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屈原(通用7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係,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爲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名人故事:屈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名人故事:屈原(通用7篇)

名人故事:屈原 篇1

【人物介紹】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通常稱爲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所在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爲左徒、三閭大夫。他爲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最終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幾起幾落的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終關心着楚國的命運,陸續地寫出了《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詩篇,表白了自己不願與黑暗腐朽的勢力同流合污的立場和決心。

【原文再現】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摘自《屈原列傳》

【素材評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詩中他自己寫到:“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這是屈原受到奸臣讒陷,被楚王流放時,在憤激之下而寫的。正如司馬遷所說:“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所以作詩《離騷》泄憤。但是,屈原的高潔之處,在於他無論遭受什麼樣的打擊與諂害,但他總是執着地堅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馬遷讚美到:“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適用話題】

適用“肩膀”、“位置與價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責任”、“理想”、“執着”等等。

名人故事:屈原 篇2

屈原出身楚國沒落貴族家庭,雖然家境不比鼎盛時期,但也衣食無憂生活優渥。家中長輩滿腹經綸,對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視。屈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着楚國王室血脈,從小對待自己的要求也非常嚴格。

離他們家不遠處有一座山,山中環境空幽寂靜,除了獵戶到此打獵,平時裏鮮有人跡。屈原在家中讀書,冬日裏火盆燒的很旺盛,屋子裏非常暖和,不一會兒屈原就感覺昏昏欲睡。他想起古籍中記載讀書人吃苦學習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後面的山洞裏讀書,這樣既能鍛鍊自己的心智,還能不打盹把書讀下去。

他把想法告訴家裏人後,遭到了家裏人的一致反對。但是屈原不顧家人阻攔,帶着書本隻身來到山裏,找了一處背風的山洞,開始讀書。山中氣溫本來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溼,沒過多久就把屈原的手腳凍腫了。他起身跺跺腳搓搓手待身體暖和過來就又開始坐在地上讀書。家人看到屈原這麼小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攔了。屈原在山洞裏堅持了三年,終於把《詩經》讀懂讀透了。這也爲後來他開創楚辭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其實,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經驗中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肯吃苦肯努力,做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遠比其他人要多的多。屈原能夠取得政治上和文學上的巨大成就就與他的吃苦精神有着密切的聯繫,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屈原詩的總體介紹

提到屈原,人們第一個浮現腦海的關聯就是《離騷》。《離騷》的文學水平極其出色,在讚揚《史記》時周樹人先生曾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離騷》的地位。

作爲詩人,屈原是成功的,是他開啓了文學著名於世的大門,在他之後涌現的文學家、着作才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而屈原作爲政治家是失敗的,空有一身抱負滿腔熱忱卻報國無門,他曾經在楚國得到過楚懷王的器重,朝堂之上也曾呼風喚雨,但是他的文人氣質又顯得與政治局面格格不入,最終落得被罷免流放的慘淡局面。文學家和政治家的雙重身份,使得屈原所創做的詩句帶有明顯的愛國主義情懷。

楚辭這一文體在屈原的筆下得以創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着一席之地。屈原的詩句內容涉及面廣泛,從神話故事傳說到人鬼神境遇,都被他拿過來創作。詩句突破了短篇的侷限,開啓了長篇創作的先河,對賦、比、興的修辭手法信手拈來,詩歌風格磅礴大氣,文風跌宕起伏,音律錯落有致。可以說,屈原所創作的詩句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文學成就之高無人可與之匹敵。

如果說屈原行在文學創作的路上不理政事,那麼他的結局可能會被改寫。但是脫離了政局,他的愛國憤慨之情還會如此般激昂嗎,還能創作出《離騷》嗎?這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關於屈原的傳說

屈原是一位歷史名人,耳熟能詳的人物,關於他的傳說也有很多。衆所周知,屈原是一位楚國貴族,與當時的楚王是有着親戚關係的。因爲屈原太優秀了,所以楚王非常忌憚屈原,再加上楚王身邊的人總是在說屈原的壞話,所以楚王就更加的討厭屈原了。楚王討厭屈原的直接後果就是,把屈原外放到了非常偏僻的地方。

屈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都以無效告終。最後的屈原感覺走投無路了,於是跳江自殺。屈原的死,成全了一條江的名字,那條江叫做汨羅江。

在屈原跳江之前,和一個漁人有了很著名的一段對話。屈原覺得人們都錯了,都是黑的,只有自己是對的,是白的。漁人和他討厭塵世的想法不同,漁人喜歡的是隨波逐流,覺得順其自然活的會更好。屈原不認同漁人的想法,覺得高貴不能和低俗共存,因此更覺得自己不能在這世界生活下去了。關於屈原和漁人的對話,至今人們還是分成兩派,各自爲營,有着不同的價值觀。

百姓很愛戴屈原,傳說中江裏有吃人的大魚,百姓們不想看到自己愛戴的人被吃掉。於是在屈原跳江的這一天,想盡辦法給大魚餵食物。江南地區的稻米多,百姓倒到江裏的稻米也多,後來就有了吃糉子的習俗。糉子外面有竹葉或者竹筒,裏面就是稻米。因爲人們是划着船到江上的,今後的每一年都有划船,後來就演變成了傳說中的賽龍舟。

名人故事:屈原 篇3

屈原勸楚頃襄王蒐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爲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 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到了汨羅江濱,披散頭髮,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着。臉色憔悴,身體乾瘦。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爲什麼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衆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聖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着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爲什麼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衆人都沉醉,爲什麼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爲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於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着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漁父很難受,他對着江面,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週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裏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着米飯的竹筒子改爲糉子,劃小船改爲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爲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稱爲端午節,據說就是這樣來的。

名人故事:屈原 篇4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候,王甚任之」。因爲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楚王而逐漸疏遠屈原,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爲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姓的心中。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雄黃酒: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糉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裏面丟,說是讓魚假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划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有些地區,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這固然是因爲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過,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涌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揹着包袱,一手拉着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着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裏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裏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黃巢又指着小孩問她:「你爲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裏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裏牽的纔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爲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裏,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裏,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爲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爲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名人故事:屈原 篇5

楚懷王死在秦國以後,他的長子繼承王位,也就是頃襄王。頃襄王任用他的弟弟子蘭做令尹。楚國百姓們都非常怨恨子蘭,因爲當時秦王邀請楚懷王去秦國的時候,就是子蘭勸楚懷王去的秦國。

屈原雖然被楚王流放在外,但是他卻仍然一心眷戀着楚國,懷念着懷王,從來就沒有放棄回到朝廷、重新服侍懷王的希望。他一心希望楚王能夠覺悟過來,改正以前的錯誤。他還一心想着應該怎樣做才能讓楚國重新強大起來。

在他的作品裏面,他多次表達了自己的這些思想。一個國君,不管他是笨還是聰明、賢明還是不賢明,都希望有忠臣來幫自己。但是歷史上卻總是發生國破家亡的事,幾代也見不到一個能夠治理國家的明君,這是因爲那些國君們所說的忠臣其實並不忠心,他們所說的賢人也並不賢能。楚懷王在宮殿裏面被鄭袖迷惑,在朝廷上又被張儀欺騙,最後疏遠了屈原,反而去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最後落了個兵敗割地、客死他鄉的結果,被天下人恥笑,這就是不瞭解人所帶來的禍害。《易經》說:“井裏的水已經淘乾淨了,卻還沒有人喝,我心裏感到難過。因爲井水本來是給人飲用的。國君英明,天下就都能得福。”國王不英明,又怎麼會有幸福呢?

楚國令尹子蘭聽說流放在外的屈原對他心懷怨恨,非常生氣,就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本來就不喜歡屈原在自己旁邊卿羅唆唆,就聽信了上官大夫說的壞話,又把屈原放逐到了更遠的地方。

無比抑鬱的屈原披頭散髮,來到了江邊。看着滾滾流逝的江水,想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再想起國君的不肖,一切的一切都讓他暗自傷神不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一邊吟誦着自己的辭作,一邊沿着水邊走去。他的臉色是那麼憔悴,身體是那麼幹瘦,但是在那瘦小的身軀裏,卻有着對楚國和楚國百姓的無比深厚的感情。

江邊有一個漁父在悠閒地釣魚。漁父看見一個人遠遠地走了過來,心裏就想:這不是三閣大夫屈大人嗎?等到走近了,漁父就問他:“您不是三i}大夫嗎?怎麼不在都城啊,爲什麼來到了這個地方?”屈原說:“世上都混濁,只有我一個人清白。其他的人都醉了,唯獨我一個人還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漁父說:“我聽說只要是聖人,就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拘束,而且能夠順應時世的轉移變化來自我調節。現在既然世上都混濁了,那大人您爲什麼不隨波逐流呢?既然其他人都醉了,您又爲什麼不去吃他們吃過的酒糟,喝他們喝過的薄酒呢?卻還要保持美玉一樣的節操,自取被逐?”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必須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完澡的人,必須抖掉衣服上的塵土。又有哪個人願意讓自己潔白的身體,受到外界事物的污染呢?我寧肯投進長流的大江,葬身在魚腹之中,也不願意讓我高潔的品德,蒙受世俗的塵滓的污垢!”

憤怒和憂鬱充斥於胸,屈原寫下了著名的《懷沙》一賦。此文裏面說:

“陽光燦爛的初夏呀,草木茂盛。悲傷總是充滿胸膛啊,我匆匆來到南方。眼前一片茫茫啊,沒有一點兒聲響。我是這麼的憂鬱啊,這樣的日子實在太長了。我自我反省,但是卻總感覺自己沒有過錯,卻總是蒙受冤屈。

“事情竟然黑白混淆,上下顛倒。鳳凰被關在籠子裏啊,野雞也在外面飛翔。美玉劣石摻雜在一起啊,人們竟然認爲差不多。小人嫉妒我啊,不瞭解我的情操。

“任重道遠啊,不能向前。身懷美玉品德啊,又可以向誰傾訴?外拙內秀啊,大家不知道我的異彩。蹼玉被丟棄啊,沒人知道我的才智品德。我秉持仁義啊,注重恭候。虞舜不可再求啊,誰能知道我的志向?古代的聖賢也不在啊,又有誰能瞭解?商湯夏禹多麼久遠啊,實在難以追述。強忍不平啊,更加堅強。經歷磨難而不改變初衷啊,只盼我的志向成爲後人的榜樣。我順路向北啊,迎着昏暗的陽光。強顏歡笑啊,迎接前方的死亡。”

屈原寫了《懷沙》之後,就抱住一塊石頭,跳進了汨羅江,希望能夠用自己的一死,來喚醒楚國國君和百姓。

屈原死了以後,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愛好文學創作,也都以善於作賦而聞名。他們和屈原的風格一樣,委婉含蓄,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們卻沒有屈原的錚錚鐵骨,不敢直言規勸楚王。從此以後,楚國的領土一天天被削減,僅僅過了幾十年,就被秦國滅亡。

屈原投江100多年以後,漢代有個叫賈誼的人,做了長沙王的太傅。他在路過湘水的時候,寫文章投進江水裏,憑弔屈原。

名人故事:屈原 篇6

屈原所在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爲左徒、三閭大夫。他爲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最終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幾起幾落的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終關心着楚國的命運,陸續地寫出了《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詩篇,表白了自己不願與黑暗腐朽的勢力同流合污的立場和決心。

高中課文《屈原列傳》、《離騷》、《湘夫人》等,都說到屈原。

名人故事:屈原 篇7

屈原,字靈均,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官至左徒,約於公元前340年,出生在一個王公貴族之家。他的父親在楚國不僅是一個學者,也是一個很有作爲的大臣,對子女從小要求嚴格,注重教育。由於他的哥哥身有殘疾,不能入朝做官,父親便寄厚望於他這個小兒子的身上,三歲時教他識字,五歲時向他灌輸做人的道理。屈原本人自幼不但天資聰穎且很有志氣,下決心不辜負父親的厚望。他學習刻苦,鍥而不捨,剛剛八歲的時候,就成爲學宮中的高材生了,有時連老師也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慾望。

屈原從小喜歡讀文學,尤喜讀民歌、民謠。可是在他那個年代,民歌民謠被作爲野書看待,在學宮裏是決不允許讀的。屈原只好每天下學後回家讀。

有一天,學宮放學,屈原見時間尚早,便拿出當時民間流傳的歌謠讀了起來。時間過了中午,他仍孜孜不倦。不一會兒,老師走來,見他還在讀書,心中十分高興,笑吟吟地對他說:“孩子,已過中午了,快回家吃飯吧!”

屈原一擡頭,見是老師,急忙拿起書就走了。老師有點不高興,心想:屈原平時是很有禮貌的,怎麼今日連個招呼不打就走了?他又一想,也許是一見天晚了,急忙回家,忘記了打招呼;況且,屈原又是自己的得意門生,天資聰明,學習用功,別人要學一天的內容,他兩個時辰就學會了,所以今日之事也就沒有在意。

第二天下學後,老師在回家的路上見屈原一個人又在讀書,便走了過去,笑着對屈原說:“怎麼了?課堂上不是都會了嗎?這兩天爲何老是不知道回家吃飯?有什麼不明白的,給我說說,我再給你講講!”

說着,老師便順手把書從屈原手中拿了過來,翻開一看,臉色頓時變了:“我以爲你在看課本,原來你是看課外書!”

屈原辯解說:“課本上的我已經全背熟了。”

老師越發生氣說:“背過了,不等於理解了;再說,你看的是什麼書?這些都是野書,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也是決不允許帶進學宮的!”

屈原見老師氣得臉色發青,心中不忍,只好認錯說:“老師,我錯了,今後再不帶到學宮就是了。”

老師這是平生第一次對他的得意門生大發脾氣,又見他認了錯,便把書還了他,並且緩了緩口氣說:“知錯改了就好。你是很有前途的孩子,以後像這類書,不許再看,快回家吧!”

老師不讓把這些書帶到學宮,他就利用放學後的時間在家中讀,在放學的路上讀。不料,後來又被老師發現了,便找到屈原家中,在他的父親面前告了一狀。父親大怒,不僅將屈原大加訓斥,還強行收走了屈原的所有課外書。

自從書被收走後,屈原心急火燎,一連幾天悶悶不樂,飯也吃得越來越少。對此屈原的姐姐女嬃看在眼裏,痛在心裏。女嬃對讀書、寫字也十分喜歡,只是因爲她是個女子,唸到十一二歲,就被父親逼着輟學了。她十分同情弟弟的處境,她也在想:老師和父親所認爲的壞書,究竟壞在哪裏?難道只有那些讀了能做官的書纔是好書嗎?但天下做官的人畢竟不多,難道大多數人因爲做不了官就不能唸書了嗎?況且弟弟對那些仕途之經已讀得滾瓜爛熟,他另外多學一點有什麼不好呢?基於這種想法,屈原的姐姐趁父親不注意的時候,又把被父親收走的那些書悄悄弄到手,還給了弟弟。

屈原一見,高興得流着眼淚說:“你真是我的好姐姐!”

不過,姐姐又給弟弟規定:看課外書可以,不能影響學宮的功課,並且不能再讓老師和父親發現。屈原痛快地答應了。

第二天,屈原又高興地上學去了。在課堂上,他學得十分認真,老師提出的所有問題,他沒有不會回答的。幾天後,老師又跑到屈原家中,特地在屈原父親的面前將他大加讚揚了一番。父親聽了,心中自然高興,對屈原就放鬆了看管。不過,姐姐卻發現,屈原近來每天放學,都比過去晚回來兩個時辰,是在學宮學習呢,還是下學後玩去了?姐姐開始留神。

這一天,在快放學的時候,姐姐去了學宮,剛剛趕到,正巧放學,只見屈原第一個跑了出來。姐姐見屈原沒有看到她,就跟在後邊,看看屈原到底放學後去幹什麼。她跟着跟着,發現屈原拐彎向後山走去。姐姐更加懷疑了,緊追不捨。

當來到山腳下,姐姐見屈原一拐彎就沒影了,於是四下尋找,可仍不見弟弟的影子,便高聲喊道:“弟弟……”然而回答她的,是山間迴響。

正在她十分着急的時候,發現在一棵樹的後面,有一個小山洞,洞口剛好能進去一個人。姐姐找弟弟心切,忘了害怕,就一步一步走進山洞裏。開始,裏面黑糊糊的,什麼也看不見。又走了一段,便看到了亮光;再往前走,她驚異地發現,裏邊是個露天山洞,屈原正坐在一塊石頭上,藉着從洞頂射進來的陽光,聚精會神地讀書。

直到姐姐來到跟前,屈原才發現,不由得驚問道:“姐姐,你怎麼到這裏來了?”

姐姐笑着說:“來看看你在幹什麼。”

屈原得意地指着洞中說:“你看,這裏不但光線充足,冬暖夏涼,而且毫無干擾,清靜幽雅,不正是讀書的好地方嗎?”

姐姐點點頭說:“這裏是不錯,不過,老師課堂上講的你都學會了嗎?”

屈原說:“姐姐的話我從不敢忘記。不信,隨便讓你考問。”說着,便把課本遞給了姐姐。

姐姐也毫不馬虎,真的接過課本,一課一課地提問起來。屈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姐姐非常高興,一把將屈原攬在懷中,很是欣慰地說:“好聰明的弟弟,這樣,姐姐就放心了。”

據說,屈原就是從這天開始,每天放學後都要在山洞裏學習兩個時辰。節假日,姐姐爲了讓屈原多一點時間學習,把飯給他送到洞中吃。

一晃三年過去了,不論是颳風下雨,還是天寒地凍,屈原沒有一天不來洞中學習的。就是在這小小的山洞裏,屈原不僅熟讀了《詩經》中的《風》、《雅》、《頌》等三百篇,還從民歌、民謠中吸取了大量的營養,學會了寫詩作詞,後來終於成了一位劃時代的大詩人。

據說,在他剛滿十歲的時候,就能吟賦作詩了,而且寓意深刻,氣勢磅礴,顯露出驚人的才華。十五歲那年,屈原就被楚懷王召到朝中做了官。

屈原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他一到朝中,便竭盡全力,爲楚懷王出謀劃策,修明法度,選任賢能,聯齊制秦,富國強兵;特別是在外交方面,他充分運用自己的豐富知識和驚人的口才,既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又得到各諸侯國對楚國的尊重。楚懷王爲有這樣一位年輕有爲的外交家而感到十分自豪。但是後來,由於他的卓越才華受到上官大夫靳尚的妒忌,逐漸被不明真相的楚懷王疏遠了,以至被貶降爲三閭大夫,流放漢北。楚頃襄王時,他再度被流放江南。在此期間,他因憂傷國事,發憤寫下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傑作《離騷》。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人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縣北),端午(即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終因國破家亡,懷着滿腔的哀怨和憤怒,自投汨羅江殉國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