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慶祝端午節的記事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慶祝端午節的記事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慶祝端午節的記事作文

六年級慶祝端午節的記事作文1

端午節,隨着初夏的和風款款而來,家家戶戶的人們都忙碌了起來。

糯米是昨天晚上泡的,糉葉是今天早上洗的,我對糉子的盼望,是幾月前就開始的。

食材似乎準備的很慢,但也不過兩個小時就準備好了,爲了區分各種口味的糉子,奶奶用她那靈巧的手把糉子包成各種圖形,鹹口的是三角形的,甜的是枕頭型的,甚是別緻。到了傍晚,天邊的雲霞悄悄的離場了,糉子也隨之包好了。

它們一個個迫不及待得滾進了大鍋中,咕咕嚕嚕地泡起了溫泉澡。

竈裏的木柴噼啪作響,鍋中的水咕咕沸騰,不停地嘆氣,淡淡的糉葉清香,慢慢地侵佔我的鼻腔,勾起了我那嘴饞貪吃的“魂”,肚子不知爲何也瞬間感到了飢餓。必是在鍋中的糉子在召喚着我,這使我恨不得把時間爺爺的時鐘,向後撥轉十幾個小時!我幾次戰勝不了好奇心,想用手去掀開鍋蓋,可沒等手碰到鍋蓋,鍋邊的“守衛”,就立馬制止了我的行動。“還沒熟呢,把蓋掀了會讓蒸汽流失,導致煮的時間還要更長一些,還有可能夾生呢!”奶奶的“威脅”讓我再也不敢靠近鍋蓋半步,生怕吃不成。奶奶告訴我,煮生的糉子需要的.時間會比較長,要把糯米蒸的軟糯香甜,把裏面的餡兒蒸熟也得花費大量時間。彷彿過了幾個小時,大鍋中散發出陣陣香氣,糉葉的清香?糯米的油香?蜜棗的甜香?我只聞到滿屋子的香味,充溢着我,我實在忍不住了,託着肚子一副要哭的樣子,“奶奶,我餓了,什麼時候能吃啊?應該熟了吧,我聞到了,就是熟了!可奶奶卻摸摸我的急紅的臉,“馬上好啦,再煮30分鐘就好了,很快的!”

30分鐘!快了快了!我緊緊盯着牆上的時鐘,圓圓的鐘盤,好像有一個個糉子在圍着它不停地轉呢。“好啦!好吃咯!”彷彿一道聖喻從天而降——“燙!小心點!”,我哪顧得上,剝開墨綠的箬葉,油白的米團裏鑲嵌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儼然一件珍奇的藝術品。忍不住嘗一口,軟糯香甜的味道直擊心腦,幸福不過此刻啊!不一會兒,我就倚在桌旁,肚子已然是一面小鼓了。

那一粒粒糯米,一個個甜棗,就是一顆顆跳動的心,隨着初夏的和風,吹拂大地。

六年級慶祝端午節的記事作文2

每一年陰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每每這一天,我們家就繁華起來了。

端午那一天,奶奶一直很早的取出自身採來的糉子葉(便是葦葉),把它煮一遍,隨後放到冷水使得它變冷預留。我奇怪地問:“奶奶,爲什麼要先煮一遍呢?”奶奶說:“不煮得話它太脆,非常容易斷,無法包的。”哦,原先也有那樣的大學問呀!然後奶奶便會把早已泡好的檽米和煮好的豆餡都提前準備回來,那樣就逐漸包了,我激動的對奶奶說:“奶奶,我也要包。”奶奶望着我摩拳擦掌的模樣笑着說:“行吧,最先我們要先把豆餡攥好。”因此大家先把豆餡搞成一個個豆餡團。下面大家就逐漸包了,在奶奶的具體指導下,我先從水中取出幾塊糉子葉,疊起來在一起,然後把他們疊成布氏漏斗形,可是底端不可以有洞,奶奶跟我說:“你剛開始學,就不必放豆餡了,立即放米就可以了,先試一下包一個“瞎”糉子。”我一聽現在很多在加工廠有過經驗的客戶,想必都知道有關原料的就笑了,嘿嘿,原先沒有餡的糉子叫“瞎”糉子呀!笑歸笑我還是照奶奶說的去幹了,我往布氏漏斗形的糉子葉裏裝滿檽米,再把糉子葉剩餘的部分沿着口一壓,把米封在裏面,我正提前準備開展最後一步,把它繫住,但是,這時候,它確像一個頑皮的小朋友伸開了嘴,把米嘔吐出去,也沒有捨棄,在奶奶的具體指導下又從頭開始,坦白說,這一確實不太好學,在奶奶基本上包完全部的糉子的情況下,我終於也包好啦自己的糉子,換句話說我終於學會了包糉子了,我興高采烈跳了起來,奶奶望着我包的的糉子興高采烈說:“沒得說,琦琦確實學會了呀,模樣儘管不好看點,可是早已不漏米了,再好好地訓練訓練,20xx年奶奶可就會有助手了”。聽了奶奶得話,我高興極了,我一定會好好地訓練的,20xx年我一定能幫奶奶一起包糉子。

奶奶樂滋滋地把糉子放到髙壓鍋中,過去了40分鐘,色香味俱全的糉子就起鍋了,我吃着甘甜的糉子,很高興,感覺尤其美味,由於這終究就是我的勞動所得!

這就是我們家的端午,熱烈歡迎你們下一次端午來我們家,吃我給大家包的糉子哦!

六年級慶祝端午節的記事作文3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今天,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端午,又稱爲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等。但是,要說大家最熟悉的,還是端午節這個名字呢!有的人甚至聽都沒聽說過這些別稱。

要說能代表端午節的,當然無過於吃糉子了。端午節這天,大家有的自己做,有的上街買,在端午節,幾乎沒人不吃糉子。當然了,作爲吃貨,我怎能不吃呢?每到端午節,我們家還舉行吃糉子比賽!買上兩袋糉子,下令開吃,我們就一起狼吞虎嚥,但是最後獲勝的往往不是我。

我還聽過一個關於糉子來歷的故事:在古代,有一個人叫屈原,他向皇帝提了利國利民的建議,但是那昏庸的皇帝並沒有採納,他很憤,就投河自盡了。人們爲了紀念他,做了一個透明棺材,放進了水池裏。爲了能給屈原貢一些貢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竹筒糉子一一扔進水池裏。過了幾天,人們才發現水池裏有魚,那些糉子都被魚吃掉了。人們很生氣。這時,有一個人叫道:“大傢伙,魚最怕菱角,可以用乾淨的草葉去包糯米,做成菱角的!”以後,人們將包好的糉子扔進水池,魚一看到糯米糉子,以爲是菱角,就不敢吃了。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它叫成“糉子”了。

再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人們因爲捨不得屈原死去,就都乘着小船,來打撈屈原。他們爭先恐後,但是當追到洞庭湖時,卻不見了蹤影。此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舉行划龍舟慶祝。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這個風俗,吳國、越國等等都最先採納。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也曾經主持過友誼賽呢!一直到現在,臺灣也仍舊在保持着每年五月初五賽龍舟的端午節習俗。

此外,端午節還有掛艾葉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門前都會有許多艾葉放在門口,有些心靈手巧的人,還會做荷包哩!將一塊布剪出各種各樣的形狀,在裏面塞滿艾葉,小朋友們最喜歡佩戴了!據說,佩戴荷包還可以僻邪驅瘴呢!。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裏,還有驅魔祛鬼的神奇效果呢!

端午節的習俗可真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