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較

何謂“民族精神”?所謂民族精神,是指這個民族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爲準則的總和。

《老子》與《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較

它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力量,是這個民族文化傳統孕育的結果。它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在一定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建構自己生活的獨特方式,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獨特性格和風貌。它是整個民族文化 的靈魂和昇華。辜鴻銘先生說:“我所指的中國人的精神,是中國人賴以生存之物,是本民族固有的心態,性情情操。”而所謂中華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國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爲大多數人民所認同和追求、對推動民族進步與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觀念。張岱年先生認爲,中國幾千年來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內涵是四項基本概念,即“(1)剛健有爲;(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

那在《老子》與《周易》中所凝聚的一般的共同的民族精神又是什麼呢?我們先從兩部典籍及其關係加以探討。《老子》是春秋末年作品,爲老子所著。《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生於西周亂世,任周守藏之史是可以肯定的。其博覽商周典籍,讀到《易經》也在情理之中。《周易》分《易經》與《易傳》兩個部分.“《易經》乃殷周之際作品,約在公元前11世紀,爲上古巫史文化的百科總彙,反映原始社會晚期、奴隸社會早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知識。……《易傳》則不同,它是公元前4—3世紀的作品,反映戰國中後期新興封建階級的世界 觀,已形成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經”是占筮書,早於《老子》。“傳”,又稱“十翼”,是後人對 “經”的解釋,比“經”晚出很長時間,在《老子》之 後。李鏡池先生在《周易探源》中說:“傳’雖然是解釋‘經’的,但作者們從卦畫和卦、爻辭分析綜合、引申發揮,研究宇宙問題和人生問題,很清楚,《易傳》是哲學書。”

《老子》五千文深邃思辨,文約義豐。其立論的根基是“道”這一觀念,“‘道’的問題,事實上只是一個虛擬的問題。……將‘道’視爲人的內在生命的呼聲,它乃是應合人的'內在生命之需求與願望所開展出來的一種理論。”“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其不僅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和運行規律,也是人生的準則和宗旨,是對經驗世界的總結和感性人生的體悟。並由宇宙觀來反省人生觀,以求社會發展應然與必然的統一。徐復觀先生說:“(老子)不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來發現人的根源;並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來決定人生與自己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老子》哲學是中國人生命中的內在精神,與孔子一樣,其獨特的哲學思維模式已紮根人心,決定着中國人的性格情操和處世待物的方式方法。《老子》與孔子的內在精神共同決定了中國民族精神的內涵,而民族精神在《老子》哲學中有其獨特的表現,它上承《易經》,下啓《易傳》,自成體系。《易經》對《老子》和孔子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而《易經》中的陰陽符號、八卦構架,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卦爻辭,都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本因素。《老子》秉承《易經》中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發展了其陰陽辯證思想和整體性直覺性的思維方法,並對《易傳》的形成發揮了直接的啓發作用。

《老子》與《周易》的傳承關係十分明顯。陳鼓應先生說:“《老子》這本書在哲學史上第一次有系統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學體系及獨特的人生觀。其自然觀的形成,可上溯《易經》而下啓《易傳》,併成爲(易傳》哲學思想的主要骨幹。”而《老子》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也是由此脈絡而得以展開與延伸。《老子》雖沒有直接引用《易經》,但《老子》中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創生歷程,很像是《易經》在八卦構成上的構思,即由整體的“一”衍生出兩個爻,又由兩個爻經排列組合衍生出“三”畫的八卦。“三生萬物”的說法也很像《易經》從八卦組合中衍生出象徵萬物的六十四卦的構思。同時《老子》中“貴柔”、“守雌”的觀念,也與《易經》相輔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傳自商代的《歸藏》(即《坤乾》)的思想。與此相應,《老子》的思想又爲《易傳》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首先在思維模式上,《易傳》直接承繼《老子》,由天道推衍人道,以天道明人事,並進而以人道反觀天道,以社會反觀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這是兩者民族精神融會貫通的基礎與聯結的橋樑。《老子》追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以下引用《老子》只注章目),強調“人道效法天道,《易傳》也追求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認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強調天地人三才統一,認爲:“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傳·繫辭下》以下引用《易傳》只注章目名)其次,兩者共同點是“道”,“道”不僅是《老子》的核心觀念,其也貫穿於《易傳》始終。《老子》認爲,“道”超越萬物而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地母。”(25章)而以“道”釋(易》是《易傳》的一大特點,《繫辭上》說:“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陰一陽之謂道。”“易”是變易不居的“道”。《老子》中的精義在《易傳》中得到了充分的傳承與發揮,《老子》與《易經》中的民族精神也在《易傳》中得到充分的交匯與融通。

《周易》中的·易”、“太極”、“中”、“和”、“陰陽”、“剛柔”、“天地人”、“德”、“生”等概念與《老子》中的“道”、·一”、“天地”、“衝氣”、“陰陽”、“守中”、“和”、“柔弱·等概念都有相同或相通之處,兩者互補兼蓄。融會貫通,共同鑄造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對兩者加以比較研究,便能概括出中華民族精神最一般的特質和本質內涵,這就是:“剛柔同構·”的進取精神、“寬厚相得”的道德情懷、“中和爲用”的和諧觀念以及“利生並重”的人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