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

[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鍵。

三、瞭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教學重點]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瞭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新聞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通過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獲取信息,瞭解社會。怎麼才能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呢?下面,我先來檢測一下同學們。請打開課本第41頁,用30秒的時間瀏覽這則新聞,回答以下問題:1、奧斯維辛在哪裏?布熱金卡在哪裏?2、人們訪問了哪些地方?

二、背景知識

1、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爲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這是新聞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裏尋找。(插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背景資料)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爲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於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衆和戰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爲消滅罪證,炸燬了它,現在人們參觀的'是經修復後建成的博物館。

2、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屍爐、牢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這可以在7—15段裏尋找。這部分敘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標題和導語部分,進一步在主體裏尋找。這是從新聞結構上着眼。重要的信息是新聞事實,閱讀新聞時還要分清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而新聞材料除了上述兩類外,還包括作者的主觀評價,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陳述部分,要分清陳述和評價。這是從新聞材料着眼。這是獲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對大部分新聞適用。但是,並不是所有新聞的主觀評價都與事實截然分離的。下面,請同學們劃出表達作者評價的語句。

三、課文賞析

(以學生劃出的語句引導學生認識這篇新聞的特點)這篇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寫作者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包括所見所聞所感,而且並沒有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卻讓人感受到情感波瀾的暗涌。請同學們找出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細體會,說說句子的內涵。

(歸納學生看法,引導他們品句)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裏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幾個兒童在追逐遊戲。”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爲什麼覺得可怕?如果這種景象出現在維也納的多瑙河旁,只會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熱金卡出現了這種景象,布熱金卡的歷史與此太不相配了,這纔有了第二段的四個“不該”。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纔是與它最相配的景象。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無一句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同時在開頭給讀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壓抑。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難、苦難折磨而產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資料: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扇高牆上寫着:“來到這裏只有勞動,不能有任何別的設想。不想勞動者可以自己觸動電網。”集中營的頭頭在囚犯到來的當天就對他們說明白:“……集中營進得來,出不去,除非從焚屍爐的煙囪裏爬出去。”)“木然”及對姑娘的描寫揭露了法西斯對美好的摧殘以及作者的憤恨之情,暗示人們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一些饒有意味的場景曲折表達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長,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或許能爲同學們的寫作提供一些啓發。

4、(請劃出描寫參觀者的相關語句)“參觀者默默地邁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他們表情茫然”“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說員說:‘夠了。’”

7——15段,作者跟隨着參觀者的腳步,通過外顯反應表現參觀者的內心感受。(讓學生針對相關描寫暢所欲言,想象參觀者的心理活動

(重點講解議論句“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作禱告,或者爲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爲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殺人者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的,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通過參觀者的動作、神態,側面表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和納粹的殘暴。

四、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2、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而關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於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爲“印象性報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統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背景材料後(即6段),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上文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麼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在結尾,呼應前文,突出主題。

五、討論

這篇新聞的語言富於表現力。思考:最後一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是對納粹罪惡的憤怒譴責,還是對和平自由的希望?還是兩者兼有?(學生之間互相討論,選代表發言)

六、總結

作者通過借景抒情和側面表現的手法傳達了參觀者們的內心感情,表達了對納粹暴行的憤怒和對自由和平的嚮往。

七、佈置作業

1、找一則消息,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寫一句話新聞。註明新聞的來源。

2、完成課後練習四的第二小題。

板書

新聞事實

一、新聞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觀評價

二、片段1

片段2借景抒情

片段3(7——15段)動作、神態描寫側面表現恐怖殘暴

三、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

2、視角獨特。

3、多用否定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