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精選12篇)

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

一、女排精神簡介

女排精神曾被運動員們視爲刻苦奮鬥的標杆和座右銘,鼓舞着他們的士氣和熱情。更關鍵的是,它因契合時代需要,不僅成爲體育領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強烈地昇華爲民族面貌的代名詞,演化成指代社會文化的一種符號。它一直與女排的得失、沉浮緊緊聯繫在一起,併成爲評價中國女排的最難以割捨的標準。

女排精神之所以備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種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強敵、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遠遠比“五連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國人。

二、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精選12篇)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特別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議論文,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這種類型的作文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精選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1

在十億中國觀衆的矚目下,中國女排3比1擊敗塞爾維亞,十二年之後再回世界之巔,拿下奧運會金牌!這一刻,無數人在電視機前動容落淚。

面對強隊,敢於亮劍、殺出一條血路拼個你死我活。當實力不如對手時,絕處逢生、衆志成城。這就是中國女排的精神,是世界三大球中永不言棄的中國力量!

女排精神是什麼?老女排說,是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如今主帥郎平帶領新一代女排姑娘,又做了新的解讀: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

從1981年到2016年,從五連冠到沉寂12年再拿奧運會冠軍。幾代女排人抵抗住了時光的沖刷,超越過了歲月的冷寂,終再昂立於逆境險灘。從小組賽在"死亡之組"艱險出線,到逆轉巴西、復仇荷蘭、最終擊潰塞爾維亞,這一年的女排,讓我們恍惚間回到了八十年代那段崢嶸歲月。

那時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國家經濟發展需要一種精神支撐,女排的崛起,剛好填補了這一空缺。在那些年裏,曾經多少人擠在十幾寸的黑白電視機面前,就如這個決賽的早晨,看着一記記重扣歡呼雀躍、感動不已。1981-1986,五連冠創造了無可替代的"女排精神",化作了一個時代印記,刻進了一代人的人生裏。

之後的30年來,女排有過輝煌,經歷過浮沉,但始終如一、永不褪色的,依然是當年的女排精神!中國乒乓球隊稱霸乒壇很多年,成績遠比女排出色,但是人們更懷念還是女排。中國女排從來沒有過"統治地位",幾乎每一次奪冠,都靠艱難的拼搏完成的,在最困難的時刻,呈現出最頑強的精神,或許這就是女排精神的實質。

"永遠不放棄,追求每一分",兵發里約前,她們未曾說過什麼奪冠的豪言壯語,卻咬緊牙關,一分一分地在這個奧運收官的日子裏,給了全國人民一個巨大的驚喜。

“三大球”要搞上去,這是一個體育強國的標誌。"中國女排不負衆望,總能在逆境中迎難而上,在關鍵時刻屹立不倒。

現如今,中國觀衆已經普遍能夠以平和看待成績的心態來看待比賽。這個夏天我們看到了運動員和段子手們共同爲我們奉獻了一屆不唯"金牌論"的奧運會,這是很大的進步,或許讓年輕人更享受體育比賽,但卻讓年長的國人難免覺得無味,失去了競技體育的激情。想來,如果中國在里約最大的收穫只是傅園慧的"洪荒之力"和秦凱的浪漫求婚,那將是一種殘缺。還好,我們還有郎平和中國女排。

郎平說,女排精神不是贏球就有,輸球就沒有,我們的隊員訓練非常刻苦,不能單談女排精神,還要看努力的過程,也可能非常努力,還不贏球,那我們也有女排精神。這塊來之不易的金牌就像是在告訴我們:"哪有什麼洪荒之力,不過是在咬牙堅持。"

感謝郎平,感謝中國女排,在奧運會即將結束的時候,不僅爲國爭光,更將國人的激情重新拉回了曾經的鐵血年代。即使過去了三十多年,今天的我們在建設體育強國、實現中國夢的路上,女排依然是我們的精神良藥。

感謝女排,謝謝你們!

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2

今年的里約奧運會,最讓人振奮、最令人激動的消息莫過於中國女排時隔12年再次登上世界巔峯,取得了2016里約奧運會女子排球比賽的冠軍。一瞬間,中國沸騰了、世界華人被點燃了。在女排姑娘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這就是“女排精神”。究竟何爲“女排精神”,我想用我粗鄙的文字來淺薄地進行梳理,以便日後習用。

一、“女排精神”之團結奮進、一致向前 比賽中,2人及2人以上的比賽項目,最需要的就是團結一致。在女排身上,這種精神尤爲突出。場上的每一次發球、傳球、進攻,都顯示出女排隊員之間的團結,得分相互鼓勵,失誤互相打氣,電視屏幕上傳遞給我們的是她們的團結,也正是在隊員團結一致的協作中,女排一步步走向成功。“贏了一起狂,輸了一起扛”是對這種精神最完美的詮釋。

二、“女排精神”之永不言棄、敢於拼搏 且不說女排在經歷輝煌後所渡過低谷期時的堅韌努力,單是在本次奧運會上,每一場的比賽中所表現出來的堅毅和勇敢,就已經夠讓我們領略在她們身上所呈現出來的“永不言棄”的精神。在本次奧運會上,女排的前行之路甚是坎坷,每一場比賽的對手都是在國際上比較有實力的隊伍,每一場比賽都打得讓人揪心又興奮。女排姑娘們面對對手沒有放棄拼搏,一分一分追,一分一分趕,雖然一路踉蹌,但目光堅毅。可能姑娘們的目標不是冠軍,而是告訴自己即使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但依然竭盡全力,永不言棄。

三、“女排精神”之逆境奮起、不驕不餒 在首戰失利的情況下,中國女排迎來了主場作戰的衛冕冠軍巴西隊。在這場比賽中,女排姑娘頂住了強大的壓力,在先失一局的情況下,敢打敢拼的姑娘們奮起直追,最終以3比2的成績逆轉取勝。像這樣的逆轉,在本屆奧運會的中國女排身上並不少見,包括最後一場對塞爾維亞隊。頂得住壓力、下得了決心,誰說逆境不可破?

四、“女排精神”之愛國情懷 本屆奧運會中,中國女排不畏強手、頑強拼搏、爲國爭光的背後凝聚了一種精神、一份情懷,這就是“愛國情懷”。爲祖國而戰,爲祖國榮譽而戰、爲五星紅旗能在馬拉卡納體育場升起而戰、爲國歌奏響奧運會賽場而戰。中國女排在這種情懷的強大支撐下披荊斬棘,創造了專屬於她們的.輝煌。 有種精神,只有中國女排擁有,有種精神,它叫“中國女排”。

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3

當中國女籃榮光不再,中國女足深陷困境,中國男排未能稱霸亞洲,中國男籃和男足成爲無法言說的悲哀,在三大球項目裏,所有的希望都面臨着崩潰。也許我們在國乒中自我滿足,在體操跳水裏歡呼雀躍,但在世界的眼中,我們仍然是黯淡無光的弱者,至少在體育上是這樣的。可是今天,中國女排在面對東道主巴西時奮力搏殺,贏下了這場蕩氣迴腸的勝利,讓多少人溼了眼眶!在世界認可的三大球項目上,中國女排依然昂首挺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女排臥薪嚐膽、發憤圖強,一度在世界範圍內戰無不勝。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發展離不開女排精神,是她們用"團結奮鬥,頑強拼搏,勇攀高峯"的精神鼓舞了整整一代人。我們的父輩們,曾經在十幾寸的黑白電視機面前守候,爭先創優活動心得體會看着一記記重扣歡呼雀躍、感動不已。

如今,中國女排五連冠的夢a幻已然不再,我們可以在四五十寸的電腦顯示器面前觀看着世界各地的體育比賽。但我們很難再去爲一直球隊瘋狂、感動,我們失去了夢想和信仰,我們習慣了在三大球項目中的失敗。當中國女排再一次用拼搏和頑強戰勝對手時,曾經的榮光和信仰突然煥發,一種莫名的感動涌上心頭。

女排精神是刻苦奮鬥、不畏強敵、奮力拼搏的精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國人意識到了自己與世界的差距,充滿了彷徨和失落。中國女排在這個時候脫穎而出,成爲了時代的主旋律,成爲了中國民族精神的象徵。也正式這個時候,爲了迅速提升中國女排的實力,時任女排主教練的袁某對女排進行了魔鬼訓練。由於當時的訓練條件十分簡陋,女排姑娘們在地上摸爬打滾,被摔得遍體鱗傷。沒有球網,就用竹竿代替;沒有臂力器,就和對手比力氣;沒有創可貼,就有膠布粘貼。

在經歷了嚴格而又殘酷的訓練以後,中國女排終於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1981年,中國女排在日本奪得了第一個世界盃冠軍,此後一發不可收拾,不斷在國際賽場上取得好成績,開創了女排五連冠的偉業。中國人民通過女排征服了世界,他們重新喚起了民族驕傲,在媒體發酵和渲染下,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努力向中國女排學習,樹立了中華民族崛起的信心。

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4

觀今朝,女排奪冠,展體育健兒之風采;望未來,精神接續,添民族復興之動力。中國女排奪冠,爲祖國獻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禮物,同時也向世界展現了女排精神。作爲新時代的青年,更應承女排精神,助圓夢中華。

女排精神是圓夢中華的不竭源泉。中華民族歷經挫折而不屈,飽經風霜而不衰,所依靠的,正是這種源源不斷的精神支撐。一路走來,女排姑娘們有過勝利和榮譽,鮮花和掌聲,也有過挫折和苦難,失敗和壓力,但他們擁有堅強的意志,不懈奮鬥,勝不驕,敗不餒,不服輸,打不垮!正是這種負重前行的使命感引領着她們,也引領着中國。

女排精神是圓夢中華的內在力量。憶過去,有“氣吞強虜,志清山河”的抗金英雄岳飛,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魯迅先生;觀今朝,有“戈壁寒暑成大器,於無聲處起驚雷”的程開甲,有“濤拍孤島岸,風送赤子心”的王仕花夫婦。他們身上共有的內在力量就是愛國精神,一如中國女排!女排精神在新世紀爲我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精神支撐,讓每一個華夏人爲之自豪。

女排精神是廣大青年學習的榜樣。朗平曾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灰塵,依舊眼中堅定,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要努力去贏。”這段話不僅展現了一種拼勁和韌勁,更是爲當代青年敲響奮鬥之聲。曹原及其團隊百折不撓,發現了石墨烯的超導現象;楊鷺璐菡時刻專注於課題研究,堅持“24×7”的工作模式,爲器官移植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女排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我們又怎能停下奮鬥的腳步?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廣大青年處於朝氣蓬勃之際,更應承女排精神,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助圓夢中華!

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5

1984年夏天,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在半決賽中戰勝日本,在決賽中戰勝美國,獲得奧運會歷史上的第一塊金牌,也奪得了從1981年來的第三個世界冠軍(三連冠)。

那時候,12歲的上海少年徐崢,和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了這一切。35年後的今天,已經成爲知名導演、演員的徐崢,發表微博回憶了當時的情況:

“中國女子排球隊在洛杉磯奧運會取得三連冠時,我們家的大人都已經發瘋了,發狂了。現在回想起來,仍然讓我歷歷在目。女排精神是永恆的精神。”

對於徐崢來說,發表一篇微博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又拍了一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之奪冠》。主演是45歲的吳京和43歲的馬伊琍,他們都經歷過激情澎湃的80年代——那屬於中國女排的光輝歲月。

在80年代,中國女排的粉絲數不勝數。遼寧女孩許雪媛的父親就是一名中國女排的鐵桿粉絲,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她能叫出中國女排每個隊員的名字。

許雪媛記得,有一次電視機裏播着中國女排的比賽。父親看着看着就流淚了。許雪媛當時坐在旁邊,很不理解父親的舉動,“一個大男人還哭鼻子”。多年以後,她的女兒惠若琪也成了中國女排的一員後,她突然就理解了:“那是一種真實的民族自豪感。”

什麼?你沒聽說過惠若琪的名字?

2016年夏天,里約奧運會女排比賽決賽,在第4場比賽中,惠若琪飛身而起,一記絕殺,25:23,中國女排終於以3:1的總比分擊敗塞爾維亞隊,獲得里約奧運會女排比賽冠軍。這是中國女排第三次獲得奧運冠軍。

2016年裏約奧運會結束後,馬雲邀請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和她的丈夫到杭州家中做客,熱情交流。馬雲對郎平說,自己是中國女排的球迷,郎平的粉絲。

他們一定追憶了80年代。

在中國女排奪得洛杉磯奧運會冠軍的那個夏天,20歲的馬雲不顧家人的反對,報名第三次參加高考。高考成績出來了,馬雲的總分離本科線差了5分——就是這5分,讓他第三次名落孫山。

幸運的是,馬雲的英語特別棒,被被杭州師範學院外語專業破格錄取。於是,就有了後來的英語老師馬雲。至於創建阿里巴巴,那是更加後來的事情了。

馬雲的身份在改變,中國女排粉絲的身份卻沒有改變。

2018年印尼亞運會女排決賽打響之前,馬雲乘坐8個小時的飛機抵達雅加達,爲中國女排助威打氣。當中國女排以3:0戰勝泰國女排,時隔8年再奪亞運會冠軍後,馬雲爽朗地表示,要給中國女排姑娘們清空購物車。

女排姑娘們一片歡騰,爲馬雲的豪爽叫好。

1981年,41歲的張暖忻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沙鷗》。

《沙鷗》講述了中國女排運動員沙鷗經歷自身傷病、愛人罹難等種種打擊之後,依然堅強地重振精神,爲排球事業奉獻全部生命的故事。電影最後,雙腿癱瘓的.沙鷗在療養院的電視裏看到中國女排取得了亞運會冠軍,激動地流下了幸福的眼淚。

1982年,張暖忻憑藉《沙鷗》獲得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

沙鷗的最大心願是亞運會冠軍,對於中國女排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

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6

只有啓程,纔會到達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纔會獲得輝煌的成功,只有播種,纔會有收穫。

——題記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30多年前,中國女排創造的體育奇蹟激勵了一代人,奏響了改革開放時代的最強音。這不僅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更是中華民族銳意進取、走向復興的豪邁宣言。而今年的奧運會中,中國女排時隔十二年再次奪金,比賽歷程千辛萬苦,而女排姑娘們一路過關斬將,終於成功。

在奧運賽場沉寂了12年的女排精神復活了,又見女排精神,王者歸來,不僅爲中國奧運軍團注入一劑“強心針”,還將鼓舞億萬國人以洪荒之力砥礪前行,去追尋中國夢。

中國女排在小組賽排名第4的不利情況下,不畏強手、頑強拼搏,讓對手輸得心服口服,展示出高超的運動技能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充分繼承和發揚團結奮鬥、頑強拼搏、勇攀高峯的中國女排精神,完美地詮釋了以爲國爭光爲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激發了國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海內外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世界的高度讚揚。

永遠不會忘記那最後一球扣殺,猝不及防,卻又在情理之中,在緊咬的比分中結束了比賽。整個賽場都沸騰了,女排姑娘們一個個激動落淚。多麼振奮人心的時刻!中國女排在教練郎平的帶領下奪得金牌!

“致敬!”“她們配得上所有的讚美”“有一種精神叫中國女排”……從深夜的里約到午間的北京,從電視機前到網絡空間,融爲一片歡樂的海洋。13億中國人分享着勝利的榮光,感動於拼搏的精神。從小組賽2負3勝的坎坷磨難,到強敵環伺下的背水一戰,女排姑娘們以蕩氣迴腸的逆襲征程,不但爲中國代表團增添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更激盪起無數中國人深埋心底的愛國情懷,奏響了超越自我、頑強拼搏、團結奮進的時代強音。

歲月滄桑,歷史積澱。中國女排與中國女乒一樣,一“大”一“小”,在國際體壇上旋轉、閃爍、發光,一個是捨我其誰的王者之氣,一個是不畏強敵的亮劍精神,同樣讓中國人爲之驕傲。

如果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女排之崛起,極大地激勵了中國人投入改革開放;那麼,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中國女排的勝利,將再度激發中國人的精神動力,自信地走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

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7

“所有的困難都是比賽的一部分。”這是郎平對體育的理解。

從小組第四到最終的冠軍,從連負荷蘭、塞爾維亞、美國到擊敗巴西、逆轉荷蘭、力克塞爾維亞,中國女排用了兩週的時間。從輸泰國、輸日本、輸土耳其,只能名列亞洲第四到重整旗鼓再登世界之巔,中國女排用了3年。從亮相世界排壇到再度奧運折桂,中國女排已歷經30多年。

“拼了!拼到你死我活!”郎平這樣動員她的隊員。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郎平這樣鼓勵她的“戰士”。

30多年來,中國女排就是以這樣的拼搏精神激勵自己,戰勝困難。就算狀態處於低谷,就算實力不佔上風,但她們咬牙堅持,絕不後退。正是在高峯與波谷的顛簸中,在讚美與質疑的嘈雜中,在勝利與失敗的摔打中,在誘惑與謾罵的交替中,中國女排不迷失、不信邪、不動搖,把所有的困難照單全收,把所有的不利化爲動力,任驚濤拍岸,看潮起潮落,一次次以拼搏的姿態帶給我們驚喜與感動。

中國女排是一個整體。郎平說:“我們隊裏12個人,誰上場都是主力。”在最後3場對巴西、荷蘭、塞爾維亞的比賽中,12名隊員輪番上場,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老隊員穩定軍心,新隊員敢打敢拼,人盡其力,團結奮鬥。“板凳深度”讓中國女排深不可測,在對方教練員大叫“戰鬥”的時候,郎平沉着自若,以平日練就的內功化解對方的重錘,中國女排用行動生動詮釋了集體主義精神。

“郎平,祖國真的需要你。”收到國家體委的傳真,剛在美國安頓好生活的郎平提起行李箱隻身回國,開始了重新創業。在中國女排歷史上,服從祖國召喚的責任感、使命感一以貫之。30多年前,張蓉芳、陳招娣、周曉蘭是這樣,今天,惠若琪、朱婷、魏秋月也是這樣。“爲國爭光,報效祖國”始終是中國女排的信念,在國際賽場升國旗、奏國歌一直是她們最大的心願。

在這種精神感召下,中國女排夯實基礎、苦練內功,技戰術水平不斷提高,快速多變的打法不僅是中國隊制勝的法寶,也爲世界各隊所效仿,改變了世界排壇原有格局。

回憶總是美好的。今天女排的教練席上,郎平、賴亞文凝聚着我們對老女排的回憶,她們向世界證明:中國人,行!而現實更美好,因爲今天的現實是過去的積聚,也將成爲新的發展的起點。中國女排崛起於改革開放之初,五連冠的偉業震驚世界,以“無私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精神、自強不息精神”爲特點的女排精神更成爲民族面貌和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今天的中國女排繼承發揚了這種精神,我們也更需要這種精神。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每個人的夢想、體育強國夢都與中國夢緊密相連。繼承和發揚女排精神,全面建成體育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8

賽場上的輸贏,說到底是運動員實力的競爭,是國力的比拼。賽場上的裁判不公、規則漏洞,很難摧毀真正有實力的運動員;同樣,偏見、責難甚至敵意,無法動搖一個大國的自信。唯有實力,真正決定勝敗。戰勝巴西隊的時候,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說:“不要因爲我們贏了一場,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最終,是實力讓女排姑娘一路披荊斬棘登上冠軍領獎臺,也讓女排精神再次成爲中國人的驕傲。

奧運賽場上中國隊員的遭遇——因裁判不公痛失獎牌,比賽時外國觀衆噓聲不止,各種莫須有的指責,其實與中國的發展之路有着類似之處。總會遇到阻力,總是有傲慢和偏見,因爲曾經的失誤而揹負包袱,時常被誤解被歧視甚至被孤立和敵對。要想站在世界舞臺的中央,成爲真正的大國,唯有不怕失敗挫折和打擊,讓實力說話,讓實力證明一切。沒有人會懷疑中國女排的實力,因爲她們一路奮爭、愈挫愈勇最終奪冠;當女排精神再次讓人熱淚流淌之時,無數人曾經的夢想與激情被喚醒。有一種驕傲叫中國女排,她讓幾代人自強奮鬥,“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有一種精神叫永不言棄、執著向前,她讓更多人的目光堅定,不怕失敗。時代會賦予“女排精神”不同的內涵。如今,我們不再以勝敗論英雄,不再靠金牌數證明自己的強大,我們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面對選擇,以更加寬容的心態看待誤解,我們比以前更放鬆更淡定,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不需要執著和奮爭。

在一個“葛優躺”與“女排精神”共生的時代,在一個網紅與偶像合二爲一的時代,在一個阻力與壓力並存的時代,有堅持不懈,也有隨波逐流;有挑戰自我,也有隨遇而安;有專心致志,也有心不在焉;有迷茫困惑,也有孜孜以求。“女排精神”之所以依然能讓無數人感動與奮進,是因爲她的內核從未改變。

這是一種不懼壓力、不怕失敗的拼搏。你能從一路挫折坎坷中拼盡全力的女排姑娘身上看到它,你能從壓力重重之下執掌女排帥印,明知可能失敗卻不退縮的郎平身上看到它;這是一種爲了夢想心無旁騖的專注,你能從“我不看比分,我們只需要一分一分地拿”的踏踏實實中看到它,你能從“比賽時我們完全聽不到觀衆的聲音,我們的注意力全在球上”的聚精會神中看到它;這是一種永不懈怠的執著,你能從賽場上緊緊咬住比分,最終奇蹟般的逆襲中看到它;你能從一路抗爭歷經風雨永不放棄中看到它。

不一樣的姿態成就不一樣的結果,不一樣的姿態也成就不一樣的人生。笑看輸贏,是在你努力過拼搏過奮鬥過;淡漠以待,是因爲你有實力有自信不懼壓力和挑戰。女排精神不僅僅是一種驕傲,讓我們歡呼雀躍,熱淚盈眶;它更是不怕失敗的拼搏,無所畏懼的專注,追求卓越的執著,孕育着一個人的底氣,一個國家的自信。

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9

很多年後,中國更強大了,中國人依然會想起2016年8月21日的這個場景:中國女排姑娘站在里約奧運會冠軍領獎臺上,齊聲高唱國歌:

"我們萬衆一心,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

中國女排里約之行,完全可以拍成一部大片,逆襲命運,咬牙死磕,絕地反擊,最終迎來氣壯山河的勝利!

這是里約奧運會中國人最關注的一場比賽。一位"80後"媽媽在朋友圈裏寫道,她帶着6歲的女兒在客廳裏看完了這場直播,"奏國歌時,我把女兒拽着站起來,一起跟着唱"。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總有刻骨銘心的集體記憶、共同情結,對中國人來說,中國女排就是集體記憶、共同情結。新一代中國女排在里約的偉大勝利,又在中國年青一代中延續和強化了對這支隊伍和"女排精神"的認知和情感。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剛剛拉開帷幕,封閉已久的中國大門,向世界緩緩打開。那是一箇中華民族爭取"球籍"的年代,百廢待興,而又迷茫困惑,中國人需要精神偶像。關鍵時刻,中國女排帶來了一場關鍵勝利。1981年年底,中國女排以亞洲冠軍身份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盃排球賽,7戰7勝,首次奪得世界盃賽冠軍。

那時在中國,黑白電視機都不多見。決賽那天,人們黑壓壓一片守在電視機前、廣播前,收看收聽中國女排對陣日本隊。在主場球迷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一個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世界冠軍,中國女排3:2獲勝。舉國沸騰。天安門廣場上,人們徹夜高呼:"中國萬歲!女排萬歲!"

在今天回望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那是一個人人談理想爲榮的年代,那也是一個國人爭先恐後用勤奮與智慧改變祖國面貌的年代,而中國女排用"五連冠"的佳績,對各行各業的中國人起到了激勵、感召和促進作用,爲當時的改革開放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誠如當時《人民*報》頭版評論員文章《學習女排,振興中華--中國贏了》所言:"她們的勝利捷報,也使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全國人民得到極大的鼓舞......看看女排,想想自己,我們難道不應該好好向她們學習嗎?中國女排在體育戰線上爲國爭光,我們就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爲祖國多作貢獻嗎?用中國女排的這種精神去搞現代化建設,何愁現代化不能實現?"

三十多年過去了,中國早已今非昔比。198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還不到5千億元,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萬億元。各個領域,中國都迎來了收穫時刻。中國人對待奧運金牌的心態,越來越理性。畢竟,值得中國人驕傲的,已不僅僅是體育了。但是,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上對巴西、荷蘭、塞爾維亞的比賽,爲何仍然讓中國人揪心關注、熱淚盈眶?

這又是一場關鍵時刻的關鍵勝利,遠遠超出了一塊金牌的含義。中國人從這場比賽中,看到了理想的復甦,看到了奮鬥的價值,看到了精神的力量!

在今天,中國已進入改革攻堅階段和深水區,前面路上充滿激流險灘,每進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對改革的複雜形勢,許多人像中國女排在里約那樣"一分一分咬牙頂",但也有人迷茫,也有人退縮,還有人墮落......在今天,時代和人民對精神的渴望和呼喚,越來越清晰有力。

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如果沒有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沒有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任何一個民族都難以在世界上生存,更談不上實現偉大的夢想。

"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中國女排在里約的堅持,不正是形象地指明夢想實現的路徑嗎?中國人用"女排精神"去堅持去努力,像中國女排那樣專注、團結、拼搏,一定能夠實現"中國夢"!

"中國夢"的提出,基於近代以來中國與世界的歷史大背景以及當代中國發展現狀,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具體利益都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指明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鬥目標。夢想總是美麗的、動人的,是激勵人前行的不竭動力,但追夢之路,並不平坦,有不少的艱難與險阻,有不少的挑戰與考驗。

如果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女排之崛起,極大地激勵了中國人投入改革開放;那麼,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中國女排的勝利,將再度激發中國人的精神動力,自信地走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

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10

八月的里約,女排火了。不僅拼下了天朝三大球的一面金牌,更讓時下萌萌噠小夥伴們見識了一把啥叫女排精神。於是乎一時間學習女排精神,總結女排精神的號召自上而下,鋪天蓋地而來。

回首整個里約奧運,女排確實令人精神一振。對於女排精神的總結,最近看得太多,有些穿越回七八十年代貼標語喊口號的感覺。反而在一篇不起眼的博文裏看到了這樣的詮釋–女排精神,就是職業精神,而職業精神是無國界的。昨晚的新聞聯播裏也有一句輕描淡寫的概括深得我心,女排精神就是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貢獻。

女排精神從何而來?

總有人在問女排精神從何而來,朱婷說沒有郎平就沒有中國女排,所以郎導應該是郎聖母。聖母自己說,沒有恩師袁偉民的教導就沒有八十年代的女排...看來一種精神的傳承離不開一個好教練,而我們的問題是難道其他的教練都不教這個麼?

撇開奧運,其實我們看到的事實是這個社會同樣缺乏了女排精神,因而有了所謂的十年一代人的巨大差異。如果你不是運動員,如果你還是個學生,你該從哪裏學習並且繼承這種精神呢?渠道很多,比如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但是千萬不要忘記你的教育主要來自於學校。如果說我們的社會真的缺乏了優秀精神的傳承,的責任需要由誰承擔呢?

精神的傳承

中華教育數千年的底蘊,從來不缺的是精神的傳承。韓愈的師說,頭一句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道,就是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傳道排在授業之前,可見古人對於教育的見解是做人的道理比學業更重要。女排精神,說穿了也不過是”道”的一部分吧。

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11

女排贏了,郎平火了。女排重回巔峯,奪得里約奧運會中國軍團“分量最重的”一塊金牌,給國人驚喜,“福將”“女神”“奇蹟”……輿論給郎平加上種種桂冠。但一些媒體視角獨特,央視主持人說,女排奪冠後郎平一如既往地平靜。而早在去年奪得第12屆世界盃冠軍時,意大利人、國際排聯攝影師毛羅就說,他看到很多教練焦躁不安,不停地嚷嚷,而郎平總是那麼平靜,是。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靜,正是郎平的顯著特徵之一。本次奧運會,女排揹負着國人的希望,目標直指獎牌,壓力山大。然而,小組賽二勝三負,排名第四,“中國女排里約賽場還能走多遠”之類質疑此起彼伏,但新華社記者認爲,雖然球隊的表現不盡如人意,郎平卻一如既往地保持淡定,這是一個積極信號。的確,郎平在賽場始終保持安靜、平靜、冷靜、鎮靜,展現出世界名帥風采。正是在她氣定神閒的指揮下,姑娘們數度逆轉,笑到最後。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靜,才能保持定力,專注比賽,準確判斷形勢,思考用人之道,謀劃制勝方略。靜,顯示教練和隊員的自信,她們在場下經過兩年的艱苦打磨,比賽不過是一次趕考。正如郎平所說,該做的事踏踏實實做好了,結果該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然而,冷靜己成當今社會一種稀缺性格,浮躁卻像流感病毒一樣四處蔓延。尤其是一些領導幹部心猿意馬、魂不守舍、好大喜功,做人不踏實、做事不紮實,照照女排這面鏡子,差距是明顯的。

在勇於擔當方面,2013年,女排連遭重創,已是“人見人欺”。郎平以振興中國排球事業爲己任,臨危受命,毅然再度出山。反觀一些領導幹部,心有千千結,總覺得自己是幹大事的“料”,虛榮心強,攀比心重,順境時心高氣傲、忘乎所以,逆境時心灰意冷、怨天尤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害怕艱苦環境和條件,在困難和挑戰面前自然心裏“發毛”,畏首畏尾。

在立足長遠方面,郎平認爲,出成績有一定規律,不以主觀意志爲轉移,她把目光投向里約奧運會、東京奧運會,大膽啓用新人,鍛鍊隊伍,培養出一個又一個“祕密武器”。反觀一些領導幹部,只顧眼前、不管長遠,不願打基礎、求實效,做工作拔苗助長,竭澤而漁,雖能見短效,卻留下隱患,破壞健康發展的根基,影響可持續增長的後勁。

在腳踏實地方面,郎平耐得住寂寞,並不在意一時的勝負,集中精力、心無旁騖,一心爲女排事業添磚加瓦。上任不久,女排在亞錦賽敗給泰國隊,跌入谷底。但她不爲所動,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和進取心。天道酬勤,本屆奧運會不僅見證郎平王者歸來,而且有望再次開啓中國女排的輝煌時代。反觀一些領導幹部,缺乏執着精神和持久耐力,作風漂浮,急於求成,投機取巧,熱衷於抄小道、走捷徑,“登臺上報”、追風逐浪,爲追速度、求效率,用“水分”製造政績,虛報浮誇,甚至弄虛作假。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躁不同”會產生兩種境界,導致兩種效果。一個合格的領導幹部,不僅要有骨氣、才氣、銳氣,還要有靜氣,衝破名繮利鎖的羈絆,練就心如止水、波瀾不驚的本領,纔可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傳承女排精神議論文12

奧運精神,是聖火燃燒時的輝煌,是聖歌奏響時的激情,是聖旗升起時的莊嚴,在奧運精神下,我們獲得源源不竭的動力,國家得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人類得以在“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下生生不息。讓我們弘揚奧運精神吧,讓它成爲我們祖國,以及全人類的精神支柱。

在奧運精神的指引下,我們明白了人應該拼搏與堅持不懈的哲理。我們不會忘記,2004年的奧運會女排比賽的那一天,中國女排的勝利沸騰了我們的熱血。她們讓最後的希望攀援意志的肩膀上升,讓歡慶的鑼鼓隨着女排主攻手最後一記重扣敲響,正是頑強的拼搏精神,讓我們明白了奧運精神的偉大。我們不會忘記,12秒91,劉翔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正是永不言敗的奧運精神,使《義勇軍進行曲》一次又一次地在奧運頒獎會上激昂地奏響。拼搏與不懈的奧運精神,是運動員們爭奪獎牌的精神動力,是他們爲國爭光的精神支柱。當我們遇到挫折,彷徨徘徊時,這精神告訴我們要永不言敗。

在奧運精神的感染下,我們懂得了團結與合作。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裏,團結意識日益重要。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國外,外國人對中國商人的印象是:“單打獨鬥是英雄,並肩作戰變狗熊。”要知道,我們需要打團體仗,而不只是個人仗。奧運五環是環環相扣的,我們做人也應攜手共進。當然,團結合作不是拉邦結派,鬧小團體主義,而是要在團結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人與人,企業與企業,國家與國家既競爭又團結。這樣才能總體提升,整體發展,纔是真正理解了奧運會的團結合作精神。

其實,新時代的奧運精神並不只在賽場上體現,在生活中,它也時時刻刻伴隨我們左右。頑強拼搏的精神,團結合作的精神,熱情奉獻的精神,積極參與的精神,這些都將滲入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爲我們奮鬥的動力,支撐着我們,激勵着我們,推動我們不斷地去奔向新的成功,去創造新的奇蹟。

讓我們弘揚奧運精神!讓“更快、更高、更強”指引我們,支持我們,讓我們飛躍向前,收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