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習俗作文【熱】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習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習俗作文【熱】

端午節習俗作文1

也許,端午節對很多紹興人而言,只是單純的包包糉子,陪老人聊聊天,但這一點也體現不出端午節的風俗。唯獨那年的龍舟比賽,讓我真真切切地領略到了端午節的魅力所在!

記得那年端午,雖正值六月初,但酷署便提前來臨了。瓜渚湖畔,豔陽高照,柳枝隨風搖曳,岸邊黑壓壓的一片滿是人羣,連個落腳歇息之地也沒了。

我走在岸邊,只見此刻的人們,一個個都踮起腳跟,伸長脖子,唯恐落看了什麼,頗像一隻只爭食的雛鳥。而我也學着他們,踮起腳來東張西望,可就是什麼也看不到!也罷,擠進人羣的我搶佔了“觀景臺”,這才發現原來湖邊停泊着五艘龍舟,每艘龍舟前都有一個栩栩如生的龍頭,五彩的龍鱗,怒瞪的雙眼,都是那樣的惟妙惟肖。龍舟上的漿手們則穿着統一的服飾——上衣紅豔,帶有龍紋;下褲青藍,好似龍爪。

“加油,加油!”在一聲聲吶喊助威聲中,比賽終於拉開了帷幕。每位漿手都萬衆一心,很有節奏地拉開臂膀,向終點進發,比賽一時間竟難分勝負。

隨着比賽的進行,漿手們的體力消耗十分巨大,臉憋得通紅。可時間不等人,漸漸地比賽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五條龍舟你追我趕,互不相讓。此刻的漿手們顯得十分疲憊,已然沒有原先高漲的士氣,只見他們滿頭大汗,揮汗如雨,顯然他們已是強弩之末。儘管如此,他們爲了比賽的勝利,顧不上擦汗,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奮力直追,卻一點兒也不爲酷熱的天氣而放棄絲毫,最終,堅持到最後的“紅隊”一舉奪魁,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喝彩!

我想,端午節賽龍舟比賽比的不僅是輸贏,拼得不止是精神,更是展現了紹興的民風民俗。因爲這樣,才使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才使得這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被世人所忘卻!

端午節習俗作文2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大致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葉菖蒲,賽龍舟,飲雄黃酒……

端午節又怎能少了糉子呢?每到端午前後,在株洲城鎮上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糉子。鄉下,人們一般都用翠綠的糉葉包糉子,通常是用玉米、紅棗、紅珠豆、花生、包穀、花豆、大豆、臘肉等攙和在用木鹼灰和槐米浸染過的糯米中,用糉葉包裹成三角或小寶塔形,再用棕葉線紮緊,五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清香撲鼻,令人食慾頓生。到端午節這天,株洲城鄉家家戶戶在房屋門口用葛藤沿大門懸掛,將艾葉、菖蒲、桃枝或草棘刺插在大門兩邊,意寓祛病除邪。家裏自配雄黃酒,全家大小輪流嘬飲少許。

香噴噴的糉子熟了,黃澄澄的雄黃酒釀好了,“賽龍舟的船”也準備好了,端午節也就隨着風而來了。彩繪的龍舟,整齊的着裝,如潮的人羣,那熱烈的場面實在令人悠然神往。

我可愛的家鄉,一年四季,節日不斷:春天,春節的腳步姍姍來遲;夏天,一起慶祝黨的生日;秋天,國慶的禮炮絢爛奪目;冬天,過小年的氣氛感染全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歡樂不斷。

端午節習俗作文3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

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糉子葉,甜糉子裏藏着紅紅的糉肉,鹹糉子裏白白的糉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糉子。端午時節,家裏包了一大把糉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糉子作爲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糉子!

端午節習俗作文4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懸菖蒲;糉子香,香囊鼓,龍舟下水擂戰鼓……”一轉眼,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中國傳統節日,這期間我可以品嚐心中的絕世美味——糉子。

“包糉子咯!”外婆拿出浸好的糯米、洗乾淨的糉葉、醃漬過的鮮肉,只見外婆把兩片糉葉折成漏斗狀,放入一小把糯米,再拿了一塊大約八釐米長、三釐米寬的肉放在糯米上,接着再用糯米蓋在鮮肉上,然後用另一片糉葉把前一片糉葉裹上,最後用繩子紮緊,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下一步就開始煮糉子了,外婆先把糉子放在高壓鍋裏,再放一些水淹過糉子,大火煮30分鐘,熱氣騰騰的糉子就出鍋了。一開鍋,一陣糉香撲鼻而來,待剝開後咬一口,肉油而不膩,而且很軟,我一下子就吃完一個,真是太好吃了,一般我都要吃兩個呢!

吃糉子的時候我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楚國大夫,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因爲遭饞去職,他被趕出都城。後來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但是又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因此在農曆五月五日那天,他抱石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死後,老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他們怕水裏的魚蝦會傷害屈原,就把飯糰投入江中。後來人們在飯糰外面包裹了糉葉,就形成了糉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就有了吃糉子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習俗作文5

細心的同學一定不難發現,在市場上會經常見到一種發着陣陣清香的綠色長葉子,與這相配的還有雪白雪白的糯米跟紅紅的大棗,聰明的同學們一定會猜到,這是爲了包糉子呀,因爲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來。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也稱“端陽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等等,其中爲佩香囊跟包糉子最爲盛行。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這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眼見國家處於危難之中,卻無法挽救,他日夜憂愁,最終投汩羅江而亡。楚國民衆知道後十分憂傷,駕船奮力營救,爲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着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糉葉包米飯作成糉子,投到江裏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年年歲歲,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

每逢端午節,小孩子們都要佩戴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當然,除此之外,很多家庭還會在門口插艾葉、飲雄黃酒,有的地方還會舉辦龍舟賽,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習俗作文6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據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如今的端午節也依然保留着很多美好的習俗,例如:吃糉子、掛香囊、賽龍舟……

糉子是在端午節必吃的美食。一到端午節,奶奶就會包糉子給大家吃。我喜歡吃糉子,更喜歡看奶奶包糉子。奶奶把洗淨的糉葉嫺熟地一折,捲成一個圓錐形狀,然後滿滿地填上事先用醬油拌好的糯米,挑肥瘦相間的豬肉塞到糯米中間,按照螺旋的手法,將糉葉一層一層的捲起來,像一個漏斗一樣,把餡料緊緊地裹在糉葉裏。捲到最後的時候,奶奶用左手大拇指把糉葉尾部輕輕壓住,右手用一根棉線把糉葉聚攏紮緊,一圈又一圈,直到糉葉不散開爲止,最後打一個結,糉子就包好啦。我也學着奶奶的樣子包起來。經過幾次嘗試,終於完成一個。雖然糉子樣子不如奶奶的好看,像個三角包,但是自己親手包的,好有成就感啊。隨着糉子的新鮮出爐,滿屋子飄着清香的糉味。我忍不住剝開了一個,醬香的糯米配上入口即化的肥肉,滿嘴留香,真個是好吃。

端午這天,還要掛香囊。香囊一般都用彩色綢緞或棉布包上白芷、甘草、丁香等中草藥粉而成,外觀小巧玲瓏,佩戴在胸前,香氣撲鼻。每年,媽媽都送給我一個她親手做的香囊,祝福我健康平安。

賽龍舟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風俗節目。每到端午節,人們就組織賽起了龍舟。雖然我沒有親臨賽龍舟現場,但我和家人每年都在電視上看賽龍舟的活動。龍舟在湖面一字排開,浩浩蕩蕩,好似一隻只准備戰鬥的軍隊。比賽時,喊聲四起,鼓聲雷動,選手們一個個都奮力前進,場面十分壯觀。

端午節還有很多其他的習俗,從古代延續到現在,在讓我們深深拜服古人智慧的同時,又給我們現在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樂趣。

端午節習俗作文7

一天早晨,我與往常一樣正準備吃早餐,突然發現早餐有點不一樣,我看到了一個正冒着熱氣的胖乎乎的大糉子。原來這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我每年都期盼的端午節。

端午節有一個非常感人的傳說。戰國時期有一位非常聰明的大臣叫屈原,他非常熱愛他的祖國--楚國。因爲受到奸臣的陷害,楚懷王把屈原趕出京都流放到外地。後來楚懷王因不聽屈原忠告,病死在秦國,楚國後來也被秦國所滅。屈原聽後十分悲傷,就抱石沉入到淚羅江自盡。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者,後來人們把每年的五月初五確定爲端午節。每次過端午節,我都會想起一首小兒歌:五月五,是端午,插艾香,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可我覺得最有趣的習俗還是包糉子。去年端午節那天,我跟着奶奶爺爺在紹興老家學會了包糉子。包糉子的材料可真豐富,有五花肉、糉米、紅豆、花生、蜜棗——看得我眼花繚亂。首先我把葉片放入水中洗乾淨,再把糉米放入水中洗乾淨,然後加一點點鹽和醬油攪拌均勻。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兩張葉片疊在一起,折成一個漏斗,先往裏面放一勺米,把它對着左手掌心抖了幾下,再塞進去一小塊肉和蛋黃,然後填滿米。接着左折折,右折折,把它包得嚴嚴實實的,最後用一根細繩子把它捆綁起來,一個穿着綠色外衣的美味糉子就做好了。

每次過端午節,都會讓人們更加懷念和敬仰愛國詩人屈原。我們從小要有一顆愛國之心,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端午節習俗作文8

每當我聞見糉子的清香從廚房裏瀰漫開來的時候,就知道是過端午節了。

當媽媽把盛着糉子的盤子放到飯桌上,我看見一個個三角體的糉子在我面前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姿態,有立着的,有斜躺着的,有趴着的,它們都由青綠色的糉葉包裹着,身體上還纏繞着五顏六色的細線,像生機盎然的美麗精靈降臨人間。剝開糉子外面的綠衣,糉子乳白色的身體全部呈露在我面前,在燈光下它的一顆顆米粒都透着光輝,聖潔極了,我都捨不得吃了。我小心翼翼地掰開糉子,看見了紅色的豆沙從裏面鑽了出來,我用舌尖舔了舔,甜甜的,香香的,細細的,滑滑的,再咬一口,黏黏的糯米粘着我滿嘴都是,我趕緊嚼着,暖暖地嚥下肚裏,這時,我全身上下都洋溢着幸福。

這裏還有關於端午節吃糉子的故事呢!戰國時代,有個叫屈原的人,是楚國大夫。一次,楚國去攻打秦國,被打敗了之後,屈原被貶官到湘南(就是現在湖南的洞庭湖一帶)。後來楚國一直受秦國的欺負,但楚國君王卻一聲不吭一味求和,屈原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臉面去勸楚國的君王了,但又憂慮楚國的老百姓,就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裏以身殉國了,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趕緊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裏哪有屈原的影子呢?於是他們划着小船在江面上祭祀他,將竹筒裏的米飯灑在水裏獻給他。

後來,人們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一天稱爲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把竹筒裏的米飯改爲糉子,把小船改爲龍舟在江面上競賽,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屈原,再後來就逐漸變成全中國的一種風俗了,所以端午節我們要吃糉子。

端午節習俗作文9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傳說端午節的由來是爲了紀念楚國的忠臣屈原,當時秦國攻打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人拿出準備的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葉子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奶奶。每年端午節前奶奶就開始忙活開了,早早地着手準備好了糉葉。奶奶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再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碩大的菱角。包好以後,再放在鍋裏煮上一會兒,滿屋子都瀰漫着糉葉的清香。輕輕剝開糉葉,咬上一口,粘粘的,整個人渾身都沉浸在香味中。我多麼盼望着端午節快快到來呀!

端午節習俗作文10

今年的端午節,第一次作爲法定假日,是一個劃時代的文化大事,是標誌性的文化事件。從民間意志的維繫與傳承,到國家意志的規定和推動,端午節,作爲一個具體的文化符號,折射出傳統文化在大家這個時代的逶迤足跡。大家可以畫影圖形,去追溯歷史,也可以望梅止渴,去神思未來,但如果缺少當下的反思,不能從現實角度對端午節進行人文反思,那麼,一個傳統節日將又會淪爲消費主義行爲,會像中秋節一樣,成爲公關社交的節日,遠離了文化的本質。

屈原先生和端午密不可分,一個現實的知識分子,和一個節日意義,互相勾連比附,這在中國傳統的節日裏,都是非常少見的。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知識分子,詩人屈原先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不願做亡國奴的他,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屈原先生就是端午的精神的根柢。但是,大家對屈原先生的評價和認可,到了怎樣一個文化高度呢?甚至,在今天吃糉子、賽龍舟的時候,大家想起屈原先生了嗎?

那麼大家就會永遠生活在人造的光源下,光線足夠明亮,足夠溫暖,但是沒有成長,沒有愛,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也就沒有理性的明天……

端午節習俗作文11

今天,是中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而這一天主要紀念一位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

屈平,字原,通常稱爲屈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在戰國時,屈原雖忠於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屈原被流放後,仍然爲國着想,心中十分悲憤。在這期間,他寫下了許多名著,其中代表作有《離騷》《九歌》等,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 “楚辭”這種文體也是他創立的。

而端午節的由來也有許多傳說,而最著名的傳說主人公當然以屈原爲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現在,我聞到了一股糉子的香味。朋友,你今天吃了糉子嗎?快去吃吧!

端午節習俗作文12

我是一隻小蝦。一天我在江水裏遊呀遊呀,突然兩條龍舟劃了過來,我心想:“咦,怎麼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有人來划龍舟呢?”剛巧有一條魚遊了過來說:“划龍舟是爲了撈救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我說:“謝謝你!”

我慢慢地游回了家,剛到家,媽媽就說:“我們來玩捉迷藏吧!”我和爸爸躲媽媽找,我和爸爸找到了一個隱蔽的地方,就在這時,我不知道被什麼東西砸中了,我一看是糉子,我問爸爸:“今天怎麼有這麼多糉子到江裏來呢?”爸爸回答道:“爲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這樣的話魚蛟蝦蟹就不再吃屈原的遺體了,對了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首兒歌呢!你想不想聽?”我說:“想聽啊!”爸爸說:“好,那我唱給你聽!”“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我說:“對了媽媽好像來了,我們趕快轉移吧!”爸爸說:“好,我們快走。”

我和爸爸用最快的速度轉移到了別的地方,忽然我喜歡提問的毛病又來了,我又問:“那南方人一般過端午節吃什麼呢?”爸爸說:“看來你的知識還真是少呀!南方人一般過端午節都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他們還喝雄黃酒。”突然,媽媽說:“我找到你們嘍!”我說:“早知道我就不問問題了!”

端午節習俗作文13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喜歡上了過端午節,因爲在這個節日裏,可以吃到豐盛的食物,比如說糉子、鹹蛋、綠豆糕,還能喝上雄黃酒呢!那時候,我只顧着吃啊喝啊,根本沒在意這個節日的來歷。

直到今年端午節來臨之前,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於端午節的作文,我才特地查閱了有關的資料,這才知道這個節日都是爲了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大臣——屈原。他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愛國大臣。主張消滅侵略者,結果遭到小人的讒言,楚懷王也不調查清楚,就把他免職了,還把他流放到了很遠的地方。屈原滿腔的愛國之情得不到賞識,悲憤至極,寫下了《離騷》、《天問》、《九章》等詩,在農曆的五月初五這一天抱石投汩羅江自盡。當時的百姓都非常震驚,紛紛划船打撈,結果一直都沒撈到。人們爲了避免水中的“蛟龍”吃屈原的遺體,便紛紛往水裏扔飯糰,而我們現在端午節裏吃的糉子,正是由飯糰演變而來的。

不僅如此,當時還有人往水裏倒雄黃酒,就是要把“蛟龍”給迷暈不讓它侵害屈原。兩千多年過去了,人們並沒有忘掉他,他的愛國舉動,一直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來在每年的這一天,還在江面上敲鑼打鼓劃龍船爲了驅趕妖魔鬼怪,讓屈原安息,人們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屈原的敬意;而且都在爲自己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而努力奮鬥着。當今年的端午節來臨時,我不僅會吃着美味的糉子,更會懷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以此來激勵我更加努力的學習,長大以後好報效祖國。

端午節習俗作文14

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在杭州人眼中可算是一個大節日。白天,人們划船、賽龍舟,傍晚,家家戶戶趕做起糉子來,還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餚。一到夜晚,人們便團聚一起,吃着糉子,聊着家常,好不熱鬧。是什麼原因讓人們這麼重視端午節呢?那還得從一段傳說講起。

相傳古時候,一位名叫屈原的人看到自己的祖國被欺凌,心如刀絞,肩負使命身處險境,卻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受盡凌辱卻堅守自己的名節,在走投無路之時於是便投河自盡。屈原死後,百姓們痛苦萬分。漁夫們紛紛帶上自己的工具去捕撈屈原的屍身,有些人則往河中扔糯米糰等食物,以防他的屍體被魚吞噬。之後,每當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想到愛國的屈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他。

隨着時間的推移,當年做糯米糰的事情以及吃糉子的習俗被保留了下來。製作糉子看似十分簡單,但每一個步驟卻極其講究。首先得將糉子葉清洗乾淨,並且將它折出一個角,圍成一個圓錐狀的凹槽,絕不能有空襲,再將淘好的浸滿醬汁的米倒入糉葉中,在米過半時放入一塊肉。之後用糯米將糉葉填滿,並用紅繩將糉子包裹嚴實。呈現出一個有四個棱角的小綠塔。最後,將在製作完成的糉子放入水中煮熟,過了一段時間,糉葉的清香便慢慢溢滿房間的每個角落。

除了吃糉子,划龍舟也是精彩的節目之一,人們用划船的方式,來驅趕那些食肉的魚羣,爲此,每當這時候,各地的人們還會舉行划龍舟的比賽呢!划龍舟這個習俗已經深深融入了江南百姓生活中。

端午節不僅是爲了紀念屈原,更是用不同的方式來寄託了對家人朋友的美好祝願以及愛國情懷。端午節就這樣,在人們的歡笑與實踐中,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端午節習俗作文15

這幾天,你在大街上可能聞到一種氣息,那,就是端午節的氣息。今天,我們來深入瞭解這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重五等。

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版本,其中以屈原投江爲最普遍。據說屈原因被楚懷王貶爲庶民,當時秦國又想統治整個中國,可自己又無能爲力,悲痛不已,於是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而死。後人爲紀念屈原,以他投江的日子定爲端午節。也難怪唐代文秀會寫下“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在端午節,我們除了瞭解它的由來,還要了解一些習俗。

吃棕子。屈原投江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棕以驅逐蛟龍,到今天又演變成吃棕子。

賽龍舟。仍是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冒雨爭相划進洞庭湖。爲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漸漸發展成龍舟競賽。

當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爲五是不吉的數字,而五月初日,更有鬼怪出,於是在這一天,人們在門前掛菖葉,艾蒲等,以驅鬼。

……

相信大家在瞭解了端午節後,會明白這些由來與習俗,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大家要把這些文化一代代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