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與飲食養生

《內經》中有大量飲食養生的原理方法,已經形成了較爲系統的理論體系,有關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那些事。

內經與飲食養生

1.節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鹹是飲食水谷的五種滋味,《內經》稱之爲五味,對人體臟腑具有補益作用,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五味可以養五臟之氣,促進神的生成。在《內經》的其他篇章還討論了五味對五臟的作用差異,如《靈樞·五味》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靈樞·宣明五氣》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爲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況下五味對五臟的影響有主次之分。

五味過極可以損傷臟腑功能。過食酸味,肝氣太過,克伐脾土,可見肌肉皺厚,口脣縮揭。過食味,腎氣乘心,心氣抑鬱不舒,血脈瘀滯,可見短,面色無華;或傷腎,致使骨受損傷;或水侮土,使脾虛肌肉萎縮。過食甘味,土氣太旺,土乘水,傷及於腎,可見面色黧黑、胸悶氣喘、腰膝痠痛、脫髮。過食辛味,金旺乘木,肝血受傷,筋失其養,可見爪甲乾枯不榮,筋脈拘急不利。過食苦味,火氣太過,火旺刑金,傷及皮毛,可見皮膚乾燥,毫毛脫落;或母病及子,影響脾胃,致使脾氣不運、胃部脹滿

2.節飢飽,避免飢飽失宜

《靈樞·平人絕谷》雲:“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 者,水谷之精氣。也??故平人不食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素問·平人氣象論》雲:“人以水谷爲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都強調了水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性。同時也提出了飲食要發揮其營養作用一定要“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即飢飽要適宜

合理飲食哦!!

如果長期飲食過飽,則會引起腸胃受傷等病變如果長期飲食過飢,又會造成氣血津液的化生不足《靈樞·五癃津液別》說:“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爲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股。”說明如果長期飲食攝入不足,會形成腦不足,骨失所養等病變。

3.節寒熱,防止過寒過熱

《內經》對食物的要求是“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靈樞·師傳》),否則,“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靈樞·小針解》)關於飲食過寒過熱對人體造成的損害,《內經》還進行了舉例說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指出飲食寒熱主要傷人六腑。

具體而言,六腑中又以胃腸首當其衝,飲食過冷則易傷胃陽,過熱則易傷胃陰,尤其是進食過熱食物被認爲是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主要誘因。因此,飲食的溫度應該根據季節和環境溫度適當調整,以適合人體溫度爲宜,即所謂“熱無灼脣,寒無冰齒”。

《內經》還對飲食寒熱失宜影響五臟的情況進行了描述,其中尤其重視飲食過寒對五臟的損害,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指出飲食過寒可以傷肺而致氣機上逆。《素問·欬論》對寒飲傷肺的描述則更爲具體,說:“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爲肺咳。”目前,隨着冰箱等製冷設備的普及,飲食過寒,損傷肺臟的情況越來越多,尤其是青少年過食冷飲而致久咳不止的現象屢見

不鮮,這充分證明了《內經》理論的科學性。

拓展閱讀:內經與智慧養生:胃經當令

[辰時](上午7~9點)

胃經是人體前面一條很重要的經脈,陽明胃經。痤瘡一般長在臉頰和額頭上,這是胃經的病,由於胃寒造成的。通常是喝冷飲的人。人體有自保功能,攻出熱來攻這個寒,攻胃寒形成胃的燥火,更乾渴,喝更多的冷飲,惡性循環,燥火顯在臉上,形成痤瘡。夏天應喝溫水,越喝溫水越解渴,越喝涼水越不解渴。1.爲什麼要吃早飯經脈氣血從子時一陽升,到這時已經升起來到大腸經,此時像春雨貴如油,要補充一些陰。食物就是屬於陰的。2.早飯多吃會不會發胖吃早飯是不容易發胖的。上午陽氣最足,人的陽氣也最旺盛。脾主運化,能過通過運化把這些變成精血,輸送到五藏去。3.“胃經”的涵義胃經過乳中,痛經等與胃經相關。乳汁是血的變現。胃吃下東西,變現後精華就是血,乳汁又是血的變現,小孩子容易吸收。4.血病與胃(主血所生病)前腿出現毛病,通常都是胃經出問題。胃經也過膝蓋,古人坐姿手捂膝蓋,手上有勞宮穴,屬火,保護胃氣。古人跪姿也要把手放在膝蓋上,這都是養生。胃經的足三裏是長壽穴。經常按摩足三裏也是養護胃氣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巳時](上午9~11點)脾經當令1.脾主運化脾和肺同屬太陰,都具有分配的功能。肺分配的是全身的氣血,脾主管把胃腐熟了的食物的氣血輸送到肌肉腠理當中。脾相對肺來說,是前期的初步的工作。2.脾主身之肌肉脾主全身肌肉。脾胃不合,就會肌肉無力,身體無力。脾有一個外現,表現在嘴脣上。脾運化好,嘴脣會很滋潤,豐滿。脾弱,嘴脣發癟,發乾枯。重症肌無力,也是脾病造成的。一些老人眼皮下垂,也是脾的問題。3.脾在志爲思,思傷脾意志,意是脾的神明。過分思就會傷脾,傷了脾氣、脾經、脾神傷了意。4.諸溼腫滿,皆屬脾身體的諸溼腫滿皆屬於脾病。[午時](上午11~13點)心經當令1.午時一陰生午時與子時相對。在最熱的時候,陰氣開始升起來了。古代非常重視子午時辰。2.子午功(心腎相交)心和腎相交的能力越強,人越有精神。腎的神明爲精,心的神明爲神。心腎相交就是讓心火下去,沉下去,讓腎水上來。子午功藉助天地一陽生和天地一陰生的.時候練功,有點像盜天機。3.什麼使我們達到心腎相交呢?我們不練功的人,只有在此時睡覺。睡得死死的,那個時候就是指心腎相交。睡得不死,就是心腎不交。午間要有一點小隙,至關重要,哪怕閉眼養養神。達到心腎相交還有一些土辦法。中醫裏講的暈針,暈針的人往往比不暈針的人效果好,暈的一瞬間心腎相交,這種人病好治。4.午“馬”的涵義午時屬馬。有一味藥阿膠,山東的黑驢皮和阿井的水熬製纔可以。馬屬火性,驢屬於水性。馬的性子很烈,給馬一鞭子,它會跑到死。有點像心經一樣,心永遠跳個不停。所以午時心經當令。驢不一樣,越抽它,它越不動,再抽就蹽蹶子。對驢要哄,要騙。用馬皮做阿膠,是主散的,達不到用驢皮那種主斂的效果。藥不能亂來。只要是戰馬一定要讓它跑。血是紅色的,主散,吃阿膠增加血的收斂性,不是補血。

補充釋意

皮膠爲傳統中藥,有滋陰補血、安胎的功用;可治血虛、虛勞咳嗽、吐血、便血、婦女月經不調等,對虛勞貧血、肺瘻咯血、胎產崩漏等症有良好療效以驢皮所制最佳。距今已有兩千年的生產歷史。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阿膠最初用牛皮熬製,到唐代,人們發現用驢皮熬製阿膠,藥物功效更佳,便改用驢皮,並沿用至今。[未時](下午13~15點)小腸經當令1.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主吸收。腐熟的東西的精華被小腸吸收,然後拿出來供給各個臟器。2.午飯要吃好午飯要營養和口味相對很高,易於吸收。如果不吸收,就會形成垃圾,反而要調動元氣化掉它,身體更虛弱。要針對自己的消化能力去吃。3.心與小腸相表裏(表爲陽,內爲陰。)心爲君主之官,不受邪,主散。心臟的病最初有可能表現在小腸經上。有病人檢查心臟沒問題,但每日下午2點多都會胸悶心慌,小腸屬陽,這就是說,外邊很敏感的東西已經知道里面即心,出問題了。這個時間段如果出現心臟不好受,要格外注意對心臟的保護。[申時](下午15~17點)膀胱經當令1.朝而受業,夕而習復當小趾出問題,有可能是膀胱經的毛病。是可以走到腦部的一條經脈。這個時間段記憶力好,頭腦靈活。古代叫朝而受業,夕而習復。早晨學習的東西,到這個時間段,好好複習,增強記憶。此時辦事效率高,陽氣正好都是通過上腦。頭疼要分清是兩邊痛,還是前額痛;是後腦痛,還是裏面的中空痛。這是完全不同的毛病。用藥都可能有所不同。

兩邊痛,膽經的問題。

左邊偏頭痛,有可能是肝血問題。

右邊偏頭痛,有可能是肺氣問題。

前額痛,像帶個帽子,是胃經的問題。

後腦痛是太陽經,膀胱經的問題。

裏面的中空痛,是肝經問題。2.膀胱與腎相表裏男人撒不出尿時,往前彎腰,是陽出不來的時候,靠腎的力量往外頂。當撒尿出問題時,一般是腎出問題了。行走坐臥都是養生,包括大便小解也是養生。小便要咬住後槽牙,牙齒是腎經的外現。骨頭是最密固的,腎和骨頭是一回事,腎主骨。牙齒好不好,是腎氣的問題。咬法是腎齒兩枚如咬物,好像咬物,實際上是憋住氣咬,沒咬牙。還有就是別說話,說話上氣,在上面泄掉了。3.存儲津液,氣化則能出焉膀胱經是最長的一條經脈,申猴酉雞,它像猴子一樣上竄下跳。它主存儲津液,氣化則能出焉。有些乾燥症,要記住嘴裏的唾爲腎所主,膀胱經如果氣化功能好的話,能夠把腎水帶上來,就可以滿口唾液。如果氣化不好,陽氣不足,腎水也上不來,就口脣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