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地理衆多的人口的教案

引導語:使學生知道我國人口的數量、分佈與增長,理解我國人口問題產生的原因及爲此制定的基本國策。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初中七年級地理衆多的人口的教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初中七年級地理衆多的人口的教案

教學要求

1.知道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學會讀“我國人口的增長”折線圖,會用調查或收集的我國與當地近年來人口增長的資料繪製人口增長折線圖,並分析我國與當地人口數量的變化和人口增長的特點。

2.學會讀“我國人口密度分佈”圖,知道我國黑河—騰衝人口地理分界線,並比較其西北、東南在面積和人口數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區差異,從而分析我國人口分佈特點。

3.通過閱讀上述數字資料和圖表,瞭解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人口基數大、增長快、分佈不均)和由此帶來的嚴重的人口問題,從而理解我國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重要性,並初步懂得人口增長必須與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道理,提高對我國人口政策的認識。

【課時安排】

1~2課時。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1.引入新課

(1)由啓發性問題引入新課:關於我國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學生對這一“話題”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各種各樣的看法。由啓發性問題直接引入新課,一方面可通過學生髮表意見,在學生思考討論中形成活躍的教學氣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觀點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2)由與世界面積和人口大國的對比中引入新課:可聯繫以前學過的世界地理的知識,提問世界人口總數,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國和前五位面積大國,再與我國人口和麪積數值進行計算和對比。例如算一算中國的人口數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國在世界上人口1億以上的國家中的排位,中國與印度在人口國情方面的異同點,從而說明我國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對中國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轉折深入

(1)結合課本“我國人口的增長(公元初~2000年)”圖,說明人口增長折線圖的繪法,引導學生從圖中分析出我國在1578年後和1949年後兩個人口增長高峯,特別是1949年後人口增長過快的特點。

(2)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可進一步分析:從以前學過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分析,補充說明解放後我國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文化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同時人口出生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

隨後,聯繫正文的“話題”,引出1970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爲2.59%(特別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萬,超過澳大利亞的總人口數1 875萬);我國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爲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萬(接近荷蘭的總人口數1 570萬,超過南斯拉夫、希臘、比利時、捷克、匈牙利、白俄羅斯、葡萄牙這些人口總數爲1 000萬左右的歐洲國家),近30年少生2.5億人(接近美國總人口數2.78億),僅撫養費一項就爲社會節約開支約3萬多億元。說明7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實,並分析由於人口基數這個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淨增人口數很大的事實,突出“人均”觀念,從而使學生明確我國人口基本國策的重要意義,教育學生自覺地執行與宣傳我國人口國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問題,展開討論,啓發學生明確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數量的發展要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環境與資源相協調的人口觀。再由學生聯繫實際,結合課本活動教材,舉例說明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過快所帶來的突出的人口問題,以及晚婚晚育對人口增長的影響。

 3.組織學生分組活動

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可印發一些資料,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分析我國的人口構成和人口素質。例如利用“中國文化程度構成百分比變化”“中國人口文化程度的構成”“中國每10萬人中各種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長”圖表,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素質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實,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教育。還可以舉例說明我國四化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加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對人口素質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圖表反映我國人口中大學、中學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數值還不高,再依據“中國各省(區、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圖及“各省(區、市)人口的文化素質”圖,分析我國文盲、半文盲仍佔較大的比重,各省區文化素質有較大的地區差異,說明進一步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重要性,並結合人口教育的宣傳圖片,教育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爲建設祖國打好基礎。

【人口東多西少】

1.仍由與世界面積和人口大國的對比中引入新課:先讓學生複習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導學生計算中國人口的平均密度,與印度、美國、俄羅斯等國的人口密度相比較,說明我國人口密度大的特點。

2.在講我國人口分佈時,重點應放在如何閱讀“我國人口密度圖”和“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的人口與面積柱狀圖”上,讓學生使用圖例和註記來識別人口分佈情況和分佈特點。這些內容不要單憑教師講授,要在教學過程中啓發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例如問我國大約每平方千米多少人?這個數字是怎樣計算出來的?這樣就複習了人口密度這個概念。還可以選出我國東、西部地區幾個省級行政單位的情況(例如完成活動教材),訓練學生掌握其計算方法,並在“我國人口密度分佈”圖上找出它們的位置,加深對我國人口分佈很不均勻、東多西少狀況的印象。

3.在指導學生閱讀“我國人口密度分佈”圖時,要及時提出一些問題,指導學生觀察。例如哪些地區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區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麼顏色圖例,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還可以指導學生在圖上找出黑河和騰衝,列表分析“黑河-騰衝”這條“人口分界線”東南部與西北部人口分佈的地區差異,加深對我國人口分佈特點的認識。

4.要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東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區自然、歷史、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僅限於自然條件的好壞,要啓發學生從經濟發展和人類生產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來農村人口不斷涌入城市,內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礦地區的事實,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分佈是在不斷變化的。

5.在人口國情教育中,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在教學時間又可容納的條件下,可以對我國人口增長、分佈、結構、年齡構成、文化素質現狀做一些補充說明,並分析這方面的地區差異。例如,通過“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圖表,指出我國人口年齡構成比較輕,一方面後備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另一方面到20世紀末,我國面臨又一個新的生育高峯;通過“中國人口增長及自然變動情況”圖表,補充指出我國農業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