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後感

《斷舍離》讀後感1

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是禪修。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爲核心,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重複斷和舍,最後會到達“離”這樣的狀態。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如何斷?

物品要有用纔有價值。對我有用。

如何舍?

丟掉與當下的自己無關的物品。使用高於形象的物品,廉價的物品,會使自我貶低。

離是一種什麼狀態?

處於自在、放鬆的狀態。

舍的過程中,整理收納的技巧:

七五一原則: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五成、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

三分法:分三類,大類中再分三小類。

物品儘量立起來放置。使用物品時,步驟要少。

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

我的行動:

顏色不豔麗的舊衣物,多年前的短袖短褲,不能外穿,總想的是在家做爲居家服,對着鏡子看看自己,果斷全部丟掉。

一直在尋找ipad的用處,丟掉捨不得,用起來不方便,決定賣掉。

加強對物品的理解,提高欣賞水平,提高挑好物的能力,下載app,關注男士物品。

斷舍離的技巧不僅僅應用於物品整理。可舉一反三,比如人際交往等。

斷舍離期間很痛苦,剛開始過分強迫自己,很焦慮。調整爲將斷舍離多循環幾遍,先丟掉一部分,再思考再觀察自己的生活,過段時間再舍一部分,不斷重複。

要成爲活在當下,能夠立刻付諸行動的人。

《斷舍離》讀後感2

京劇名家周信芳的妻子裘麗琳是上海富家女,她告誡孩子:“人在最窮的時候絕對不能和窮人在一起,大家都那麼窮,誰會幫你?”在上個世紀60年代之前,她覺察到社會的不正常,極力把六個孩子中的五個送出了國。

她的這句話很多人覺得難聽,不舒服,但話糙理不糙,事實證明了裘麗琳是一個有遠見的人。窮人爲什麼會窮?因爲他們的思維是窮人的思維。想要擺脫現狀,首先要改變就是窮人的思維方式。

檢視你的家裏,是否有別人送的好餐具,你一直捨不得用,連包裝都沒有拆?審視你的交往,你是否更喜歡和那些比你弱的人交朋友,一旦和比你職位高的人在一起,你就感到有壓力或不舒服?

捨不得用更好的東西,因爲內心深處你認爲自己配不上奢侈的、高品質的好東西。和成功的人在一起不舒服,因爲你覺得配不上和這樣的人交朋友。這就是窮人的思維。

世界是勢利的,當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沒有人會真的愛你。世界是勢利的,當你堅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東西,你一定會擁有更好的東西。

人想要有所改變,就要由內而外地改變自己。讓我們從斷舍離開始,努力去追求更好的自己,去配得上更好的東西吧。

《斷舍離》讀後感3

《斷舍離》是一本推崇現代家居整理的書。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

離——離開對物質的執念,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要點之一在於,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爲中心,而不是成爲物的附庸,從而達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書中傳授的整理技巧,果斷”斷、舍、離“,家裏自然乾淨整潔。怕就怕知易行難,下不得狠心決心。

女人天生愛購物,網購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購買慾,不斷買進的同時也引發了存儲問題,再多的容納空間也無法滿足與時俱進的購買能力。東西越買越多,空間越來越滿,房間越來越亂,心情越來越煩。當時因爲頭腦一熱所以購買,到手了之後卻並不覺得有多需要,這種情況太多了,舍不掉的”雞肋“也積累的太多了。

果斷捨棄用不到的物品雖然是個亡羊補牢的辦法,但是如果能夠做到冷靜購物,不迷戀物慾,不因一時興起而盲目消費,不將許多不大需要的東西弄回家,從根源上斬斷購買慾纔是治標治本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該如此果決斷舍離,對於情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儘快整理好心境,捨棄那些讓自己感覺不快的負面情緒,心境越來越開朗,生命越來越積極。

斷舍離是源自瑜伽和佛學的哲學觀念,與其它雞血湯不同之處在於,它想告訴我們:人生整理不在於貼標籤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房間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餘之物,鑑別出來就要毫不猶豫的丟掉,由此發現真正自己的需要什麼,以及自己想到底要成爲什麼樣的人?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活得精彩。林肯說過一句話,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歲月,而是歲月中的生命。

問題是:現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種全民式的焦慮:拖延症導致的焦慮,信息過載導致的焦慮,還有失眠,還有選擇恐懼症等等。

有限時間與無限慾望和可能之間的巨大鴻溝,溝壑難填。

怎麼辦?我們幾乎都需要跟自己來一場”斷舍離“。

斷舍離,是一個心智歷練的過程,是一種做減法的修行。

斷舍離,不是教導你怎麼活,因爲也沒有人能教導你怎麼活,只有自己最想清楚自己。斷舍離,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他們就等着別人來告訴他們,所以,只要你用很誠懇的態度告訴他,他想要什麼就對了。知道爲什麼嗎?因爲沒有人願意在失敗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寧願自己是上當被別人騙……”

《斷舍離》讀後感4

清明假期過得有些凌亂,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囧),也沒有更新文章。今天想分享一本去年比較流行的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說起斷舍離,第一次是從《鄉村愛情10》裏面看到劉大腦袋拿着這本書在牀上閱讀,當時他正在醞釀要不要生個孩子。第二次是朋友老董聊天時候提到,以他的親身經歷如果在經歷了N份工作以後,最終想清楚回到東北發展。

開年就讀了這本書,遲遲沒有寫感受。因爲這本書講的道理非常簡單,難的是去實踐,方可知行合一。筆者經過實踐,覺得自己有收穫,所以想分享出來一些書中的和自己的觀點,也許對您有些幫助。

所謂“斷舍離”: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着。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其實,講的是我們面對越來越多的東西,不知道如何處理,如何將雜物扔掉,以至達到極簡的生活,在實踐斷舍離的過程,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昇華。

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兩個要點,第一以我爲中心,第二以當下爲時間點,除此以爲都是多餘的東西,要送出去或者扔掉。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破爛分三類:1、不用的東西——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2、還在用的東西——一灘混亂的淤泥3、充滿回憶的東西——散發出強大的氣場。

簡單粗暴的理解,不好用的過期的的都扔掉,質量不高的物品要替換,睹物思人的東西可以暫時鎖起來,不要被它的氣場影響,以後也要送出去或扔出去,只是充滿回憶的物品,扔掉的'時候請對它說聲“謝謝”。扔不掉的是自己移物品上面的情感,並因此充分了說明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再次強調,舍的祕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爲中心,並且以當下爲時間軸。因此,1、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2、將與物品的關係比作人際關係,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

掃除:分爲收拾,整理,掃、擦、刷的打掃。在斷舍離的世界裏,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正式,而是扔掉,當你把無用的影響你的氣場的東西都扔掉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對自己的更新和昇華,放下念念不忘的情感,不要沉浸在過去的輝煌裏,不要深陷在過去的情感裏。斷舍離一切負面磁場,給自己減負,才能放開腳步輕鬆的向前走,去迎接新的目標和挑戰,與迎接新的情感。

《斷舍離》讀後感5

乍看到《斷舍離》並不理解其意思,只覺得說的似乎應該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其實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斷舍離說的是一種超級整理術。

說到整理,一下就讓我想到了收納。在收納方面,我雖不是什麼專家,卻也不是將家裏搞得髒、亂、差的專家,然而這種整潔卻是建立在花費大量時間上的,剛剛將衣櫃整理好,也就是兩三天,衣櫃就又恢復了原樣。這也是常常令我苦惱的事情,卻絲毫沒有辦法,隔一週,依舊將所有的衣服翻出來,摺疊好,繼續進衣櫃。三五天後,又會變得亂糟糟的。對此,我常常責怪領導,是他找衣服時,給翻亂的,而同時,翻亂後又不及時整理。

書中所說的斷舍離,指的是把那些”不必須、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決、捨棄,並切斷對它們的眷戀。

看到這裏,我不得不說我是一個十分戀舊的人,整理衣服的時候,每每看到不穿的衣服,或者穿舊的衣服,卻從來不會將其扔掉而是依舊疊好,放到衣櫃裏,總覺得扔了可惜,可是放着有用嗎?其實也沒用。雖然想着或許哪一天舊物改造的時候,會用到它,可是繁忙的工作中哪有時間去做舊物改造,舊衣服收了兩三年,甚至更久,卻也在一次大清理中扔掉了。而這些年,造成家裏繁亂的直接原因就是這些無用的東西所佔據的空間,與收納整理它們所花費的時間。

在沒有看《斷舍離》這本書的時候,我總覺得茶几上的東西不能再精簡,雖然看着總覺得有些不美觀,可是菸灰缸是平時用來放瓜子皮、果核等廢物的,紙巾肯定是不能精減的,吃了水果後,拿一張紙擦手非常方便,剩餘的三種零食,更不能移動,放到其他地方會忘記吃,久而久之就會壞掉。可是,看了《斷舍離》後,我做了新的改變。將瓜子、榛子現南瓜子換到了小容器裏,這樣佔據的空間比較小,看起來也整潔了不少。菸灰缸直接放到了茶几下面,用的時候再拿出來,或者在看不到菸灰缸的時候,就會直接將果核扔到垃圾筒裏。如此一整理,茶几上,雖然沒有做什麼精簡,卻也比原來看起來整潔了許多。

看到漂亮的有意思的購物袋,我常常會保存下來,捨不得扔掉,可是這些東西卻佔據了很大的空間,而基本用不到。將這些東西清理掉,發現空間多出了許多。

在看《職來職往》的時候,有一個女生,說她喜歡整理電腦,將文件夾分類分得特別清楚,其實這也是一種整理術,如此可以讓工作變得很輕鬆。

書中,用圖表的方式、簡潔的語言,將家居整理的方法說得非常詳細。本書適合那些家裏凌亂卻不知道如何整理,家裏雖然整潔卻付出了大量的時間整理的人,從書中可以學到非常實用的家居整理術,讓生活變得更加輕鬆。

《斷舍離》讀後感6

對整理各步驟的定義不一樣:

把沙發上的洗好的衣服疊起來,把散亂的玩具收進玩具箱,把拿出來的書放回書架……在斷舍離裏,這些全部屬於整理,而不是收拾。我在前面也說過,在斷舍離裏,所謂收拾是“篩選出必需的物品”。

可以看出作者指的整理,是大衆觀念裏的整理,也就是將整理和收納混爲一談,而不是整理術中的整理。

我並不是吹毛求疵,一定要把這些所謂概念分得清清楚楚,其實只要領悟了斷舍離的精髓,概念神馬都是浮雲。但是如果你想進一步學習整理術,混亂的概念體系會影響你的實踐。忽略中日文漢字和翻譯水平的差異,再怎麼說,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收拾”,也不能是扔東西的意思吧。

不過,通過對比我們反而更明白,所謂整理術,萬變不離其宗,不管用哪一個詞來定義,整理的步驟都是這三步:①減少並控制物品數量,②合理收藏和擺放物品,③日常保潔。

實踐目的不一樣斷舍離讀:

斷舍離是藉助外在實踐的內在修行,整理術是附贈內在修行的外在實踐。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瞭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爲藝術

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裏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作者開篇就明確表達了斷舍離的目的是整理內心,整理物品只是它的手段。對於初學者來說,修心無從下手,於是先從整理自己的衣櫃開始。此外,斷舍離認爲收納是可有可無的,一旦斷舍離成功,東西變少了,就沒有學習收納的必要了。

而整理術則是完全外向的,通過外在行動改變外在環境。這一行動從物品減量開始,這與“斷+舍”完全吻合,然而是否會達到“離”的境界,不是整理術強求的,也不是整理術的終點。

《斷舍離》讀後感7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歡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屜,在整理中獲得內心的平靜,乾淨、整潔成爲心靈純淨的標誌了,通常心情不好時,我也會通過整理屋子、整理抽屜的樸素方式,來平復心情。

近年來,人們關注了一種新型的生活觀念——”斷舍離“,正是這種觀念的極大擴散,悄悄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不說與現今中國反幾風的政治話題,這種樸素、簡潔的生活信念,通過心靈的淨化能夠讓生活更清爽,讓心靈更自由,這是信息社會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一種迴歸,現代人對生活本質的迴歸。

讀這本書時,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多年來樸素的行爲中有一種”禪意“蘊含其中,”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維持也是需要環境浸潤的,用心經營自己生活空間,通過篩選保留必要的物品,以個體爲主體,好好維護舒服簡潔的小小空間,從此起步,開始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整體淨化、梳理,保持斷舍離的意識,成爲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斷舍離》讀後感8

昨天拿到一本好書《斷舍離》,可是太忙,只看了五頁。張德芬老師作的推薦序,引發了我好多的思考,所以讀的慢,雖然讀的少,但是收穫很多,下面與諸位分享一下:

推薦序名爲《想幸福,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讀到題目,我首先想到的是"越想得到的東西越難得到,比如說阿鵬就特別想掙錢,但總是掙不到"。佛學中提到人有七苦,求不得就是之一,先放下求的,纔是脫離苦難的開始吧!

這個題目同樣讓我想起了我最近特推崇的一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最有效的做法是擴大影響圈。而"放下"這個詞,應該指就是"關注圈",只有放下關注,纔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影響圈的事,纔有機會得到。

序中說:"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讓我又想到了思維的重要性,正如黃徵宇在《終身學習:哈佛畢業後的六堂課》中所說"思維影響情緒。想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就要改造自己的思維方式,讓思維來決定情緒的發生。"《關鍵對話》中也提到了"是你製造了自己的情緒,讓你自己感覺到害怕,惱怒和氣憤。請記住,讓你產生情緒的只能是,而且永遠是你自己"。所以阿鵬總結,斷了負面的思考模式,你就斷了壞情緒,自在和幸福自然而然就來了!作者:阿鵬

《斷舍離》讀後感9

作爲上班族的我們,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已經很少有機會逛一逛菜市場,也對收拾自己的家這種瑣事失去了耐心,並且,也更少停下來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

這也是我們很少關注當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現在”,我們越來越沒有了清晰的概念。腦袋裏充斥着各項工作任務的deadline,眼光永遠放在不遠的將來。

平時工作壓力太大,週末或假期就無節制地瘋玩。然而,看上去是放鬆地“嗨”,卻並沒有解決掉內心的壓力,反而讓自己精疲力盡。

因爲精力有限,而想要的太多。也想要事業有成,也想有一技之長;也想要漂亮的容顏,也想有完美的身材;也想通過學習提升自己,也想多交朋友擴大圈子......

然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能做的又是什麼呢?中國畫中有一個概念叫“留白”。山水畫中的留白可以表現空闊的水面,營造出深遠的意境;動物畫中的留白不僅突出了主體,也讓主體有了自在活動的空間。不妨且靜下心來,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房間,扔掉閒置的破爛兒的同時,以整潔、舒適、美觀爲標準,打造自己的自在空間。

同時,也扔掉凌亂的思緒,認清自己當下需要的是什麼,理清自己的人生目標,更專注而堅定地過好每一天。

不妨就試着用斷舍離,爲繁重事務所累的我們整理居住的空間,整理思維的空間,爲自己的生活“留白”,從而過上寫意、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