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書心得(通用42篇)

《斷舍離》讀書心得

《斷舍離》讀書心得(通用42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心得,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書心得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斷舍離》讀書心得(通用4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斷舍離》讀書心得1

帶着黃金三環(why、what、how)的思維模式,我認真品讀了身心靈作家張德芬傾情推薦的《斷舍離》這本書。

一、爲什麼要斷舍離?

我記得文中一句話對我印象最深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那麼《斷舍離》並不是僅僅的提升我們整理歸納,而是通過收拾的過程瞭解並喜歡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物品要有用纔有價值;物品在此時,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擁有了輕鬆快樂的心情,纔會積極投入良好的生活狀態。

二、什麼是斷舍離?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裏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通俗的理解,就是通過收拾家裏的破爛,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三、怎樣才能做到斷舍離?

首先,要做的是徹底的減少,從“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入手,扔的時候要說“對不起、謝謝!”,把自己用不着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

其次,要學會把有用的東西井然有序的進行歸納,我們要從空間裏限制物品的數量,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的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的提升了品味。

《斷舍離》這本書不僅給我帶來心靈的淨化,而且讓我學會了如何有條理的整理和思考,同時與自己“需要、合適、舒服”的東西交朋友,生命也變得有意義。

《斷舍離》讀書心得2

哈佛商學院在經過很多年的研究發現一個現象,幸福感強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環境十分乾淨整潔;而不幸的人們,通常在凌亂骯髒中。結論是: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

歌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人生最大的罪是不快樂!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通過整理家中的物品,該扔的東西就扔,不用的東西讓它離開,讓心理空間自由,人生由此變得開心!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所謂斷舍離,便是主角與物品的相處方式。

斷=物品要用纔有價值,是爲“斷”,斷絕想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物品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是爲“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離=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是爲“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除了物品之外,每個人都可能還會有一些看不見的東西,比如一些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情緒、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關係、左顧右盼反覆爲難的選擇,也會在經常纏繞着我們,煩着我們,讓我們不快樂。

判斷一件物品或者一段情感該不該斷舍離的標準就是,它是否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和幸福?這裏,可以用一個座標來理解。

在關係軸裏,分清“我要用”和“可以用”。比如家裏的廚房有一雙一次性筷子,顯然它是可以用的,但是我現在並不需要,就該果斷地“舍”。既然最終都要舍,那麼下次去外邊吃飯時,就不要再多拿一次性筷子了,讓它出現在真正需要它的地方,此爲“斷”。

在時間軸裏,分清“當下用”和“留着用”。爲了活得快樂,每一個人都要去適時地活在當下,那些以後未來可能用得着的,可以收納在一個整理箱內,騰出空間。在眼前出現的,只需要是當下用的。是爲“離”。

活在這場人生風雨中,一切過往都是心路歷程,那些曾經的不斷、不捨、不離,都會在生命成長中變成一堆一堆垃圾。不僅無法騰出新的空間來盛載新的正能量和積極的生活理念,而且,原有的各個通道和迴路種種淤堵和不通。身體和情緒的能量不暢通,無法新陳代謝,舊的出不去,新的進不來,身體怎麼好得了?情緒怎麼好得了?

斷舍離是一種自在的境界。人與物品的關係,其實是隱喻人與生活的關係。斷舍離可以清心自在、清空環境、清空雜念,過簡單快樂的生活,享自由舒暢的人生。由此,整個精神面貌、心靈成長,從上到下煥然一新。

心若不動,煩惱枉然,心更像是一面鏡子,菩提無樹,明鏡非臺,浮雲來往不着痕跡。沒有人可以生活在別處,所以,斷糾纏,舍固執,離煩惱,活好生命的此時、此地、此刻。

面對人世的紛紛擾擾,需要從內心的覺知和慈悲去活好生命的這一場緣起,不糾纏、不對立、不悲觀。用生命中的那些溫暖光明的信念和力量,化解生活中的憤怒、浮躁、不安、沉浮,活出生命的自在力、決斷力、愛和喜悅。

《斷舍離》讀書心得3

起初,我想讀這本書,因爲它的名字看起來像一本靈脩類的書籍。另一個原因是山下英子這個美麗的名字。此外,除了村上春樹的書,我從來沒有讀過其他日本作家寫的書,所以我很好奇。

總覺得自己像個勤奮的人,每天一定要把東西放在該放的的地方。最喜歡的是把它們整理在櫃子和衣櫃等,或者整齊地排列在外面也可以。但這些事情似乎每天都亂作一團,每天都要重新整理幾次。我感到很自豪,忙碌證明了我勤奮,這是一種美德,從來沒有感到任何不妥。

看完《斷舍離》後,我意識到我需要的並不多。圍繞着“我”、“現在”和“使用的東西”這三點來整理,我發現很多東西都可以丟棄。

讀完書後,我開始爲第二天做整理計劃。週末我把衣服整理好,週一整理書桌,週二整理廚房,週三整理書架。不記得我清理了多少東西。起初,當我在想我是否可以用它的時候找不到東西。,還沒有任何影響。

我特別喜歡囤積東西。當我買東西的時候,我想我將來會用它。我想有一天我會用它。事實上,幾乎所有這些東西都沒有被使用。

我捨棄我不喜歡的、不合適的和沒用過的東西的原因是爲了更好的利用現有的東西,更珍惜它們。

一切都需要平衡,家裏的一切也是如此。

這是一本好書。唯一的缺點是,所有的邏輯和有點不清楚,但這並不妨礙我吸收它的最好。

《斷舍離》讀書心得4

《斷舍離》,個人覺得這書名取得真霸氣,因爲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些,當斷不斷、該舍不捨、要離不離,導致了很多糾結的問題出現。

書籍封面就對斷舍離三個字進行了註解:

這又是一本關於“整理”的書籍,日本人好像比較擅長做整理和收納。作者山下英子通過練瑜珈而進行靈脩,放下執著啥的,不可避免地使本書也注重個人意識層面的宣導——放下對物品的執念,做自己的主人。

相對來說,我更喜歡另外一本《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雖然這個書名不怎麼霸氣,但是內容卻很實用,提出了一些很有用的整理和收納原則,如果你想學整理,《怦然~》這本書就絕對值得一看。

當然,《斷舍離》這本書也有一些原則是不錯的,值得借鑑,比如:

判斷一件物品是否需要的原則是否適合當下的自己,是否確實在用。

七五一原則:看不見的地方放7成滿,看得見的地方只放5成,拿來炫耀和展示的就放1成的空間。

周圍的物品應該成爲你生活和工作的戰友,而不是累贅。

斷舍離真正的對象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整理對於我來說永遠都是一大難題,因爲我真的很難做到徹底的斷、舍、離,如果按照《怦然~》那本書中的原則進行“舍”的步驟的話,我應該還可以丟掉一半的物品,看來我還是太執著了,根本就無法達到“離”的境界。

只希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斷舍離》讀書心得5

這本書躺在Kindle裏已經很久了,開始看這本書緣於參加讀書會時美女的推薦。最近有種忙瘋的錯覺,看書的時間被擠壓了很多,看這本書也是因爲書簡短,有湊書單的嫌疑。不過這本書真的很適合在不太靜心的時候看,簡短易理解,並且裏面很多關於人的透徹理解……

1、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2、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3、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認識到了自我形象,反過來就會開始想要把現在用的東西替換掉了。

4、允許自己使用高級的東西,這種機制一旦運轉起來,看待自己的方式就從過去的減分法變成了加分法。

5、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

6、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着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斷舍離》讀書心得6

個人的成長就是思維方式的成長,活到老學到老,人是動態的,因此需要的思維方式也是動態的。

當下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人更容易陷入到東西太多,無法取捨的情況,如此,斷舍離就顯得非常重要。

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比較有觸動,因爲自己是缺乏控制力的人,每每定下來的目標,每每完成不了,反而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自己讓自己失望。

做事情都是有優先級的,一個人越有社會責任,那他在處理對別人的承諾和對自己的承諾時,很容易捨棄對自己的承諾,比如今晚不加班了,明天不打遊戲了。

斷舍離是一種聚焦的能力,當下最需要什麼東西,就讓你的世界充滿這個東西,其他無關的都走開,不要佔用自己的能量,另一方面,不要因爲貴,捨不得用合適的東西,格調是怎麼產生的。

回過頭來,書是思想,人是行爲,斷舍離這件事情,要持續的做起來纔有價值。

行動起來,從什麼開始都可以。

《斷舍離》讀書心得7

我是一個很懷舊的人,而且曾經我對這一特點非常自豪。我有一個抱了十幾年的布娃娃,有小學時在學校圖書館借的書,有三年級時收到的賀卡,有中學階段所有的教材、輔導書、作業本……我不允許任何人翻動我的東西,更別說扔了,我覺得那是我生活過的痕跡,是我成長的全部證明,沒有了這些東西,我的那些年就都沒有了,等我老了我會每天翻看回憶。然後,我經歷了一些想要忘卻的事情,懷着無比悲痛的心情扔掉了有關的所有東西,可是我依然忘不掉。面對家裏滿箱滿櫃的東西,我開始懷疑他們存在的必要性,可我還是捨不得扔掉。再後來,我有了孩子,小傢伙天生來具有攪亂世界的本領。我混亂和整理的無限循環,終於開始意識到,家裏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是沒有用的太多了。是的,我有這些東西,可是如果不是逼不得已,我連看都不願意看他們一眼,別說是滿懷深情的翻閱、回憶了。生活是一路飛奔向前的,我連眼下的生活都應接不暇,哪有時間整天活在過去呢。對我而言,再多的整理收納都不如一個動作,就是扔。

《斷舍離》就是一本講扔東西的書,爲什麼扔,如何扔,扔的思考過程,扔的具體行動步驟。剛看到書名覺得好高大上啊,不明覺厲呀,看完整本之後突然意識到它只是在說扔東西。一邊看就會有抑制不住的想要扔東西的衝動,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有三次抑制不住,放下書,開始扔東西,扔完之後心情特別舒暢,拿起書繼續看。我現在已經開始大清整行動了,這真是本神奇的書,立刻就可以看到效果。(Ps:我真的很佩服作者,只是扔東西這麼個小事,居然寫出將近兩百頁的一本書,豐富的聯想、說服的能力真的讓人歎服)

《斷舍離》讀書心得8

《斷舍離》,書名的三個字頗有禪意,作者也說這是一種動禪,斷意圖斷絕生活中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捨棄不需要的東西,最後是達到離的境界,敬而遠之,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山下英子看到了物質橫流的社會裏,我們被物質緊緊地束縛着,無法自拔,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看到促銷或者打折的物品,我們都全部買進,卻不知物爲所用。這是一種異化的形象,物品的初衷是爲我們所用,講求的是它的“價值”,但現在我們只是一味地佔有,慾壑難填。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意圖割捨去過分的需求,從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過度到自我內心的靈脩,後者是作者的真正目的。畢竟爲物所控制,那麼首先是要擺脫它們的控制,杜絕“越多越好”的念頭,從而追隨自己的內心,保持清心寡慾。

山下英子教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分類,她認爲檢察存留的物品是自觀的途徑,她嚴厲地指出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分別是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和擔憂未來型,通過她的分類我進行了自我反觀,其實我們的身上往往雜合着以上三種類型的特徵,只不過是深淺的程度,我們有時候對物品的需求是爲了自我的填補和滿足,用物品的滿足來逃避現實,另外就是對物品的過去過於執念,認爲是一種紀念而不肯丟棄,最後便是覺得物品能夠保證未來的幸福,例如食物。

當我們真正想要去行動的時候,我們便發現原來我們對物品的執念是多麼地深,但爲了“簡單生活”,我們必須堅持到底,不能讓雜物佔據了生存空間和精神空間。當然,作者也指出了斷舍離並非提倡清簡的生活,它更多地傾向於理性消費以及保持物品的“新鮮”,而讓物品能夠達到“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就更加難了,這個要求我們在行動上不斷地實踐,人生不僅只是加法,也要有減法,最後是一種自滿。

《斷舍離》讀書心得9

今天,我將分享一部體裁新穎的書,它不是小說,也不是散文,但卻比小說散文更具有實用意義,對生活更具指導意義,這部書就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寫的《斷舍離》。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文章開篇如是介紹書名中的三個字,也就道明瞭全書的主要觀點。在上世紀末,人們的生活日漸富足,家中的物品越來越多,早已不侷限於生活必需品,有限的空間,源源不斷地物品,導致很多人家中的雜亂現象,於是各種收容術,收容容器出現,力求騰出更多的空間。而山下英子的《斷舍離》確實是一種另類的收容術,她採取從源頭控制的思路,更加有效,並且不僅是對於實際的空間,更對於心靈的空間有效。

《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斷,其實就是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即捨棄家中到處氾濫的破爛兒,反覆進行斷和舍的步驟,就會進入離的狀態,即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這裏面涉及一個思維模式的變化,從“這個東西還能使,所以要留下來”到“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轉變。讀完書後,我也深受影響,狠心將一堆沒什麼用的東西都扔了,很多東西或許它曾經有過使用價值,但是如果對於現在的我沒有用,或者我不需要它,沒必要浪費時間刻意使用它,就將它扔掉。而在扔的過程中,也會重新思考購買的問題,一想到某個東西只是爲了好玩,一時興起購買,買回來遲早要扔,便會不自覺地放棄購買。這樣久而久之真正留下來的東西很少,想亂起來都難。而且在此過程中,可以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到的世界,最終實現對自己深刻、徹底的瞭解,並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

另外,《斷舍離》同樣對心靈有效。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鬆開“多就是好”的念頭。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

《斷舍離》讀書心得10

《斷舍離》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書名還以爲是講佛家禪意,翻來看裏面的內容,才知別有洞天。斷舍離,講得是透過整理東西來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廢物,來清理心理的雜物,讓人身轉而變得開心。全書雖然都在講如何收拾雜物,但更多的是透過表面看內在的道理,這本書雖然我讀過了好長時間,但書裏面的一些觀點我仍然記憶尤新,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我的生活。隨着慾望不斷膨脹,我們的人生也一直在做簡單的加法,好的東西越多越好,最好是盡入囊中爲我所有,慾望讓自己變得像黑洞一樣吞噬着身邊的所有,好的東西,自然也包括各種壞的東西,所有的這些東西一股腦兒被塞入我們的肚子裏,多得難以下嚥、難以下嚥。於是我們的腸胃開始消化不良,我們的精神也變得“萎靡不振”,原本純淨的思想變得臃腫不堪。

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捨棄多餘的廢物;離,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着迷戀。生活原本很簡單,只是我們太想把它畫的更精彩,所以乾淨的畫布上太多的累贅,讓人審美疲勞。生活其實只需要寥寥數筆就可以很精彩,像是中國山水畫,簡單幾筆渲染,盡透漏着朦朧之美。生活中我們需要對身邊的雜物來個大掃除,保留有用的東西,把那些看似有用和無用的東西都棄之門外,眼光放在當下,只保留對當下有意義的東西。同樣對於繁亂的內心,我們同樣需要這樣的大掃除,把內心的污穢清除,保留最簡單的東西。對於沒用的東西即使再動心也要能夠拒絕,保持一種清爽簡潔的生活觀。“沒用的東西是除了是垃圾之外,也是一種負能量,它佔有你的思想,消耗你的能量,徒增你的煩惱”。念舊的人喜歡留下物件收藏過去,這種情懷很美好,但不要將這種情懷變成執念,並非所有的舊物情懷值得收藏,當你的內心被各種情懷舊物佔滿時,你的內心留不下別的空間來接納新的事物,你若不清空或騰挪空間,新鮮事物就不會向你走來。

人要學會做減法,做到斷舍離,拋開那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擁抱更好的自律生活。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我們要經常給自己的生活和內心做加減法,保持適當的靈活性和流動性,這樣才能保持活力。當你的身心通過斷舍離變得更加清爽後,心靈環境和精神面貌也會變得自由放鬆,從外在到內在,全部煥然一新,人的運氣也會變得更好。

《斷舍離》讀書心得11

初見這本書,便被名字所吸引,看過書中的序,又被內容所吸引,作者說,想要提高幸福指數,一定要和腦袋中的聲音建立一種比較健康的關係。尤其是當你每次注意到自己在負面思考的時候,要能夠“斷”。斷的能力在於“觀”,如果你可以觀察到自己的負面思考,你就已經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會自己的負面思考,還是樂觀、正面地去處理事情,這樣的人就能成功地斷去讓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慾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時候就是去追逐、滿足它。到了一定時候,你會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才發現,原來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經在我出發的地方等着我了。先從整理頭腦開始即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很多時候只想到它便宜、折扣低,沒想到即便買回去了,它有沒有使用價值,還是買了回去之後一直積壓在某個角落。這也正是我們考慮問題的所在,很多時候很多想法只是一時衝動,不分輕重就去做了,然而當問題的結果出現分歧的時候,才發現當初怎麼會這麼做呢?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要以“總有一天會用得上”之類的藉口,就那樣把東西放在一邊不去處理。而是應該讓它們去到此時此刻最需要它們的地方,要有意識地不斷把物品送出去,“捨棄”掉。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工作中也是要有這種精神,只有思想不斷進步,行動上不斷進取,你接觸到的行業及技術信息纔是最新的,最棒的,而不要受自己固化思維和想法支配,那都是行不通的。

斷舍離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選擇的標準是根據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所以,要想做到斷舍離,真是要經過一段時間,思想上要超越,行動上更是要提高,人生需要通過不斷的經歷,不斷的選擇,才清楚自己心中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務人生目標是什麼,這樣人生纔不會迷茫而毫無意義,失去生機。

《斷舍離》讀書心得12

一句話描述:通過斷、舍、離做好物品的整理,讓生活更有品質。

重點內容:

斷:不買不需要的東西,不要不必要的東西。舍:捨棄掉沒有用的東西;離:脫離對物品的執着。斷+舍=離。

如何判斷扔掉哪些東西?看看之前一年有沒有用過,想想之後一年會不會用到,要是沒有,就扔掉。改變對物品的看法,我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物品的力量,對於一些我們無法最大限度利用的物品,我們應該把它放到最合適的位置,比如送給需要的人。不做斷舍離的後果:1.沒有收拾的屋子會釋放廢氣。滿屋子都是破爛,會釋放影響心情的廢氣。2.環境中會產生灰塵。3.影響運氣。雜物堵塞了運勢,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做斷舍離的好處:

1.時間充裕了。東西更少了。家務簡單了。

2.提升內在能量。好的空間離,人會感覺更平靜、愉快、自在。

3.提升自己的品味。會更加嚴格的篩選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本書的內容比較簡單,也容易懂,不過卻不容易做到,我感覺基本思路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來,物品也是一樣。對我們真正有用的東西可能只有20%,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地方,人生才能更有效率。

《斷舍離》讀書心得13

楊瀾說,《斷舍離》這本書不到兩個小時就可以翻看完,卻足以改變你的人生。

如果我能早點看到這本書,我不會在去年寫《27歲,我才懂得整理房間的意義》,因爲會臉紅,照斷舍離的理念,我之前做的那些不過是把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重新擺放而已,掩耳盜鈴地放在了我看不見的地方。

是哪一段讓我有了格外強烈的共鳴。在章節《篩選物品帶來的自我察覺》裏,作者講述了一個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

有人送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她原封不動地裝在盒子裏,放在櫥櫃的最裏面。你當下用的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杯子。如果有人問你“爲什麼不用它啊”,你可能會迅速回答“太可惜了,這種好東西捨不得用啊”。換句話說,在你的潛意識裏,你認爲自己“配不上名牌的杯子,我沒達到那個水準呢”。你的真實想法,就可以通過物品反映出來。

一個人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這樣啊,其實我也可以用它的”。像這樣認可自己。

書中的“你”真的明明就是之前的我啊。明明很喜歡那些禮物,又覺得自己用了浪費,所以,一直用看起來都能湊合的物品。最好的理由是,那些用着的東西雖然不是那麼喜歡,但是還能用,就先用着吧。所以,最後的情況是,不怎麼喜歡的將就着,真正喜歡的束之高閣,直到有一天記不起來,或者再被翻找出來時已經又變成了不那麼喜歡的東西。

原來在內心深處,我對自己並不自信,因爲有那麼一些美好的事物,你不覺得自己值得擁有,或者即使擁有也是誠惶誠恐。這是我從來沒有沒有發現的。

所以,到這裏我開始有興趣回答自己看書之前的疑惑:爲什麼要斷舍離?

斷舍離的目的就是通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會越來越鮮明地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人也有機會以此爲判斷出準確的自己。斷舍離是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爲中心,而不是成爲物的附庸,當你爲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糾結困擾時,就是應該進行內在自我分析的時候。

或者可以說,讓你糾結的,其實都是不那麼重要的。

那麼,我的第二個問題:斷舍離與整理術、收納術有什麼不一樣?

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斷舍離並非絕對要以把房間弄乾淨爲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瞭解並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

如果僅僅是以把房間弄乾淨爲目的,你把所有的物品放置到你認爲最合適的地方,但是很有可能只是暫時的。因爲整理着眼在如何保管物品,而斷舍離是將主角的位置由物品換到自己身上,考慮的是這個物品我是否需要,而不是這個物品是不是還可以用。

當我們的居住環境因爲斷舍離不斷地循環代謝,保持着變動流轉的狀態,這種更新篩選不再只是概念,而是漸漸滲透到你的“時間、人生、生活”,讓它們都保持良好的新陳代謝額狀態。

這麼說來,斷舍離聽起來是一件好棒的事情,但是怎樣才能做到斷舍離?

斷指什麼?

舍指什麼?

離指什麼?

斷=斷絕想要進入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的斷和舍,達到這樣的狀態。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不等於單純的掃除、收拾。不是問“很可惜啊”“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爲考慮的重點,而是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

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斷舍離重要的第一步其實是“舍”。“舍”是對家中堆積的物品逐一品味、甄選、捨棄。其實上,在這個步驟裏,我就反覆失敗過好幾次。

一些衣服、鞋子、書,我下決心將它們丟棄,過一會又捨不得去撿回來。“因爲不能浪費,所以難捨”,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只要問一問自己,它很重要嗎,是經常要用的必需品嗎?如果沒有它,你會不時遇到困難?最爲重要的一點,你喜歡它嗎?

斷舍離不是讓我們把什麼都丟掉,而是通過這些問題直面內心,通過這些問題甄選出“捨棄”或“留存”的物品。裏面有太多看起來有用,其實我根本已經不需要的的東西,10年沒有翻開的英語詞典、三年沒有穿過的裙子……

你無法想象,當我不回頭地將那些“雞肋”一般的衣物、書本打包放進回收箱時的輕鬆解脫的愉悅心情。

修正時間的偏差也是斷舍離的要素。我們常常唸叨要活在當下,卻往往沒有做到把握當下。

沒有時間整理……

或許 有朝一日會派上用場……

我也曾與過輝煌……

他曾經深愛過我……

將時間拉回現實,問自己:它對於當前的我意味着什麼?如此反覆,慢慢對物品的時間軸偏差便可以稍加修正。

關鍵在於,多想想當前的自己,而不是過於擔心未來,或者留念過去。

很多代表上一段感情的物品就是這樣丟掉的,本來以爲爲十分不捨,其實感覺極了,空出來,新的東西纔有機會進去。

斷舍離給我帶來的改變有哪些?

從看完《斷舍離》這本書到現在1個月的時間,我開始嘗試對自己的房間、生活、交際、感情進行斷舍離,或許旁人看不出太多的變化。但是我自己能感覺的,每天更爲快樂,更加享受生活和珍惜身邊的人。

因爲,當我打開衣櫃,我看到的每一件衣服都是自己十分喜愛的,她們在衣櫃裏,乖巧地、整齊地或掛着或躺着,無論挑哪一件都讓我十分享受;每天日常做的事務,也都是通過仔細甄選,自己喜歡並且享受的事,因此效率更高,很多計劃會提前完成,對時間的掌控也更加自由。

現在買東西也會記得這樣東西要滿足三個條件中的一個:需要、合適、舒服。

如果,你和之前的我一樣,房間雜亂卻不知該如何下手,怎麼也改不掉拖延症,衝動購物,缺乏安全感,總是無法完成計劃……那麼,或許你可以試一試立即對你的人生和房間來一次徹底的“斷舍離”。

還是那句話,畢竟你跟我一起只是試一試,又不會懷孕。

《斷舍離》讀書心得14

人們不清楚或者不會很認真思考自己的需求,總是想要“入”很多東西,又不捨得“出”,想要抓住很多東西。

比如:想要買很多衣服、物品;會關注很多熱門博主、公衆號;會轉發收藏很多自媒體內容;會下載很多app;會加很多羣。即使很多內容自己根本不需要,或者需求頻次超低,也不想錯過,不想捨棄。

再如:電腦手機有大量文件待處理,家裏過多小孩玩具、個人物品。經常臨時出現很多想法、衝動,想要買這個,想要做那個,立各種flag等等。

斷舍離含義:

斬斷物慾不輕易入手物品

捨棄廢物捨棄不需要的物品

脫離執念人、事、物循環代謝

不定時整理、更新:物品、過剩觀念、累積的負能量、情感紀念品

如同新陳代謝:攝取食物,消化吸收營養轉化爲能量,排出廢物

斷舍離本質:創造時間和空間(物理空間和心靈空間)

《斷舍離》讀書心得15

中醫認爲,人體有“穴道”,是能量的通道,如同毛孔在熱的時候會打開排汗,冷的時候會關閉以保持一定的體溫。穴道在有“好的氣”時會打開吸收,“壞的氣”時會關閉。生活環境與中醫“穴道”理論是相通的,好的生活環境會讓整個人神清氣爽,而髒亂差的環境下生活的人通常不太會神采奕奕。

也許我們選擇不了外在生活環境,但可以通過整理房間改變內在生活環境,整理的過程是斷舍離、是對物品的篩選、是對內心的觀察,方法容易,過程很難,但掌握了斷舍離的精髓也就掌握了整理人生的技巧。

關於作者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將瑜伽中提倡的“斷行、舍行、離行”(是爲了讓人放下心中執着的教導),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也就是“斷舍離”,山下英子本人爲雜物管理諮詢師,著有《斷舍離》一書,自2001年陸續開展《斷舍離講座》,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本書分爲5個章節,通過了解斷舍離概念、實踐以及帶來的改變,最終強調斷舍離的真正目的:通過剔除身邊不再合適的、不需要的物品,達到澄清自己的人生,體會前所未有的輕盈。

何爲“斷舍離”

通過捨棄、整理物品,將心中無用之物,不合時宜的物品整理的一乾二淨,讓人生變得愉悅,在這裏要注重以下幾點:

斷舍離≠整理房間

斷舍離中的整理是通過精簡物品,留下需要的物品,要遵循:

留下的物品,判斷的標準:讓自己感覺舒適的、符合時宜的、讓心情可以變愉悅的。

主體一定是“自己”不是“物品”也不是“他人”。如果將物品作爲主體時會你會發現--什麼都可以不用丟掉,因爲物品本身是有用的,所以主體一定是“自己”。

實踐前,你需要了解的

一、剔除以下五種心態

我不會整理。方法都是可以學會的,“我不會”的潛意識其實是:“我不願意整理”,所以剔除不會的心態,是很關鍵的一部分。

捨不得丟棄,不浪費。你可以嘗試打開家裏的衣櫃、囤積的物品,然後你仔細回想,那些你總是認爲丟掉可惜的物品是否已經佔據了衣櫃很久,是否每次拉亂衣物時都要重新整理一遍,浪費時間還佔用空間,剔除固有的思維,物盡其用纔是對物品最好的照顧。

以後總能用得到。漂亮的包裝盒、買了很久卻還是沒有打開過的書籍,你說“以後總能用得到、以後總會去看”,過了這麼久還是沒用到,他們佔據着家裏的一席之地,等到真正用的時候,即使沒有他們你還是能找到替代物。

太麻煩。你總覺得整理起來工程量太大,但每次看到家裏很亂,整理起來很費時間,你還會覺得整理會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嗎?學會整理纔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收納工具是輔助物品,萬萬不可本末倒置。

二、正確的“斷舍離”順序

斷舍離真正的順序其實應該是,舍-斷-離:舍:捨棄家中累積的廢物(記住判斷標準哦);斷:斷絕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房內。

舍和斷在實踐的過程當中其實就是:縮小入口、放大出口。最終達到離。

離:清除掉不能讓自己心動、不合時宜的、不需要的物品,達到愉悅的氛圍。

實踐“斷舍離”

一、循序漸進

循序漸近分爲時間上和難易程度兩部分。

1、設定整理時間。急於求成是不可取的,作者在《斷舍離》中提到一個觀點:開始整理之前,你可以先設定你的整理時間,根據你的整理時間衡量整理的空間。

2、難易程度。整理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從簡單的物品開始進整理,對此你可以將房間物品分類,從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整理,也可以從自己的物品開始整理,循序漸進,後期整理起來更加容易,也更加會有成就感。

二、如果實在不知道該從哪裏入手,不妨可以從錢包開始

很多人的錢包裏面除了銀行卡、現金以外,可能也會塞滿其他物品,比如:發票、車票等等,及時進行錢包的整理,將物品分類,扔掉長期不用的卡片、車票以及不需要的發票,讓錢包迴歸本身價值和作用。

三、控制源頭,多問自己

作爲買買買死忠粉,我們也經常會被“衣櫃裏永遠少一件適合自己的衣服”“有很多衣服買回來幾乎沒穿過”“衣櫃空間不夠用”“一動衣櫃,空間大亂”這樣的問題困擾着,仔細想想,其實很多物品購買的時候,我們可能根本不需要,或者已經有類似的物品可以替代,所以購買之前一定要想清楚:

打折的商品=便宜≠需要。避免商家的營銷手段,生活類消費品不需要囤積那麼多,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購買,而且活動也比較多。

這件物品心動嗎?需要嗎?一件物品如果根本不需要,他的附屬品再怎麼精美也一定不要因爲衝動購買,這樣只會增加你的空間浪費和金錢浪費。

主體是你自己,不是物品也不是其他人。討好你自己的'內心。

買買買≠滿足。很多人將買買買看成自我滿足的一種行爲,其實滿足自我不一定要通過買買買,相比購物帶來的滿足,更好的一種方式則是經營自我愛好。

四、7/5/1法則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物品擺放時7/5/1法則:

看不見的收納佔七成。物品收納時合適的容量爲7成,剩下的三成空間要空出來作爲物品進出的通道。

看的見的收納佔五成。高級精品陳列時一般會遵循,留白五成。

讓人看的見的收納佔一成。美術館裏的陳列一般會遵循此類原則,神清氣爽又高級。

整理的方法有很多,掌握精髓遠比方法重要:縮小物品入口(捨棄--不需要的、不合時宜的、不心動的物品,控制物品的源頭),放大出口(斷--購買時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最終達到目的離,篩選物品的過程如同人生經營,清楚看到內心,砥礪前行,整理好物品就是整理好自己的人生。

《斷舍離》讀書心得16

《斷舍離》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她所倡導的斷舍離是一種生活狀態,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人生在世,總是有太多的斷不了、捨不得、放不下,對物品如此,對感情便如此,對名利如此……於是我們的思想裏充斥了太多的慾望,物質的、精神的、現實的、虛幻的,真所謂慾壑難填,然後又抱怨生活太苦,活的太累。

“斷”就是要斷掉對物慾的執念,對外界各種誘惑的迷戀。人的本性中總會有貪便宜的想法,商家恰恰抓住了人性的弱點,各種打折、促銷活動層出不窮,特別是現在網購發達的時代,除了以前的傳統節日,商家別出心裁推出各種雙11活動、雙12活動,518大促,618大促等等形式繁多的活動,各種限時折扣紅包、限時拆紅包花樣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蠢蠢欲動,好像有種錯過後悔一億年的感覺。

要想抵得住這樣的誘惑,需要我們時刻保持理性消費意識。要有一種“斷”字當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信念,才能阻擋各種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我們的房間。

如果家裏到處堆積着這些搞活動、大促銷買來的便宜貨,你的房間會變得滿滿當當,別人對你的評價以及你的自我評價都會在無形中被貼上這種“愛佔便宜”“我只配擁有這些便宜貨”等廉價標籤,天長日久,自然會在潛意識種下自卑的種子。

當然並不是說東西越貴越好,也並不是要拋開經濟條件的限制,一味追求高品質、高價格的商品,而是應該從自己的經濟條件出發,在自己的經濟條件許可情況下,適當控制購買商品的數量來提高購買商品的質量,就是要追求“少而精”的生活方式。

現實的窘迫,讓我從小養成節儉的習慣,對物品有種難以割捨的情懷。衣櫃裏好多從來不穿的衣服,櫃子裏好多明知不會用的物品,明知不用,但依然捨不得扔。扔的時候會有一種莫名的“心被揪一下”的感覺,一種惶恐的情愫,一種隱隱的不安,生怕在未來的某一天,自己再一次爲錢所困、窮困潦倒,到時候還可以拿出來派上用場。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根本不會發生,即便在歷經人生最痛苦的階段,家庭經濟也還是可以正常運轉,那些“以爲會在困難時候用得到的衣服、物品”始終沒有派上用場。

要想做到徹底的“舍”,需要重新看待人和物品的關係,能夠做到“物爲我用”“物盡其用”纔是物品的最佳狀態。

如果把物品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它也同樣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被人們認識和認可,才能體現作爲物品本身的價值。

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社會價值,“被需要”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價值,物品亦如此。“不用”纔是對物品最大的浪費。

《斷舍離》讀書心得17

最近讀了《斷舍離》一書,書中分享了一種“精簡”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與我日常所看所思產生了一些共鳴,在此簡單記錄下讀後感。

常見現象:人們不清楚或者不會很認真思考自己的需求,總是想要“入”很多東西,又不捨得“出”,總是想要抓住很多東西。

比如:想要買很多衣服、物品;會關注很多熱門博主、公衆號;會轉發收藏很多自媒體內容;會下載很多app;會加很多社交羣。即使很多內容自己根本不需要,或者需求頻次超低,也不想錯過,不想捨棄。電腦手機有大量文件待處理,家裏過多小孩玩具、個人物品。經常臨時出現很多想法、衝動,想要買這個,想要做那個,立各種flag等等。

斷舍離含義:

斬斷物慾不輕易入手物品

捨棄廢物捨棄不需要的物品

脫離執念人、事、物循環代謝

不定時整理、更新:物品、過剩觀念、累積的負能量、情感紀念品

如同新陳代謝:攝取食物,消化吸收營養轉化爲能量,排出廢物。

斷舍離本質:

創造時間和空間(物理空間和心靈空間)!

《斷舍離》讀書心得18

第一次看到《斷舍離》這本書,是基於一次偶然。說是偶然,其實我覺碰到它也是一種必然。我總喜歡時不時去噹噹網看看一些暢銷書排行,然而這本書就在其中。當我看到“斷舍離”三個字的時候,我就被他吸引了,大概看了一下簡介,果斷買了一本回來細細閱讀。

什麼是斷舍離?

一:斬“斷”物慾

我們想要的越多,慾望越強,我們的煩惱也就會越多。當我們的慾望遠遠超越了自己能力的時候,一大堆麻煩也會隨之而來。

以前一碗加蛋的泡麪都會覺得很香,讓人感覺幸福,現在大魚大肉都覺得食之無味。

以前能有一層平房住就會感覺到安全和幸福,如今很多人家裏樓房好幾層,卻拿着父母的養老錢,四處舉債去省城買房,如願住在城市高樓大廈中卻過的很不快樂。

以前騎輛自行車都會感到開心,如今我們過年走親騎輛電動車都會感覺沒面子,我們買了桑塔納,緊接着過了沒多久我們覺得桑塔納沒有檔次,我們貸款買了奔馳,覺得它上檔次,有面子。

在不斷追求物慾的過程中,我們迷失自我。

我們在爲工資低,每月貸款而煩惱,我們整天忙於工作,遠離故鄉,將兒女交給年邁的父母照顧,在他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卻不能陪伴在他們身邊。卻還說“戴上金箍如何愛你,不帶金箍如何救你”,或者“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他鄉容不了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

似乎我們忘了生活的本真,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慢慢的我們越來越討厭現在的自己,卻又無可奈何。

當我們回到家,看到有愛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愛人和孩子,他們期盼着你的歸來,這時候你才發現幸福就是這麼的簡單,有愛你的人,有你自己愛的人。

人生短暫,請珍惜當下的人事物,擦亮自己的雙眼,別讓過多物慾矇蔽了自己發現愛,發現真善美的眼睛。

二:“舍”棄廢物

生活中我們被千奇百怪的物品所包圍,我們經常一時心動便將它們帶回家。回家後卻發現用處不大,但又捨不得扔掉或送人,隨着時間累積,家裏就像一個“垃圾”場。我們因此煩悶,身體抱恙。

我們遇到了很多人,受過很多傷,卻久久不能忘懷,我們經常回顧過去,讓那些不開心人和事時時煩惱着自己。

我們微信電話中有成百上千的人,但當我們彷徨無措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打給誰。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我們卻沒有一樣做好。

我們生命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精力也是有限的。

爲了珍愛當下的人,事,物,爲了;爲了身體輕快,心靈輕盈、愉快;

爲了坦然面對人生路上的人、事、物的到來和離開。

請捨棄家中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請和那些讓我們難過傷心的往事說聲拜拜。請用心關愛那幾個你在乎的人,並且在乎你的人;請用心去做一兩件自己喜歡熱愛的東西,並一直堅持下去;請允許自己有夢想,接受自己普通,在追夢的路上讓自己變得更好。

三:脫“離”執念

我們執着於爲什麼我對你那麼好,你卻離我而去。我們執着於我那麼努力,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

我們執着於大城市的房子,執着於那位已經遠去美麗的姑娘。我們執着於自己真心真意換來的卻是別人虛情假意。我們爲太多事情執念。

歲月靜好,來的來,走的走。有些人事物註定會來,有些則註定會走。

有一位僧人兼宗教學者這樣形容斷舍離: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都會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幾乎沒有人能在最關鍵時刻做到釋懷。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煩惱,甚至衰老和死亡。

請用心對待我們經歷過的,和將要經歷的;請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請坦然面對我們所失去的;我們都知道生命終將有盡頭,我們能做的就讓這個過程變得快樂有趣,精彩紛呈。

《斷舍離》讀書心得19

最近讀完斷舍離感想很多,覺得斷舍離本質上是一場修行,是一種動禪。通過收拾房間這微小的事情,去追求本心,追求那個被生活雜事埋沒的自己,進而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從我自己說起,以前的我可以做出一些讓人感覺很不可思議的東西,很新的東西,現在的我卻因爲各種忙碌,漸漸遺忘自己可以做什麼。做的東西總是別人做過的,腦子的那些創意被生活打敗,被工作佔滿,原來層出不窮的想法漸漸變得麻木。隨着生活的繁瑣,我不知道我是誰,我該做什麼,腦子裏很多想法但是總不行動,總有一萬個理由給自己偷懶,讓自己如溫水煮青蛙般變得平庸或失敗。人生很難有以前的成就感和期待感,日復一日重複的機械的活着,自己越來越平庸,失去了鮮活。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其實也就是斷絕那些自己不需要的外物來干擾自己正確的方向,不給自己的人生增加很多岔路,迷路讓我無法前進。人生應該是一個方向越走越深,越走越是桃源之地。從家裏的雜物開始,哪些東西是不需要而因爲自己一時貪便宜或者一時興起多出來的雜物,在那裏我們可能幾年都不能用到。這些雜物也是有氣場的,跟人一樣,越是積極陽光,吸引來的正面能量越多,這些雜物一直被塵封,被遺棄在角落,他們產生的"陰",也就是負面能力越多,生活在這種環境的你難道不會被影響嗎?行動起來,先從那種怎麼看都不會用的開始,一點一點減少這些垃圾對自己的影響,讓他們去到有用的地方,綻放自己的光彩。而你的光彩越會因爲慎重對待所有物品,而漸漸產生更亮的光芒。人應該有價值,物也是,希望大家豆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不再麻木地活着。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說深一點,也是捨棄對一些事情的執念,對於我生活的經驗來說,大多數時候可能是因爲自己在某方面能力不好,又恰好踏上了這個旅途,就強迫自己上路,在路上因爲沒有獲得成就感,總是三心二意,找小路,然後不斷的迷路,不斷的重頭走。手上握着很多東西,卻沒有一個東西讓你真正的感到成功、自信、驕傲。你越來越不自信,畏首畏尾,做事越來越隨波逐流。生活之於你來說就像一個籠子一樣,感覺自己在四處碰壁,碰到又縮回那個安全地帶。讓我們通過思考通過行動,整理出那些雜物雜念,捨棄他們,留下自己最想做最擅長的,把自己修煉得更加優秀,更加自信。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當你真正做到舍了,你會達到一種“謹守初心”的狀態。人生的道路無比清晰而光明。

斷舍離的關鍵法則有兩點:

以自我爲軸心

時間軸在當下

即:我現在到底要不要用它?這個”現在“可以是一段時間,也可以是一天,一個月,由你自己決定。在判斷是否可留的時候,主角永遠是自己,而時間是現在,是當下。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本心,都能打造出能夠款待自己的空間。

《斷舍離》讀書心得20

文中主要分爲3個思想觀念,斷卻多餘、無用的慾望;捨棄負擔、雜物;遠離執念、等負面情緒。

全文皆以故事案例的方式表達,屬於輕快節奏,它是心靈與生活的整理術法,能讓雜亂的生活和心境迴歸純粹。

“斷”的觀念表達出‘多並不一定有用’的中心思想,斷絕讓自己的生活和心靈增添無用的煩惱與事和物。

“舍”字觀念我更是受益匪淺,很多放了兩年沒穿卻又完整無缺的衣物能夠得到完善的解決,舍字訣功不可沒,只有勇於捨棄才能擁有更好的現在和未來。

“離”字觀念,講的是對心中的執念和雜念如何去遠離與避讓。

如果你害怕閱讀此書會喪失自己所謂的狼性,那你大可放心的研讀。

書中並非讓你無慾無求,只是幫你減去負擔,幫你跑得更快,幫你活得更自在,追求得更遠。

也不存在什麼佛系銷售,此書會告訴你,所謂隨緣,應如種樹一般,盡心盡力,施肥澆水,毫不懈怠,至於最終能收穫果實多少,纔是真緣。

此書讓我明白與物最好的關係是謹慎的擁有,珍惜的使用,勇敢的捨棄。

如果運用在心境上,“斷舍離”能讓我更加清晰心中的所欲所求,並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的全力追趕。

《斷舍離》讀書心得21

新版《斷舍離》在書本推廣的時候強調了,相比整理物品,更重視整理自己的意識。通過反覆的訓練選擇和決斷,徹底幫你擺脫思維停滯、感官麻木、感性鈍化的現象。

花了兩三個小時左右,讀完了這本書。整本書給人的感覺整理物品的內容還是繁多。還是會讓很多人誤解,這是本關於整理的書籍。

整本書都在強調“斷舍離”三個字,容易讓人發覺本末倒置。

這本書希望讀過後人們都回歸屬於自己的人生軌道,果斷從容地生活。幫助人生不斷髮展變化的實踐哲學這本書還有沒有去讀的必要呢?

肯定有閱讀必要的對於我而言,這本書出現得太晚了。整理物品、進出的哲學對於我而言也不是很適用。我們的一生之中都在按照自己的狀態和環境的影響複雜地度過着。

《斷舍離》從各不相同的角度去分析,同時也給出瞭解決方法。我想大家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對自己來說特別認同的章節都不一樣的。

個人建議先讀一讀電子版本。如果你讀過電子版本之後,覺得這本書對自己來說很有用,可以陪伴自己度過一段時間。你可以再購買書本。

接下來是這本書對我而言比較認同的地方

摘錄:斷舍離的奧義不只是“扔東西”

人生路上無論遭遇什麼困境,工作上無論碰到什麼難題,首先要保持心靈的“晴空”。當太陽被任性的烏雲遮蔽,內心被壞情緒肆意擺弄時,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法,驅走烏雲,重現晴空,人生纔會變得陽光明媚、春風快意。

這是我讀這本書時,開始就很喜歡的一段。每當我遇到困境了,一開始也總是陷入不好的狀態和情節之中。這樣當然是不好的哦。

每當這樣的境況下,我的解決方法都會不同。我有過一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有過漫無目的去逛一逛,去觀察他人的狀態;有過去老遠的地方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和想吃的東西;也有一直打一個遊戲直到厭倦等等找回“自我軸”,處理大量餐具太過顧慮“他人”怎麼想,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總是以他人爲價值標準,而讓自己犧牲了很多。

我們身邊總是有很多優秀的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就會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標準,或是目標。這樣沒有什麼不好的,但如果忘記了自己的能力,然後急切地想去完成目標總是會感覺這個標準離自己越來越遠。總是到不了這個標準,從而自我懷疑。

太慢的行動往往是自我太懶惰了。這個我深有體會,我感覺自己還是很懶的那種人。這樣是不好的,所以我慢慢地學會選擇自己能力內能夠完成的。還有在自己舒適度範圍內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結果往往是理想的。

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進行取捨只有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感覺和感受,才能看清楚哪些東西是“不合適”“不愉快”的。

有意識地以這三個標準(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進行取捨選擇,才能不斷地磨鍊自己。

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和難題中,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重要的。幻想一定會破滅,天上也不會掉餡餅。你突然之間得到的美好,也是你一點一點努力而來的。

你看這多麼不容易啊。

深刻領會到自己收納的東西越來越喜歡,自身的審美意識和品位在逐漸地提升。

這是一個及時的清除和增添新物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發現、認識自我的一個過程。可以見證自己生活和變化的過程。

摘錄:先出後進,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其適用於:物、人和事。

實踐過“1 out”之後,出現了“1 in”大驚喜無論是遇到怎樣的事情,結束後過度的消沉都是沒用的執念。認識了以後,我們要學會告別,不管這個事情是好是壞。

這是一個和解的過程。這樣的情況總是以各種的方式出現。不願意放下,我想更多的是自身的不甘心。

在麻煩面前,人們首先想得總是逃避,而不是解決麻煩的方法。

表達出自己的感情,纔不會被他人的觀念所左右凡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要給自己勇氣去表達自己的觀念。一件事情的結束要學會好好的釋放。不要去影響自己之後的生活。

明白了捨棄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對待獲取。

並不是說人一定會快到年老之後纔會迎來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讓人生的各項事情都有始有終,不留遺憾的態度纔是最重要的。

這個觀念,我慶幸很早之前我便理解了。我是一個95後的姑娘,我的身邊留下來的人都是可與我健談的。她們的年齡都不相同。

這有什麼嗎?沒什麼啊,從她們身上我一直能學習很多。

《斷舍離》讀書心得22

《斷舍離》並不理解其意思,小書很薄,反覆看了二遍,重點簡約明瞭,整本書其實說的就是一種超級整理術。

說到整理,就想到自己家裏的衣櫃,隔三叉五就要翻出來重新摺疊衣物,也是非常苦惱的一件事,總埋怨家裏人,說他們找衣服翻亂,又不會自己及時整理。相信大部份人對於物品總覺得丟了太可惜了,先放放吧,之後就會越放越多,越來越亂,最終的結果還是丟棄。書說所說的斷舍離,粗淺來說就是要減少不必要的東西,要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行動,心靈纔會跟上腳步,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書說讓人減少東西的觀點,並不是目的,它更注重空間感,我想如果給一間完全沒有物品的乾淨的房間給你,這房間也不會有什麼溫暖的氣息,所以物品很重要,但不要去塞滿空間,這樣會令人窒息。爲確保空間的乾淨整潔,要將物品儘可能地縮減成最合適的量。

在閱讀本書之前,在打掃自己屋的時候,有時會放着自己愛聽的音樂,然後整理物品、衣櫃,擦桌子拖地,在幹完家務之後儘管勞累,一個有成就感,還有就是在乾淨的住所裏的確讓人非常舒心。

斷舍離的方法不僅僅適用在家居整理上,人生不也應當如此嗎,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進行取捨。

《斷舍離》讀書心得23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爲之斷,捨棄多餘的廢物爲之舍,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爲之離。這是斷舍離一書對斷舍離的闡釋。斷舍離這本書是日本心理學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它是一本心理學輔助讀物。究其本質,它再指引我們如何進行斷舍離各種雜物雜念以保障我們在做任何事情能夠心無旁騖。確實,只要能清空雜念,我們任何事情至少提高30%絕不是妄言。

其實能夠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做任何事情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但現實往往我們會被各種各樣已有的或沒有虛幻的所迷惑,產生出迷茫而困惑或心憂之感阻礙我們的前行。我們在出現這種問題時往往歸咎於我們自己心理素質不夠強,自控能力不夠高,不夠果決堅決導致我們在失敗之時遺憾不已。但這次通過閱讀,書中卻告訴了我們如何去有效的進行控制掌控進行斷舍離。

斷舍離它其實是一本自我及人本身的整理術,它用了人與物(真實,虛幻)來衡量一件物究竟是否有價值。這個觀念其實在我們古老的國粹裏就早有提及。古語常說:少則得,多則惑。其實對在目前屬於信息時代的我們是尤有直感。比如信息,比如技術,比如某件事,某個熱點。各種信息,等等是海量的。其中的量並不都是完全好用的。有些有用的,有些無用的,有些甚至是陷阱謠言等等。我們需要的只是我們需要的,不需要的得到只會白白佔用經歷。這就是一個重要的理念:佔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在佔有你。

斷舍離它非常強調與指引我們如何去捨棄與拋棄我們需要的東西、物件、思維、負面情緒。如何能真的做到斷舍離,並不僅僅只是在現實的物品上進行整理,丟棄我們不需要的東西。最尤爲重要的是我們思想思維的釋放,不被不需要的思想思維所禁錮。因爲人的思想很多面性,酸甜苦辣鹹樣樣皆有。因此並不是全都有用。比如負面,消極的思維想法,對於這些消極的情緒必須一定要堅定果決的當斷則斷。

山田英子通過她收拾房間這個最簡單而常見的例子爲我們打開的思想釋放的大門。確實怎麼看怎麼都像垃圾一般的東西還有什麼可捨不得斷舍離呢。當我們真正的能做到“斷”,“舍”“離”。就能活的真正自在。而想要活的自在隨心,就要學會放棄一些不需要的東西,人的精力有窮,就必須把它放在重要的人、事,物上。看着斷舍離是很簡單很實用的方法。但是斷舍離這短短簡單的3個字,真正完全能做到達到這一高深的境界確也是難上加難的,所以斷舍離雖定義非常的簡單,但確實不僅僅只是明白就可而同樣也需要不斷的去努力修行的。

《斷舍離》讀書心得24

十年磨一劍,日更十年第83天。

想要突破1000人關注,2月結束時有930人關注,本月計劃增加70人關注,今天增加1人,本月累計增加47人,目前977人,感謝每一位小夥伴的關注。學會享受過程,懂得知足常樂。古典老師說,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的作品,許多年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今年終於把它看完了。這本書豆瓣7。4分還不錯,但是對我而言,比較失望,看完幾乎沒有什麼收穫,全書能夠帶給我啓發的內容屈指可數。唯一有一句話讓我比較感動,演員陳數在推薦書裏引用了霍金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也是第一次看到演員爲書寫序,也讓我對陳數多了一分好感。

覺得看這個書名,就把這本書的內容已經包含完了,重點就是去實踐,不僅是生活中的斷舍離,還有精神上的斷舍離。不過我十分佩服的是作者創造了“斷舍離”的理念,然後把它傳播出去,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讓別人因爲自己而受益,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也想到《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曾經從來沒有微習慣這個概念,但是作者創建了它,並且把它傳播出去讓無數人受益,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是微習慣終身踐行者,我現在也在給人傳播微習慣,如果我能夠用多年時間持續影響100人,500人,1000人跟着我踐行微習慣,讓大家因爲微習慣而受益,這就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國內的社羣有幾個比較火的,比如譚傑創辦的007,影響了許多人每週寫一篇文章。小牛媽媽創辦的日記星球,影響了許多人跟着每天寫日記。曾經沒有斷舍離,沒有微習慣,沒有007,沒有日記星球,他們創建了這樣的一個概念,然後把它傳播出去,實現從0到1的突破。然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規模還在不斷持續壯大。我就想到張傑彬老師講個人品牌,收費接近20萬一個人,一年只需收費5個人,就是年入百萬。看他的文章得知,他在個人品牌課裏說到,要創建一套理論,我之前看了這句話沒有感覺,但是現在把這些聯繫起來,發現真是那麼回事。我就想,既然微習慣這麼好,我能不能也創建一個概念呢,它就是微習慣星球,是受到堅持星球與日記星球兩個社羣名字的影響,就這麼幹,寫完我就開通一個知識星球,名字就叫微習慣星球。

期望將來可以影響1000人跟着我踐行微習慣1000天。當然,這肯定不容易,但是值得嘗試。我覺得微習慣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戰勝半途而廢,生活中有太多半途而廢的案例,幾乎都麻木了。而微習慣彷彿就是漆黑夜裏的一束光,讓我看到持之以恆的可能性。我非常有信心可以持續行動1000天,我也做好了持續行動十年,持續行動一輩子的準備,我成爲了一名微習慣終身踐行者。

《斷舍離》讀書心得25

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通過整理家中的物品,該扔的東西就扔,不用的東西讓它離開,讓心理空間自由,人生由此變得開心!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所謂斷舍離,便是人與物品的相處方式。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多餘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斷舍離的精髓:斷絕、捨棄、脫離

怎樣才能從忙亂、低效、疲勞的工作狀態中解脫出來?山下英子建議採用斷舍離工作法: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物品、脫離對物品的迷戀。它已經成爲現代社會一種極簡生活理念,一種極簡工作態度。

斷絕對當下的不捨,關注真正需求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擁有很多物品,因對其有感情而捨不得扔掉,或覺得貴重而捨不得用。

斷絕對當下的不捨,扔掉那些不會再用的東西,或幾乎不可能再用的東西,同時,我們珍惜認爲的好東西,爭取物盡其用,才能讓生活和工作變得簡單。

捨棄對未來的不安,盡情享受當下很多人總是對未來感到不安,捨不得扔掉不會再穿的舊衣服、舊物品,捨不得扔掉沒用的資料、文件或物品等,只因爲心中有一種隱隱的不安:萬一哪天需要用到怎麼辦?因爲扔不掉對未來的不安,纔會被堆積如山的物品包圍,導致有用的東西找不到,嚴重降低效率。

捨棄無用的思考所謂無用的思考,指的是不利於高效決策的思考,包括偏離目標的想法、漫無邊際的假設、惶恐的念頭等。它們在給你的思考、決策和工作制造障礙,捨棄無用的思考,就是簡化思維、減掉包袱、卸下煩擾。

無用思考1:決策時,最常見的一種無用思考是害怕失敗而猶豫不決,導致時間被無限拖延。做決策需要“快刀斬亂麻”,不允許冥思苦想,需要馬上行動。

無用思考2:還有一個糾結於所放棄的選項有時候決策時糾結的不是所確定的選項本身,而是糾結於被放棄的選項可能帶來的沉沒成本。但已經做出了決策,再去糾結,有什麼意義呢?糾結會導致浮想聯翩,工作心不在焉。

無用思考3:糾結於完美

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會想當然地認爲別人可能怎麼想,然後自己要怎樣應對。可結果往往不是那樣的。過於追求完美,會耽誤時間,影響效率,最終影響決策。

無用思考4:糾結於過去後悔沒用,但偏偏很多人還要後悔,糾結過去,這便是無用的思考。與其後悔,不如拿出精力,冷靜面對現實,針對問題拿出對策,盡最大努力,將不利局面扭轉過來。

思考本身不是美學,通過思考達成好的結果,纔是美學。

應捨棄無用思考。

我想斷舍離可以從自身整理辦公桌開始給各物品一個準確位子看着整齊有序、乾淨清爽的辦公桌,我想自己的工作心情一定也會如辦公桌一樣清爽,頭腦會變得更清醒,思路和精力也會更集中。

辦公桌除了電腦,只留幾樣重要東西筆筒、水杯、便箋紙或筆記本按時間順序將物品放進抽屜,確保最快時間能拿到與不必要、不需要的物品“斷舍離”是整理辦公桌的第一步,接下來,還需對剩下的物品進行歸類,放入不同的抽屜、有序存放。當需要某本書或文件時,可以迅速拉開相應的抽屜。

每天下班前收拾辦公桌,每天上班前清潔辦公桌每天下班之前,抽出3—5分鐘,將辦公桌上的物品簡單收拾一下,確保辦公。

《斷舍離》讀書心得26

無能爲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鬱的執念,當離。很喜歡斷舍離中的這句話,猛然間讓人醒悟過來。雖然斷舍離以物品整理來講述,但是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我,並且時間軸永遠是此刻。

對一個人來說,過於貪婪,無度索取,任由欲求膨脹是場災難,往往會反噬其身。舍掉貪婪,纔不會被慾望裹挾,才能看到人性中的光輝,逍遙、自在,愜意生活。只進不出的空間被擁塞得太嚴重,往往會失去初心,忘記了爲什麼而活,會讓我們的生活停滯不前,做減法的目的是爲了讓生活更美好。就像國畫裏的留白,以“空白”爲載體,渲染出美的意境,使作品的章法、畫面更爲協調、精美。如果整幅畫都被紛繁的筆觸填滿,也就缺乏了美感和意趣。

有舍,便有得。從來都是想要的東西很多,但真正需要的東西卻很少;斷舍離,從需要到不需要,再到舒服不舒服。無論是獲得還是放手,都要做到坦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足夠強大。工作、生活中都有很多需要我們來斷舍離,丟掉的“雜物”其實更像是看不見的世界裏——內心的“多餘的執念”。我們需要擺脫一些自身的固執,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慾望,卸下無形中自己給自己的包袱,讓自己的內心簡單、純粹一些......

《斷舍離》讀書心得27

各位對不起,先道歉解釋下,因去出差,導致沒電腦和時間寫,斷舍離開頭是講解作者由心理負擔加重,通過很多種辦法卻依舊沒辦法解決,比較後靠自己摸尋試用了一套方法,並詳細分析各種原因導致的負擔。

它詳細分析了由慾望造成了貪,理念上來說人生來就不可能沒有慾望,但是太多變貪了會導致你經濟、時間負荷過大。第一部分即讓人斷掉一些非必須的慾望,以我個人的理解是可以將其應用到很多生活場景的,比如減肥,不是非要多吃一口或者吃非常昂貴的食物,你想要好的身材你就不能期待每次都能大飽口福,說起來跟魚和熊掌的道理一模一樣。

第二部分爲舍,即捨棄掉那些現有感情負擔的東西。比如這個舊杯子我用了兩年了,朋友送我一個星巴克杯子,我又不捨得把舊的扔了,也不捨得使用朋友這個帶有情誼又是的杯子。這裏的個人建議與作者一般,生活就是生活,你每天看着這個舊杯子都要懷念一下,看到那個要懷念一下,多浪費時間精力,浪費房子的空間;假如把舊的、不合身的衣服扔了,買套新的去裝扮自己,也能有個更好的心情去面對生活的挫折,而且作者這裏也提到了你自己都不捨得用的心理去分析你自身是因爲你心態沒擺正,這個是很nice的指出,如果哪位同學看了這個書記得注意這個概念。大多數父母會給孩子灌輸節約的概念,節約確實能節流,可是因爲這個節流造成不能開源那就得不償失;過去我爲了省幾塊錢走過幾公里路去吃飯,也剋制得自己想去吃的肯德基都要順帶請朋友吃飯纔去,等到明白後悔不已,我挺喜歡的想法,“千萬別委屈自己對別人好,那樣只會降低自己的人際價值,就像做事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還不如把握自己手中。”

對於離我覺得有點偏佛性,個人不太喜歡,佛性不是對於現在的自己帶有點欺騙成分,社會不會因爲你的佛性而對你手下留情;對於所有的年輕人能夠做到兩個足以,因爲你已經斷了自己多餘的貪念,留下你對的、真正需要的念想,並且捨棄了那些沒用的,非必須的東西,那你應該是個很有效率、有目標的年輕人。

對於現在的我提升並不高,因爲本身就是個很窮的人,而且也沒擁有自己的房子,也未找到自己的一半,對於那種佔用空間、太花瓶的東西都不太感興趣,每天的時間都用來擠地鐵了,還是老老實實想着怎麼利用地鐵時間吧。

《斷舍離》讀書心得28

看完了山下英子著的「斷舍離」,這是一本寫人如何對待物品的書。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的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物品要丟棄時還是有許多不捨,總想着這些物品還有要用的時候。諸多的不捨和可惜造成家裏的物品越來越多,把房子有效的空間不斷的侵佔。久而不用的物品蒙上了灰塵,灰塵和雜物會給家帶來停滯運和腐朽運,同時也會影響家人的身體健康。善哉!

好在本人還是一個比較喜歡扔東西的人,但家裏物品也的確不少,趁着剛看完「斷舍離」,有強烈清理物品這股勁,這兩天成功地送出一個真皮掛包(買了五年以上,只用不超5次),6條褲子,很喜歡的褲子,怎奈何體形發生變化,所以只能送走。再接再厲,繼續把少用的衣服送給合適的。目標是把衣服控制在衣櫃能掛得下的範圍內。哈哈!有了目標就好辦了!

《斷舍離》讀書心得29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曾經風靡一時。

日本是個以會收納爲榮的國家,每個成年人都要必須學會多種收納方式,特別是女性。這一點,從很多書籍和影視中都可以看出,日本的媽媽們在家就是一刻也不停的收拾整理,物品要按季節分門別類收拾整理,就連垃圾也要按類別分好整理。

斷舍離非常適合不太會收拾的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的確是這樣,氾濫的物品,收拾起來耗損了我們大部分精力,讓我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就會覺得很累。學會了斷舍離,就是學會了不收拾的收拾法。

首先,從最小的一個空間開始,如一個抽屜。然後從自己經常用的物品着手,比如杯子、餐具、衣物等等。看看自己哪些東西是每天都用的,每週用的,每月用的,甚至是每年用的,或者幾年偶爾用的物品。那些每年都難得用上一次的東西,就可以捨棄了。

學會斷舍離,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從而也會找到真正的自己。書中提到的故事:香織本來對生活感到茫然,連看電視也是不停地換臺,後來毅然將四十英寸的電視捨棄掉,整個人從此豁然開朗。

在本書中我學到了精髓。物品要爲人服務,而不是人爲物品服務,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斷:購物時三思而後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須的物品。

舍:收拾沒用的破爛兒,賣掉、贈送物品,縮小喜好範圍。

離:脫離執念,瞭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悅。

書上說:物質過度的泛濫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從而感受不到快樂。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1、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2、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3、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

4、所謂斷舍離,就是訓練自己成爲能夠信賴的自己。

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必要的物品,讓生活變得簡單輕鬆。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生活的陽光。

《斷舍離》讀書心得30

曾經通過意象對話的覺察、體驗,領悟到現實空間的清理對於調節內在心靈的效果,也在對來訪者的工作中引導其通過感受與物品的關係而啓動了他主動整理、歸納、調節的意願,並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現實關係的互動發生了驚人的轉變--當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名《斷舍離》時,心中不由一陣悸動,斬“斷“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廢物的物品,“離”開對物品中的執着與依賴,讓“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變得有序、和諧。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懷着消遣和印證的心態,沒想持卷若珍,感悟頗深。它不是簡單的收納整理之術,而是引導人去面對與物的關係,覺察內心,迴歸感受力,直面困境,激發選擇的動力與智慧。書的內容本來就讓人感覺到清晰、透徹和溫暖,可見這個“斷、舍、離”的修煉不是取利獲益的術,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顯現出了修煉的效果。如果用意象來描述我透過這本書看到的作者的內心,那一定是窗明几淨,清爽透亮,沒有繁複多餘,但並不單調匱乏,整體格局上透着美與細緻。

“斷舍離”是一種尊重,不是簡單的捨棄與選擇,而是將物歸於其適當的地方,物盡其用。它所營造出一種“餘裕”,是一種視覺感觀的舒適,更是內心具有彈性的需要,也爲內在的美與自在騰出了必要的空間。“斷舍離”更是讓我去審視我們因物品的困擾而消耗的時間和能量,通過主動的清理,而非被動的接受,對自己承當起必要的責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斷舍離”更是相信和接納的態度,把內心開放給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一邊看書,我一邊也在對照自己對物品的態度,腦海裏閃過那些堆砌經年、閒置許久卻總是不被處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從來不用但卻一直被認爲是“不能棄”“不捨棄”“不敢棄”“不願棄”的東西,看來是時候要“斷舍離”了,好好去體會與這些物品的關係,審視與它們曾經或正在發生的鏈接,選擇用一種適當地態度對待它們------我想我的此舉,不是因爲書的立場所激發起的一種暫時衝動,而是內在的聲音告訴我,我有清爽、和諧、舒適、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願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適”釋放出來,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對當下的智慧與勇氣!

《斷舍離》讀書心得31

我記得那年,每次考試,班主任總是有以下幾點建議:

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不要有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才能發揮出最好的競技水平。

一直記住這段,特別是“輕裝上陣”這個詞銘刻於心,所以每次面對生活的考驗,只要以輕鬆平和的形態來處理,卸下心頭的重擔,身心輕盈,一切難題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包含着人生的道理,是一種以輕鬆、不可思議的心態整理安排。

我們知道環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壞人,不僅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態,甚至干擾他人的情緒,導致惡性循環。

所以,第一步,切斷。切斷貪婪,斷絕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變窄,只有“收藏、精選”才能通過“關卡”。當身邊只有你喜歡的東西時,心情會越來越快樂。

第二步是舍。丟掉浪費,捨棄貪婪。你不再需要的東西扔掉它,賣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沒有意義,只會增加環境的混亂,惡化心情。

前兩步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過對物品的收集和處理,不斷地用必要的、合適的、舒適的物品來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適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終達到生活環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諧狀態。然後一個新的世界將會出現。

英子女士把“斷舍離”分爲三個層次,其中最極端的是“離”——擺脫執念,認識自己,愛上自己,成爲一個自由、清新、快樂的自我。身處一個舒適的空間最終會讓你快樂。整個人散發出積極的能量,感染周圍的家人和朋友,一起過上積極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賢人那裏學到“斷舍離”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裏,柳三變的“忍把浮名換作淺吟低唱”,是悲憤和看透名利之後的決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是通透練達徹悟人生之後的斷舍離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裏,人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互相推搡,互相欺騙,這就是所謂的“奮鬥”,但最終,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只留下孤獨。甚至有年輕人突然死於過度工作,還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寶貴的健康。

是時候理清你的思緒和慾望,放慢腳步,“輕鬆上陣”,告別過去的貪婪、憤怒和偏執。要知道,只有帶着愛和感激,你才能到達通往天堂的霓虹燈。慢慢來,不要錯過你生命中那些美麗可愛的人。

《斷舍離》讀書心得32

“物品要用纔有價值。”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出美感”

這幾句話出現在這本書的末端。

咳咳,我覺得呢,《斷舍離》這本書對於我來說,感覺比較的囉嗦,乾貨總結可以更加簡潔明瞭一些,不過這也許就是日本人的特點吧,日本人比較多話,廢話很多,話癆國家的特色。(看日劇多了以後是這樣覺得的)我認爲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譯成爲中文有一定的關係,因爲說實話翻譯了,語句上來說總會有一點奇怪的。

從整理自己的空間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這應該是一種哲學,我們的空間之所以亂,並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還不是因爲我們對着自己想要什麼還有不想要什麼而不懂取捨,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這樣,買東西的時候也並不是什麼都能夠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而走到超市裏面,銷售員一推銷就很容易被影響,之後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現代人感覺比較難找到自我,手機、電子設備都比較難離手,我們有時候上網看到別人覺得不錯的生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實際上自己如果也擁有了,也許也不是那麼的快樂,這本書也講究活在當下,不必爲了某個將來的某一天而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因爲我們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和未來某一天的自己是否想法一樣。

不得不說這本書很有瑜伽修煉人的感覺,因爲我認識的瑜伽老師,或是身邊做瑜伽的朋友都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對物質追求也不是那麼的多,自己很舒服,讓別人也很舒服。

這本書更多的是推崇一種 自在 自由 的生活方式,不必爲了一些外界的因素而讓自己那麼辛苦,壓力那麼大,就比如說作者在書中講到的“我曾經嘗試在講座上提問題:有了或許很方便,但即便沒有也不會傷腦筋的是什麼?當時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性的答案是 男人。”

其實我也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在日本和在中國的人民素質的問題,日本人可能更講禮貌一些吧,什麼都會表示的恭恭敬敬的,在街上看見很奇怪的人,比如在父母眼裏的同性戀(我覺得還很正常但是長輩們接受不了),日本人可能也不會投射太怪異的眼光,而在中國可能還會被圍觀什麼的,所以我認爲在中國可能會比起在日本來說,自由度會需要隨着人們的素質提高而提高,畢竟還有很多事情受到傳統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的。

最後總結就是,這本書並不是完全講整理物件的,而是告訴人們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做自己當下的想做的事情,從物件反映出來的生活上的問題,需要市場去解決和思考。

《斷舍離》讀書心得33

山下英子的這本《斷舍離》表面上看是教我們如何整理雜物,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本質上來看,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麼,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點都應該懂得適當捨棄,任何事物並不是越多越好。

與大多數同齡人相比,我認爲我的收納整理能力還是較強的,但仍然有找不到東西的時候,有些東西急需的時候找不到,就好像它騰空消失了一樣,但不需要的時候它卻莫名其妙地出現了,這就說明我的收納方式仍有待提高。

“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鬆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一言以蔽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爲技術。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裏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因此,要採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通過不斷重複斷和舍,最後會到達這樣的狀態: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廣大勞動人民總是不斷在做人生加法,而今,隨着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人們都已步入小康社會的生活水平,那麼,面臨紛繁雜亂的物質,我們是否應該適當做些生活減法呢?

人們都說思想決定行爲,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本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即“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的確是這樣,相信很多人也都熟悉網絡上常推出的類似於“21天培養一個好習慣”的挑戰吧,正是人們在一段時間內堅持某些行爲,而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思想。換言之,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本書強調,斷舍離是一種不收拾的收拾法,這是什麼意思?

首先,“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係這條關係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其次,“在施行斷舍離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於關係軸和時間軸的收拾工作。從行動上講,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東西放進垃圾袋再扔進儲藏室的話,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換個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動。而斷舍離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東西扔出家門,徹底切斷它們與自己的關係。”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纔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裏。

一旦形成了這種三思而後行的習慣,你就真正實現了“斷”的狀態。而斷舍離的含義就是,在“斷”與“舍”的交替裏,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鬆自在(離)的狀態。

最後,“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篩選物品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際關係。

一旦通過斷舍離提升了自我形象,那麼別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他生活得那麼精緻,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會感覺到,周圍人對待自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可見,這種篩選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變自己與他人關係的力量。

我現在就要回家把用不着的東西都包紮起來啦!

《斷舍離》讀書心得34

《斷舍離》並不是對物品收納整理的書籍,主要是強調人與物品的關係,把原來以物爲中心的觀念轉變爲以人爲中心,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與人的關係,延伸到人與人、人與生活的關係。

“斷”是從源頭上限制物品進入自己的家,購買物品時要三思,考慮物品是否是真的“需要、舒服、合適”?注意時間軸是當下,而非過去或者將來。當然我認爲如果真的必要且不久的日子一定會用到(正好有優惠),可以允許自己購買(畢竟家庭主婦是要爲家裏省錢的!),但是不要囤積。囤積的動作一般是來源於不安全感,要篤定地相信,將來會有將來的機會和辦法。這樣由行動來影響思維方式,人也會變得更加有信心。

延伸到人與人的關係,可以理解爲儘量減少無用社交。有的人認爲在人羣中才會體現自身價值,但無用社交雖然可能熱鬧,對生活是一種消耗。對於我來說需要遠離流於形式、粗俗而無意義的社交活動。在參與社交之前做一定甄選鑑別,只專注有助於自我成長或加強所重視親密聯結的活動。

在觀念和想法上,“斷”意味着停止消極的想法和評判。在負面想法閃現的一瞬間,盡力去掐斷,因爲這樣的想法無益也無意義,只會自尋煩惱。關注問題本身,關注解決問題,就事論事,以結果爲導向。

“舍”是指捨棄對自己無用的物品。時間軸同樣放在當下,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是否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注意不是“這個東西還很好”而是“它對我來說是有用的,我需要它。”這樣篩選出來“無用”的物品,可以選擇轉贈給需要它或者能珍惜它的人,或者直接丟棄。比如,我自己有一些物質購買慾氾濫時期留下的品質並不好的衣物,每次穿在身上就覺得沒有自信,渾身不舒服,但是由於沒穿幾次,覺得浪費捨不得扔。在踐行“斷舍離”過程中,果斷處理掉,這個衣物雖然可能還有貨幣價值,但是在生活中早已無價值,還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樣的物品需要更舒適、有品質的取代品,也要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物品。 就這樣自問內心去辨別物品的過程就會讓自己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更加有利於今後在“斷”的階段準確而義無反顧。

由於人的精力有限,沒有辦法兼顧太多的事情,所以需要分出來什麼是最重要的。比如興趣非常廣泛的人,如果想要在某個領域得到精進,一定需要放棄一些其他的興趣,多分配時間到這個領域,習得所需技能,提升興趣的高度。人際維護也一樣,沒必要要求自己和那麼多的人成爲朋友,知己得二三足以。好朋友也維持在一定數量即可,允許以前的好友漸漸疏遠,因爲人際關係就是不斷髮展的過程,不需要強求,即“舍”的理念。

“離”指的是一種狀態。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做減法生活,捨棄不需要的,珍視每一件留在身邊的物品,把握主動權,順其自然,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這樣的習慣會讓自己對生活有十足的掌控感。

“斷舍離”就是通過處理人與物品的關係,梳理自己的生活,更加徹底地瞭解自己並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不斷提醒自己,活在當下,而且可以活得更精緻更通透。

《斷舍離》讀書心得35

可能很多朋友都聽過這個詞,這個詞就是來源於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山下英子,是日本著名的雜物管理諮詢師。這本書主要是講怎麼收拾家的,如何克服自己的執念將無用的東西清掃掉。因爲我父母家最近在搬家,清掃出來很多20年30年不用的東西,既無用又佔地搞得心煩,當然我們沒有經歷過老一輩人經歷的那種物質匱乏的年代,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我有感而發所以給大家推薦這本書。

其實這本書本身的內容非常簡單,無非告訴我們如何去收拾家、收納東西,但是給我帶來更多的是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啓發。

工作上,心無旁騖、摒棄雜念。我們在工作過程中往往雜念太多,想的太多,比方說我給領導彙報工作,本來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我擔心領導現在是不是心情不好,是不是不認可我的思路,會不會挨批評等等,時間長了就會瞻前顧後、固步自封,真正能決定一個人在職業上是否能有所發展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心態、性格、習慣。所以我們在工作中需要斷舍離的精神,斷舍離的是雜念。

學習上,萬金油不如一招鮮。現在都講創建學習型團隊,這是爲什麼對學習還要斷舍離呢?因爲現在是一個信息過載、物質豐盈的社會,同時人們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帶來的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焦慮。焦慮失業、焦慮健康、焦慮孩子教育等等,緩解焦慮常見的辦法就是學習,所以現在很多知識付費的公衆號、微信羣等自媒體非常紅火,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市場的需求。但是很多人往往是不加篩選的的學習讀書,既消化不了又不能學以致用,除了耽誤時間沒有明顯的作用,還給人一種無意義的充實感與滿足感。舉個例子,給孩子報了很多輔導班,鋼琴、美術、舞蹈、書法、足球、網球等等,僅僅是因爲大家都報,生怕落後,而沒有照顧到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不如專精一到二門,成人後一樣能成爲個人標籤個人亮點。同樣我們日常學習過程中應多涉獵與工作專業相關、與興趣相關、與個人長遠發展相關的內容,而不是不加篩選的盲目學習。所以說在學習上的斷舍離應該是摒棄盲目的學習,不加思考的學習。

生活上,這裏提到兩個概念,即時滿足與延遲滿足。即時滿足就是我們平時刷抖音、玩電腦遊戲、追劇,這些行爲帶來的滿足感很短暫但是很容易,有個詞語叫“奶頭樂”,特點是能夠快速地得到愉悅感,但是愉悅感較低並且持續時間短,而且長時間的沉溺會削弱你深度思考的能力和專注力,人會越來越容易沉迷於淺層的快感和歡樂。與此相對應的是延遲滿足,比方努力半年進修一個學歷,三個月學習一項運動,花一年去健身,比方說我們現在進行的打卡365和健跑20xx跑步活動,保持一個好身材,這都是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得到心理滿足的行爲,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爲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斷舍離的是即時滿足。

所以說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不是怎麼舍,而是怎麼樣去合理控制自己想要的慾望,人既有社會屬性又有動物屬性,應該做慾望的主人而不是慾望的奴隸。

《斷舍離》讀書心得36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

第一次接觸山下英子老師和她的《斷舍離》,是在抖音好書分享會上,演員陳數關於《斷舍離》的分享。

陳數老師認爲《斷舍離》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疏通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根源上達到對物品的斷舍離。人待物如此,人生更應如是。所以生活中,陳數老師多次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生活,去給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因爲忙碌所帶來的物質,並不一定等同於現在你所看到的和獲得的價值,你所以爲的忙碌也許只是碌碌而爲,隨之帶來地也僅僅只是機械式地成長,而你丟失的可能是有計劃的見識,健康?亦或是因爲忙碌而忽略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我想這大概就是陳數老師所理解的有關斷舍離的部分,捨去不必要的物質和慾念,停下來,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這一點很多初次嘗試斷舍離的大衆並沒有意識到,因爲之前沒有斷舍離的意識和概念,所以並沒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師所著書的真實目的,只是簡單地實踐斷舍離,比如他們認爲斷舍離的實質就是“扔東西”,於是最直接的行爲,就是拿生活中的書籍和衣物類品開刀,認爲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亂了,沒有從根源上認識斷舍離的含義,長期以往無法做到堅持,最後不了了之,鮮有成就。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覆,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儘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爲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從這個層面出發,你就獲得了斷舍離過程中的初步成功。

實施斷舍離,實則是幫助我們剔除泛而無用的“物品價值觀”,積極甩掉惰性,採取行動,促進生命中物質和精神的新陳代謝,迎來嶄新的輕盈人生。而執行斷舍離過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運算,儘管在實踐中,每一個步驟的得分點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從細微之處着手,不斷從小事上積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斷舍離”和麪對人生路上的大困難。

就如《斷舍離》一書中所講的,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爲你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於潛意識,如果你在擇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斷舍離,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簡單而快樂,人生一定輕盈而豐富。

說到這裏,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很應景: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

《斷舍離》讀書心得37

《斷舍離》這本書本來是日本一位作家寫的有關心理學的讀物,其中出現了大量的家居收納內容,所以“斷舍離”三個字常常被當做大掃除的原則。

斷舍離的目的,不僅僅是對房間的清理,更是對心靈的淨化。通過整理房間的思考,達到某些諸如“想明白了某些人生大道理”的目的。

斷——不該買的別買;舍——不該留的別留;離——不該想的別想。所以,斷舍離的最終結果,是房間變得乾淨整潔——達到它的途徑,是通過減少房間裏的物品,而不僅僅是整理。那麼具體到日常家居整理中,我們又應該怎樣斷舍離呢?

切斷房屋雜亂的源頭,不讓房屋有變得更亂的可能性,稱之爲“斷”。換句話說,就是剁手——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能夠讓人感到愉悅的事情很少。用購物這種方式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似乎是讓我們感到開心的爲數不多的方法之一。

這種追求快感的購物,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買來的東西沒有用,扔了可惜,留着沒處放。這些曾經讓我們快樂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讓我們煩惱。曾經我們把它叫做“美物”,有一天終於變成了“雜物”。

所以,斷舍離的第一步,是停止購物——凡是非生活必須品,都要停止繼續購買!

這是在整理房間的過程中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將“斷舍離”理解爲“該扔就扔”,這其實是對斷舍離的一種誤解。所謂的“該扔就扔”,其實是“舍”,它只是斷舍離的一個環節而已。

什麼樣的東西該捨棄?總體來說大概有三類:

1.讓人感到不快樂的物品,比如前任留給你的禮物,記錄你和閨蜜鬧掰的照片,公司領導當衆甩在你臉上的一份報表等等。如果這些物品讓你每次看到都會勾起並不美好的回憶——那就該和它們說再見了。

2.已經不需要的物品,比如一條過時的裙子、一本讀完並且不打算再讀第二遍的書。這些東西曾經是“美物”,現在已經成了“雜物”——和上文提到你追求快感購物的內容相比,這些東西變成“雜物”的速度要慢一些。不過,現在也是該它們的時候了。

3.暫時用不上的物品,比如一頂野營帳篷——雖然你從未參加過野營;或者一件超低胸的T恤——雖然你現在胖到根本套不進去。

這些物品是你留給自己的執念,一方面也許你永遠也用不上它們;另一方面,也許等你需要的時候你會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凡是那些“總有一天會用得上”的東西,也應該捨棄了。

離是對斷和舍的一種昇華——那些回憶雖然痛苦,但是我好捨不得;購物是我唯一的娛樂放鬆,我怎麼能放下;穿上這件衣服是我的目標,沒了它我還靠什麼支撐着減肥……你有一萬個理由拒絕斷舍離,但是我只有一個理由堅持——我是在爲今天而活,不是爲了糟糕的過往和遙不可及的將來。

當你的生活不再因爲物品而喜或悲,當你脫離了對物品的執念,你就做到了斷舍離。

《斷舍離》讀書心得38

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是禪修。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爲核心,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重複斷和舍,最後會到達“離”這樣的狀態。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如何斷?

物品要有用纔有價值。對我有用。

如何舍?

丟掉與當下的自己無關的物品。使用高於形象的物品,廉價的物品,會使自我貶低。

離是一種什麼狀態?

處於自在、放鬆的狀態。

舍的過程中,整理收納的技巧:

七五一原則: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五成、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

三分法:分三類,大類中再分三小類。

物品儘量立起來放置。使用物品時,步驟要少。

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

我的行動:

顏色不豔麗的舊衣物,多年前的短袖短褲,不能外穿,總想的是在家做爲居家服,對着鏡子看看自己,果斷全部丟掉。

一直在尋找ipad的用處,丟掉捨不得,用起來不方便,決定賣掉。

加強對物品的理解,提高欣賞水平,提高挑好物的能力,下載app,關注男士物品。

斷舍離的技巧不僅僅應用於物品整理。可舉一反三,比如人際交往等。

斷舍離期間很痛苦,剛開始過分強迫自己,很焦慮。調整爲將斷舍離多循環幾遍,先丟掉一部分,再思考再觀察自己的生活,過段時間再舍一部分,不斷重複。

要成爲活在當下,能夠立刻付諸行動的人。

《斷舍離》讀書心得39

之前有在圖書館和書店看到過這本書,也曾經信手翻了一翻,初步印象就是捨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所以一直沒有買回家......

後面考慮,爲了教育經常喜歡亂買東西、把家裏“整理”得亂七八糟的家屬。順便自己也認真靜下心來翻一翻,最終還是在網上與其他書一起“搭着”買了一本。

拿到手以後,發現這本書與我之前想的不完全一樣。

《斷舍離》這本書層次很分明,從教人如何選擇篩選必要物品(清理雜物)開始,漸入如何管理家居物資,最後上升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生活,挺有意思的。

“斷舍離“這個概念是由一位日本女性山下英子提出的——斷,是斬斷物慾;舍,是捨棄廢物;離,是脫離執念。

書中指出,對於物化在具體而言,“不輕易地入手物品”、“放手不需要之物”、“人、事、物的循環與代謝”,進一步引申到人類身體體系上,則是“節食diet”、“排毒detox”、“新陳代謝metabolism”的閉環。

我第一次見過這種寫文章(講道理)的方式,先分析“之所以無法放手的原因”,從生物學上解釋了人類對於物質的攝取寧多勿少的追求物慾的天性,也即“黏性”,接下來提出了一個“物質軸”的概念,即“以物質資料爲基準軸的觀點來進行取捨和判斷”;

然後解釋“斷舍離的工作機制”,具體將如何實施斷舍離分爲“觀念上的斷舍離”“雜物上的斷舍離”“收納指南”以及各個家居空間的具體操作方法,各種思路和方法都很具體,很實用,緊密結合實務。這就有點意思了,這裏依舊緊緊地圍繞一位家庭主婦的視角,面向家居(內務)秩序管理目的和用途。

接下來就以“斷舍離改變人生”“斷舍離,怡然生活”兩章,將“斷舍離”這種手段融入人生,進而昇華成“斷舍離”精神,並具體列舉了“時間”“煩惱”“結婚”“甲戊”“終活”等場景的應用,引導自己完成“身體、心靈、生命”機制的迴歸,並擺脫過剩執念,減輕心靈負重,讓人生處處自在怡然。

隨書還附贈了一本小冊子,裏面直接以圖畫方式列舉了很多傢俱收納之類的技巧和方法,確實也挺容易理解接受和實用。

這本書,刷新了很多國人的觀念,引導我們更好地管理家居,進而更好地樹立一個管理生活和精神的人生信條原則。特別值得當下中國人經歷了從過去物資不足,到現在物資很豐富生活很富足的背景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和具體行爲,料理好自己,很有幫助和借鑑。

總之,值得推薦!

《斷舍離》讀書心得40

一直聽說斷舍離這個概念,朋友圈也經常有朋友在斷舍離,終於沉下心來閱讀這本書,受益匪淺。

沒看這本書之前,猜測這可能是一本關於心學的書,最近,我發現我這病挺嚴重的,喜歡猜測,動不動就自以爲是,想當然,老子說,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金剛經》說不住於相。都是說要去掉自己的主觀意識,讓事物合乎道,而不是”我想”,”我以爲”。小時候老師總誇我,這小孩太聰明瞭,沒說頭就知道尾巴,現在想來原來是貶義的。

這書寫得很樸素,就是教你收拾居所,把家裏多餘的東西扔掉,把不用的拿走,讓家寬敞起來,讓衣櫥寬敞起來,讓廚房寬敞起來,讓抽屜寬敞起來,留學你在用的東西,讓偶爾用的或者長時間不用的東西請出你的家門。然後一切就發生變化了,從物到心發生變化,奇蹟就誕生了,好運就來了。

山下老師就是很耐心地指導你如何去斷去捨去離,告訴你這個過程如何去克服,如何由自己而影響家人一起斷舍離,而沒有太多的言語去告訴你什麼哲學啊、人生大道理這類話題,而只是告訴你如何去面對物,這個實實在在的東西,沒有虛,也不玄。

是的,當你對你身邊的多餘的物開始拋棄,而讓自己所處的環境寬鬆起來,簡單起來,那麼多一直都捨不得拋棄的東西都扔掉了,從扔掉物開始,也開始了清理心中的垃圾了,因爲外在已經習慣了簡單,那麼有外及裏的功夫大概就到了。

就像我剛纔說的“猜測”,猜測、懷疑、自以爲是其實也是負能量,負能量都消除了,正能量就滿滿。

當我們養成了至簡的習慣,那麼我們未來在做選擇的時候應該就會還慎重了,比如說買一件衣服,確定要經常穿嗎?確定是必須的嗎?還是爲了滿足購物癮而買呢?推此及彼,其他的事情也會一樣的,那麼,人生就發生變化了。

這幾天一個人回瀋陽,居家隔離不出門,沒事收拾家,收拾自己的東西,痛恨自己,痛恨以前的自己,那麼多衣服,那麼鞋,那多書,那麼多生活用品,太多是不需要的,爲什麼會買買買?接下來,我要扔扔扔。

山下老師也不是說你非得過苦行僧的生活,該裝飾的還是可以裝飾,該高尚的繼續高尚,只是你得有審美能力,得會裝飾,而不是把豪華奢侈的東西堆滿家,會“留白”,讓該高尚的東西高尚起來。

真的,生活的態度決定你的幸福與否,但是,有外及裏的訓練方法,我是頭一回見,但我從心底相信了。

《斷舍離》這是是在微信讀書上看的,囫圇吞棗地看了一遍,可能還沒正確地領會山下老師的真意,但我覺得收穫甚豐。

《斷舍離》讀書心得41

疫情期間,我每天在家辦公。面對我家55平米的小房子,每天都覺得很擁擠。這種擁擠感在老公下班回家後更加明顯,兩個人一下子讓空間變得擁擠不堪。我在前天開始看《斷舍離》這本書,因爲微信閱讀上又朋友在看。在很久以前就聽過斷舍離這個詞,本能的覺得就是扔東西,扔掉雜念,就像作者說的那樣“瀉”,其實就像身體便祕一樣堆積了太多東西,需要排出體外,重獲健康。好像之前也看到過輕斷食的推文,輕斷食是從入口解決人的物質過剩,而斷舍離是從出口解決物質過剩。

坦白講,看完斷舍離,我扔了一些東西。我家有很多我老公出差後回發的廉價洗髮水沐浴露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於他這個糙漢來說,出差在外可以用,但是有的選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選擇用我的沐浴用品。質量好的沐浴用品洗完的感受畢竟不一樣,像是頭髮就真的不會那麼幹澀,香味也會好聞一些。這也就是爲什麼,老公每次出差會發的洗髮水,一直堆積在洗浴間,卻從來沒有被消耗掉。我們處於節儉,覺得這東西還可以繼續用,或者什麼時候可以用,扔了太浪費,而浪費是可恥的,所以就保留到現在。可事實上,我們並不會用,哪怕放在手邊,我們也會去選擇好用的喜歡的洗髮水,等喜歡的洗髮水用光了以後也會及時的續上。

今天我把這些洗髮水都扔掉了。

但其實斷舍離的本質還是讓人能夠關注當下,縮小關注的點,降低自己的慾望,拋棄過多的雜念和慾望。我看到作者多次提到瑜伽。剛好我最近也在上瑜伽課,呼吸是瑜伽的基礎。在我開始練習的時候,包括現在也是,碰到難度大的動作,我會不自覺地屏住呼吸。因爲我面對困難時的恐懼和緊張讓我忘記了呼吸。忘記了當下,忘了關注自己的內心。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還是要學會關注的自己的內心,關注當下。

當然,這本書還是有很多看了有些“迷惑”的地方。作爲一個學術工作者,因果關係需要嚴格的論證。而作者經常提出某個觀點後,緊接着舉一個例子說某女士在斷舍離後,就開始了新戀情,買了新房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多,論據存在很大的瑕疵。如果書中加上一些科學實驗的例子,我可能更信服。如果都是主觀的感受導致了客觀事物的變化,那我覺得作者太唯心主義了。

總而言之,看了斷舍離,我扔了些東西,不管作者強調的因果是不是能實現,但我單純覺得扔東西的感覺就一個字“爽”!

《斷舍離》讀書心得42

日本作者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試圖讓人從生活到精神上進行一場“減欲”之旅。我在讀完後卻想起中國古語“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以及那句“有舍纔有得”。

一個人物慾太多,容易陷入人生名利場,以至忽略自身內心的精神需要,在這前所未有之物資大豐富時代,個人的慾望太多格局卻變小,斷掉多餘的慾望才能擁有胸懷天下之氣魄。

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現在人往往要求先得再舍,標榜自我主義的“小確幸”,以佔他人便宜爲榮。可惜誰都不傻,誰也不想讓人佔自己便宜,結果誰都佔不着便宜,自私冷漠風氣之盛前所未有,敢予舍,方有得。

放下過度的執念,捨棄多餘的雜物,離開精神上負能量滿滿的“垃圾人”。從生活到精神都成爲一個輕裝上陣的人,清爽無負擔的人才能從平淡的人生裏活出真我。即便不能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也可以變成帶給身邊人輕鬆自在、用正能量感染他人、幫助他人獲得簡單愛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