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通用12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教案的具體內容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複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點)

七、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實際,注重引導自學,注重啓發思維)

八、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作業處理(說明如何佈置書面或口頭作業)

十、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準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一、教具(或稱教具準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十二、教學反思(教者對該堂課教後的感受及學生的收穫、改進方法)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通用12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通用12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1

教學目標

1.認識並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3.瞭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所表現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5.積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1.課前師生共同蒐集相關資料,瞭解詩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等,爲學習古詩做好準備。

2.教師還可以準備樂曲《送別》《駝鈴》和古箏曲《陽關三疊》。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這首詩中要求認識和會寫的字都是這4個字,教師要引導學生隨文識字,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認識這些字,並通過出示詞語、詩句等方式,引導學生聯繫語境進行認讀。這四個字在結構上都是左右結構,筆畫也較多,在認讀上有一定的難度,其中“辭”是平舌音,“唯”讀第二聲,讀音容易出現錯誤。

由於這些字的筆畫較多,會給書寫帶來困難,這就需要做到課前預習要充分,課後的鞏固要到位。這四個字在書寫時要注意,“鶴”字的左半部分是一個撇而且是出頭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辭”的右邊的“辛”下面的橫要短些;“唯”字要注意與“惟”“維”字的區分,但也要強調,在取“單單、只”這個意思時“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讀指導

朗讀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並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是要讀出難捨之情,古詩的誦讀要注意語速的疾緩。如,“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要讀得徐緩而舒展,給人餘音

繚繞之感,意味着友情長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這首古詩背誦下來。

3.閱讀教學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如《贈汪倫》《賦得古原草送別》。教師可以向學生簡要介紹: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會難,以送行餞別表達深厚的情誼便成爲一種習俗,送別也因此成爲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堪稱送別詩中的,被人們傳誦至今。

(2)理解感悟古詩。

在理解詩意上要突出後兩句。後兩句是寫景,也是抒情。“景”與“情”有着密切的聯繫。孤帆漸漸地遠去,最後消失在淺藍色的天際間,只見長江浩浩蕩蕩滾滾東流和藍天連接一起。讓學生想象這樣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隻離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隻消失在天水之間。此時,你的心情如何?詩人久佇江邊目送朋友的船隻,這種景象飽含着詩人與朋友難分難捨的情意。

啓發學生想象李白送別朋友的畫面,除了採用調動學生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推想、利用插圖等方法外,還可幫助學生開拓想象的思路:從時間上思考,繁花似錦的三月是個怎樣的季節;從方位上思考,黃鶴樓下,長江之畔是個怎樣的地方;從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遠影”“長江天際流”是個怎樣的景象;從人物送別這件事去思考,詩人久佇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內心有着怎樣的想法。

4.活動提示

(1)“背誦這首詩。”這個訓練旨在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積累,教師要根據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直到能夠熟練地朗讀並背誦下來。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與學生總結更多的朗讀和背誦的方法。

(2)“理解加點的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這個訓練是在學生經過查找資料、理解詩的大意的基礎上,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理解加點的詞語的意思對理解詩句的意思有較大的作用,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品味重點詞語,幫助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根據畫面寫詩句。”這個訓練中的兩幅圖分別是課文所描寫的兩句詩,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題中的文字:“下面兩幅圖畫,各描繪了本課哪兩句詩的內容?請寫在下面。”然後觀察畫面的景物,經過認真地分析和探討,確認這兩幅圖畫各描寫的內容恰好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4)“積累。”這個訓練是積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是作者借送友人抒發自己胸懷的詩。寫這首詩時,王昌齡正被貶到江寧,心情無疑是苦悶的。

詩人的朋友辛漸即將取道揚州,北上洛陽。正在江寧(今江蘇南京)任職的詩人,親自送行到了潤州,在西北城樓(即“芙蓉樓”)爲他餞行,並寫下這首詩。

前兩句寫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連朦朧的遠山也顯得孤單,這種景象襯托出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但詩的重點卻在後兩句。朋友此番遠行的目的地是洛陽,那裏有詩人衆多的親人和朋友。詩人深深思念洛陽的親友,並想象他們也同樣思念着自己。他囑託辛漸,當親友們問起來,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顯示出很高的語言技巧,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5.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在這首詩中,出現了很多的地名,如:廣陵、黃鶴樓、揚州等,同時還有表示方向的詞語,如:西辭、下等,學生在理解詩意的時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礙對詩的理解,教師要根據詩的內容,畫一個地理方位圖,標清方向及地名、物名,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首詩是如何表達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的呢?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等詞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2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豐富的人文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古詩文教學更應該重視對學生人文情懷的薰陶和感染。基於以上認識,我確立以“情”爲切入點,通過“觸景情更深、事世難料情難捨”層層推進的誦讀來幫助學生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實現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引導學生誦讀是經典詩詞教學之根本,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讀”是主線,要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讀準、讀通、讀出節奏、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層層遞進,顯象得意。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正確書寫“陵”字。瞭解兩首古詩的大意。背誦古詩。

2.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受到古詩文化的薰陶。

3.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反覆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送別》樂曲)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你們想聽嗎?播放。這是李叔同的《送別》。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因爲送別而憂傷落淚,並揮筆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

2、隨着樂曲,你能想起自己讀過或學過的哪句詩、哪首詩來

3、師:同學們隨着樂曲想起的詩都與一個詞有關,那就是送別。爲什麼古代那麼多送別詩呢?有知道的麼?(環視,等待)好,老師告訴你:古代呀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朋友一旦分別就很難再見面,於是呀,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送行表達深情厚誼就成了當時一種習俗!這種詩就被稱爲送別詩。當時的送別詩就喝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送別詩裏的傳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二、解題

師:自己再輕聲讀讀課題,看看題目中告訴我們哪些送別的內容?

生:送別的地方是黃鶴樓,要去的目的地是廣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師:你真能幹!一下子找到了三處!黃鶴樓瞭解嗎?(生介紹)

師:滕王閣,岳陽樓是另外兩個。

生:崔顥還爲黃鶴樓題過一首詩呢!

師:嗯!李白還誇過這首詩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一來更讓黃鶴樓名聲大振。廣陵瞭解嗎?

師:黃鶴樓也好,揚州也罷,都在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流域(師隨機板畫長江略圖,明確地理位置)誰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情況?

師:聽了這些資料介紹,誰能連起來把題目的意思說說。

師: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被稱爲“三名一別”。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古詩見證這場送別。

三、初讀古詩,節奏朗讀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2生)

師:古人讀詩講究節奏感:“故人/西辭/黃鶴樓”—這是二二三節奏。誰能接着往下讀?指名讀。齊讀。

師:還可以把“故人西辭”四個字連起來讀,變成四三節奏(範讀),誰來讀?師生4字和3字輪讀。

師:用你喜歡的方式再大聲朗讀這首詩,用一個詞概括你讀完這首詩之後的感覺。

四、感悟詩境,品讀古詩

師:詩讀通了,詩句的意思你能讀懂嗎?怎樣讀懂古詩,你有什麼好方法嗎?

師:好,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學生自學古詩。

學生彙報:故人西辭黃鶴樓

師:聽明白了麼?西辭就是辭西,辭別西方,向西邊告辭。這句詩交待了(送別地點)如果老師去南方城市廣州,我就要—————生:北辭。

師:誰能用一句詩來說明老師要去廣州?(老(恩、吾)師北辭洮南府、)

師:好,就這樣先解詞再連在一起理解整句詩。接着彙報。

師:煙花三月告訴了我們什麼?(送別的時間)

師:煙花三月”就是公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鮮花盛開的時節,揚花柳絮再江面隨風飛舞,遠遠望去,如煙似霧,唐代詩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憶江南》向我們展示了江南春天秀麗的風光。(出示2個紙板,指名讀)

師:你還想起了哪些優美的詞語可以描繪這美麗的景色?

生:、、、

師: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季節?

師:誰能說說你剛纔彷彿看到的煙花美景,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詩,當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話。

師:如此煙花美景只有武漢有嗎?(指板書)

生:揚州也是。路上也有。

師描述:整個長江中下游一帶,一路的繁花似錦,沿途的春意濃濃,在唐朝,三月的揚州是江南最繁華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楊柳依依,從寧靜的樓閣向外望去,一片煙雨迷濛,等到百花盛開之時,整個揚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詩人都向往到揚州一遊。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這樣一個地方,李白的心裏會怎樣想?那我們來讀一讀前兩行詩。(指導學生讀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讀出李白的嚮往,羨慕。讀出詩句的美麗。)

師: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遊玩,李白的心裏很羨慕,很嚮往。但是,當他看着孟浩然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的心裏又是什麼滋味?誰來理解3、4兩句詩的意思?生理解略。

師: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還在黃鶴樓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麼啊?(船)師:幾隻?(一隻)

師:對!孤帆就是孤孤單單的一隻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長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爲什麼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爲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師: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爲李白的心裏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這是多麼深厚的友誼啊!

師:大家看插圖,此時李白就站在黃鶴樓上,望着帆影遠去,船開了好一會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成一點小影兒了,李白捨不得啊,不想走啊!還有哪裏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唸——生深沉地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消失在了藍天碧水的盡頭,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聲誦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此時,盡了的帆船,未盡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孟浩然說,拿起你手中的筆用幾句話寫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漸漸遠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彙報:讀所寫。

師:這深深的情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

生齊聲頌讀全詩

師:黃鶴樓的這一別,別出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別出了孟浩然與李白的厚誼。時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懷,又爲這次送別寫下了一首五言詩。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師: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輕一些再來一遍。

師:帆去遠,心相隨啊!多麼的情深意長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滾滾長江東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樓空。不思量,自難忘。名樓,名城,名士,成就了這首千古名詩。

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憑欄遠眺,浮想聯扁,面對滔滔江水,你一定會情不自禁想起兩個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你一定會再次深情地吟誦到——生齊讀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3

教學目的:

1.通過討論學習,自讀自悟讀懂詩歌含義,體會詩歌意境。

2.瞭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生平,積累李白的古詩。

3.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慾望和誦讀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教學準備:

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學時數:1課時

基礎知識:

生字:

鶴黃鶴仙鶴丹頂鶴

陵廣陵陵墓陵替丘陵陵谷陵園

辭字義:告別。辭別拜辭告辭說辭文辭

唯字義:同惟,單單,只。

唯物論唯心論唯唯諾諾唯美主義

區別字:詞——辭唯——維——惟

釋詞: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

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裏指孟浩然。

煙花:指豔麗的春景。盡:消失。

唯見:只見。天際:天邊。

教學設計(A案)

一、揭題、解題

1.揭題,2.讀題,3.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4.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蒐集的有關資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

3.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三、理解詩意

1.學生自學古詩(5分鐘)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爲單位,熟讀古詩,藉助文後註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自願或學習小組推薦同,學講解古詩;教師注意指點,並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四、體會詩境

1.你認爲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爲什麼

3.這時長江裏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李白爲什麼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裏會想些什麼?

五、藉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六、佈置作業

有感情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教學設計(B案)

一、引題解題

同學們,我們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詩歌。詩是人類情感的昇華,千百年來人們把詩作爲了情感的寄託。

有一種情感,它憂傷卻又充滿希望,它美好卻又略顯遺憾,請同學們聽一段音樂。

這首歌曲所表達的就是依依不捨的送別之情。千百年來,詩人們在送別之時,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2.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一篇送別詩。(板題、讀題)

問:在什麼地方?送誰?去哪裏?“之”在這裏是到某個地方去的意思。(再讀題)

3.詩的題目告訴了我們什麼?知道廣陵是什麼地方嗎?那麼黃鶴樓呢?誰能夠用自己的話把詩題的意思說一下?

讀懂詩題是我們理解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讓我們從具體詩句中來體會李白送別好友時的那種真摯情感。

二、讀準字音

同學們,以前你們學習古詩,運用過哪些方法?

這些都是好方法,我們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讓我們來讀詩,因爲多讀是學習古詩最重要的方法。

(板書:學習方法1多讀)

請同學們自由讀詩,先把詩讀通順、字音讀準確。

三、學法指導

1.這首詩的格式是七言絕句,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可是卻成爲了千古流芳的佳作,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們一定要好好品味。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詩,在讀的過程中,把詩中每個字都仔細揣摩,參考註釋想想它們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興趣的地方用鉛筆畫下來。

2.讓我們看到一二句詩,這其中有沒有哪個關鍵詞讓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辭辭是什麼意思?告別西邊去哪裏呢?

下揚州“下揚州”爲什麼要用“下”字呢?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地方都在長江沿岸,揚州在黃鶴樓的下游。從“下”這個字上,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寫詩,用字都非常準確,一定要細心對待詩中的每一個字,要學會抓住關鍵詞聯繫上下文理解詩意

(板書:2抓關鍵詞)誰來讀一讀這兩句?

煙花三月煙花是什麼意思?藉助了註釋來學習古詩,這也是學習古詩的重要方法。

(板書3.藉助註釋)

“煙花三月”究竟是怎樣一幅畫面呢?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課件出圖音樂)。

誰能用學過的詞語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別時的美景?

僅僅只有花嗎?真是一片生機勃勃啊,這正是“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也是“千里鶯啼綠映紅”,這更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多麼美麗的景色啊!誰來讀讀這兩句?

讓我們想像看到朦朦朧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長江沿岸的一片繁華似錦。讓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當孟浩然在這樣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達了風景秀麗的揚州。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對朋友的美好祝願。這“煙花”二字透着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

剛剛我們通過想象畫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詩意,這也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

(板書4.想象畫面)

剛剛我們通過這些方法,學習了一二句詩,請問同學們,你們讀懂了什麼?

四、學生自學

一二句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繁花似錦、春意盎然的送別場面。那麼,三四句詩作者又是怎樣通過描寫景色來抒發自己情感的呢?請同學們運用黑板上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二句詩。

你是用怎樣的方法學習這兩句詩的?

孤帆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長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隻孤獨的`帆船?可爲什麼李白認爲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時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遠去的影子。

儘儘是沒有了,還看的見朋友的帆船嗎?那麼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爲什麼會一直看着船,不肯離去,直到看不到爲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資訊都不發達,兩人若是分別了,想要再見面就非常難了。你能體會李白當時的心情嗎?從這個盡字上,你們感受到了什麼?

唯見李白還看到了什麼?唯見是隻看見,也說明看不到別的了,李白他還想看到什麼?

李白站在黃鶴樓上,看着滾滾長江向天邊流去,就像時間一去不復返,江水帶走了他和孟浩然兩個人喝酒聊天、吟詩作對的美好日子。他們的友誼是多麼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請大家看插圖,此時李白就站在長江邊上,望着帆影遠去,船開了好一會兒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詩。(齊讀)

那船已成一點小影兒了,李白捨不得啊!還在哪裏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唸(齊讀)

那船已消失在了藍天碧水的盡頭,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聲誦到(齊讀)

五、提升拓展

聽了同學們讀得那麼深情,老師也忍不住想讀一讀了。(課件放音樂,師範讀)

(音樂不停)怎麼樣?你們還想讀嗎,你覺得怎麼讀能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你就怎麼讀。

人生充滿着別離和重逢,從古到今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一樣的深情、一樣的情景,不一樣的美麗詩句。大家現在聽到的這首曲子叫《陽關三疊》,也是出自一首送別詩,它就是咱們下節課要學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送別詩嗎?

《賦得古遠草送別》《贈汪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董大》

中國的詩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課能夠讓同學們愛上古詩,學會如何學古詩。

記得我們的方法嗎?要多讀,並藉助註釋,抓住關鍵詞,想象當時的畫面來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賦予詩鮮活的生命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4

一、導入

1、師:聽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誰:他是唐代著名詩人,好飲酒。酒後絕妙的詩詞隨口成誦,人們盛讚他“斗酒詩百篇”,稱他爲“詩仙”。

生回答:李白。

2、師: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別就難再見面。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爲送別詩。你們還記得李白的送別詩嗎?

生答《贈汪倫》。

教師叫生齊背。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送別詩的傳世之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板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解題

1、齊讀詩題

師:這首詩是李白三十多歲時寫的。孟浩然是與他同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華、人品。他在詩中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因此,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請同學們藉助註釋,想想題目講的什麼意思。

2、指名講題目意思。

板書: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讀

1、師:李白爲好友孟浩然送別,心情如何呢?請同學們聽聽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範讀動畫:

2、師: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

學生讀古詩。

3、指一名學生:老師見你讀得津津有味,能給大家讀讀嗎?(學生讀。)

4、師:真不錯!第一次就讀得這樣好!誰想再讀讀?(2-3名學生讀。)

師:一起來一遍。

學生齊讀全詩。

5、大家讀得真好!只是每行詩的意思你們明白嗎?請你們對照註釋,試着用自己的話講講。

6、利用媒體資源中課件中的生字動畫進行以下教學活動:

首先學習第一、二行詩。

(1)自由讀這兩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學生質疑。)

(2)指名講詩意。(2-3名學生講。教師引導學生把話講通順。)

(3)齊讀這兩行詩。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詩意。

7、學習三、四行詩。(用學習一、二行的方法進行。)

8、師: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1-2名學生講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詩情。

1、師:大家學得真好!請默讀古詩,找出哪兩行敘述了李白與孟浩然送別的事情,哪兩行寫了李白送別時看到的景色?

提示:第一、二行。

2、師:讀得真細緻。知道他們分別的時間嗎?

生:煙花三月。

師:能描繪一下煙花三月的具體景象嗎?

學生口頭描繪。

3、師:我們來看看幾幅圖片:

師:這就是“煙花三月”,你們看“煙花三月”的揚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4、師:是呀,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詩人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飲美酒,吟詩作賦。這是多快樂的事情啊!但今天,老朋友卻離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會怎麼樣呢?

提名學生回答。

師:你們看,詩人在平淡的敘事中,依依惜別之情自然地流露出來。

5、師:下面我們再來品品後兩行詩,這兩行詩明着是寫景,其實更寫出了詩人的心情,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1)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師:“盡”的是什麼?不“盡”的又是什麼?

提示:“盡”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盡”的是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友情。

(3)師: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邊,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緩緩離岸,漸漸遠去,看不見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見一片兒白帆;最後連那點兒白色的帆影也不見了。此時,李白離去了嗎?

生:沒有。

師:他在幹什麼?

生:他久久地不願離去,仍注視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師:李白看見了什麼?

生:滾滾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

(4)師:這滾滾流去的僅僅是長江水嗎?大家來討論一下。

學生分組討論。討論後彙報。

(5)師:李白獨立江邊,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緊緊與朋友相隨。他們真是“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他們的友誼真是“情深意長”。

五、背誦古詩

1、師:我們已體會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假如我們現在就站在江邊,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漸漸遠去,心中感慨萬千,吟出這首送別詩吧!女同學先來。

女生齊讀。

2、師: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來讀一讀。

男生齊讀。

3、這是豪壯地送別。

4、一起來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讀。

5、齊背這首詩。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後來又爲這次送別寫了一首五言詩。

板書: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師:這首詩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這首詩的註釋。來,一起讀一讀。

學生齊讀兩遍,把詩抄寫在書旁。

2、提名學生說一說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師指導並相機板書:

板書: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長孟浩然

心相隨

七、作業

1、查找有關送別的詩句。

2、小練筆

同學們,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傷心,你會對他說什麼?請你寫下來。

八、總結

師:李白和孟浩然之間那種真摯的友情感人至深,讓我們再來體會一下這種友人之間的深情厚意吧。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5

教學目標

1、探究紊字,會寫課後的字,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2、閉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4、涼攀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熟讀古詩;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詞查查字典,試着理解詩歌。

師:生字、詞卡片;聲像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質疑導入

1、蹦閭說過李白嗎?他是個什麼人?你學過他的什麼詩?

2、蹦閽敢庠傺б皇桌畎椎氖嗎?出示課文題目《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課文題目。

3、生試着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師相機點撥。

4、你想了解些什麼呢?黃鶴樓在哪兒?孟浩然是誰?怎麼送的呢?誰送誰呢?

二、初讀課文,略知大意

1、鄭聲情並茂地朗讀詩歌。

2、像老師一樣讀讀這首詩嗎?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3、舊字卡片,學生搶讀。

師:你覺得哪個字最難讀?給大家提個醒。重點指導:孟、陵的讀音。

4、全體同學當小老師評價,適時鼓勵。

5、放回文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把詩句讀通順。

6、熱讀。要整齊、聲音洪亮,讀出感情。生互評。

7、識涼攀,結合課文插圖,大膽形成自己的理解。

8、楣攀,試着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並提出新的問題。

三、深入探究,精讀感悟

1、難習情況,準備在全班交流。(老師此時巡迴指導、收集整理學生在小組中提出來的問題,擬定接下來的導學重點。)

2、比班交流,瞭解詩意。

(1)結合課文題目理解故人指誰。簡介孟浩然其人,並闡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黃鶴樓點明瞭送行的地點,煙花三月點明瞭時間。

(2)反覆朗讀前兩句。結合書上的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

在黃鶴樓(李白)送別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春光爛漫的三月裏,朋友坐船順流而下到揚州去。

(3)把後兩句作爲想象意境、體會感情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孤帆、唯見展開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滾滾地向天邊流去。)

3庇懈星櫚乩識粒體會意境。

(1)指導朗讀,讀出節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2)生練習朗讀,並加上動作。

(3)表演讀。(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黃鶴樓送別的情景,另一名學生配音。)

(4)閉上眼睛,低吟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景象。

四、指導背誦,加深感悟

1、錄音範讀,體會古詩的情緒節奏。

2、分別選出一名同學在全班賽讀,在朗讀中表達自己的感受。

3、學習課後古詩《黃鶴樓》。

黃鶴樓風景優美,自古就被許多文人墨客所喜歡。他們常在這裏觀賞勝景,寫詩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詩文。下面我們一起再來讀讀另外一首很美的詩。

展示崔顥的《黃鶴樓》。

5、讀,簡略理解詩意。試背。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學會了一首古詩,還結交了幾個生字朋友,願意把它們記住嗎?

2、分類識記。本課生字左右結構的最多,找出來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寬的字;帆、故、鶴左右相當;影是左寬右窄的字。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6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繫、螺旋上升的方面,爲低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詩人李白在送別朋友孟浩然去揚州時一方面年輕的他一方面嚮往揚州的繁華一方面又捨不得朋友的離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提醒同學們回憶已知的關於朋友相送的古詩,並說說你喜歡它的原因,由此喚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魅力。接着,我給學生讀詩的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並通過組詞練習初步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

然後,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這裏,我讓同學說說自己不懂的詞語,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班上裏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們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最後,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回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你知道哪些關於朋友送別的古詩?

2、爲什麼喜歡它?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朋友相送的古詩,生讀題目。

4、解題:

(1)誰送誰從哪兒出發去哪裏?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誰嗎?

6、黃鶴樓在哪兒呢?師生交流,激起同學們對黃鶴樓的嚮往之情。

(出示黃鶴樓、廣陵的地理圖。)

二、流利地讀詩。

1、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特別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讀準。

2、認讀生字卡片:鶴浩陵辭州孤帆碧惟際每個字讀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讀這首詩,把它讀流利。

4、認字組詞;結合詩中詞語,對比古今詞義的不同:

(1)浩:這裏指名字中的一個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聯繫孤帆來解釋;

(4)惟:聯繫惟見來理解。

5、再讀古詩,注意它的停頓。

6、指名讀古詩,生評議;(字音、節奏等);再指名讀。

三、理解詩意。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麼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1)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2)查學習古詩的工具書;

(3)求助學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裏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穫,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1)煙花:柳如煙,花似錦。

(2)三月:陽春三月。

(3)下:順流而下。

(4)碧空:藍天。

(5)盡:消失。

(6)惟見:只看見。

(7)天際:天邊。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了黃鶴樓,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坐着船順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華的揚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華的揚州城裏看看。我站在黃鶴樓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飄越遠,慢慢地消失在藍天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邊流去。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麼不一樣呢?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想想作者李白此時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來朗讀這首詩。

3、爲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加上動作朗誦這首詩。

指名背,生評議,再指名背,齊背。

五、拓展賞析。

1、師給出一首送別的詩:

長江之濱母送別,

荊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學成歸,

寸草纔可抱春暉。

2、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是講什麼的?

3、喜歡嗎?爲什麼?

4、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揭示謎底,是老師自己寫的。

5、師小結:

生活中美麗風景和難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詩表達出來。

六、佈置作業。

1、檢測本課生字詞,讀字組詞。

2、今天你想做什麼作業?

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願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7

一、談話激趣

1、你知道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是誰嗎?

2、如果說唐代詩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麼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顆,他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令後人望塵莫及。當時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詩人賀知章(也就相當於我們今天建設部的副部長吧),讀了他的詩作,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拿去換酒與他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對李白說:“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間?”因此,李白又被人稱爲——詩仙。(板書:詩仙)

3、除了寫詩厲害,你知道李白還有哪些超人之處嗎?他喝酒也非常厲害。他在《將進酒》裏寫道:“會須一飲三百杯”,杜甫也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稱爲——酒仙。(板書:酒仙)

4、喝酒寫詩,無人能比。但李白還有一樣本領,卻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劍術,當然是整個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輕時候的李白還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劍相助的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俠客。(板書:俠客)

5、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詩仙、酒仙、俠客李白的詩作。

二、循序漸進,讀懂詩題

1、讀準詩題

(1)誰來讀讀詩題?

(2)詩題中有三個生字,誰來讀讀?

鶴:第四聲,發音要到位。指生讀。

孟、陵:都是後鼻音,注意孟的寫法,第一筆是橫撇。指生讀。

2、個性讀題

(1)這首詩題目很長,共有十個字、五個詞。讀的時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覺得哪個詞重要就着重讀哪個詞,試着讀一讀吧。

(2)生自由練讀後師指名讀,相機點撥:

☆聽出來了,你想強調“黃鶴樓”,黃鶴樓是送別的地點。知道黃鶴樓嗎?(位於湖北武漢市的長江之濱,是中國三大名樓之一)

☆他強調的是“送”,爲什麼呢?(對,這是一首送別詩。)

☆同學們聽出來了嗎?他強調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誰?(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強調“廣陵”,廣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揚州。揚州可是唐朝最繁華的城市,也是當時國際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輕的時候曾經到揚州遊玩過一段時間,他說他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熱鬧的城市。盛夏時節,他和朋友“繫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

☆“之”是什麼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讀法,你想怎麼讀就怎麼讀。自已再讀一讀題目。

(4)同學們,你知道題目是什麼意思了嗎?

3、感性讀題

(1)古代交通不便,離別之後就很難再相見。於是,寫詩送別就成了一種時尚,當時的送別詩差不多和我們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像《送友人》《別董大》《山中送別》《易水送別》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被稱爲“三名一別”。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歲,然而他們兩人一樣的才華橫溢,一樣的風流瀟灑,他們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間恨晚,無話不談,彼此不再寂寞。快樂相處之後的離別,顯然是那樣難捨難分。

(2)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想再讀一讀詩題嗎?指生讀後齊讀。

(3)對,我們這纔算真正的“讀懂詩題”。(板書:讀懂詩題)讀懂詩題是學好古詩的第一步。

三、自主學習,讀通詩句

1、自由讀

學好古詩的第二步是讀通詩句,讀通詩句的要求是“認清字形,讀準字音”,你能做到嗎?來,自由的讀一讀這首詩。(板書:讀通詩句)

2、指名讀

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強調生字的讀音要準。“辭”平舌音,“唯”)

3、讀出詩的節奏感

古人讀詩講究節奏感:“故人/西辭/黃鶴樓”—這是二二三節奏。誰能接着往下讀?

“故人西辭”四個字連起來讀,變成四三節奏(範讀),想讀的接着讀吧!

4、古詩還講究押韻,這首詩的一、二、四行的最後一個字,讀一讀,你發現什麼?它們的韻母相同或相近,是這首詩的韻腳。我們在朗讀時對韻腳要恰當重讀,非韻腳音讀得輕一點兒,更能讀出古詩的韻律美。誰來試試看?

(詩人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餘音嫋嫋。)範讀。

5、齊讀。

四、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詩讀通了,詩句的意思你能讀懂嗎?學好古詩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詩意。(板書:理解詩意)

怎樣讀懂古詩,你有什麼好方法嗎?(讀懂古詩有個好助手,就是書上的註釋。藉助註釋,我們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讀懂古詩。)

2、請大家藉助註釋,自己試着說說每行詩句的意思。

3、四人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

“故人西辭黃鶴樓”:故人?辭?何謂西辭?(簡筆畫:長江、黃鶴樓、揚州)老朋友辭別了西邊的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三月”告訴了我們什麼?下?(相當於詩題中的?爲什麼用“下”比如說咱們去北京說不說下北京?從“西”和“下”看得出來作者用詞特別準確。)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乘船)到揚州去。

“孤帆遠影碧空盡”:盡?什麼消失了?孤帆指的是?消失在哪兒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碧藍的天空裏。

“唯見長江天際流”唯?天際?唯見什麼呢?

只看見浩蕩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

5、指生連起來說詩意。

五、展開想象,體驗詩情

1、學好古詩,咱們不光要理解詩句,還得體驗作者蘊含詩句字裏行間的情感。(板書:體驗詩情)讀了這首詩,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2、惜別

(1)故人。李白年輕時瀟灑倜儻,挎一把寶劍,帶上他最心愛的酒壺,離家出走,雲遊天下,在路過湖北襄陽時,認識了當時譽滿天下的大詩人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一起遊山玩水,飲酒作詩,成爲了親密的朋友。李白曾寫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意思就是說“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爲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這麼親密的朋友就要分別了,他們怎麼捨得呢?讀出不捨。

(2)孤帆。長江自古就是黃金水道,交通要塞,怎麼會只有一隻帆船呢?(作者只關注友人的這隻船,江帆點點,只見一船。)讀。孤還有什麼意思?(孤獨、寂寞。沒有了好朋友的親密相處,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獨寂寞的。)讀。讀出孤獨。

(3)盡。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獨立江樓,目送友人。朋友看不見了,他看着逐漸變小的船;船看不見了,他看着船上的帆;帆也看不見了,他仍不肯離去,孤獨的站在那裏,只看見浩蕩的長江水滾滾向東邊流去。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目送之中!讀。

3、感悟

多麼真摯的情意,多麼感人的畫面!李白有多少話想對孟浩然說啊!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說什麼呢?

4、昇華

(師範讀,生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唯見長江天際流。

女同學,我們站起來送送孟浩然。

男同學,我們站起來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學,我們一起送送孟浩然。

六、小結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關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我們今天學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們下節課還將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還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駱賓王的《易水送別》。大家不妨找來對比着讀一讀,感受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8

【設計意圖】

詩的語言的獨特性決定了,在教學古詩時,要充分感受詩的語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簡單的字眼背後的東西,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筆者認爲,在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過程中,應該創設詩中的情景,品悟詩中的蘊涵的深情。讓古詩教學既充滿靈動飄逸、灑脫不羈,又洋溢書畫香氣,且蘊涵深情,是筆者追求的古詩教學的境界。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欣賞詩的能力。

3、感悟送別的不捨情結。

【課前準備】

收集寫送別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初步感受離別詩的情

1、喚起對離別的感受:

過渡:有過與人別離的經歷嗎?當時的感受如何?

2、學習古詩:

王維的《渭城曲》。

過渡:古人與友人相別是怎樣的感受呢?我們學過一首關於送別的詩,詩是王維寫的,詩名叫作《渭城曲》誰來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談感受:你能感受王維的心情嗎?

3、小結啓發:

離別之際有千言萬語,送別總是件難過的事情!

二、揭示詩題、解題

過渡:今天我們又要去目睹兩個好朋友之間的離別。

1、出示詩題並讀詩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解詩題:

⑴通過讀詩題你知道了什麼?

⑵補充介紹“黃鶴樓”、“廣陵”的知識。

三、讀通詩句,初感詩的意境

過渡:這首詩到底寫了些什麼呢?讓我們自己去讀讀!

1、單個自瀆。

2、正音朗讀。

3、齊讀。

四、再讀探索──明詩眼、尋依據

過渡:通過多次的朗讀,你讀懂了什麼?

1、交流肯定所學。

2、小結提示:全文就記述了自己送別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詩眼:

過渡:本詩是圍繞哪個字寫的?並說說自己的理由!

引導歸納:

⑴靜態:

①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

②送別的地點──黃鶴樓。

③送別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送別的情景──長江天際流。

⑤送別的心情──孤。

⑶動態:

①送別的原因──故人西辭下揚州。

②送別的經過──孤帆遠影。

③送別的結果──長江天際流。

4、理解感知,配樂讀詩句:

過渡:既然詩是圍繞“送”寫,那就讓我們一起送別這樣一位故友,齊讀!

五、煉情品詩意

1、感受詩中的畫意:

過渡:喜歡這首詩嗎?能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嗎?

注意引導詩的美:

⑴緩緩西辭,隨江南下,似乎讓你看到了什麼?

⑵煙花是什麼季節,她讓你又想到了什麼?

⑶孤帆遠去,你還能見到什麼?

⑷長江是怎樣在天際流的?

2、感受詩中的情意:

過渡: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哪裏讓你感受到了情?

⑴緩緩西辭,隨江南下,那是不捨。

⑵在煙花中送別,那是無可奈何。

⑶孤帆遠去,那是孤獨寂寞。

⑷長江獨自在天際流,那是悵惘,失落。

注意:可畫意先上,然後上情意,(對稱結合上),也可邊說詩中畫意邊說情意(結合)。

六、延伸鞏固入詩境

1、過渡:

這樣的別離,真的讓人難過!古詩中有很多“送別”的詩。你找到了嗎?

2、交流:

⑴自讀: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⑵四人小組,合作研究一首詩,解決這是怎樣的別離!

作業:將古詩改寫成現代的散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4個生字,瞭解古詩大意,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誦古詩,從而理解領悟詩意;組織學生自主合作細品古詩,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詩的意境,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瞭解大意,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具準備:學生:①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讀熟課文。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備註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學會4個生字,瞭解古詩大意,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初步感受古詩意境。

一、導入

師:上課前,老師先請同學們欣賞一段樂曲,看你們從中能聯想到什麼?

(教師播放《送別》曲)

誰願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麼?

(生說出想到了什麼)

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分離與相聚切割又彌合着漫漫人生。從古到今,離別往往是最讓人感慨萬端的一件事。不僅有歌唱離別,更有很多詩詠離別。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堪稱送別詩極品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板書課題)請同學們齊讀課題。(師提示注意讀準題目中的生字)

二、新課

(一)圍繞課題質疑。

師:很好,都讀正確了。詩的題目中出現了一個“送”字,我們就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了。那圍繞這個“送”字你們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呢?

生:誰送誰?

師:真聰明,我把這個問題記下來(板書)。誰接着提?

生:在什麼地方送?

師:好的,也記下你的問題。板書:在哪送

生:在什麼時候送?

師:也不錯,也記下。板書:何時送

生:怎麼送?

師:太好了。這是個最棒的問題。板書。

生:送到哪?

生:爲什麼送?

師:同學們真不簡單,圍繞一個詞提了這麼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詩文中。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學們認真讀讀詩,把答案找出來了,詩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二)品讀古詩

1.指名讀-評議-再指名讀(老師範讀)

2.學生朗讀-同桌互讀

3.讀詩擂臺賽-齊讀

(三)、彙報交流,理解詩意。

1.通過剛纔反覆的讀古詩,你都解決了哪些問題?

預設:①李白與孟浩然是好朋友,感情深。(故人)

②“煙花三月”的時候,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揚州)去

③黃鶴樓(湖北武漢)。廣陵、揚州(江蘇,漢時稱呼,唐時稱呼)

師:請同學們看,這就是黃鶴樓(課件出示圖片)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歷代文人墨客到此遊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爲“江南三大名樓”。誰能接着彙報?

④重點字意:“之”到,“辭”辭別、離開,“唯”只,“帆”小船。

2.藉助註釋或字典理解詩的大意。(獨立-討論-反饋)

古詩大意(一):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

老朋友離開西邊的黃鶴樓,在煙花三月的時候乘船去揚州。

孤單的小船越走越遠,消失在水天相接處,最後,只看見長江水向天邊流去。

古詩大意(二)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

李白目送好友的小船越行越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見浩浩蕩蕩的長江之水向天邊流去。

第二課時

一、齊讀古詩,複習鞏固。

二、二、入詩境、悟詩情

1、“師;什麼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你們想知道麼?老

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揚州三月的圖片,你們看看還可

以用什麼樣的詞描繪這揚州的煙花三月?

(出示課件)

生:是百花盛開的三月。

師:百花盛開用得好。謝謝你,我明白了。還可以說是什麼樣的三月?讀明白這個問題的同學可以繼續告訴我。

生:我來,是細雨如煙,繁花似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齊放的三月。

生:是細雨濛濛,花紅柳綠的三月。

生:陽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細雨綿綿,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爭豔,鳥語花香的三月。

(板書:煙花三月)

師:煙花三月的景美,你們的語言也很美。那你們能不能把這兩句詩讀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兩句課件)(指導朗讀,指名讀)

2.討論: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畫,長江的江面船隻如雲,

那爲何作者看見的是孤帆呢?

“孤帆”:並不是說廣闊的長江之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說詩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隻小船上。

3.細品最後兩句的詩境、詩情。

師:通過最後兩句詩你知道了什麼?

生1:好友孟浩然已漸漸遠去了,李白依依不捨。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隨着好友孟浩然,別的什麼都沒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師:正如同學們所說,李白看見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最後———

生:看不見了

師: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見時,他只看見了—————

生:長江水在往天邊奔流。

師:你獨特的感受力令老師吃驚!那李白爲什麼如此久久佇立江邊送孟浩然呢?

生:因爲李白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

生:李白與孟浩然第一次相見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陸的時候,那年李白大概20多歲,而孟浩然40歲左右。李白當時詩名尚小,而孟浩然名聲在外。李白專程前往鹿門山拜見孟浩然,兩人習性相投,一見如故,孟浩然大加讚賞李白的詩,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師:說的對。看來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誼深厚,是忘年之交。

生:幾年以後,兩人互相思念,於是相約來到江夏(今武昌),共同遊山玩水,賞月看花半個多月。最後,孟浩然要去廣陵,於是二人在黃鶴樓相別。李白就在那個時候寫下了這首詩。

師:那同學們想象一下,當時的李白心情怎麼樣?

生:傷心難過依依不捨

(板書:依依不捨)

師:如果那一時候,站在江邊送別那麼好的朋友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獨的小船,風鼓白帆,由近漸遠,最後消失在水天之間。你不忍離去,久久佇立岸邊,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視着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滾滾的東流江水不正象徵着你們的友誼麼。那時那地,你將會怎樣吟詠出這兩句詩呢?(出示後兩句的課件)

生:指名誦。

師:是啊!你們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這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指導朗讀

師:人們常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李白目送“孤帆遠影碧空盡”有青山爲據,流水爲證,茫茫的長江水已爲李白的真情所動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僅僅28個字

就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謂字有數而意無窮啊。其實朗讀也是一種表達感情的好方法,你們能把自己從詩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讀的形式表達出來麼?

(師放課件生在樂曲聲中練讀,再指名讀,評價)

師:剛纔我看見好多同學已經熟讀能誦了,還沒有做到的同學加把油!

(指名背誦)

三、拓展

交流積累

背誦得真好,老師爲你們成爲李白的知音而高興。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在我們祖國的文化瑰寶—詩詞當中,歷朝歷代的贈別送行的詩文不可勝計。同學們平時是不是也積累了一些送別詩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指名背收集的送別詩)

師:看來同學們平時有積累的習慣,非常好。有的

詩意同學們可能還不太懂,你們可以運用我們這節課學習古詩的方法來學習古詩,如果沒有註釋,你們可以自己運用字典或者到課外蒐集資料,自己做必要的註釋,這樣就能讀懂了。

四、小結

師:對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間一壺酒,友情是江上一葉舟,友情是月夜獨登樓,友情是庭深小徑幽。對於我們,友情是什麼呢?要靠我們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

創設情境,使學生順利投入到學習中來。

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纔會更積極的解決問題。

在交流中實現對古詩的感悟。

通過對重點詞語得理解,加深對古詩的感悟。

考查學生的詞語積累。

聲情並茂的朗讀,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課前佈置學生全面瞭解兩位詩人的關係,才能順利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在讀中實現情感的昇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結合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

1、認識本課生字,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的意境。

2、體會末兩句詩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學過李白寫的一首詩《贈汪倫》還記住嗎?(學生背)這首詩寫的是誰送誰的呢?(汪倫送李白)

2、介紹李白(多媒體)

據說李白常在黃鶴樓上與人飲酒賦詩。有一天,他聽說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隱居在附近的襄陽,便立刻前往拜見。孟浩然聽說李白來了,顧不得整理衣冠,趕忙來到堂前。李白一見孟浩然,搶上一步說:“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詩名天下,特來求教啊!”“哪裏哪裏,賢弟過獎了,過獎了!你才華橫溢,我也久仰了呀!”兩人一見如故,從此一起遊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好幾個月形影不離。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帶遠遊,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選在黃鶴樓爲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遠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於是寫下了這千古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解題

①學生讀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題目。

②引導學生理解: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之”的意思是去、往;“廣陵”是今天的江蘇揚州;這首送別詩寫的是什麼時候,誰在什麼地方送誰到那裏。

(三)預習檢查

讓學生讀準下列五個字的讀音、記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辭(cí)、唯(wèi)。

(四)理解詩意

1、學生自學古詩

2、自學要求:以四人小組爲單位,熟讀古詩,藉助文後註解或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3、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①學生自願或學習小組推薦1個學生講解古詩

②教師指點,並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前兩行: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詩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

後兩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的意思是:我佇立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

詩意:老朋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花紅柳綠的三月去揚州。你乘坐的船兒越行越遠,駛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長江水,還在向天邊奔流。)

(五)體會詩境

1、你認爲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景嗎?爲什麼?

3、這時長江裏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李白爲什麼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裏會想些什麼?(結合末兩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5、藉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六)能力訓練: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

1、學生先以小組爲單位,集體合作設計這分別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2、學生自願或推薦表演,表演後師生共同評議,選也最佳表演小組。

3、根據表演效果,再看註釋或查字典,理解詩句的意境。

五、教學結束:

1、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蒐集並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11

文本解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間情誼深厚。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爲濃郁。煙花者,煙霧迷濛,繁花似錦也。給人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李白與孟浩然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呢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因此“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爲“千古麗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着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送別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通過想象和移情體驗,感受詩的情緒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揭題、理解題意。

1、揭題。師: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在我們祖國的文化瑰寶—詩詞當中,歷朝歷代的贈別送行的詩文不可勝計,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首堪稱“送別詩”之經典的古詩。

2、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3、簡介時代背景。

二、初讀感知,瞭解詩的大意。

1、自由地朗讀詩,把它讀正確、讀通順。

2、反饋,指導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3、利用下面的註釋,交流詩的大意

三、再讀詩文,讀出畫面,讀出意境。

1、你讀出了哪些畫面

預設:(1)黃鶴樓樓下訴別

(2)煙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遠影

(4)滾滾長江東逝水

2、理解“煙花三月”(詩人與好友在春意盎然、繁華似錦的陽春三月,在這天下名勝黃鶴樓分別,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品“孤”

(1)“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孤帆”什麼意思

師:當時正值大唐“開元盛世”,從湖北武漢東去江蘇揚州,沿江皆是繁華之地。

(2)李白佇立長江邊,難道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嗎那爲什麼他說是“孤帆”呢透國一個“孤”字,還讓你看到、聯想到什麼,

預設:(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視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隻船,說明他們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導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是啊!這個孤字,充分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這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師: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

悟“盡”

(4)同學們,你們認爲真的“盡”了嗎“不盡”又是什麼

出示背景資料:(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倆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寫詩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師益友,李白從孟浩然那裏獲益良多。因此李白對孟浩然極爲推崇。有詩爲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師:人們常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李白目送“孤帆遠影碧空盡”有青山爲據,流水爲證。茫茫的長江水已爲李白的真情所動容,在李白的眼裏這滔滔江水就是與孟浩然傳輸真情的暢渠。

(5)孤帆遠去,江水滔滔,李白會在心裏默默地對遠去的孟浩然說些什麼呢

孤帆遠去,李白佇立江邊,嘆道:“滾滾的長江水啊,請()”

四、課外延伸:尋找“送別詩”

設計意圖:

語文學習是據“言”得“意”(吸納)、由“言”表“意”(傾吐)的轉換、融合過程。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必須尋求言意融合,找準言意融合的切入點,也就是最易形成課程的生長點,在本詩中,我覺得“孤、盡、流”這三個字恰恰就是“亮點”。首先“孤帆”初讀並沒感覺出什麼情味,而細細品味之後才發現作爲古時交通要道的長江怎麼可能是“孤帆”呢這實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這與李白當時的心境有關。因此我設計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和品評,從中悟出李白對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實現了語言和意韻的融合。這樣的教學,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淺薄,具有濃厚的語文韻味。與之相對的是“盡”字,通過質疑,對比,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通過課外背景資料的補充,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語言內在的真意,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形成一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持續動態發展的言意融合過程,如果說“孤帆、盡”這兩個詞讓我們感悟到李白與孟浩然的依依惜別情的話,那麼這個“情”又如何釋放、延續下去呢古人喜好託物抒情,寓“意”於“象”。如月代表懷人和思鄉,雁代表思鄉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緒、飄零,落花表現生命的短暫等等。

“流水”在這裏既是寫實的,又是象徵的。象徵着思念,象徵着惆倀,象徵着別情離恨。李白的這種心情,用“水”字表達,最微妙,最含蓄。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的練習,通過滾滾東逝的長江水帶去李白的一份思念,一份祝福,一份對繁華似錦的揚州的嚮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12

教材說明:

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包含着詩人豐富的情感。《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都是送別詩,一首描繪的是詩人告別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繪的是詩人送別朋友的情景,體現了朋友之間深厚的情意。

古詩語言凝練、準確而形神兼備。課文中的每一首詩都描繪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浸潤着詩人真摯的情感。《贈汪倫》一詩展示出一幅離別的畫面:詩人乘船正要離開桃花潭的時候,好朋友汪倫深情地長着歌來送行,他踏地爲節奏,邊走邊唱邊揮手。這幕送別的情景出乎詩人的意料,使詩人感動不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別的畫面:柳絮如煙,繁華似錦,黃鶴樓下,長江之畔,詩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願離去。孤帆漸漸消失於天邊,長江之水依然浩浩蕩蕩滾滾東去。

教學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孟、帆、唯”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贈汪倫》。

3、瞭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古詩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學生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句,喜歡的學生可以跟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積累古詩的興趣,並導入新課。

二、授新:

1、出示《贈汪倫》,指讀,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2、自己練讀,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3、指讀、反饋。全班齊讀。

4、自讀自悟、小組討論交流詩意。(學生先回憶歸納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結合課文註釋、、結合插圖、查閱背景資料等。)

5、大組彙報詩意,其他人補充糾正。師相機點撥引導,理解詩意;並貫穿朗讀指導,結合自身體驗想象人物心情。

6、練習有感情朗讀,感受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7、指讀反饋。

8、指導、練習背誦;默寫。

9、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用剛纔的學法,小組內自學。師巡視指導。發揮學生的主體自主性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10、大組彙報。

三、拓展:交流積累此類表達友誼的古詩,如《別董大》,拓展學生的知識積累。

板書設計:

教學實錄

一、激趣導入:同學們,古詩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塊文化瑰寶。我們學過不少古詩,誰來背一背?喜歡的同學可以跟着一起背。

二、授新:

1、出示《贈汪倫》,指讀。

2、自己把這首詩讀一讀,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3、指讀反饋。全班齊讀。

4、我們以前學習古詩時,是用哪些方法學習詩意的?

學生回憶歸納,如:結合課文註釋、、結合插圖、查閱背景資料等。

5、先把這首詩多讀幾遍,再在小組內用這些方法自學交流詩的大意。

6、大組彙報,其他同學補充糾正。師相機引導。

生:我通過註釋,知道第一句話中的“欲”就是“要”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李白乘船正要離開。

師:很好,能借助書中註釋理解字詞的意思;而且,先抓住重點字眼,再理解整句詩的意思,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生:我從“忽聞”這個詞中,能體會到作者當時很意外。“忽聞”就是“忽然聽到”的意思,可見作者當時沒想到汪倫會去送他,而且以邊踏拍子邊唱歌的方式。所以讀的時候應該突出“忽聞”,讀出作者的驚喜,我來讀一讀,……。

師:真棒!你不但理解了詩句的意思,更體會到了作者表達的感情,並通過朗讀的形式把它表現出來。這種學習方法值得每一個同學學習,並在今後的學習中加以運用。

……

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和好朋友分別的時候,當時是怎樣的情景、心情?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詩人和汪倫分別時的心情,說一說。

……

6、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體會作者和汪倫之間的深厚友情。

7、指讀反饋。

8、練習背誦,指導默寫。

9、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用剛纔的學習《贈汪倫》的方法,在小組內自學這首詩。

師巡視指導。

10、大組彙報。

三、拓展:像這種表達友情的古詩,還有很多,如《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指讀;齊讀。理解詩的大意。讀一讀,背一背。

交流其他此類古詩。

教學反思:

針對教學中的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之處做以分析,談一下個人淺顯的看法。

首先,承接上一組元對學生收集資料、選擇資料能力的培養,這節課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資料,包括背景、解釋、評價等,讓學生篩選使用。課內就可以用交流資料的方法,幫助理解詩句意思了。

其次,要調動學生用多種方法學習理解古詩、體會感情。如藉助註釋、,還有利用插圖、結合生活實際、設身處地地推想。在學習下一首古詩《回鄉偶書》時還可以採用編故事、演故事的方法。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針對不同內容的課文,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

朗讀是最好的學習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讀訓練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並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不僅學習古詩如此,每一篇課文都要以讀爲主,讀中感悟。

學習古詩最容易走的極端是,咬文嚼字。學生對古詩的內容、感情、意境、韻味的感悟,不必逐字逐句地進行串講和賞析,而需要日後咀嚼,需要人生閱歷來豐富。所以學生只要能瞭解詩的大意就可以了。

此外,現在的古詩教學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重視了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卻忽略了寫作方法的賞析。如學習《贈汪倫》,就可以結合課文插圖,抓住“行”“聞”“深”“送”等詞語,描述李白與汪倫道別時的動作、神態和語言,想象離別畫面及情感。再如,作者寫桃花潭水時用誇張的手法,“深千尺”,以此與汪倫對“我”的感情做比,突出那真摯深厚的感情。賞析詩人寫法上的精妙之處,有助於學生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對情感的體會,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古詩的能力;還更能從中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練準確、形象美、意境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增強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