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說讀後感

引導語:汪曾祺以散文筆調寫小說,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於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下文是有關他的經典小說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汪曾祺小說讀後感

  

汪曾祺小說讀後感篇1:汪曾祺小說《受戒》讀後感

汪曾祺的《受戒》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小說。

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受戒》一篇和沈從文的《邊城》,都是飽含詩情的小說,歌頌了人性之美。秋水般的文字,纖塵不然的意境,汪曾祺的《受戒》一篇與沈從文一脈相承。都是讓人感動的名篇。

小說描寫的內容包括和尚們的宗教生活和民間的世俗生活兩部分。和尚們的宗教生活是充滿着人間煙火氣或者說世俗性的。聰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從小就確定要出家的。他的家鄉出和尚。當和尚對當地人來說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因爲當和尚有很多好處,可以吃現成飯,可以攢錢,將來還可以還俗娶親。不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廟裏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滿了塵世的氣氛。荸薺庵的小和尚過着很清閒的日子,連早課、晚課也不做,只是敲幾聲磐,然後挑水、餵豬。在爲數不多的幾個和尚中,大概只有一個老和尚最守規矩,他是吃齋的,但過年時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當家的”,掌管寺廟裏裏外外的俗務。二師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倆在廟裏過起了逍遙自在的小日子。三師父精明能幹,風流倜儻,能玩牌,會“飛鐃”,還長於唱山歌小調。這個廟裏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有人提起。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他們也舉行宗教儀式,可那歡快的場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時,“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個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

在對和尚們的生活習俗作了充分的鋪敘後,作品又以小英子家爲中心,展開了明麗的田園牧歌式的水鄉世俗生活畫卷。這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社會,人與環境自然和諧。小英子一家4口人,儘管性格不同,但都稟承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格。小英子熱情潑辣,心靈手巧,熱愛勞動。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明海會畫花,小英子就把它們繡出來。他們共同勞動,一起薅草,車水,“扌歪”荸薺隨着歲月流逝,春去秋來,他們的心田裏漸漸長出了愛情的苗子。《受戒》這個題目是帶有反諷性的,“受戒”本來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門戒律的儀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時,兩個小主人公的愛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與小英子划船回家時,兩人表白愛情,把船划進了蘆葦蕩。小說結尾處以寫景暗示了性的成熟。

作品中兩個部分的內容是相通的,具體的聯結就是明海的行動;不僅如此,兩個部分還互相印證,流貫着共通的精神--中國人的求生意志。《受戒》有着一種內在的歡樂,浸潤着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現世主義精神,令人想起《詩經》和古代樂府中那些歡快的民歌。這是一首人生的`讚歌,讚頌了純樸健康的人性之美。

汪曾祺小說讀後感篇2:

平凡的人物,從中又折射出不平凡。作者以樸實清新的筆觸寫那些平凡實在的人,寫他們的生活,寫他們的生,寫他們的死,寫他們的所想,寫他們的所做,寫他們的歡樂,寫他們的悲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作者都寫,天大的事兒,芝麻綠豆的小事兒。詹大胖子,連老大,八千歲,高閻王,王四海,陳四,陳小手……嫁娶,生孩子,賣椒鹽餅子西洋糕,賣米,唱戲,求雨,買獎券,賣藝……作者寫了許多“小人物”,寫了許多彷彿並“不值一提”、“微乎其微”的“小事兒”,但從中卻透露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人世的悲歡離合。作者正是以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去闡釋生活,闡釋人生。到底什麼是真正的生活?這就是。什麼是真正的人生?這就是。

第一次讀汪曾祺的小說,我就被吸引住了,深深地。我只感覺他的小說中充滿了無窮的生活的樂趣。我爲小說中的人物而哭而笑,而喜而悲。平凡的百姓永遠是生活的主題,平凡的百姓永遠是歷史的主題。

我很欣賞作者在《小說三篇》之一《賣蚯蚓的人》中所說的幾句話:“我對所有的人都有興趣,包括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和這個漢俑一樣的賣蚯蚓的人”“我要了解他們吃什麼和想什麼”“我是個寫小說的人,對於人,我只想了解、欣賞,並對他們進行描繪,我不想對任何人作出論斷”“我對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審美意義”。正如此說,作者在他的每篇小說中幾乎不作議論,只是很自然地展示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的原型,讓讀者去感受那種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美。

生活中處處都有美,我想這正是源於它的瑣細,它的親暱,它的真實。

汪曾祺小說讀後感篇3:汪曾祺《人間草木》讀後感

去圖書大廈是奔着木心的《哥倫比亞的倒影》去的。可惜沒找到,卻意外發現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間草木》,這讓我更加驚喜。一直特別喜歡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網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飯花集》,我有,牛吧,買的時候1.4元。大學的畢業論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風格,不買書分析什麼呢?

他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沒什麼,連起來就有味道。“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喜歡的地方就在此:簡單、流暢,不嬌柔,一氣呵成。

汪曾祺作爲當代著名短篇小說家、劇作家已是公認的事實,特別是他執筆的《沙家浜》家喻戶曉。而我從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當做散文家,讀的第一篇文章是“大淖紀事”,說不出的散淡、精緻,就連青石板的苔蘚都滑爽地讓人想念。

《人間草木》從大量散文中精選而成,最早的寫於40年代,大部分寫於後半生,風格依然樸實,技巧臻於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讀到。分別寫了花草景緻、各地風物、故鄉美食、遊記採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寫景是汪曾祺的長項,不枯燥、不艱澀,伴隨着時代的印跡,老宅的每個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雖然過去了半個世紀,其聲音、顏色、氣味都已歸於平靜,但我們仍從字裏行間看到從手心裏滑過的歲月,想得起來都是溫暖,懷舊的調子不可阻擋的在陷逸的老房子裏漫延。汪曾祺寫景懷舊的文章節奏緩慢,情景交融,敘事方法有點像舊小說。由於他熟讀古文,文中比喻、懷舊、信手拈來,時不時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風格如《夢溪筆談》、《容齋隨筆》。

寫人的文章卻情緒活躍、調子輕快,是一種極簡的水墨摹寫人物傳統模式。一個個至親人物出場,鏈接了他背詩、臨貼、品茶、作畫、寫文的成長足跡,並理解其淳厚文學功底的源泉。

最喜歡他寫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節。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讀者的愛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細細介紹味道和製作過程,然後將成品認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斕還有立體感。

汪曾祺曾自謙地說寫不了像伏爾泰、叔本華那樣閃爍智慧的論著,也寫不了蒙田那樣淵博的長篇散文。他也不寫抒情散文,覺得這個歲數感情過於洋溢,有點像老年人寫情書,“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長,“歪打正着”適應這個“快餐年代”的閱讀習慣。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讀着不累,尤其適合春日午後散淡的陽光灑在身上,多數時候讀着讀着睡着了,在夢中體驗“字字磯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好的文章是託着讀者一路讀下來“喲,完了,後來呢?”意猶未盡是也,這本散文集就有這效果。

汪曾祺的小說有哪些?

汪曾祺(1920~1997):現、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深受教寫作課的沈從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1943年大學畢業後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46年起在《文學雜誌》、《文藝復興》和《文藝春秋》上發表《戴車匠》、《復仇》、《綠貓》、《雞鴨名家》等短篇小說,引起文壇注目。1950年後在北京文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後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曾任北京劇協理事、中國作協理事、中國作協顧問等。

出版作品集30多部,著有小說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溫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作品自選集》等。另有一些京劇劇本。《汪曾祺文集》(5卷)於1993年出版,《汪曾祺全集》(8卷)於1998年出版。短篇《受戒》和《大淖記事》是他的獲獎小說。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

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說,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於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