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點評2013福建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依舊街談巷議。昨天上午語文考試一結束,各大微博、論壇對高考作文題目議論紛紛。

名家點評2013福建高考作文

今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還是材料作文,內容是根據顧城的《憂天》寫一篇作文。那麼,這道題出得如何?對考生來說難不難?怎麼寫才能得高分?我們邀請了部分名家名師進行點評。同時,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熱心讀者的下水作文和微作文。

難得一見的“好材料”

省寫作學會會長,福師大文學院教授點評:

今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題,“材料”爲顧城的詩 《憂天》,算是多年來難得一見的“好材料”。仍是“供料作文”題型,“供料作文”逃不掉的是“材料”的片面、簡陋,以至虛假、杜撰;逃不掉的是命題者“命意”(顯性或隱性),考生“被立意”。但由於這道題所“供”之“料”是詩歌,內涵較豐富,屬於“半隱性命意”,詩中闡明瞭作者“一半”的觀點:“爲了拒絕這種‘自由’……”,“拒絕這種‘自由’”就是顯性“命意”;

另一半“我願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扎進地層”,是“隱性”的“命意”。就“命意”而言,“隱性”的優於“顯性”的。考生要理解該詩的半隱性內涵,纔可能較好地“選意”或“定意”,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到了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發現力、概括力、選擇力。

其次,該詩之意是“二元對立”的,較去年“人生的賽跑……”只講要跑得快的片面性要好。該詩的規定性較豐富,可以發掘的空間較大。這些都是該題值得肯定之處。

命題知性與理性兼具

廈門一中高級教師、語文教研組長點評:

總體來說,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題不錯,材料充滿詩性,同時蘊含理性思考,展示了多元的矛盾關係。而矛盾是議論分析的基礎。知性與理性兼具,避免了考生在寫作時空洞抒情。

對考生來說,能否透徹、到位地理解材料的深層意義,決定了其作文水平的高下。一般考生可能會關注到流星與樹根、天空與地層、理想和現實的這幾組矛盾衝突。層次高一些的考生會關注到流星如果沒有地球引力,在空中就會無依無附,沒有束縛(“自由”)的代價是沒有歸屬等更深層次的內容。

淺者見其淺,深者見其深。如果只看到流星,沒看到狀態、原因等對比,或與材料有所偏離,寫不出高分作文。只有貼近材料,全面還原和揭示材料的多對矛盾,分析、思考得更爲深入,分數纔會更高。

審題關鍵在於抓意象

廈門六中高級教師點評:

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延續近幾年的“新材料作文”題型,保持了試題的穩定性,考生臨場容易發揮。

此類材料的審題關鍵在於抓意象,析主旨。詩中的“流星”、“樹根”實際上呈現了兩種不同的生命狀態;詩歌的重點是在後面幾句,“我要拒絕這種‘自由’,我願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扎進地層。”它體現了“我”的人生價值取向,抓住它就可以把握詩歌的主旨和命題者的意圖。

考生據此可以順向從“樹根”的角度寫腳踏實地,紮根基層,找到精神依託,實現自我價值;也可以逆向從“流星”的角度寫願做一顆流星,哪怕無依無附,也要追求閃亮的瞬間,以短暫的生命劃出美麗的風景;還可以從“無依無附”、“深深扎進”等關鍵詞聯想到現實中的'種種 “無根”與“有根”的選擇取捨,等等。

下水作文

生命因流動而美麗

還在學生時代,我從課本上讀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句子,當時整個人好像被仙氣灌注了似的,一下子通體清新、鮮活、明亮起來。河水流動了,不會腐臭;門軸轉動了,不會被蛀;那麼,生命流動了,豈不就可以“長壽”?

這種流動欲,強韌地伴隨我一直走到了現在。在我看來,生命因流動而新鮮!

嬰兒是很喜歡“流動”的,從爬到站,再到行,不知經歷了多少個跟頭,摔得鼻青臉腫,依然不肯罷休;什麼東西,他都想看,想摸,想嘗,根本不在意那些東西是否髒兮兮,是否危險暗藏?因新鮮而無畏,因新鮮而探尋,因新鮮而激動,於是和朽氣沉沉的老年人,甚至成年人、少年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對比。難怪北大詩人林庚呼籲要擁有“嬰兒眼光”,美國詩人梭羅提倡“黎明感覺”呢!

生命也因流動而靈慧!呢!

生命也因流動而靈慧!

很多人激賞孔子的堅韌,“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感嘆孔子的豐贍,思想如宗教一樣,澤被一代又一代人!但從教育的角度講,我更喜歡他的靈慧。比如腦袋一根筋的樊遲問他什麼是“孝”,孔子說“無違”,即父母生前,依據“禮”侍奉他們;父母死時,依據“禮”安葬他們;父母死後,依據“禮”祭祀他們。孟武伯問孝,孔子說“父母惟其疾之憂”——— 有點古怪吧?可是仔細尋思一下,又很合理。父母不擔心孩子的態度、能力、習慣、勇氣,只擔心孩子的身體,這說明孩子很自立、很自強啊,這不就是最好的孝麼?這是多麼靈慧的回答啊,沒有經歷佛家所說的持戒、入定、生慧的程序,也能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思想,發揮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多麼神奇啊!

生命更因流動而充滿力量!

流動並非一馬平川,也會遭險灘,遇磐石,迎颶風,所以抗爭與搏鬥在所難免。魯迅先生對青年這樣說過:“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要敢來阻礙這三事者,無論是誰,我們都要反抗他,撲滅他!”在《補白》一文中,他又提出了“馳而不息”的思想,縱令落後,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的目標。“反抗”、“撲滅”、“馳而不息”,都道出了生命的力量之美!這種力量源於對美好未來的渴盼,對艱難險阻的攻克,對自我的不斷超越。

顧城選擇“樹根”,放棄“流星”,顯然帶有輕“海洋性格”,而重“大陸性格”的色彩,守成有餘,進取不足,是很容易把生命的青春氣象也一併丟失的。其實,流星失去地球引力,它仍在宇宙的懷抱中,即使被其他行星撞得粉身碎骨,它一樣可以無怨無悔。因爲它走得多,看得多,因而活得更多,更瀟灑,和安土重遷、固步自封的“樹根”比,流星的生命不知要光鮮多少倍!

從這個角度說,我很喜歡陶淵明的詩句“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想想吧,死後還不已,依然與青山同在、同生,何其美麗,何其快意啊!無獨有偶,英國詩人濟慈的墓碑上刻了這麼一句話:“這裏安息着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水的特性正是流動的啊,這是對他精神生命最形象的概括。

相隔萬里,跨越千年,卻不約而同地道出了人生的真諦:生命因流動而美麗!汲安慶新聞鏈接

福建作文題:根據顧城的詩歌 《憂天》:“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陣驚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會變成流星,無依無附在天宇飄行。哦,不能!爲了拒絕這種‘自由’,我願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扎進地層。”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不含詩歌),不少於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