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活一條魚要多少水

一條魚留得生機,似乎只需要一捧水;一條魚清揚遊動,卻需要一缸水、一池水,正是這些看上去多餘的水,讓魚可以遊向任何一個地方。於平凡的崗位上平凡的你我,凡事多一份思量,凡事多留一份心,凡事多一點行動,便可能多一份機遇,多一種可能。也許還在回味,中美建交30週年時楊瀾那次深刻的訪談獲得的讚許,卻鮮有人知道她初出茅廬之時與基辛格首次的訪談卻以失敗而終。當她感到暗無天日之時,導師問她:“把一條魚全身擦溼需要多少水?”楊瀾答道:“把棉花蘸上水就足夠了。”導師又問:“你養一條魚,是不是僅靠棉花裏的那點水就可以了呢?”她豁然開朗。“那樣的話,它根本無法存活,它至少需要一個魚缸的水!”而後的採訪,除了蒐集大量資料以外,她還研究基辛格的論文演講稿和他的傳記,將厚厚的七本書中的所得、所悟融入到27分鐘的訪談中,那麼多的資料,最終只用在一兩個問題上,但並不表示事先的準備是多餘的。正如養活一條魚,至少需要一缸水,這些看似多餘的水卻爲魚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多一份準備就多一份可能,多一份機遇。

總會經歷一個平凡的過程,彼時的你我,猶如蒼茫大雪中一隻望洋興嘆的飛鳥,渴求溫暖的家園,哪怕擁抱一枝憩息的枯枝,也會希冀通往南國的路。而茫茫人海中,有太多的人渴求着太少的機遇,須知這不是空穴來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量變到質變總是一個曲折前進的.過程,把準備、思量內化成一種習慣。讓這種習慣深入肌骨,費盡思量也許能換來剎那靈光,不經意間揚起駛向未來的風帆。刷漆的修船工補好船底的洞本不是分內之事,而這看似多餘的舉動卻救了航行的孩子;赫赫有名的華爾道夫飯店的首任總經理喬治.波特是因爲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作爲侍者的他在旅店沒有房間的情況下讓出自己的值班室留宿了一對夫婦而被賞識,這對夫婦感嘆他們需要這樣的員工。幾年後,這對夫婦邀請他接管他們新建的飯店,而他也成爲奠定華爾道夫世紀地位的推手,打造了各國高層造訪紐約時首先下榻的飯店。機遇不是源自巧合,多餘的準備是一個提升的過程,看似不必要恰恰是拒絕平庸的必要。陽光下的池子裏,我看到池底的水草泛着點點波光,其間的魚兒正歡快地遊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