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作文【熱】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習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熱】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

今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相傳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之前,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吃糉子。

勤勞的奶奶媽媽們在家裏把糉葉洗淨,糯米浸泡過後,再放上鹽和醬油進行攪拌,豬肉切成一條條的放在醬油裏浸個一天,等入味了,就開始了包糉子。糯米被她們的巧手包裹在了碧綠的糉葉裏,然後用細細的裹緊。這時,我們小孩子早把大鍋裏的水燒開了,大人們把糉子放下去,用大火煮。等到那大鍋裏的水變得油綠油綠的咕嘟咕嘟地直冒泡,伴隨着糉子誘人的清香撲入鼻中,糉子就煮熟了。

如果有小孩子的人家,大人們會採來艾葉和一些說不上名稱的植物,放進鍋裏煎成湯給孩子泡澡,聽說這樣能給小孩子排毒,還不怕被蚊蟲叮咬。我小的時候就洗過這樣的澡。洗完了澡,大人們給小孩子的手腕上綁上五色線,這五色線是寓意保平安的。小的時候我覺得挺好看的,綁上去之後就不捨得解開。現在漸漸長大了,怕被同伴們笑話,也就不肯綁了。

包糉子,吃糉子,洗艾葉澡,這就是我們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傳說端午節的由來是爲了紀念楚國的忠臣屈原,當時秦國攻打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人拿出準備的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葉子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奶奶。每年端午節前奶奶就開始忙活開了,早早地着手準備好了糉葉。奶奶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再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碩大的菱角。包好以後,再放在鍋裏煮上一會兒,滿屋子都瀰漫着糉葉的清香。輕輕剝開糉葉,咬上一口,粘粘的,整個人渾身都沉浸在香味中。我多麼盼望着端午節快快到來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

端午賽龍舟可以說是端午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活動之一,又被稱爲“龍舟競渡”、“龍船賽會”、“划龍舟”、“劃龍船”等。在南方水鄉地帶,由於河湖衆多,這一習俗是興盛異常。關於划龍舟的來歷,民間普遍認爲也與屈原有關。

傳說屈原投江後,當地老百姓便順江打撈,但一直到洞庭湖也沒有找到他的屍身。他們便想渡過洞庭湖去找,可八百里洞庭天水茫茫無法渡過。此時恰巧下起了瓢潑大雨,湖上的漁民紛紛搖槳歸來,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漁民們聽說百姓是爲了打撈國家的賢臣而來,便爭先恐後地相幫,於是形成了後世五月五日賽龍船的習俗。對此,《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五日競渡,俗爲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到唐代,人們則說競渡是爲屈原招魂,並在今湖南湘陰汨羅江北岸的玉筍山上修建了招屈亭,據說這就是當年賽龍船的終點。其實龍船在西周穆王時期就有了,湖南長沙出土的一幅戰國時期楚墓的帛畫上面就有男子站在龍船之上的圖畫。而賽龍船這種競技活動,據《紀纂淵海》的記載,起源於越王勾踐時代,《物原》則考據在吳王夫差挖成運河時就有了競渡之俗。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

我國是一個文化底蘊豐富的國家,其中也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端午節吧!

爲什麼端午節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呢?那是因爲我國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而死,人們爲了紀念他,就將這天定爲“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有很多民間習俗:大家團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吃糉子。可口的糉子香飄滿屋。

另外,家裏的小孩身上都要掛“五糖葫蘆”。我問媽媽:“爲什麼小孩都掛着‘五糖葫蘆’呢?”媽媽說:“爲了祈求孩子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雖然這些只是習俗,但卻是我們家鄉的一種文化。”還有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要插艾草。我又問媽媽原因,媽媽回答說:“因爲插上艾草蚊蟲就會遠離我們,讓家人都健健康康。”

此外,還有在小孩的脖子、胳膊、腿上接五色線,既美麗又富有節日氣氛,這一天也會舉行賽龍舟比賽,可熱鬧了。

端午節雖然只是衆多節日中的一個,卻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也讓我們增長了知識。願端午節的傳統文化能夠繼續傳承。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

要說起家鄉的風俗,我必然會仔細回想,因爺爺奶奶早逝,我便節假日去的都是外婆家。我是個“不合格"的家鄉人,爲何故說,因爲我對風俗這是一竅不通啊,這可不是謙虛。

記得我年幼時,5月5日端午節,外婆在三更半夜雞鳴時便起牀了,因雞鳴很響亮,我便被吵醒了,睡眼朦朧的我,清清楚楚地記得外婆並不拉燈,緣由是因燈太亮,擔心吵醒我罷了,現在回想起來滿滿都是對我的愛呀,外婆輕悄悄的起牀,輕悄悄的穿衣,麻利極了,接着便看看我,這時,我閉着眼睛只睜一條縫繼續看她做事。

外婆出去了不久便回來了,一種沁人心脾的奇特的香味,不用多說,香味便是艾草那獨特的香味,外婆用艾草掃了房屋便一根根的插在牆縫中。用來淨化空氣,驅蚊蟲,其風俗,有句俗詩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就是艾草。

記得還有個方法,就是用藥草洗漱。外婆粗識草藥,外婆上了山,她對山瞭如指掌,一會兒採好了草藥,大約10種,把它們洗乾淨和水煮,當水漸漸從清水轉變成了好看的琥珀色就大功告成了。

對了,還有一大主角就是吃糉子,糉子一開始就是紀念屈原的,因爲屈原他杞人憂天。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好人。後來屈原想不開就投江自盡,百姓擔心他被魚兒吃掉,於是包了許多糉子,不讓魚兒吃掉他。

端午節過了,我回到了家,這次端午節過得還挺開心的呢。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

每到端午當日,家家戶戶的主婦將買回的箬葉(菰葉或蘆葉)、糯米等物,浸泡水盆中。蘇州人端午節非但要自己吃糉子,還要用它來祭祀祖先。端午糉品種繁多,按它的形狀來分,像秤錘的叫秤錘糉,像枕頭的叫枕頭糉,三角形的叫三角糉,老蘇州則把它叫“小腳糉”。箬葉裏除糯米以外,人們還常在裏面加入其他物品,如肉、豆等等。於是就有了鮮肉糉、火腿糉,赤豆糉、綠豆糉、豆瓣糉、棗子糉、豆沙糉等等。只用糉米包裹而不放餡心的糉子,叫做“白水糉”。過去多用艾草灰汁來煮糉子,稱作“灰湯糉”。

端午節蘇州一家子人的習俗。一大清早,蘇州人將艾草束成人形懸掛在大門邊框上或廳堂門前,主婦用菖蒲浸水洗臉洗頭髮,並給起牀的孩子頭上戴上虎頭帽,貼身穿虎頭肚兜,外穿五毒衣,腳上穿虎頭鞋。主婦除了包糉子,還要上街買回魚、鮮肉、茭白等時令蔬菜,中午要燒一桌端午飯菜。

老蘇州端午節第一件事是在廳堂中掛一幅鍾馗像,併到藥店買回雄黃和在黃酒中,配製成雄黃酒。中午開飯前,老蘇州將小孩叫來,先用手醮着雄黃酒在小孩額頭上寫一“王”字,再將部分雄黃酒灑在庭院四周。還有的人家煮燃蒼朮、白芷等中草藥,煙燻室內,並用艾草、菖蒲燒湯沐浴。還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爲門戶飾,以止惡氣”。最後,一家人圍坐一起,共享清涼解毒的端午飯菜,共飲雄黃酒,共祝端午節健康快樂。午飯後,主婦將香包給孩子帶在身上,有的在自己手臂上纏上五色絲線,叫做“長壽線”或“長命縷”。全家人一起到書場聽上一回書,說的是《白娘子》一折,講的是白素貞端午節誤食雄黃酒驚現蛇形的故事,聽說書先生將蘇州端午節的風俗娓娓道。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

端午節那天中午,我們剛吃完糉子,爸爸就領着我去澄海看賽龍舟。走在往澄海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一個問題----端午節是有哪些傳統習俗?

爸爸笑眯眯地告訴我:"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很爲國家着想,苦勸楚王要治理好國家和與鄰國相好,但楚王不聽,他十分憂憤投江自盡。楚國老百姓爲了紀念這位清正的大夫,於是用竹葉將糯米包成糉子投入江中,希望魚羣吃米而不吃屈原的屍身。漸漸地,吃糉子就演變成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聽完爸爸的一席話,我茅塞頓開。

不一會兒,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只見通往江岸的條條道路,人們潮水般地涌向江邊。這時,時針指向二點正,"蹦"一聲槍響,十八條龍船從上游魚貫而下。頓時,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譜成一曲雄壯的交響樂。"加油,加油……"競賽到了緊要關頭,人羣中爆發出一陣陣:"黃隊加油,黃隊加油……"的吶喊聲。原來是黃隊有點落後了,它的啦啦隊在爲它鼓氣。黃隊的鼓點更緊了,哨聲更急了,黃船迎着浪花拼命地向前衝。最後,黃船得了冠軍。

船隊的團結奮鬥精神鼓舞了廣大觀衆,岸邊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哇,賽龍舟真刺激,這又是端午節的另一個傳統習俗。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開心又有收穫。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

這天,我和媽媽到街上去買菜,我聞到一股糉子香.回到家,我突然想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又有哪些風俗?我便想去問媽媽,而媽媽卻說:“你自己去查書就知道了.“我心裏暗想:求人不如求自己,說幹就幹.

我找到了百科全書,翻開它,它說:“端午節這天,人們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日子.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這時,媽媽叫我吃糉子.我看見香噴噴的糉子,情不自禁的唱着關於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一聽到這首童謠,大家眼前肯定會浮現出一個畫面,這就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重午節、端陽節、午日節、艾節、浴蘭節。每當到了這一天,許多習俗都跟“五”這個數字有關:在大街上,小朋友們的脖子上肯定會戴着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系的“長命縷”;有些小朋友的頭上,可能還畫着用雄黃寫的“王”字,像小老虎一樣,可神氣了;各家都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糉、雄黃酒。

當然,孩子們念念不忘的是吃糉子和賽龍舟。相傳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不讓世間的污穢來沾辱他純潔的品格;所以他吟完“懷沙”後,便跳入奔流的江水中。人們把糉子扔進河中是爲了把魚、蝦的肚子填飽,不去吃屈原的屍體,而賽龍舟則是去尋找跳入江中的屈原。“一二——一二”的聲音不斷傳來,是那麼短促、有力、充滿生機。一條條神氣活現的龍舟在江中游着,它們一條比一條遊得快,一條比一條遊得穩。

啊,又到了一年糉子飄香的時候……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

端午節的來臨騷擾着我好玩的心。我一大早起來,看賽龍舟。年年龍舟都是我爸爸那條船勝利。不知道今年會怎樣!

我剛到江邊一看,哇!他們都做足準備,老一輩的人們都手持香火,對着長江行了幾拜,然後都把香火插到江邊……一會兒精彩開始了。他們頭上繫着繩子,拿着船槳,只見船頭的那個人拿着鼓吹氣勢耽耽,很是威武。開始了,船員們坐正姿勢,握緊船槳,蓄勢待發,“咚、咚、咚……”隨着鼓點的加速,船隻像離弦的箭一樣,“一二一、一二一、加油、加油……”隨着整齊統一的口號聲,20多條船隻不分上下,像魚兒般穿梭水間。很快,爸爸所在的那條龍舟領先一步,但後面的人也窮追不捨,我大喊着“爸爸加油,爸爸加油……”快到終點了,眼見着後面的船隻奮勇前行,快追上爸爸所在的船隻了。我們所有人都屏息凝視着,“咚咚咚咚……”密集的鼓點似乎在鼓舞着滿船的將士們,“加油、加油、加油”口號聲越來越響,啊!爸爸所在的船隻獲勝了!我大聲歡呼。

隨着比賽的結束,人們又開始了新一輪活動——包糉子。

包糉子比賽開始了,看着桌子上準備好的糉葉、糯米、清水等材料,不少人都摩拳擦掌,年紀輕輕的叔叔阿姨們、年逾古稀的爺爺奶奶們,都不分上下,快速的那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放米、配料,最後包好用線纏上,動作流利沒有一絲猶豫,看得我眼花繚亂。

隨着時間的流逝,比賽接近尾聲了,看着奶奶們盆裏慢慢的糉子,我們不禁升起了佩服之心,老當益壯啊,別看年紀大了,包的糉子那叫一個均勻、漂亮

賽龍舟、吃糉子,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1

端午節到了,學校要爲我們舉行包糉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收穫了快樂,也收穫了成功。

週四學校要舉行包糉子活動。我們一聽,興奮極了。同學們在歡聲笑語中,開始包糉子了。

我們班被分配到了東南角,桌子上有我們包糉子的材料,老師讓我們一組一組地老包糉子,只見一組同學興奮地跑到桌子面前,開始忙碌起來。有的同學在折糉葉、有的在錐形糉葉裏放糯米、有的在系線,不一會的功夫,一個個漂亮的糉子便出現在他們手中,我好羨慕啊!

終於輪到我們租了,我迫不及待的蹦到桌子面前,拿起糉葉,努力的把他折成圓錐形,小心的放一點糯米,在放一兩顆小小的棗,拇指與食指緊緊按住,小心翼翼地封上口,最後,小心地繫上,看着自己的糉子,雖然糉子的表面像一個正方形,完全失去了糉子的棱角,但是我的心也非常激動。

我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鍋裏的糉子形態各異,有圓形的、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雖然都不夠標準,但我們依然喜歡,鍋裏放滿了我們親手包的糉子,在教室裏,煮上了糉子,不一會,糉子的香味瀰漫在教室裏,放學之前,我領到自己包的`糉子,嚐了一口,又甜有黏,自己包的糉子真好吃。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2

今天,是中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而這一天主要紀念一位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

屈平,字原,通常稱爲屈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在戰國時,屈原雖忠於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屈原被流放後,仍然爲國着想,心中十分悲憤。在這期間,他寫下了許多名著,其中代表作有《離騷》《九歌》等,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 “楚辭”這種文體也是他創立的。

而端午節的由來也有許多傳說,而最著名的傳說主人公當然以屈原爲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現在,我聞到了一股糉子的香味。朋友,你今天吃了糉子嗎?快去吃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3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又稱午日節,重五節,是中華民族古老傳統節日之一。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會想到糉子。每到端午節,我們就要吃糉子!每到這個時候,我外婆總會準備好包糉子的材料:糉葉、糯米、白糖。

開始包糉子了,外婆把泡在水中的糉葉給撈出來,再把蜜棗去了核。我學着外婆的樣子將棕葉做成一個漏斗樣,然後加上一些糯米,當我要放蜜棗時發現棕葉裏的糯米少了許多,就感到十分奇怪,後來我仔細觀察發現在漏斗的角處有一個小洞,糯米正從這裏“逃走”呢!於是我重新再包了一遍,儘量地把漏斗的小洞縮小了許多。糯米“跑”不掉了,我十分高興,於是就按外婆教我的方法,成功地包好了一個完整的糉子。

我十分高興,因爲我會包糉子了。在高興時,我看見外婆在盆中已有五個糉子了,我的手立即快了起來。這似乎成了一場比賽,但1:5是不可能追上的,我肯定是輸了。

哇!好吃的糉子出爐了!一陣陣迷人的香味從鍋中傳出來,我不禁對糉子有了強烈的口感,迫不及待地想咬一口。在大口大口地吃糉子時,我認爲這種美味是沒有任何食物可以與其相比的。

端午節就是好!還有划龍舟,掛艾和菖浦等習俗。你期待端午節的到來嗎?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4

中國有着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熱鬧喜慶隆重的春節,祭奠祖先、追思先人的清明節,吃月餅賞月的中秋節,許許多多的節日,讓我們不亦樂乎,端午節便是其中之一。

要問端午節的美食是什麼,那還用說,當然是糉子了!要做糉子,得先找來米、糉葉、繩子,當然也可以加點肉、糖、花生等。我們做糉子的時候,首先把糉葉、米洗乾淨,餡料調好,把糉葉捲成一個封底的漏斗形狀,再把米放進去,有餡料的話就把餡料放到米中間。放滿之後,用糉葉蓋好包起來,用繩子捆住,就大功告成。糉子要放到鍋內蒸。煮好之後,拆開糉子,一股米的糯香,與糉葉的清香相混合,讓你食慾大開,吃下一個,包你再想吃第二個、第三個……

像所有的傳統節日一樣,端午節也是有傳說的。聽老人說,這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卻遭到去職、流放。他在流放中,寫下許多詩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屈原不願看到自己國家被滅亡,所以抱石投江自盡,愛戴他的百姓聽到後紛紛趕到江邊,用糉葉包着米飯投到江中,讓魚龍蝦蟹吃飽。魚龍蝦蟹吃飽之後,就不會去吃屈原的身體了。一代又一代,每年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便流傳下來,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這就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瀰漫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很有特色。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5

我今年有幸去看了一次賽龍舟,因爲爸爸當天正好有空,所以我們全家去看賽龍舟。到達賽龍舟的場地時,岸兩邊早已被圍觀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通了,我看了橋上的一個空擋,便叫家人擠了過去。這個位置居高臨下整個江面一目瞭然。

賽龍舟開始了,每隻龍舟都像一支離弦的箭,一個勁的向前衝,每一隻龍舟下面都都綁着不少糉子,每向前一步,龍舟上都有人用刀子把糉子斬下扔進水裏。每隻龍舟的速度都不分上下:一會兒1號領先,不一會兒8號又追上了。

突然,划船手好像力氣大增,每一隻龍舟的速度更快了。這時,擊鼓手開始鳴鼓了,划船手頓時很有節奏的跟着喊起:“咚!咚!咚咚咚!嗬!嗬!嗬嗬嗬……”天公也好像來助威,開始下起了毛毛細雨。

真是鼓聲!人聲!助威聲!聲聲震耳!雨水!汗水!江水水水相容!龍舟的速度越來越快,彷彿龍羣在江水中急速飛騰。漸漸的,漸漸的。1號,5號,9號構成了領先集團。100米!50米!20米……終點越來越近,只見5號的力量一發不可收拾的爆發了!把後面的兩條龍舟遠遠地甩在後面,然後衝線了!賽龍舟真是一項激烈的比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