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學家朱熹簡介及著作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南宋理學家朱熹簡介及著作,歡迎閱讀。

朱熹簡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爲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1]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爲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爲,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爲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作

朱子現存著作共25種,600餘卷,總字數在2000萬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義》《啓蒙》《蓍卦考誤》《詩集傳》《大學中庸章句》《四書或問》《論語集註》《孟子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楚辭集註辨正》《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鑑綱目》《宋名臣言行錄》《家禮》《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錄》等。《文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閡人輯錄的《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

朱熹的詩

《春日》《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司馬光好學》《讀書要三到》《偶成》《勸學詩》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二》《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鷓鴣天·叔懷嘗夢飛仙,爲之賦此·歸日以呈茂獻待郎,當發一笑》

《菩薩蠻·迴文》《念奴嬌·用傳安道和朱希真梅詞韻》《西江月·睡處林風瑟瑟》

《滿江紅·劉知郡生朝》《水調歌頭·聯句問訊羅漢同張敬夫》《憶秦娥·雪、梅二闋懷張敬夫》《憶秦娥》《奉同張敬夫城南二十詠》《水調歌頭·次袁仲機韻》

《鷓鴣天·江檻》《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韻》《水調歌頭·不見嚴夫子》《菩薩蠻·次圭父迴文韻》《南鄉子·次張安國韻》《水調歌頭·富貴有餘樂》

《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綠》《好事近》《鷓鴣天》

朱熹人物評價

清康熙稱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16]

朱熹學生黃囗在(《朱子行狀》):道之正統,待人而傳……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南宋詞人陸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傾長河注東海之淚。路修齒耄,神往形留。公歿不亡,尚其來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諸儒之大成者也。

朱熹典故

少有大志

朱熹出身於儒學世家,他的父親朱鬆對朱熹的教育十分認真。《宋史》本傳說:“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問曰:‘天上何物’?”這個傳說,說明朱熹自幼就是一個具有強烈求知慾望的人。由於朱鬆是在二程理學思想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儒生,他對兒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學做聖賢的目標去實行。據《朱子年譜》中記載,朱熹在10歲時就“厲志聖賢之學”,每天如癡如迷地攻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他自己回憶說:“某十歲時,讀《孟子》,至聖人與我同類者,喜不可言”。從此,便立志要做聖人。以後他又教育學生說:“凡人須以聖人爲己任”。[9]

連環巧問

朱熹自幼受教於父,聰明過人,想象力強。四歲時,其父朱鬆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問:“日何所附?”朱鬆回答說:“附於天?”朱熹又追問道:“天何所附?”一席話問的朱鬆驚訝不已。[22]

爲官正直,體察民情

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發生大水災,朝廷派他前往視察災情,他曾遍訪於崇安各山谷之間。在視察中,朱熹發現“肉食者漠然無意於民,直難與圖事”(《文集》卷10)。他說:“若此學不明,天下事決無可爲之理”(同上)。由於災情嚴重,糧食無收,地方官不認真救濟,到次年青黃不接之時,就在崇安發生了饑民暴動。這時,朱熹與知縣諸葛廷瑞共同發起,要求地方豪富,用藏粟賑救饑民,他又請求朝廷以“六百斛賑濟”,這才平息了饑民的暴動。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倉”的辦法,並建議朝廷廣爲推行,作爲解決農民在青黃不接之時的口糧問題的機構。他規定“社倉”的任務,是在青黃不接之時貸谷給農民,一般取息20%,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貸糧,若發生小飢,息利可以減半,若發生大飢、則可免除利息。當然設立社倉的最大好處可以防止農民暴動。爲此,朱熹於公元1171年在其家鄉首創“五夫社倉”,作爲試點,並上疏朝廷,建議按其辦法在全國範圍推行。由於此法對官僚地主和高利貸者不利,因而未能廣爲推行,只有極少地方,如福建建陽和浙江金華等地實行了這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