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抱佛腳

導語:相傳“抱佛腳”的俗語是東漢時由外族人傳入中國的'。據清人褚人獲筆記《堅瓠集》卷一“抱佛腳”條載:“雲南之南,有番國,俗尚釋教。人犯罪應誅者,捕之急,趨往寺中,抱佛腳悔過,願髡髮爲僧,以贖前罪,即貰(通赦)之。”具體是什麼故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歡迎大家閱讀!


歷史典故:抱佛腳

【注音】bào fó jiǎo

【出處】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  唐·孟郊《讀經》

【解釋】比喻平時沒聯繫,臨時慌忙懇求,後比喻平時沒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慌忙應付

【結構】動賓式

近義詞】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反義詞】防患未然

【同韻詞】累世通好、飲噉醉飽、兔頭獐腦、金銀財寶、釘是釘,鉚是鉚、遺黎故老、江翻海倒、忘年交好、一鱗一爪、錦衣繡襖、......

【年代】古代

【英文】claspBuddha'sfeet-professdevotiononlywhenintrouble

【其它使用】

◎ 事到臨頭,你只好去抱佛腳了。

◎ 這種畫風所要求的寫實功力,使得畫家們臨時抱佛腳地日夜練着基本功。

典故一

當時,有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裏,事事都主張以慈悲爲懷,就連犯死罪的人也可以儘量免除一死,於是才朝廷上便作了一個規定,凡是犯了死罪要被殺頭的人,只要走進寺廟,抱住佛腳真心實意地懺悔,並且把頭髮剃光,留下來當和尚,就可免罪,不再追究。後來人們便用抱佛腳來比喻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的人和事。

典故二

宋朝時期,王安石與客人閒談,偶然談到佛經,他感慨地說:“投老欲依僧”,表示想與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來抱佛腳”。王安石不悅,那人說古詩對諺語,如改成對聯則成爲“老欲依僧,急來抱佛”,頭腳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