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3篇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中國有許多節日,中秋節、重陽節、七夕節、端午節……其中端午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

每年的農曆五月五就是端午節了。“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

聽媽媽說:“端午節是用來懷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聽奶奶說:“到了端午節每家每戶都少不了包糉子這件事。”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的最愛。糉子的形狀各異,有三角形的,有棱形的,還有正方形的……糉子的味道也有很多種,鮮肉的、板栗的、紅棗的……味道好極了!

如今,端午節已經成爲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盼啊盼啊,終於盼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一大早,我和媽媽從超市買回來了一些糉子,準備今天中午吃糉子。到了中午,我狼吞虎嚥的吃着糉子,媽媽在一旁說:“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我說:“我不知道。”楚國有一位愛國詩人叫屈原,因爲知識淵博,所以受到楚王的重用,那些奸臣看見屈原受到楚王的重用,心裏非常嫉妒。沒過多久,懷王就去世了,屈原也被逐放到了長江以南,屈原想讓全國人民振作起來,就抱起大石頭跳河自盡。那天正好是五月初五,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把五月初五指定爲端午節。“

媽媽剛說完,從電視裏傳出一陣聲音,我就知道賽龍舟開始了。只見江面上十八艘龍舟你追我趕、互不相讓。這時,黃色的龍舟加快速度,爭奪第一,觀衆一起大聲吶喊:”黃色的龍舟加油,黃色的龍舟加油。“終於,黃色的龍舟不負衆望,奪得了第一。

端午節真令我難忘。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我們可以看賽龍舟、包糉子。

端午節那天,媽媽和奶奶在包糉子,我在一旁看。

首先,我覺得挺好玩的,就把媽媽和奶奶包糉子看成一次比賽。媽媽先把糉葉捲成一個三角形,再把糯米放進去,又把一些豬肉、花生、綠豆等食物放進去,最後又用糯米把糉子填滿。而奶奶在一邊偷偷地瞄着媽媽,有時還向她發問呢!

說時遲,那時快,媽媽已做好八隻糉子,奶奶只做了兩隻糉子。我便宣佈:“這次比賽媽媽贏了,奶奶輸了,奶奶,要加油啊!”奶奶說:“嗯,知道了。”“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奶奶問。我搖了搖頭,說:“不知道。”“在戰國時期,有一位愛國詩人——屈原,楚王重用他,可奸臣嫉妒他的才能,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懷王死後,屈原被放逐到長江以南,他見自己的國家日益衰敗,就抱石跳進淚羅江自盡,以死相諫,那天正好是五月初五日。”奶奶說。我終於知道端午節的由來。

這天,我收穫很大,不但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還體驗到了包糉子的樂趣。

這個端午節在我和大姨的堅持下,我們全家決定:自己動手包糉子。姥姥提前把材料準備好了。

週五,吃過晚飯,我們就開始包糉子啦!姥姥準備的材料是:兩盆江米、兩包豆沙醬、一小盆棗和300片糉子葉。首先,我和大姨把糉子葉洗好、蒸好,再把兩包豆沙醬擠到碗裏,再把棗泡好,又把江米拿到桌子上,準備好了。

包糉子正式開始了!我們全家人在一起包糉子

有人包棗的,有人包白米的,還有人包豆沙的,一共包了兩大盆。

端午節的早晨,我們吃到了自己包的糉子,姥姥還煮了五香茶葉蛋。這個端午節過得真有趣。

馬上就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端午節當然要吃糉子。爲了迎接這個我國的傳統節日,學校組織我們自己動手學習包糉子。

進了北樓,師傅先讓我們帶上帽子和口罩。然後我按照老師事先教的方法開始包糉子。先將糉子葉捲成漏斗狀,然後在底部放個紅棗,緊接着放一層江米沒過紅棗,一直重複這個步驟,直到將漏斗填滿。接下來把前面的糉子葉捏個角,把後面的葉子包住,這個步驟我就失誤了很多次,好容易完成了,最後用細繩將包好的糉子繫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天下糉子,種類上大致可分爲“京、浙、川、閩、粵”五大流派。嘉興糉與湖州糉齊名,被公認爲糉中之王。

嘉興糉子裏的老大,首推“五芳齋”。用的是上等白糯、豬後腿瘦肉、徽州伏箬。所謂伏箬,指盛夏時節所採之箬,此時的糉葉,因吸足了土壤的營養、水分和陽光,最香。徽州糉葉一年只長一季,開春發芽,至梅雨季節長大爲“梅箬”,不過太嫩。而秋冬的糉葉又嫌太老了。

五芳齋的糉子,賣得滿坑滿谷,滿天下到處都是。但是,那些真空包裝絕對沒有新鮮的好吃,嘉興城裏五芳齋總店的新鮮糉子,好像又不如嘉興城外路邊的好吃…

這條路,就是滬杭高速公路,五芳齋糉子專賣店,就開在上海-杭州約50公里處路邊的嘉興服務區。我個人的習慣是,聞香下車,別管什麼豆沙糉、蛋黃糉、栗子糉、火腿糉等等勞什子(特別別吃鴨蛋黃的,不是一般的難吃),堅定地直奔那三塊五一個的─大肉糉。

把這燙手的寶貝熱騰騰地捧在手裏,怯生生地試探着咬一小口…肉香、米香、箬香,交融四溢了滿嘴,這種香味還以熱量的形式線性地奔騰直下,軟軟糯糯地一路鑽到心尖。七千年前發源於嘉興的稻穀文明,實在是強啊!感謝五芳齋,感謝滬杭高速公路,感謝屈原,感謝宋玉,感謝楚懷王,感謝夫差,感謝伍子胥,感謝曹娥,感謝介子綏,感謝河裏的魚,感謝江裏的水怪……

爲什麼是路邊的糉子最好吃?我有兩個理由

一,現剪、現煮、現吃,當然新鮮(可能是因爲大肉糉特別好賣,我發現店員有時候會事先煮好一堆放在一邊,你要,就先從這堆裏拿一個剪給你。這個時候,嘴要甜,原則更要堅持,務必只吃鍋裏現煮的);

二,嘉興城裏五芳齋的新鮮糉子,也許更新鮮更好吃,但“路邊的糉子最好吃”,基本上屬於心理作用,它來源於一種“旅途”的儀式感。車開到休息區,往來客官多少都有些睏乏,這種時候吃到的食物,通常都會自動加分10%-20%不等。我個人的經驗是,從上海出發,最好選在上午,千萬別吃早飯,喝杯小咖啡就行,車行一個多小時,在右側的嘉興服務區下車,先跑趟廁所,最後再吃糉子─如果能把這件事情搞得像屈原沉江那樣具有儀式感,糉子的味道加分,有時能達到30%!

如果吃不了,千萬別兜着走,就算是新鮮而非真空包裝的糉子,回家煮出來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

從前,浙江的湖州糉不但與嘉興糉齊名,某種程度上名氣比嘉興糉還響。僅管湖州與嘉興現在都歸一個地區行政公署—嘉興地區行政公署管轄,嘉湖一家,但湖州糉和嘉興糉起碼在外形上還是有明顯區別的,前者糉小巧優雅,稱“秀才糉”,後者大方實惠,稱“乞丐糉”。做爲一個浙江人,金庸在他的小說裏從來就不放過每一個以“置入”方式表彰推廣湖州糉子的機會:“韋小寶聞到一陣肉香和糖香。雙兒雙手端了木盤,用手臂掠開帳子。韋小寶見碟子中放着四隻剝開了糉子,心中大喜…提起筷子便吃,入口甘美,無與倫比。他兩口吃了半隻,說道:‘雙兒,這倒像是湖州糉子一般,味道真好。’浙江湖州所產糉子米軟餡美,天下無雙。揚州湖州糉子店,麗春院中到了嫖客,常差韋小寶去買。糉子整隻用糉箬裹住,韋小寶要偷吃原亦甚難,但他總在糉角之中擠些米粒出來,嘗上一嘗。自到北方後,這湖州糉子便吃不到了。”

金庸的意思其實是,湖州糉子,天下無雙,不僅嫖客愛吃,俠客也愛吃。見《神鵰俠侶》:“甜的是豬油豆沙,鹹的是火腿鮮肉,端的是美味無比,楊過一面吃,一面喝采不迭”,吃了黃藥師關門弟子程英親手製作了“天下馳名”的江南糉子之後,楊過還要用糉子與她調情,即把吃剩的糉子用線栓了,擲出去黏住她寫了什幺“既見君子,雲胡不喜”的碎紙,也算是把糉子給利用到家了。

不過,現在顯然是嘉興糉戰了上風,五芳齋在包糉子和賣糉子兩方面都相當牛逼,不僅在各地的超市以及公路、鐵路沿線大賣特賣,還出口到全世界五大洲。當然,五芳齋最狠的一招,是把糉子賣成一種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的東西,糉子不再是inseason的,更不是端午節的專利,而是allseason的東西了。全中國賣月餅的,心裏指不定有多饞呢。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裏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爲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爲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