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電流的形成》教案

教學目標

初三物理《電流的形成》教案

1.知道電流的形成,明確電流方向的規定.

2.知道電路中形成持續電流的條件,引出電源的概念.

3.知道電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轉化爲電能的裝置;知道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

4.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電流的形成、電流方向的規定、短暫電流和持續電流、電源的概念.其中關於電流的初步概念,包括電流的形成和電流方向的規定,既是電學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

 教法建議

電流概念要從演示實驗引出,可以參考課本圖4-5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自己推知電荷是從哪個驗電器移動到哪個驗電器的,進而說明電荷發生了定向移動,而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得知這裏形成的電流是短暫電流.

結合課本圖4-6的實驗,向學生說明:小燈泡持續發光,表示有持續電流通過小燈泡,並且這個持續電流是由乾電池提供的,引出電源的概念.並讓學生知道電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轉化爲電能的裝置.

強調電流的方向就是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並按照這個規定,引導學生標出課本圖4-8所示的電路中電流的方向,得出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應突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複習上一節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演示引入新課.二是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建立電荷定向移動的微觀圖景,從而建立電流的概念.也可以用水流和電流做類比,建立電流的概念.三是理論聯繫實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日常生活中用電相聯繫.

1.複習上一節知識

提問1: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去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金屬球帶什麼電?金屬箔片帶什麼電?

提問2:驗電器是通過什麼方法帶上電的?

2.引入新課

演示本節課本上的圖4-5實驗,這個實驗表明在金屬棒中發生了電荷的移動.

3.進行新課.

(l)電流的概念: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用水流和電流做類比:水在水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動,水管中就有了水流.電荷在電路中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動,電路中就有了電流.

提問:在剛纔的實驗裏,金屬棒中的電荷是怎樣移動的?是從A到B,還是從B到A?

(在這裏還可以充分利用電教手段,通過自制的動畫課件,幫助學生建立電荷定向移動的微觀圖景,從而建立電流的概念.)

重做實驗,繼續觀察驗電器A、B金屬箔片張角的變化.可看到B的金屬箔片張開到一定角度就不再增大了,A的金屬箔片的張角也不再減小.實驗表明電荷不再通過金屬棒往驗電器B上移動了,金屬棒中不再有電流了.這種瞬間電流在實際當中沒有多大用處.

(2)維持持續電流的條件

演示課本圖4-6的實驗(掛板實驗):把電池、燈座、開關依次用導線連接好.合上開關,小燈泡持續發光;打開開關,小燈泡熄滅.將乾電池取走,合上開關,小燈泡也不發光.

引導同學思考:小燈泡持續發光,表示有持續電流通過小燈泡的`燈絲.你能否通過上述實驗找到維持小燈泡中有持續電流的條件?(①有電池.②合上開關.)

(3)電源

使學生知道能夠持續提供電流的裝置叫電源.大量用電器的電源,是發電廠裏的發電機;發電機是將機械能轉化爲電能的裝置.日常生活中和實驗室裏常用的電源,可以是乾電池和蓄電池;乾電池、蓄電池是將化學能轉變成電能的裝置.

乾電池、蓄電池上有正極和負極,乾電池的正極是碳棒,從外表看,即爲帶銅帽的一端;負極是鋅筒(展示乾電池剖面實物).蓄電池的正、負極通常用"十""一"號標在電池的上部.

演示實驗:用蓄電池(其中一組)、小燈泡、開關、導線連接電路,合上開關,觀察小燈泡發光情況.

聯繫實際啓發:你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哪些情況下使用過乾電池?在哪些地方見過使用蓄電池?

(4)電流的方向

電荷有兩種,電路中有電流時,發生定向移動的電荷可能是正電荷,也可能是負電荷.還有可能是正負電荷同時向相反方向發生定向移動.

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爲電流方向.

介紹這個規定是在19世紀初,在物理學家剛剛開始研究電流時,並不清楚在不同的情況下究竟什麼電荷在移動時做出的,而在後來的研究中發現,這樣的規定並不影響研究電流的有關問題,並且在酸、鹼、鹽的溶液中就有正電荷的定向移動,因此這個規定一直沿用至今.

按照這個規定,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

探究活動

小實驗:自制一個水果電池.

找一根5釐米長的銅片或粗銅絲,再從廢乾電池上剪下一條2毫米寬的鋅皮,刮淨,把銅片和鋅皮插入蘋果或番茄、檸檬等水果裏,就做成了一個水果電池.取兩根導線,把它們的一端分別接在水果電池的兩極上,另一端和舌頭斷續接觸,注意兩根導線不要碰着.這時舌頭上有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