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精選10篇)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一、什麼是總結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

二、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精選10篇)

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很多人都經常追着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爲了幫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識點,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

在當代中國,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注意: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2.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1)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目標。這個目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相銜接,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

(2)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這個路徑,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和人民羣衆根本意願決定的,是由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決定的。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道路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路徑和目標的關係。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中華文化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3.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1)含義: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簡言之,即對自身文化(本民族文化)的覺醒覺悟。文化自信,是來自於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於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2)表現: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

(3)意義:

①有利於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②有利於深刻認識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確把握文化發展規律,主動擔當發展文化的歷史責任,增強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自覺性;

③有利於增強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④有利於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弘揚民族精神,實現中華夢。

(4)措施:

①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②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全面發展;

③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④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注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4.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

(1)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①原因: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

②基本要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爲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爲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大力發展科學事業

原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基本要求:

第一: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僞科學的良好氛圍。

第三: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並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3)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基本要求:

1)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2)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3)努力爲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5.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1)要求:

①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諧文化),要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廣泛發動億萬人民積極參加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②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爲的社會風尚。

③當代青年應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爲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文明風尚身體力行,做新時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2)主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億萬人民參加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人民羣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主體)。

(3)形式:人民羣衆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形式。(如“講文明樹新風”爲主題的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活動,各級黨政機關開展的創先爭優、依法行政、公正執法、做人民滿意公務員活動,社會各界組織的“希望工程”、“送溫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計劃”、“扶殘助殘”公益活動)。

2.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2)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原因

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②在意識形態領域,多種文化並存是客觀事實。但是,任何社會、任何國家都不會對文化發展方向採取放任的態度。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就是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面對文化發展的這一階段性特徵,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2

一、世界是永恆發展的(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着的物質世界。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方法論: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注意】

①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變化,推動事物的發展

②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但並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

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原理)

(1)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產生,它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爲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③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羣衆的支持和擁護。因此,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2)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

①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②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

③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總之,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

(3)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

2、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係

(1)區別: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2)聯繫:

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爲新的量變開闢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②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3)方法論要求:

①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爲客觀事物質變創造條件。

②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③堅持適度原則。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3

1、矛盾的含義和基本屬性

(1)含義: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的哲學範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注意】聯繫的根本內容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矛盾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屬性:鬥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

①含義:

A.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爲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B.鬥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着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②關係:

A.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爲前提,沒有鬥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

B.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併爲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

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3)方法論:堅持一分爲二的分析方法。(兩點論、兩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2)方法論:

①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②用一分爲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反對片面看問題。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論要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含義: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2)重要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4

一、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國所有制構成地位形式含義作用:

(1)公有制經濟

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在國民經濟中居於主體地位。國有經濟(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份)由社會全體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

(以國家所有的形式存在)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有利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2)集體經濟(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集體成份)由部分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經濟體現共同富裕的原則,有利於廣泛吸收社會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稅收。

(3)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經濟由勞動者個人或家庭佔有生產資料,從事個體勞動和經營。發展個體經濟有利於利用分散的資源,發展商品生產和流通,擴大社會服務,增加就業。

(4)私營經濟(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私有成份)以生產資料私有和僱傭勞動爲基礎。發展私營經濟有利於發展生產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吸收勞動者就業,增加國家稅收。

(5)外資經濟(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外資成份)外國投資者和港澳臺投資者在我國大陸設立的獨資企業以及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的外商投資部分。發展外資經濟有利於引進境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學習境外的先進管理經驗,擴大就業,擴大出口,增加財政收入。

二、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公有制的實現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股份制成爲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可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範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5

一、貨幣

1、商品

⑴含義: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2)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貨幣的含義及本質

⑴含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是商品交換髮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⑵本質:一般等價物

3、貨幣的職能

⑴基本職能

①價值尺度 :含義:貨幣具有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形式:觀念上的貨幣

②流通手段 :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形式:現實的貨幣

商品流通:以貨幣爲媒介的商品交換,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

③其他職能: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

4、貨幣流通規律——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受貨幣流通規律支配

⑴內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的流通次數成反比 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

⑵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

5、紙幣

⑴含義: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國家能決定紙幣的發行量、紙幣的面值,但不能決定紙幣的購買力或者紙幣代表的價值)

⑵優點:製作成本低,易於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磨損減少貴金屬的無形流失

⑶限度:發行量要以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爲限度。過多易導致通貨膨脹,過少易導致通貨緊縮

6、電子貨幣:

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貯存、轉賬、購買、支付的貨幣

7、貨幣的發展:

金屬貨幣(金銀條塊—鑄幣)—紙幣—電子貨幣

二、信用工具和外匯

1、結算方式

⑴現金結算:用紙幣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爲

⑵轉賬結算:通過銀行轉賬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爲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⑴信用卡:

①含義:具有消費、轉賬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銀行信用卡是商業銀行對資信狀況良好的客戶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

②優點:功能多、方便、節省、安全等

⑵支票:

①含義: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託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

②種類:轉賬支票和現金支票

3、外匯含義: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4、匯率:又稱匯價,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如果用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成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幣的匯率升高,外幣升值;反之,則說明外幣匯率跌落,外幣貶值)人民幣升值有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

⑴含義: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⑵意義:對人民生活安定、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影響價格的因素

1、供求關係對商品價格的影響

⑴供不應求,價格升高——賣方市場(賣方起主導作用,處於有利地位)

⑵供過於求,價格降低——買方市場(買方起主導作用,處於有利地位)

2、價值決定價格

⑴價值與價格的關係: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一般情況下,商品價值量與價格成正比)

⑵商品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對於商品生產者來講,個別勞動時間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處於不利地位;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處於有利地位。

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⑷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3、價值規律

⑴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爲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⑵表現形式:商品價格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四、價格變動的影響

1、對人民生活的影響

⑴一般說來,價格上升,購買減少;價格下降,購買增加。

⑵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消費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

⑶在替代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將減少對該商品的購買,轉而消費另一種商品,導致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種商品價格下降,消費者將增加對該商品的購買,導致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即替代品的價格變動對雙方的影響是反向的)

⑷在互補品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不僅使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少,也會使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反之,一種商品的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會引起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隨之增加(即互補品的價格變動對雙方的影響是同向的)

2、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⑴調節生產

⑵提高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生產率)

⑶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五、消費及其類型

1、影響消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價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質量、外觀、包裝、廣告、購買方式、服務態度、家庭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等。

2、收入對消費的影響: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

⑴一般說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與居民消費成正比——要發展經濟,增加居民收入

⑵居民消費水平不僅取決於當前的收入,而且受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改善收入預期 ⑶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聯繫(一般說來,二者成反比)——縮小收入差距

3、一般說來,物價水平與人們的消費水平成反比——穩定物價

4、消費類型:

⑴按產品類型分,可分爲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消費

⑵按交易方式分,可分爲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

⑶按消費目的分,可分爲生存資料消費(最基本的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

5、消費結構,反映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它會隨着經濟的發展、收入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6、恩格爾係數是指食品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係數減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改善。

六、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1、消費心理:往往,一種消費行爲會由多種消費心理引發

⑴從衆心理引發的消費——要做具體分析,盲目從衆不可取

⑵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⑶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是不健康的

⑷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是一種理智的消費

2、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⑴量入爲出,適度消費(過於節儉不可取)

⑵避免盲從,理性消費(避免跟風隨大流,避免情緒化消費,避免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

⑶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綠色消費的含義: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爲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爲的總稱;其核心是可持續消費;可概括爲“5R”)

⑷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6

一、面對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繫的趨勢。

2、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3、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強有力的載體。

跨國公司是指在本國擁有一個總部,並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擁有子公司的國際性企業;其目的是爲了實現自己最大的利益;其業務是在全球範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其作用是促進了資金、技術、人力、商品等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推動了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

4、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其實質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爲主導的。

5、經濟全球化的有利影響: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範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爲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6、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不利影響):

①經濟全球化擴大了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

②經濟全球化導致風險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威脅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

7、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迎接挑戰。

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1、WTO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並稱爲世界三大經濟組織。

2、WTO的作用:組織多邊貿易談判、制定貿易基本原則和協定、提供解決貿易爭端的場所。

3、WTO的基本原則:非歧視原則(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則、市場準入原則、互惠原則、公平競爭原則與公平貿易原則、貿易政策法規透明原則等。

4、我國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爲我國經濟發展贏得更好的國際環境;有利於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

②弊:經濟風險顯著增加

5、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

6、要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必須堅持“引近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基本戰略)。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7、我國對外開放的原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國發展的根本基點)。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7

1、儲蓄存款:

(1)含義:個人將屬於其所有的人民幣或者外幣存入儲蓄機構,儲蓄機構開具存摺或者存單作爲憑證,個人憑存摺或存單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儲蓄機構依照規定定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動。

(2)主要機構包括:各商業銀行、信用合作社、郵政企業等依法辦理儲蓄業務的機構

2、利息計算公式:利息=本金x利息率x存款期限

利息收入的20%要作爲稅收上繳國家。

3、存款儲蓄分類:活期儲蓄和定期儲蓄

定期儲蓄包括: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具體形式

4、我國的商業銀行

(1)含義:商業銀行指吸收公衆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並以利潤爲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機構。

(2)主要業務:存款、貸款、結算三種

A存款業務是商業銀行的基礎業務

B貸款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體業務,也是商業銀行盈利的主要來源。按照貸款用途,可劃分爲工商業貸款和消費者貸款。銀行本着真實性、謹慎性、安全性等原則,評估借款人的信用狀況,然而評估的結果,決定是否發放貸款。

C結算業務

其他還有提供債券買賣及兌付、代理買賣外匯、代理保險、提供保管箱等業務。

5、股票:(高收益、高風險同在)

(1)含義: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出具的股份憑證。代表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東公司的所有權。

(2)生命力所在:流通性。

注意:不允許向公司要求返還其出資。

(3)股票投資的收入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紅利收入,它來源於企業了;利潤。另一部分收入來源於股票價格上升帶來的差價。

(4)股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對搞活資金融通,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籌措建設資金,促進企業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6、債券:(穩健的投資)

含義:一種債務證書,即籌資者給投資者的債務憑證,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約定利息,併到期償還本金。

組成:期限、面值、價格、利率和償還方式等組成

種類:根據發行者不同分爲政府債券、金融債券、企業債券

三種債券依次流通性漸弱、利率漸高、風險漸大。

7、保險:規避風險的投資

(1)商業保險的含義: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給付保險金責任的行爲。

(2)類別:人身保險、財產保險

(3)訂立原則:公平互利、協商一致、自願訂立。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8

常用經濟學道理

1.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3.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

4.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5.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6.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重視商品的質量是爲了更的.實現其價值。

7.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當企業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就會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8.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價格既要反映價值,又要反映供求關係。(價格由價值決定,並受供求關係影響)

9.價格與供求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供求影響價格: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上漲,當商品供過於求時,價格下跌。反過來,價格也影響供求,使供求最終趨於平衡。

10.價值規律的作用歸根到底是爲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11.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兩種形式: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宏觀調控應在充分發揮市場調節要作用的基礎上,必須遵循價值規律。

12.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13.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及發展措施。

14.貫徹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按勞動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15.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的基本特徵。

16.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一切活動的根本出發點 、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地位和作用。

17.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和形象,開展正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企業的信譽和形象是一種無形資產,關係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關係到企業經營的成敗。企業的信譽和形象集中表現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上。

18.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要發展高產、優質、生態、安全農業。

19、工業的地位及作用,走新型工業化之路。

20、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勞動合同訂立的原則。

21、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22、國民收入的分配及原則。

23.財政收支及積極發揮財政的作用,集中力量辦大事。

24、稅收的作用,納稅是公民的義務。

25.存款儲蓄的作用。

26.市場交易原則包括自願原則、平等原則、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

27.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要努力擴大內需。

28、消費者的地位和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29.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30、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9

1.國家:

(1)國家性質。

(2)國家職能。

(3)國家機構。

(4)國家政權組織形式。

(5)國家結構形式。

(6)國家機關組織和活動原則。

2.公民: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2)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統一的原則。

(3)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統一的原則。

3.政黨:

(1)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指導思想。

(2)中國共產黨的地位、作用。

(3)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

(4)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

(5)中國共產黨的建設。

(6)我國的政黨制度。

(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4.民族和宗教:

(1)民族原則。

(2)民族政策。

(3)宗教政策。

5.國際政治:

(1)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係。

(2)主權國家的權利和義務。

(3)國際法。

(4)國際組織的分類。

(5)聯合國的性質、宗旨、原則、結構。

(6)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

(7)建立國際新秩序。

(8)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

(9)世界多極化趨勢。

(10)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0

1、文化是什麼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爲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爲文化。有了人類社會纔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實踐是文化的源泉)

(3)一個人文化素養的形成

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爲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爲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着重大的阻礙作用。

3、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係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爲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隨着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爲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

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爲當代國際政治鬥爭的重要內容。世界範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鬥爭,成爲當代國際政治鬥爭的重要內容。

6、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爲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7、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從文化角度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爲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