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說課稿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屈原的故事》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屈原的故事》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活動是一節大班語言領域的活動,《屈原的故事》是通過介紹發生在屈原身上的故事,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及相關習俗傳說。這符合大班語言教學目標中提出的“讓幼兒理解簡短的文學作品內容,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因此適合大班教學。通過仿編,可以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提高幼兒與同伴交流的能力,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二)活動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的三維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

理解故事內容,並能嘗試用完整的語言複述故事。

2、能力目標:

在多媒體和分角色扮演等過程,知道端午節的來歷,感受端午節過節的傳統方式。

3、情感目標:

感受屈原的愛國之情,熱愛自己的祖國。

(三)活動重難點

重點在於理解故事的內容,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及相關習俗。

難點在於感受屈原的愛國之情。

二、說學情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更要對幼兒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把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幼兒情況進行簡要分析:大班幼兒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能通過手、口、動作、表情進行表現、表達與創造。因此我設計了角色扮演的遊戲,激發幼兒參與學習的興趣,及時予以幼兒適當的支持和幫助,使幼兒充分理解故事的內容。

三、說活動方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因此本活動我採用了分角色扮演遊戲法和電教法等,綜合語言、遊戲等活動,來理解故事內容。

四、說活動準備

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思維的典型方式,只有藉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才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關於端午節的一些傳統。根據這一特點,利用糉子道具和播放視頻引導幼兒觀察,以獲得有關於事物歸屬關係的經驗,爲理解屈原的故事內容和端午節的由來做鋪墊。

五、說活動過程

爲了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活動上來,我將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本次活動的`導入: 以提問的方式結合糉子等道具進行導入,通過提出端午節需要吃什麼呀?等等的問題,幫助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通過提出這些風俗從哪裏來的?等問題激發幼兒想聽故事的興趣。

(一)初步感知

多媒體展示《屈原的故事》的圖一和圖二,通過我的講述,學生能夠回答出兩個問題:你知道屈原爲什麼投江嗎?人們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做了什麼事呢?在前兩段故事講完以後我會引導學生去回答,在回答的過程中我會多說幾種情況讓幼兒猜猜看,如:人們都不理不睬,人們去打撈他等等,通過提問的方式不但能夠啓發學生去感知故事的內容還能讓我瞭解學生對故事掌握情況。

接着通過多媒體播放《屈原的故事》圖三和圖四的情節,在學生看視頻的過程中我會補充一些問題引發幼兒猜猜看,如屈原的屍體有沒有被人們打撈上岸?端午節要不要包糉子、划龍舟,爲什麼呢?端午節還會在門口插艾草和菖蒲,你們知道爲什麼嗎?等這些問題,多媒體能夠幫助幼兒直觀的感受故事的內容,討論的過程幼兒能夠理解端午節及相關風俗的由來。

(二)理解體驗作品經驗

在幼兒完整的聽完故事以後,我會對故事裏的角色進行分類,讓幼兒進行分角色扮演將故事裏涉及到的事情再演出一次,在幼兒分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我會對幼兒提供一些幫助同時還會以重複或提問的方式強調端午節的風俗,這個過程的設計幼兒基本完成了故事的複述並且還能鍛鍊幼兒的表達能力。

(三)遷移經驗

在幼兒分角色遊戲結束後,我會通過提問的方式帶着幼兒一起再次感受端午節的習俗和傳說,幫助幼兒感受屈原的愛國精神同時對幼兒本身也起到了教育意義。

六、說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特別是對幼兒價值觀的培養,活動延伸不可缺少。因此,我採用家園合作的方法進行活動延伸,讓幼兒回去和家長一起收集關於愛國主題的小故事,幫助幼兒把本次活動中學到的知識繼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