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讀後感(精選8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金剛經》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金剛經》讀後感(精選8篇)

《金剛經》讀後感1

從長假前開始,儘量與每天讀一遍《金剛經》,我把這個事情分享給一些家人和朋友,認同的感覺現在開始注重自我修養提高,不認同的覺得開始有些迷信了。然而從本心來說,我每天讀金剛經只是爲了能夠達到一種大的心量的境界,也就是不因爲一些小的事情,而煩心。工作生活的很多事情,事情發生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很大,但是等到真的回過頭了想想,卻發覺其實有些太過於執迷這些細節的東西。

譬如一件事情沒做好,常會去尋找原因而怪罪,然而其實從長期來看,這樣的方法並沒有帶來什麼好的結果,往往打擊了參與者的積極性,或者讓這個人越來越與你產生距離。當然我覺得也不是說就讓很多事情敷衍過去。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的難解釋,彷彿非A即B,但是我相信真正睿智的人,是能明白其中的無限可能性。而我感覺學習佛教的東西,可能讓我超越這種非A即B的狹隘思維,找尋到更大的可能性。佛經真的是一些及其玄妙的經典,對我來說它的玄妙在於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無窮盡也。

我們常常向外去尋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比如希望改變某人,或者希望事情按照你想的方式發生。然而這些事情,都已經過去,或者是無法改變和控制的。所以最終我們選擇了怪罪,生氣,沮喪等等情緒。把這些化爲一種負能量,讓周圍圍着一圈低氣壓的磁場,讓各種人、事控制在自己認爲的一個安全範圍內,然而最終發覺圈住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前途,命運。

所以時常從內心出發來,淨化自己的心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大家常說“心有多大,事業也就能有多大”,這以爲這其中不僅是指要有遠大的抱負,更重要的是一份無量的包容心。而這種包容心能夠讓你排除萬難,成就你的事業和理想。

然而這份內心的大掃除怎麼做?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佛教很多法師說佛教終究是要教大家“看得破,放得下”。然而真正能做到“看得破,放得下”的能有幾人。然而這些看得破放得下,依靠外部的力量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每天要花時間做內心的大掃除,去看破和放下。那是要看破放下什麼呢?是所有的念頭做到心無掛礙。保持這樣的狀態,生活纔是真正的美好與快樂。

《金剛經》讀後感2

世間並沒有一個叫做極樂世界的地方,但極樂世界卻無處不在;世間並沒有地獄,但地獄卻無所不在。萬物並非真有,緣起的那一刻名有,但也並非真無,緣滅那一刻名無,但有無相生,無論生是有或是無,其性本空,都是虛相,相同的東西,不同的緣法,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認知,世間沒有任何一樣恆定不變的東西,這就驗證了“凡所有相,皆本虛妄”。

我們通過眼耳鼻身意來感知這個世間,來攝取外相,一般人認爲是六根控制我們的心,要六根清靜了,心才能清靜,其實不然,心清淨六根自然就清靜了,修行的初期我們需要持戒,持戒是輔導,爲的是能更好的回觀自己的心,心纔是主導,可以說,心外無物又無法,要成正果,所有相都要破,即使是佛相和法相,所有我們能感知的東西都是衆緣和合的結果。

我們住在舒適的房子裏,不過是要符合世俗的要求,面積要夠大,通風夠好,視線要夠遠,裝修夠富麗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繼承,說到底還是對知識的執着。要想求得解脫,一方面我們不要有任何執着,執着是痛苦的根,執着金錢就會被金錢所奴役,執着美食就會被美食所奴役,執着身體就會被身體所奴役,世事無常,任何緣都可能離我們而去或從不曾到來,所以執着會使人不自在,不自在就是痛苦,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要想真正的離苦得樂就得遠離所有相,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世間萬物並無自性實體,自身並無好與壞,美和醜,由此產生的苦和樂是一種心理感受,是心念,地獄對佛來講也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對地獄衆生來講仍是地獄,所以沉淪了了就易墮落,清靜了才能超越。

我想到了本人的境遇,我在40歲以前性子很急,心浮氣躁,同時工作也比較繁忙,所以40歲以前我幾乎沒有見過花開,也沒有聞過花香,其實,年年歲歲花相似,本人六根健全,怎麼可能沒有見過花開,是因心中無花,即使花入眼簾仍無緣相見,更別提花香了,其它萬物何嘗不是如此,只有心清淨了,才能感知一切,其實花一直都在心中,要等你覺悟到這就是花,這時候才能稱之爲心中有花,不止是花,所有的善惡美醜等等等等都在我們心中,人活着覺悟是沒有終點的,覺悟就是要以法爲準則來學習來訓練發心,否則就是愚癡了,所謂一切善法皆爲佛法,所以佛法並不狹隘。心中有花業果一旦成熟就能見花,獲得的這種快樂是內在的,花的存在與否不重要,花是妄相,是心的印射,快樂的源泉是心中有花即能見花,此時的快樂是真實的,因爲她不依賴任何外在條件而存在,我們要嘗試着學會欣賞萬物,這樣心會慢慢遠離嗔恨變得細膩柔軟,慈悲寬容,這就是離苦得樂的開端,並不虛幻,人生的各種際遇不過如此。現在的社會,像我這樣被現代忙碌生活而矇蔽了心智的還大有人在。所以學佛講起心動念,緣起是在心裏,外在的條件不過是助因。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修法就是要讓自己有一顆純善的心,無時不刻都能心存善念,我給世間以至善,世間還我以至美,這是基本的因果,禪曰明心見性,擁有一顆明心就能散發出無窮的力量,不會被錯誤的導向,更不會迷惑,才能讓我們的生活自在圓滿,體會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既然萬物皆本虛妄,那何必要執着一個個根本不存在的外相,我們此生爲人甚是難得,因爲人最容易開啓自性的大門,在六道中人離佛最近,每個人心中都有純正的佛性,佛就在那一念之間,但人的身體終究也只是妄相,必將逝去,所以要懂得珍惜。所謂佛就是徹底的覺悟者,因沒有執着,分別和妄想,所以每一念都是快樂的.,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快樂都不曾增減,其曰極樂。其實快樂已經在我們心中,就等着我們去覺悟,等着緣分去觸發,但無明遮蔽了我們的智慧,讓快樂漸行漸遠,更多的人只能在痛苦中輪迴。世間的人們對外在的事物太過關注,要學習怎樣把焦點從外部轉移到內部來,正本清源,滅去無明,追求真實的自我,讓我們隨緣的同時更加惜緣,讓我們更加精進努力,淨土在我心中,紅塵就是淨土,善念在我心中,當下就是極樂世界,我在我心中,此岸即是彼岸,那是多麼美妙的境界呀。

《金剛經》讀後感3

金剛經是佛教大乘經典,近日拜讀。此經文字晦澀,涵義豐富,耐人尋味。古今中外,註解無數,然無一服衆。佛曰,不可說。即從此出。既不可說,何來說之?

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部難唸的經,一中難說的義。

有人說,此經精要均已題中點出。即點出,何來此經?說點出,即非點出,乃名點出耳。

有人說,此經最後幾句乃經中點睛之筆?菩提薩埵,通身爲眼,何來點睛?說爲睛,即非睛,乃名睛耳。

般若部的大經,對此經之意,後人卻無人能全部深刻領會,語言只是一個載體,它記錄下來的只不過是一個個的符號罷了,真正的含義,不是文字之中。後人卻以更多的文字,來解釋此經。金剛經,無非千把字,然而後人註解卻達上萬乃至幾十萬字。文字是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但是,又有幾人,能解其中味?我並不是說註解的各位有什麼錯誤,因爲註解僅僅是代表個人對它的理解,只能說是片面的。要理解此經之意,只有自己去品味纔可以。就如同美食家說的菜餚,非得自己嚐嚐才能知道它的味道是什麼樣的。

看金剛經的時候,最明顯的感觸就是,說萬物,即非萬物,名萬物耳。我個人覺得,就好像看數學定義一樣,說連續,那麼連續到底是什麼呢?OK,有連續的定義,這些定義又是什麼呢?於是又有更多的解釋,到最後,什麼是什麼呢?……誰能解釋?於是,連續,也就是連續了,那麼不連續也可以說成是連續的呀,因爲它本身就是一個代號而已。

所以,人就生活在一個代號的世界裏了,愛?什麼是愛?愛什麼?爲什麼愛?說是愛,那愛的定義是什麼?那含義又是什麼?只是愛僅僅是一個代號而已。(代號又是什麼?)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果不其然。

個人感覺是,整個一部金剛經,教會人的是怎麼看待“全空間”。每個人都是“全空間”的元素,而每個人所處“空間”是全空間的一個子集。每個人看到的空間有限,從而執着於“相”。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讀後感4

還是要把自己讀經的感受隨手記錄下來,這是對自己的時間一個交代。

佛陀的思想有一個支點,這個支點佛陀稱爲"實相","法相","如來","阿寥多羅三藐三菩提","遍無上正覺",這些詞語說得都非常不適合我們現代人理解,我給這個支點取個現代名字,叫"宇宙心靈",佛陀的思想就十分容易懂,也能被推理出來了。

首先人爲什麼要利他才能成就菩薩道?這是因爲"宇宙心靈"第一特性就是利他。我們假設一下,原初有個宇宙心靈,這個宇宙心靈如果不首先具備利他之心,如何能誕生出宇宙萬物?

人如何才能利他?當然就是要無我,破除對我的執着。假設宇宙心靈本身是我,它必須誕生出他,宇宙心靈本身就存在在宇宙萬物之間。

這種無我利他性就是大悲心,其實也就是宇宙本身具備的第一性--創造性。這也是所有宗教關於造物主的思想,佛陀沒有創造一個造物主,如上帝。

佛陀應該算得上人類第一個完美闡述創造精神的哲學家。向佛陀學習創造哲學。

宇宙心靈與人合一的時候,人就達到了究竟涅槃的境界。其實佛說涅槃也就是人死了。佛陀的想法是人由於在生前獲得了對宇宙心靈的體悟,死後就成爲了宇宙心靈。沒有說宇宙心靈附身這樣的命題,佛陀是個徹底無神論者,雖然佛陀這個宇宙心靈仍然具備人無法理智思考的特徵,但是佛陀一直是個堅定而徹底的無神論者,他就是要把人從神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對生死的思考是一切哲學的終極問題之一,佛陀也不例外。

人如何才能獲得與宇宙心靈合而爲一的體會?佛陀有一個方法是觀照。專注地觀照,人就可以獲得這種體會。這裏其實有個對時間體驗問題。觀照,譬如觀照自己的呼吸,一出一入,其實是把時間在細分,隨着呼吸的均勻,呼吸越來越細微,人通過體驗這個細微的呼吸,剎那間獲得了時間的細微感受,和時間重合的感受。時間和宇宙心靈是一致,如果說宇宙心靈創造出來的第一物是什麼?那一定是時間,然後是空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就思考過道生出來的這個一是什麼?其實就是時間。這種無我的感覺在中國叫做天人合一。人可以通過專注獲得天人合一的感受的。天是什麼?就是一個世界,一個空間。人就是自己。天人合一必然是自己在那個世界之間。這個世界我們不能用物質世界來看,而是用大腦的觸點製造出來的空間看,腦科學家說大腦製造出來的觸點形成的虛擬腦空間比我們已知的宇宙空間要大得多。我們以人專注於自己的呼吸這種觀照形式來闡述這個現象。呼吸刺激大腦空間產生一個虛擬世界,人專注於這個世界,融於這個世界,於是獲得了天人何以這種心靈感受。

佛陀的思想都可以從這個支點推理出來,當然我學習佛學纔開始,也許後面還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這樣簡單的思想爲什麼在佛陀的學說裏顯得那麼輝煌壯大?就是因爲佛陀把他的學說建立在自己練習瑜珈產生的心靈幻覺解除上。佛陀練習瑜珈多年,產生了無數幻覺,佛陀把自己關於宇宙心靈的哲學思想和這些幻覺結合了起來,所以佛學就顯得非常輝煌壯大。

《金剛經》讀後感5

《金剛經》是國人最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一,與《心經》齊名。今能看到1600多年前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怎不今人感慨涕淚,法喜充滿,我輩由衷地感激古代高僧大德,嘔心瀝血翻譯經書,並代代相傳弘法至今。

《金剛經》義理甚深。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佛陀舉辦體悟空性高級研討班,座下學員多是菩薩級別的,須菩提尊者雖然只是聲聞乘四果位的阿羅漢,但以“解空第一”資格當學習委員(當機者)。我們一時看不懂經文義理,但可慢慢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初學可以從最淺顯處契入。比如:

一:佛陀是釋迦牟尼佛,是佛弟子的本師(我的老師),世代尊敬,故稱世尊。如來,是佛號之一(有十個名號)。

二:須菩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有“解空第一”的美譽。

三:“如是我聞”是倒裝句,意爲“我聽佛是如此說的”。此經是由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尊者誦讀的,阿難有“多聞第一”的美譽。又:十大弟子的舍利弗,有“智慧第一”的美譽。

四:“於意云何?”意爲你的意見如何啊?1600年了,這麼優美的文字!《金剛經》全文五千餘言,讀來朗朗上口,讀罷渾身舒坦。

五: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意爲不要執著於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不是沒有,而是不執著。

六:所說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著名的三句式。不理解,先記住。

七: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形容宇宙的浩瀚無邊無際,我們衆生所處的娑婆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宇宙,多麼偉大啊!無法想像的偉大。

八:如來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五連問五連答;還有對聲聞乘四果位的四連問四連答,層層遞進分析,層層解惑答疑。難道不可以借鑑爲教學經典嗎?

九:記住佛陀的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還有最著名的偈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真可謂,言簡意賅,精妙絕倫!

十:我們凡夫總是以自我爲中心,處處住相,事事執著。《金剛經》中的無相、無我、無所得的義理,開示我們放下執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不但要放下我執,而且要放下法執。

我把自己的讀經體會與朋友們分享。總之,一分恭敬一分收穫,朋友們努力精進吧!

《金剛經》讀後感6

《金剛經》是一部無論你是否有佛教信仰都應該聽過佛教經典,但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是因爲奶奶信佛,感覺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對於奶奶的盲目崇拜,時常誠心的誦唸卻並不瞭解其中的經義,當時並未曾上心,可以說是完全不信,心裏只有兩個字"迷信"。然而成長中發現家裏愛好國學的長輩也對該部經文很是推崇,甚至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來參閱並逐句解讀,但是年少的我並沒有念想和心境去學習國學,更何況是這樣艱深難懂的經文,同樣覺得這是有一定宗教迷信的。直至讀大學時期,因爲專業的一些因素接觸越來越多的國學,才瞭解"儒"、"釋"、"道"並沒有觀念中一直存在的迂腐、迷信,反而越來越感受到其中的韻味與魅力,一種文化的精華,一個民族的智慧,儘管三家的觀點並不盡相同,但卻有很多想通之處。想到這裏,我感覺我放下了執着,放下了對中國古典文學一直以來被灌輸的是糟粕的執着,心境闊然而開朗。

因爲對佛學不是很瞭解,缺乏閱讀原文的能力,因此選擇了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師的《金剛經說什麼》,從中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放下執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該過多地停住在某一件事或某一個人上,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在明天,能把握的只有當下。這也讓我瞭解到放下執念其實也有兩個境界:其一是在沒有悟道的前提下,對於事情過於執着,事情已經過去了,成爲過去式的時候,我們還經常在糾結爲什麼會這樣,但是其實我們是沒有辦法坐上時光機回到過去,再去改變這件事的結局,我們應該活在當下,總結這件事情發展成這樣的原因,做有針對的調整,防止同類情況再次發生。這樣纔會在生活中變得更加坦然,才能真的做到失敗是成功之母。

其二是在悟道的前提下,對於當下的所悟所得,並不能針對於所有的事情,如果強行將頓悟的道理硬套在所有的事情中使用,那麼這樣的執着的道最終也只能變成歪理。"一花一世界",不同的時空就會有不同的適用的自然規律,立足點的不同看問題的思維角度也就產生了變化。就像"謙虛"這是一個很好的美德,但是過度的謙虛或責任面前的謙虛,就會把這樣美德變成了矯情和顯得不夠擔當。

這裏的放下執着並不是消極的,不糾結事情的結果並不是說一開始就不確定目標,沒有規劃,然後隨心所欲,達到或達不到期望的結果都無所謂。其實恰恰相反,不執着更重要的是強調把握過程,對於一件正確的事情,在整個過程中努力了,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去完成,如果最終沒有達成期望,那麼因爲已經盡力了,沒有遺憾和後悔,就不需要再糾結,但可以有總結,從中更好的成長!

《金剛經》讀後感7

要在閱習經典時,日漸規範自己的言行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吃東西前要洗手的意義一樣!經文中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併爲他人演說,其福德不可思量。讀誦可以,但受持二字最難。道理雖明白了,但要轉化爲思想和行爲那就更需要勇氣和恆心(善護念)這本書有張三,李四,王五,趙六等不同人感興趣的話題。一來因爲是讀後感,二來是理解和表達能力的侷限,所以就不全面展開。

(一)從生命的形態開始來入手,我們無法想像死後會是什麼樣,所以只能依託各種宗教來解釋這個問題,現代哲學,現代科學還沒有能力來解決和解釋。所以不管你想不想這個問題,它都在那裏。很多人說好好的,想這玩意幹嘛?那只是暫時逃避,終究那一天還是會來到,正如經文所說:人一生如露亦如電。我們死後成爲鬼的可能很大,但鬼非鬼,是名義上的鬼!(經文裏說:A非A,是名A),鬼它是永恆的嗎?會怎麼轉變?原文形容衆生:若胎生,若卵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作爲讀後感,也不展開,有興趣的可以翻閱,百度。

(二)各個宗教的見解,一定都各有獨到之處,但不管信解的過程是如何產生的,個人認爲辨析最爲重要,否則與“迷信”無差別。記得前年在拉薩的色拉寺看到羣僧辯經,這也是佛教爲歷朝文人所信奉,流傳至今的原因。同樣西方很多近代科學家就有因辨析懷疑神權,而遭迫害和犧牲,比如伽利略,布魯若,哥白尼等。所以敢於懷疑和被懷疑,這纔是真正的經典,中國的禪宗便是如此。

(三)我們看問題都是以人(也就是我)的立場開始的:認爲這樣,那樣,比如認爲蛇可怕,熊貓可愛,可熊貓和蛇自己可怕可愛嗎?相反它們覺得人很可怕!同樣,人認爲有外星人,認爲有鬼魂,認爲有神仙,認爲生命是空的,實的,等等。都是以人和我的觀點來看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個就住了一個我相,我見的觀念,所以得出的結論未必是正確,顯然沒有跳出來看問題,相對宇宙來說,人類的知解,好比井底之蛙。在天地的眼裏,人和祭祀用的芻狗(稻草扎的狗)沒什麼分別,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釋迦摩尼佛就讓大家從放下我見,放下自我開始,如果沒有了我就沒有了很多痛苦煩惱,知解也就慢慢走向正確!但大多數人害怕失去自我,我也是!

(四)一個想法,用文字很難表達,即使說出來,也只能表達10%,別人理解你的意思時又打折扣,所以我們用語言表達時還要用眼神和動作。所以誤會也從言語開始,有時候發現說出的話,並不是自己的意思,但話卻已經說出口。釋迦摩尼佛的表述精簡到位,但他最後說他無法可說,因爲實在沒有辦法用文字語言來窮真相。爲什麼這麼說?比如宇宙的速度,維度,我們根本無法用大腦來想像。霍金那樣的科學家也只是探取了宇宙海洋的一粒沙子而已,最近說關於之前黑洞的觀點有錯誤。所以我們人類的眼睛虹膜只能看到三維空間的事物,佛說宇宙至少有十個維度,對於四維我們人類已無法識別,何況更高維度。所以我們說在找外星人,但外星人可能在研究“人類細菌”,就像細菌感覺不到人類一樣。

(五)《金剛經》原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從不住心開始,有些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忘記它。第2天就讓它空掉,煩惱也就沒了。我們昨天心裏恨一個人,但到今天就該忘記了,或時間長的,2年3年也該忘記了,原來存儲恨的地方,現在空了,煩惱就沒有了。一笑抿恩仇,像閃電一樣的肉體生命,多大的事情。

(六)A非A是名A,所以佛非佛,是名佛。空也非空,是名空,因爲有了我們這個真實的存在,纔會體現有虛空。所以我目前不認爲什麼都是空的,不然還上班幹嘛,在家等死算了,反正是空的。釋迦摩尼在世時,和普通人一樣,吃好飯坐在那講法。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所以《金剛經》並沒有說什麼都是空的。相反是因爲有,才相對出來這麼一個空。易經的陰和陽也是這樣一個道理。比如當我們失去我們這個曾經擁有的肉體時,我們的靈魂回過頭來看着自己的身體時,才體會出來相對的一個空。

(七)《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入邪道,不能見如來。看過林語堂寫的一本散文《人生不過如此》,他是這樣形容他那個時代(100年前),國人對於佛教有種既相信又懷疑的心態。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燒香拜佛猶如交易的很多,直接的,含蓄的,具體就不展開了。所以我們可能見到佛的形象嗎?可能因爲懇求佛祖保佑而得到什麼?我目前認爲只有通過研習,辨析經典,從而使自己內心得到昇華,從而理解真相,完善自己的言行。

(八)有人如果做到了沒有了我見,沒有了偏見後。這個時候你去做好事,去佈施。就開始走向佛所說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佈施的道路上去了。那確實是一種境界,普通人只能想像,所以知道了,並不一定做得到,這當中有段過程叫:修行!

(八)去潛心閱讀學習一部宗教經典,如果你說自己是光從哲學,人文,宇宙觀,生命科學,文學的角度爲出發點的話,那可能有點蒼白。也許你自己也不知道,其中可能包含了某種名的宗教情結在裏面。每個人都有一種情結,各式各樣的,但唯獨宗教情結是最爲神祕和莫解的,不論你信仰或正在信仰某個宗教中。

(九)道家的想法是:爬山不一定非要到高峯,半山腰的風景同樣獨道!所以我選擇發發微信,非常希望遇到有同樣見解或不同意見的朋友來探討。我還是和以前一樣的想法,暫時可以把學些當成哲學,生命科學,宗教,宇宙觀等任何一種形式來看待!

《金剛經》讀後感8

慧能大師與佛結緣是出於一次偶然的機會,慧能本來是一個不識字的砍柴樵夫。在一次給人送柴回家的路上,聽人讀誦《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意中觸動了機緣,從此慧能與佛結下了不解之緣。

《金剛經》中的禪學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講“空”的哲理。提出了“無相佈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無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虛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認識到自心的本來面貌。

無我就是打破我執,認識到“我”的空性,我本無我,四大假合。

無住就是於法無所住,無論善惡,一切事情都是過眼雲煙,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執著於色,身,香,味,觸,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塵所矇蔽。金剛般若就是無所執,無所得的妙智慧。

《金剛經》不但破除了文字和言教,“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所謂佛法,決不是能夠用語言說出來的法,也並沒有一個什麼法是最上乘的法,因此,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金剛經》用“筏喻”來破除對法的執著;人渡河必須要靠舟筏,但渡到對岸以後,如果還捨不得扔下舟筏,那就是執著於法。

禪宗以修心爲主,而《金剛經》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問題都圍繞“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展開,而且《金剛經》認爲,衆生自心本來是清淨的,《金剛經》破除了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無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無住生心,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隨緣自在,就可以掃除一切虛妄。達到觸處皆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