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評課稿

《絕句》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七言詩。該詩語言對仗工整,清晰明瞭,所蘊情感歡悅,舒心暢達,更難能可貴的是,詩歌營造的畫面感極強,讀罷,一幅成都草堂明媚的春光圖躍然紙上,讀詩者很容易感受到寫詩人愉悅的心情,對和平的嚮往。

一、激趣背詩,誘發熱情

課前,黃老師通過考一考,隨機點詩請學生背誦的方式,既拉近了自己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加了親切感,又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隨着一首一首古詩的齊聲高誦,學生們對古詩的熱情空前高漲,良好的學習氛圍已然呈現。

 二、注重開口,方式多樣。

小學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求比較低,“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根據課後的背誦要求,這首詩的教學應側重於讀,學生不僅要正音、讀順,更要讀出韻律,讀出感情,最後收到熟讀成誦的效果。

黃老師重視讀的訓練,讀書的形式較多,如全班讀、男女生比賽讀、發準字音讀、劃分節奏讀、帶着理解讀等。特別在指導學生如何讀出詩的`節奏、抑揚頓挫方面,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標出的節奏自由練讀,然後全班讀、抽查學生讀、男女生比賽讀等。經過教師不停地點撥,學生很快掌握了節奏,讀得“有板有眼”,有抑有揚,精彩非常。

三、理解詩意、感悟意境。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黃老師在學生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採用了多種方式方法理解詩意。特別是在重點知識點的教學上表現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時,教師提出了幾個針對性問題:前兩句詩歌中表示顏色的字有哪些?回想以前的課文《古對今》,在這兩句詩中,什麼和什麼對應等等,有問必有答,根據學生的反饋,教師及時進行解析釋疑,師生互動熱絡。在教學詩歌的後兩句時,黃老師請學生們往窗外眺望,從詩歌到現實,理解“窗含”的意思,而在解釋“千秋”和“萬里”時,老師則聯繫了李白的《贈汪倫》,讓同學再次感受誇張手法的運用。後面,當課堂出示詩歌的描寫畫面時,教師佐以視覺的角度,告訴學生詩歌哪些地方是近景描寫,哪裏又是遠景描寫。這樣的直觀教學,有聲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麗”的圖畫就這樣烙印在學生的腦海裏,學生在獲得視覺快感的同時又明白了詩歌的意思,於樂中學,於學中樂,可謂一舉兩得。

 四、忠於課堂,適度拓展。

在學習完本詩的基礎上,教師引入一首相關詩歌《絕句 遲日江山麗》,嘗試讓學生觸類旁通,在本課的學習上趁熱打鐵,不止步於課本。這樣的做法值得我思考和在後續的教學中學習、借鑑之。

總之,黃老師的這堂課設計得很有梯度,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新課程理念,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品質,也重視了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的潛移默化的引導。

這堂課不失爲一堂高質量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