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角之戰哲理故事

某些故事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一種記憶行爲,人們通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着一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着社會性格的形成。故事通過對過去的事的記憶和講述,描述某個範圍社會的文化形態,也有說法認爲,故事並不是一種文體,它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他對於研究歷史上文化的傳播與分佈具有很大作用。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蝸角之戰哲理故事,希望有所幫助!

戰國時期,魏國與齊國結成同盟。兩國的君王都簽了協議:互相幫助、共進共退,得天下後共分疆土。

可是沒過多長時間,齊國違背了協議,背叛了魏國,這使魏王特別憤怒,要派刺客去刺殺背信棄義的齊王。魏國將軍公孫衍聽到刺殺齊王的消息,爲魏國感到羞恥,就去進見魏王。

公孫衍說:“大王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君王,卻用一般老百姓復仇的辦法刺殺齊王,這實在是太不光彩了,同時也說明魏國無能。我作爲魏國的將軍,願意統率20萬甲士,替大王攻打齊國。俘虜它的人民,牽來它的牛馬,使齊王發怒,心火燒到後背,然後攻下他的國都。在亡國出逃的時候,鞭打齊王的後背,打斷他的脊樑。”

魏王同意了公孫衍的建議。一場大戰就要爆發了,可是相國惠施不主張同齊國開戰。他請來賢士戴晉人勸說魏王。

戴晉人見到魏王后,對魏王說:“有一種小動物名叫蝸牛,大王您知道嗎?”

魏王回答說:“是的,寡人當然知道。”

於是,戴晉人就給魏王講了一個名爲“蝸角之戰”的寓言故事:

從前,有一個國家建立在蝸牛的左角上,叫做觸氏國;還有一個國家建立在蝸牛的右角上,叫做蠻氏國。

這兩個國家,爲了爭奪地盤,擴大領土,經常勞民傷財,發生流血戰爭。每次戰爭都要留下幾萬具屍體,受傷的、被俘的,更是不計其數。勝利的'一方,乘勝追擊;失敗的一方,拼命逃跑。勝利的一方往往要用十五天的時間,才能高奏凱歌,得勝還朝。

魏王聽後說:“哎,這估計是你虛構的故事吧?”

戴晉人說:“不,這不是我虛構出來的,請讓我爲大王證實這些話吧,大王想想,上下四方會有止境嗎?”

魏王說:“這還用說嗎?當然無窮無盡了。”

戴晉人說:“大王您應該知道,馳騁想像到無窮無盡的天地之間,再回頭想想所能到達的地方,不是小到可有可無的程度了嗎?”

魏王不禁點頭稱是。

戴晉人說:“在能夠到達的地方有個魏國,魏國有個大梁,大梁城裏有個大王。大王和蝸角上的蠻氏有區別嗎?”

魏王說:“沒有區別。”

戴晉人告辭後,魏王情緒低落,若有所失,沒過多久就取消了對齊國的討伐戰爭。

人生哲理:諷刺了戰國時期互相征戰的不義戰爭,也說明各國君王同浩瀚的宇宙相比,極其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