不沾脣的。這裏寫出了母親得到表揚後得意但又不好意思的樣子,一副賢妻良母的模樣。

師:對母親的描寫還有嗎?

生:母親終年勤勤快快的,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緻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卻很少吃。這裏寫出了母親的善良大方,寫出了母親的助人爲樂。

師:文章寫出了我的天真活潑,寫出了母親的善良大方,除此之外,還有感動的地方嗎?

生:我認爲打動人的還有純樸的鄉情,如“花匠阿標叔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客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划拳吆喝,格外的興高采烈。這裏寫出了阿標叔叔的善良純樸,也寫出了以阿標叔叔爲代表的鄉親的美好的人情。

五、調動積累,體會情感

師:大家說得真好,的確,有些看似隨意的細節,卻蘊含着豐富的情感,作者琦君就用這種樸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對故鄉的眷念。思鄉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古詩中就有許多思鄉的名句,大家交流一下。

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露水從來都是白的,但今夜的更白;月亮在哪裏都是明亮的,但今夜的月亮更明亮,因爲在這樣的夜晚,我想起了我的親人,我的故鄉。

生:李白《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出了思鄉之情。

生: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寫出了漂泊異鄉的遊子在過節時格外的思念家鄉。

生: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也寫出了思鄉之情。

師:除了這些古詩之外,現代也有許多表現海外子思鄉的文學作品,你們知道的都有哪些?

生:余光中的《鄉愁》

師:對,臺灣詩人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經歷,都是年輕時離開大陸去了臺灣,都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啊!一首《鄉愁》道出了詩人對故鄉對祖國的深切懷念。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下這首《鄉愁》。(播放朗讀錄音,學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深情地誦讀)

師:剛纔大家交流思鄉的詩,多數與明月有關,難怪詩人席慕容說:故鄉,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夜裏響起。月亮,總是容易勾起人們思鄉的情懷。當你們面對一輪明月時,你會想到什麼呢?(出示一張圓月的圖片)

生:我會想到我的一去不復返的童年,想到我的母親;想起我的故鄉。

生:我的家鄉在四川渠縣,看到這輪圓月,我就想起了我家鄉美麗的渠江河,想起了曾經朝夕相處的親人們。

師:看到明月,大家都會想起家鄉,但我們的感受畢竟不如琦君、余光中強烈,因爲我們還沒有真正離開家鄉,離開母親,即便是有淡淡的離愁,那也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爲賦新詞強說愁”啊!現在,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去感受鄉愁,理解一下那些被鄉愁所緊緊困擾的人們吧!(播放羅大佑的《鄉愁四韻》,學生完全陶醉在音樂聲中)

師:每個人都有故鄉,對於故鄉都會有一份難以忘懷的記憶。魯迅對社戲裏吃過的羅漢豆念念不忘;汪曾祺對故鄉端午節的鴨蛋念念不忘;而琦君魂牽夢繫的是母親所釀造的八寶酒。這些讓作者終身難忘的美食,沉澱了美好的情思,觸動了無盡的思鄉之情。那麼我們呢?我們對於故鄉又會有什麼記憶呢?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背上行囊去遠方尋找自己的世界,到那時,我們會發現清澈的濱河曾盪漾着兒時的夢;龍泉山上, 我們曾把夢想和風箏一起送上藍天;在我們記憶深處,燦爛的桃花開成一處絕美的風景;或許我們也會發現家鄉的水蜜桃真是人間無上的美味。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記錄下我們美好的回憶吧!

最後, 我們對那些正在被鄉愁困擾以及將來可能被困擾的人們說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課後反思: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這堂課上完後,自己感覺很不錯。教學目標完成得比預計的還要好,學生配合也積極,課堂氣氛熱烈,融洽。聽課的老師評價很高,認爲教學效果非常好。回過頭來思考這節課,我覺得做得好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了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在以前的公開課上,我從來沒有講過作者和字詞,因爲我認爲講這些東西會使講課的思路不連貫。但是,漸漸地,我意識到這種講法是不科學的。作爲初二學生,對於生字詞仍還處在積累階段,如果淡化了字詞,學生的字詞積累就不夠,語文的基礎知識也就不牢。作者介紹,它仍屬於語文的文學常識的內容,瞭解了作者,有利於把握作者的風格,有助於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時加大積累後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堂課上,我較爲巧妙地把二者有機地融於課堂中,使語文知識得到落實,從而避免了公開課只有形式而沒有實際語文知識傳授的作秀的尷尬。另外,當學生都沒有意識到有一個字的注音錯了的情況下,我告誡他們“盡信書不如無書”,鼓勵他們動手查字典,教給學生的不僅是一個字的正確讀音,更是一種大膽質疑的態度。

2、創造了輕鬆的平等交流的氛圍,活躍了課堂氣氛。不管是在導入部分講過年的情景,還是在自由朗讀,品讀細節階段,我都給了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他們個人的感受和獨特見解。

3、情境營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成爲本節課致勝的關鍵。思鄉這一主題對於初二的學生來說不算陌生,但體會畢竟是不深的,讓學生感受情感就成爲一個重要的環節。在教學中,我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對思鄉的古詩的積累,讓他們對思鄉的情感有了初步的感受,緊接着播放了余光中的《鄉愁》的朗讀錄音,學生對思鄉的愁苦感受又進了一步。而最爲關鍵的還是羅大佑的《鄉愁四韻》的歌曲把他們情感完全激發了出來,也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十四五歲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緒感染。這首憂傷的歌曲配以形象的flash動畫,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歌中的“長江水”、“酒”、“母親”、“信”、“鄉土”、“鄉愁”等字眼與課文中的許多內容是一致的,在淡淡憂傷的旋律中,學生的情感自然就達到了高潮。

4、本節課成功之處還在於教師語言的豐富生動,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如導入的地方就用了一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把學生的興趣調動了起來,讓他們有了一種想了解,想探求其他地方風俗的慾望。學生交流思鄉的古詩之後,我用了一些詩詞來對教學環節進行過渡,如提到琦君和余光中有相似的經歷時,我用了一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學生不僅喜歡這種詩化的語言,也能體會到其中相似的情感。再比如引用席慕容的“故鄉,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夜裏響起”這樣的詩句再配上明月的圖片,在這種特定的氛圍的感染下,學生的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與作者在情感深處產生出共鳴。

總體上說,這堂課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夠完善,需要改進。

1、時間分佈不夠合理。由於這堂課事先沒有經過試講,在時間的把握上就不夠好。比如在講通過風俗人情來表現對故鄉的熱愛這一環節時顯得太倉促,有點手忙腳亂之感。在品讀細節環節上,所用的時間稍微有點多,顯得有點散。如果我再上這堂課應該說在時間的調控上將更爲合理、有效。

2、對學生作爲學習主體地位開發不夠,對學生學習的方式的指導有待加強。課堂上,對學生不過放心,仍是我講得多些,很多地方沒有放開讓學生自己主動去學習,學生的思維也還沒完全打開。學生學習的方式也很單一,儘管也有自主探究的方式的運用,但學生仍以回答問題爲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沒落到實處。如果再有機會上這樣的課,我想我會更注重對學生學習方式的開發,更注重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時效性、主動性進行指導,真正貫徹學生作爲學習主體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