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影響力》心得體會(精選21篇)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

一、什麼是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並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於經驗總結。

二、讀《影響力》心得體會(精選21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影響力》心得體會(精選2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1

本來以爲讀這些理論的著作會有點枯燥,但是隨着深入閱讀,我被書中那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深深地吸引了,這些例子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從這本書中,我覺得自我有以下收穫:

1、讓我避免今後再上一些小商小販,傳銷者的當,學到了一些對付他們的技巧。

書中銷售商、募捐者的一個個技巧真是令我瞠目結舌,眼界大開。從這些案

例中忽然發現自我是一個很容易上當的人。例如,每次買衣服,總是大包小包的回來。主要原因就是經受不住商家諸如這件衣服很合身之類的勸說;或者在買了外套以後被要求再搭配一件毛衣。想想貴很多的外套都買了,也就不在乎多買一件毛衣了。這些例子在書中的第一章——影響力的武器中就能夠找到。咱們不必動腦筋去權衡利弊,更不必再做任何困難的決定。讀了這本書以後,不敢說以後再也不會上當了。但我想必須程度上能讓自我更理性的消費,每次消費之前能讓自我更好的思考。

2、學到了增進與同事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技巧。

與同事的相處與溝通方面,我覺得書中的第二章——互惠對我的啓發比較大。

事實上,我發現身邊的很多同事都已經在用這種與人相處的技巧了。比如,辦公室中的同事經常會互相幫忙。在對那個同事建立起好感的同時,當他真有什麼事情請你幫忙的時候,你也不好意思再拒絕了。書中有很多技巧都能幫忙自我與學生更好的溝通。其中最有用的,我覺得還是和學生持續一致。例如要批評孩子之前,先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我知道你也不想這樣的……你此刻必須也很難過、後悔……,然後讓學生主動說出自我的感受,認識到自我的錯誤。當然在於孩子交談之前,也能夠和傳銷人員一樣,先問上一句:你這天感覺好嗎?高興嗎?以消除孩子的緊張感。這些技巧似乎跟暑假教師培訓的技巧有異曲同工之妙。

3、必須程度上學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是邊讀邊想讀後感該從哪個角度入手,總是想把書中的資料與教育聯繫起來,但似乎總也聯繫不上。但最後,還是從書中找到了一些與教育沾邊的片斷。例如在第三章——承諾和一致中,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四年級的小男孩不玩一個很誘人的玩具。他發現,要讓一個小男孩暫時順從是很容易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威脅孩子們說,只要玩這個玩具的孩子被抓住,都將受到嚴厲的處罰。如果弗雷德曼在的時候,沒有一個小孩子敢去玩。但6個星期之後,當他不在的時候,他的威脅就失去了效果。第二次試驗,他只是對孩子說當他暫時離開房間時不好玩這個玩具,正因玩這個玩具是不對的,並沒有威脅孩子。

6個星期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沒有玩這個玩具。當然,我對這個結果並不是很堅信,第二次試驗中,弗雷德曼這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居然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但是有一點我還是贊同的,去威脅孩子,只能得到暫時的順從,最後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個性是當孩子越來越有自我的想法的時候。書中還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樣對我又啓示。例如進行行爲規範教育的時候,咱們可不能夠利用社會認同感的原理,給孩子看一些同類孩子正確的行爲規範的錄像,而不是純粹文本的說要怎樣做,或者背行爲規範。

總之,讀這本書對我來說還是很有用的,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就應多看看這些教育類的著作,提高自我的理論水平,用理論去指導實踐,能夠少走很多彎路。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2

《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羅伯特.B.西奧迪尼,分別講述了營銷人員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包括:1影響的武器,2互惠,3承諾和一致,4社會認同,5喜好,6權威,7短缺,8立即生效的影響力。其中有許多東西是咱們平日裏經常能夠看到的,還有一些是咱們雖然見過,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這本書還是很不錯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在經濟方面它的實用性。

影響是一種行爲,而“影響力”則是一種去影響他人行爲方式的潛質。每個人在各自的生活環境中,早已構成了自我的“固定行爲模式”,而過往的經驗,也早已在腦中構成屬於自我思維構架的“圖示”,這些經驗都會不自覺的去抵禦外來影響,想要改變,談何容易?也許,《影響力》的魅力恰恰在於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透析宏偉哲理,反向推之,驗證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許你正經歷着,也許剛剛經歷過,每每看到《影響力》書中得出的結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哦,我說怎樣會這樣呢?”,等閱盡所有文字,最後,纔信了。

但是此刻我的觀念轉變了,我看到了像看不見的手一樣悄無聲息的發揮着巨大的作用的一種規律,只是我一向沒有看到而已。這種規律來自與咱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以及人們共有的觀念和生活經驗。現代社會太複雜了,理解到的信息也太龐雜,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時看似咱們是自由的作出抉擇,其實早已身不由己,善於利用這種規律的人簡單的掌握他人的動向,透過人們內心的負債感或是文化上的觀念給人們以壓力,迫使他們按照自我的需要進行活動。從這個方面來看,要想持續清醒的頭腦,持續決定力,或者說不被人欺騙,實在是有些困難,正因有時就算知道被騙,人們仍然踏進圈套,僅僅是正因期望遵守承諾,被人尊重,或是爲了償還一點點小小的人情,文化的習慣要求咱們這麼做,於是咱們這麼做了,但是卻被騙了,但是沒有辦法,咱們務必這麼做,否則就將面臨自我巨大的心理壓力。

當我將這本書中描述的情形與自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做比較時,事情一下子豁然開朗了,原來是這樣的!以前看過講存在主義的,說人生來就是不自由的,當時我不太明白,此刻我也許有些明白了。人總是自以爲自由的做着自我的選取,決定自我的人生,其實早有了潛在的規律,操縱着一切,人的意志只是嚴格的執行着它的決定而已,人並不擁有絕對的自由。突然想起這個道理初中的政治課就講過了,但是當時只是談到了人不能正因自由而隨心所欲的做事,務必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那時這實在是說教氣味太濃厚的一句話,也就沒有在意。此刻想想也就那麼回事,生活就是如此。

而對於我來說,從書中受益的不僅僅僅是知道了“喜好、互惠、社會認同、權威、承諾和一致、短缺”這六條原則是怎樣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咱們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審視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樣運用這六種“武器”更好的服務於工作,既能“皆大歡喜”也能提高效率。

作爲市場營銷人員,咱們時刻在“影響”和“被影響”中輪流主角,怎樣做能將“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樣做能讓權威的嘴幫咱們說話,怎樣做能讓咱們的產品獲得最多的“社會認同”,怎樣做能讓咱們在“互惠”的同時成爲這個過程中最大的贏家?巧妙的開啓“火雞母親”身體裏的磁帶,能給咱們帶來額外的關懷;“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互惠原則”告訴我:給予以後的索取更能幫忙咱們順利的拿到想要的資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備的競爭潛質,爲客戶的維護和資源的互換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子甚多,舉不甚舉,只怕是說多了,簡單的事情就變得細碎而煩瑣。只要稍加留心,你就會發現很多的道理和銷售技巧。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3

聽了孫老師的講座,買了本《影響力》看看。雖然我不是銷售人員,但是一向都對銷售工作感興趣,因此對此類書感興趣。看了之後,果然收益很多。

可能書中說得咱們平時都遇到過,但是沒有這樣系統的歸納和歸納。也沒有作者看的透徹。看了之後,發現咱們在平時與人接觸中,很多行爲是書中講到的。有些資料還是咱們沒有發現的,如果不讀此書,可能還被矇在鼓裏。不知道自我被別人算計,還以爲他們爲自我着想,關心自我。現實是殘酷的,不是在被別人騙,就是騙人。如果咱們在被別人騙之前就看出騙子們的技法,就能巧妙的躲開,對咱們自我來說也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透過看這本書,,也讓我學習並領悟了一些銷售方面的有效的銷售技巧。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對銷售有了新的概念。感覺自我對銷售的技巧太欠缺了,因此還期望透過一年的時刻將孫老師說得這剩餘的四本書都看完來提高自我。書中的一些經典的案例,更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影響力的武器——這是太神奇了,如果不讀此書,好多商家的奇招咱們可能還會被矇騙。從這章發現人性的弱點,思想變化,太容易被影響。那裏面的例子我也很鍾愛,正因很生動。

互惠、承諾和一致——咱們生活中體會最深的原則,也是咱們在生活中做得最多的,反而被商家和銷售人員利用。

社會認同——這章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文中舉的例子。最有效的求救方式。以前正因沒遇到此時沒有體會,但透過書中描述,增長了知識,學到了生活中更實用的方法。

喜好、權威——這也是生活中體會深的,用的也是最多的。

短缺——這是商家用的最多的手法。

透過這衆多方面的說,我更全面和具體的瞭解,人通常都被什麼影響着咱們的行爲和思維方式。

我只是說了一些這本書的優點,缺點也有。可能外國人的思路想法有的和咱們還是有必須差別,再加上翻譯過來的文章,就有些不貼合國情。還有些部分有點重複,反而就應細的部分沒有詳細講。我覺得尤其是例子就應多一些,正因這樣會更生動具體,比起抽象的文章來說要好得多。

但是要是銷售和商家看到了這本書也會提升自我,就會衍生出其他影響力的方法。

我覺得雖然大家都提升了,但是這樣生活每個人都太累了,每一天都處在爾虞我詐之中,因此外國人來中國就會不適應,說中國人太會玩心眼。這樣的結果是社會造成的。因此也會影響着大家。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4

讀了此書,對有些商業活動和社會現象作了一個分析,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成了影響力的受害者,當然也有些人是影響力的受益者,因爲他們早就瞭解了影響力的魅力,並且運用了一種或者多種影響力,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什麼是影響力?就是抓住人的心理特點說服別人,使人順從,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本書列舉了六種影響力:1、互惠;2、承諾和一致;3、社會認同;4、喜好;5、權威;6、短缺;其實我覺得生活中或者工作中還有另外的一些影響力被使用到,比如:同情。書中用了大量的實驗和案例來分析這六種影響力,其實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頻繁地接觸到影響力。接下來說說各種影響力的特點:

1、互惠:互惠原理指的是,一旦你接受了別人的恩惠,就會想以同樣的方式去回報對方,而不會無動於衷,更不能以怨報德。如果不能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對方,心理上就會有一種負債感,或者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對方真是個好人呀,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負債感或結論會越來越深刻。那麼,一旦某天,對方需要你回報的時候,即使遠遠超越了當初他給你的恩惠,你也同樣樂意付出。這就可以解釋爲什麼"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了。

2、承諾和一致:陳安之的成功祕訣中有一條:在公衆面前許下承諾。承諾是指導一個人行爲的航標。如果一個人的行爲違背了自己承諾,他就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通常這種情況下,會跟自己找一個平衡點。

3、社會認同:如果一個交警闖紅燈,估計後面所有過馬路的人都會跟着闖紅燈,但是如果一個渾身充滿叛逆氣息的小青年闖紅燈,會有幾個人跟他一起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認同原理的影響力。被社會所認同的,就意味着是正確的。

4、喜好:人往往會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

5、權威:因爲專業,所以權威。因爲不專業,所以要相信權威。

6、短缺:商場打折促銷的時候,某種商品每人限購四套和每人限購兩套,哪一種更讓有購買慾?事實證明,一個人害怕失去某種東西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東西的心理更加強烈。

7、同情:看看街邊的職業乞丐,是否正是利用了這種影響力呢?

關於影響力的案例,第一個反應在我腦海裏的是:傳銷。我猜傳銷組織的頭目絕對是一個非常善於利用心理學知識的人。傳銷組織者至少會運用到四種以上的影響力:互惠原理、社會認同原理、喜好原理以及承諾和一致原理。

第一步:利用喜好原理。通過熟人(往往是最好的朋友最值得依賴的朋友)把被害者騙進傳銷組織。

第二步:利用互惠原理,熟人及他的"同事"會對被害者特別好,這時即便受害者知道自己被騙了,很生氣,他們也能讓你的火發不出來。

第三步就是利用社會認同原理,此時熟人要做的就是不斷地介紹組織裏的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如教授,傳統行業中的富翁等等爲社會認同的成功者)給被害者認識。這時,受害者的心理是:他們比我成功,他們都來做傳銷,那麼說明這個行業可能是正確的;

第四步就是利用承諾和一致的原理,此時受害者會有一種心理壓力:我當初出來的時候告訴了家人朋友自己是出來掙大錢的,是最好信賴的人介紹的,如果此時回去,一定會被大家看到自己的失敗,一定會很沒面子,何況此時根本走不了,與此同時,其他成員會跟他介紹自己當初是被哪個最值得信賴的人"騙"來的,這時候受害者會從這些成員的相同經歷上找到一個平衡點,於是既來之則安之,一步一步地聽從傳銷組織者的擺步。

通過對影響力的瞭解,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某些行爲,減少被騙的機會,同時對於銷售員來講,這也是一本銷售心理學的教材,若能深刻地學習並加以利用,將其發揮到極致,必能對贏得訂單有很大的幫助。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5

《影響力》這本書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妙趣橫生的語言向我們傳達能包羅萬象的六條基本心理學原理: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心理學原理就像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定理和經濟學中的看不見的手一樣,悄無聲息的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只是我一直沒有看到而已。這種規律來自我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以及人們共有的觀念和生活經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認爲: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爲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將來回報已收到的恩惠。因爲這一類東西的接受往往與償還的義務緊緊聯繫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與之行影相隨的負債感,它在人類文明中幾乎無處不在。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如此有效的說服他人,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會拒絕的請求。即使是一些平時頗具影響力的因素,與它一比也會相形見絀。

互惠原理常常會把償還的義務強加到我們頭上,但我們從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時候還是佔多數的。正因爲如此,篤信並且服從這個原理也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行爲規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凡是有人敢違背它,必然要受到社會的制裁和嘲笑。由於普通人大多討厭一味索取、從不回報的傢伙,我們往往會想方設法地避免被別人看成揩油鬼、忘恩負義的王八蛋,或者不勞而獲的懶蟲。”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因爲一些小摩擦而和同學大打出手,之後老師讓我們相互道歉,握手言和。當時的自己心理並沒有釋懷這件事,但之後竟然會成爲無話不說的好兄弟,我一直認爲是不打不相識的緣故。但讀到互惠原理時,我在思考也許是放學路上的一句簡單問候,也許是學校裏的一次不經意幫忙,也許正是這互惠原理,才使得我們的關係越來越好。

現在,我似乎明白這本書爲什麼要用“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爲封面,也許它意味心理學的神祕源自於人豐富的內心;也許,它預示着當“心理學”與“經濟學”相遇就變得微妙迷離卻又兩者相宜,而這二者的結合,恰恰成就了《影響力》。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6

該書主要是講述了六個強大的影響力武器,即互惠、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它們從本質來說是人類思維捷徑的另一面。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大量信息的時代,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爲了適應生存,人類進化出了許多的固定行爲模式,在潛意識層面下活動,不佔用意識層面的資源,這樣就可以簡化生活環境,節省精力。而有的人就發現了這些人類固定的行爲模式,並且學習如何去應用,這武器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主要取決於使用者的動機。我們有必要主動去學習、去了解,一方面是爲了保護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影響別人,然後達到目標。

第一個是互惠原理

其實就是鼓勵人們要懂得一個道理:如果想要從別人那裏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某種價值,你需要先付出,商業社會的本質是交換。人與人之間能夠保持一種長期的關係,肯定是基於禮尚往來,雙方都能夠從這段關係當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一定是這樣的。因此懂得先付出,懂得交換,這樣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可以做得更好。譬如給予學校保安大叔一聲問候,這些我們平常把他們的服務視作理所應當的人,這聲問候對我們來說並不算什麼,但是對他們來說可能是一個驚喜,我們提供了額外的價值,他們也會給予我們關注,更多的照顧,有時候意外的回饋。

所以,互惠原理非常強大,甚至可以超過喜好原理,對即使是討厭我們的人也有效,而且付出和收穫可能看起來不對等,你的付出給你帶來了遠沒有想到的收穫。我們給予的東西,那種恩惠,可以不只是物質層面的東西,還可以是像微笑、禮讓這些非物質層面的,我記憶深刻的是它還可以是主動的讓步,拒絕—退讓原理應運而生,可以顯示我們的誠意,讓對方因爲我們的退讓而有更多的滿意感和履行承諾的責任感,運用恰到好處,就可以讓我們既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又讓對方很滿意,各取所需,實現雙贏。

第二個是承諾與一致原理

保持一致也是一種強大的動力,因此試圖改變消費者的行爲習慣、思維定勢是很困難。我們平常沒有發現,過去的行爲對將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可能第一次草率的決定,就那麼延續下去了,由於認知惰性、行爲慣性。對於自身來說,保持一致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不用去思考,這樣可以不用承受思考的痛苦,以及逃避可能得到的可怕的結果;另一方面,言行一致,前後一致也是社會所提倡的,是有道德高度的,因此也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壓力。

接下來是影響這個武器效度的幾個指標:

1、主動性

2、公開性

3、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4、內心的選擇。

當我們因爲許下了某個承諾,導致了自我形象的改變,那麼只要將來繼續提出的要求符合這個新的形象角色,那麼就可以有效影響將來的行爲。人的認知、情感、行爲有保持一致的傾向,如果出現矛盾,就會使人渾身不舒服,產生去調整的驅力,這個ABC模型也是人們完成改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模型。當我們在認知、情感層面接受了這個承諾,那麼我們更有可能去行動;當我們付出了那麼多的努力,那麼我們的認知、情感也會給予反饋,認可這個承諾的重要性和合理性。給別人一個臺階下,就是給別人一個好的理由去改變原先的堅持。

第三個是社會認同原理

該原理髮揮最大效果的條件是相似性和不確定性。我是在校大學生,因此以大學生爲例,很多人都會有迷茫的情況出現,大家對於未來充滿了困惑,國內教育方法加劇了這種狀況的出現。由於未來誰都沒有辦法提前得知,這就創造了最好的不確定性條件,另一方面,同樣是大學生,我們會更加容易去參照往屆學長學姐走過的路,當看到考研人數的數字、考公人數的數字的時候,從衆的行爲模式就啓動了,於是這種熱可以延續這麼久,一屆又一屆。我們會想,這麼多人都走這條路,那麼這條路怎麼會是錯的呢?還有,即使是錯的,那麼這麼多人走,好像還可以求得個安慰,你看這麼多人都錯了。

雖然說如今盲目從衆的弊端已經在被不斷的提起,但是我們還是會時常不自覺其中這種行爲模式。不過畢竟它大多數情況下是有用的或者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損失,因此被一直保留着,而這也是其他影響力武器的共性。還有一點就是口碑,企業如果可以製造一種潮流,像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一樣颳起一陣旋風,大家都覺得如果沒有看過就沒有談資,沒看過就落伍了,那麼這種社會認同原理的運用真是太牛了。

第四個是喜好原理

我們都喜歡和我們喜歡的人在一起,我們也都希望可以成爲別人喜歡的人,這裏就提供了影響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喜歡的因素,也給我們提供了可以實踐,用於生活當中提高自己受歡迎程度的方法。

一是外表的吸引力,這個很好理解,我們都會不自覺多看漂亮的女生或者帥哥兩眼,而且這個會產生暈輪效應,我們會賦予這個長得好看的人更多優秀的品質,這個是父母給的,通常改造的空間不大,但是把自己整理清楚,注意衛生還是可以做到的;

二是相似性,時不時來句“我也是”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因爲類似的觀點、興趣愛好、性格等,或者是同鄉、同姓等,都會給我們一種好感,相比較於其他人來說;

三是稱讚,這個不必多言;四是接觸與合作,熟悉感可以提升好感度,但是如果原先就互相討厭,然後還經常碰面,那麼就未必能夠起作用了。好感是可以轉移的,愛屋及烏就是講述了這樣的道理,讓我們和積極的因素聯繫起來,形成一種經典條件作用,即讓對方產生這樣的想法:碰到我就會有好事情發生,那麼他是不是會更想要見到你呢?

第五個是權威原理

像是北大、清華這樣的招牌很響亮,像是博士、教授的名稱很震耳,這些都是權威原理在起作用。這些個的標誌其實都在傳遞一種信息,即我們是值得信任的,我們是有實力的,尤其當我們並不瞭解對方的時候,這在大多數情況下有利於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努力讓對方瞭解自己,相信自己。我們考取相關的證書也是爲了證明自己具備某一方面的能力,如果這個證書具有公信力,那麼這個證書的含金量就更高。

這就可以解釋爲什麼律師需要穿着剪裁合身的高檔西裝,配備一輛豪華車,這些東西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可以想外界傳達一定信息的。人靠衣裝,佛也得靠金裝,別人沒有義務花更多的時間瞭解你,因此你需要靠這些權威象徵來證明自己,爲對方節省時間。喬布斯營銷哲學中的impute也是這樣的,你要讓對方看到你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你,產品再好也需要好的包裝。所以我們去面試的時候需要穿着正式些,不僅是出於對對方的尊重,也是體現一種專業的精神。

最後一個是短缺原理

越不容易得到的東西會變得越有吸引力,尤其當一個東西原本充足,但是突然變得稀缺,而且競爭激烈的時候,會給人很大的壓力,害怕後悔,害怕失去機會,會讓人變得更加衝動,沒有思考的時間,強迫自己去行動。爲什麼有人說最珍貴的東西是得不到和已失去,就是因爲有的時候人們不會意識到它的好,只有在失去了才懂得,纔會知道去珍惜,但是卻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懂得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珍貴是很重要的,你本來就很珍貴,要讓對方知道你是很搶手的,讓他有危機感,這些在男女生交往中確實是這麼個理。所謂的飢餓營銷,限制時間、數量,設置條件都是爲了讓商品變得更加難以獲得,如果在加上排隊、搶購一空,像小米手機一樣,那麼就真的是把短缺原理充分運用出來了。

這些是知識方面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運用到生活當中,創新性地運用,因爲單純模仿、複製已經難以奏效了,把這些影響力武器牢記在心,融會貫通,畢竟這些還可以交叉、聯合使用,可以變化無窮,十分神奇。思考如何使用這些知識,並且真的在生活當中應用纔是最難的,要花時間的,畢竟看一本書用不了多長時間,不斷練習才能讓自己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7

這本書包括影響力的武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與短缺。論點是人是社會性動物,希求用自己能夠發射的最大影響力將利益最大化。我覺得這本書主要用七章來說明爲什麼有些事情對羣衆的影響力巨大以及個體可以如何拒絕花裏胡哨的營銷或者他人請求。

《影響力》希冀讀者學會一些基本方法來擴大自己對於他人的影響力。第二章介紹了‘拒絕-後撤術’,大意是要實現一個大的要求首先提出小要求。破這個術的方法是認真識別使用這個技巧後面的意圖,如果是銷售直接拒絕。如果是善意的給予,那就大大方方接受。在日後需要付出的時候,及時回報即可。這也就是許多街上的銷售會給予一個小禮物的由來?女孩子要是接受了男生買單,也就意味着這個女孩子想要和男生那啥。顛撲不破的真理?第三章承諾和一致描寫了慈善機構會讓客戶先答應一個小請求,那樣就把這個人開始往預先設立的形象裏面開始套。一個人一旦答應了一件事情,就希望言行一致。

社會認同這個章節與不確定性密切相關,人們在不確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覺得別人的行爲正確不過。也就是說爲什麼鬧市裏的案件反倒沒有人出手相救。在大街上遭遇侵害的時候,要學會像其中一個具體的人求救。迷信權威是不同人類社會都存在的突出效應,成熟社會結構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而短缺最容易被商家應用,這件商品馬上下架、聯名款、獨一無二最能受到人的追捧。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要寫下來總非易事。羅伯特.西奧迪尼將一個個商家經常使用的招數一一拆解並給出應付招數。這是一個心理學家能給社會不同個體帶來的巨大影響力。我們在生活中都需要何必人打交道,影響或者被影響同時存在。於我而言,對他人產生影響力在於塑造自己的權威感。學會用小事情去影響他人,也就是爲他人塑造一個新的自我形象。

如沐春風也是一種無形的影響力,擁有影響力也並不意味着就要去用到他人身上。身上有力量,才能不被他人控制。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8

《影響力》從心理學與行爲經濟學等角度總結了“拒絕—後撤原理”、“對比原理”、“互惠原理”、“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短缺”等一系列的影響力工具,並通過諸多的案例進行詳盡的闡釋。影響力工具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擁有正反兩面,關鍵在於用劍之人。於我們而言,看完這本書應該清楚兩點。

(1)清楚每個影響力工具背後的邏輯,以防被別有用心的人暗箭所傷。

(2)運用影響力工具在生活和工作中,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拒絕—後撤原理

簡言之,就是爲了使自己原有目標不變,故意在目標基礎上給對方留有拒絕的餘地,最終恰好達成期望目標。就像旅遊景點銷售商品一樣,賣家明知遊客會討價還價,故意報高一點價格,然後在買家還價時降低一點。

拒絕—後撤原理的背後還潛藏着對比原則,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爲自己的目標做一定的鋪墊。比如管理者在公司遇到極端市場行情時必須採取減薪措施,不用想員工肯定會跳起來反對。你原定的方案是每月每人減薪1000元,爲了最終推行這個方案,管理者需要前期做個鋪墊,放出風聲每人每月減薪2000元,員工聽到消息後肯定暴跳如雷,兩方勢力周旋過後,再進行正式的通知:基於某某情況(站在對方角度考慮),減薪制度調整到每人每月1000元。基於2000元減薪的鋪墊,員工對於降低後的減薪基數的接受度會大大提高。

二、互惠原理

古人言: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正因爲互惠原則的存在纔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逐步拉近。當然也有部分人利用互惠心理,採取四兩撥千斤的柔道手法施以詭計,從而達成自己的目的。在車站被塞禮物要錢的事情,很多人都碰到,我也不例外。起初會因爲不好意思而爲突如其來的禮物買單,碰到的次數多了對此心生厭惡,也會堅決以冷漠迴應。互惠原理應該是善意回報善意,而不是用善意回報詭計。

在社交方面,我一直是一個很被動運用互惠原理的人。就拿簡單的請客吃飯來說,回想起來過去的無數次飯局,大抵是我的朋友們率先發起的,我請他們吃飯更多的是扮演回饋他們之前好意的角色。到達一個陌生的圈子時,發現自己很難去快速融入。反思之後,覺得癥結在於自己在社交方面過於被動,其實我也可以主動先成爲先施惠於他人的人,從而得到更多的反饋。當我留心主動去幫別人一些小忙之後,發現彼此間的關係慢慢拉近,而且遇到需要請教他人的問題時我心理上會輕鬆很多。

三、承諾與一致

在人格同一性的約束下,通過語言、特別是行動表達的承諾會迫使我們做出與之相一致的事情,甚至改變我們的自我形象。公開的、尤其是艱難的承諾更加有效。一旦主動做出承諾,自我形象就要承受來自內外兩方面的一致性壓力。一方面,是人們心裏有的壓力要把自我形象調整得與行爲一致。另一方面,外部還存在一種更爲鬼祟的.壓力,人們會按照他人對自己的感知來調整形象。比如玩具商爲提高淡季銷售量,先是打各種吸引小孩的廣告,讓父母對孩子做出購買的承諾,又刻意減少該爆款玩具的供應量,讓父母在買不到該款玩具時先以其他玩具作爲替代,等到淡季來臨時重新增加爆款玩具的供應,父母爲遵守對孩子的承諾,不得不再購買該爆款玩具給孩子。還有,戰俘營政治徵文比賽,以及寶潔宣傳徵文比賽等都是運用了承諾與一致的影響力工具,潛移默化地影響對方的行爲。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這樣兩種情況:一種是負面情形,有時明知自己錯了,卻因自己起初的決定不願被推翻而緊牙冠不去承認錯誤,還反反覆覆找理由和接口讓自己更接近於錯的承諾。另一種是正面情形,經常看到朋友圈有人曬讀書、健身等各類打卡,其實相當於是做一個公開的承諾,反向逼迫自己爲了面子要將最初的承諾堅持下去,保持行動的一致性。爲了更好的達成目標,有時我們需要主動地爲自己構建這種承諾與一致的氛圍,作爲對自己的約束與鼓勵。

四、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是不確定性導致的“多元無知”,會使人們更加依賴社會認同。比如,配音笑聲、買稱、周迅的糖果廣告等,反映了人們普遍存在的從衆心理。

像大衆點評這類評分機制的app,也是利用了人們的從衆心理。一般外出就餐,我會不自覺的打開大衆點評,篩選出評分最高的餐廳,減少思考和時間成本。但其實一年前的我,還不怎麼熱衷於看大衆點評,更傾向於直接根據自己的喜好做選擇。來上海後,發現各類餐廳紛繁複雜,選擇太多,反而不知該如何決定。用了一次大衆點評發現跟着大衆的腳步,犯錯的概率減少很多,而且方便快捷,此後便依賴上了這個軟件。後來慢慢發現,其實和5分餐廳同等就餐環境和口感的餐廳也不少,有時或許是這些5分餐廳運用了這種從衆心理和平臺一起搞得營銷策略,捧起來了市面上的網紅店。

五、喜好

說起投其所好,不得不提的就是和珅了。精準把握乾隆皇帝的喜好,言談舉止近乎百分之百的契合皇帝的胃口,贏得皇帝的喜歡和信任,從而爲自己謀得私利。

還有一個現象,我們會發現和我們走得近的人往往是那些與我們有某些相似的人,不管他們是在觀點上、個性上、背景上,還是生活方式上與我們相似,都會使我們對他們產生好感。

特百惠公司家庭聚會的案例也給了我很深的印象。這個聚會使用到了幾乎所有影響力的武器:互惠、社會認同。通過朋友間的家庭聚會,爲特百惠打開了一條暢銷之路。

六、權威

“權威”這個名詞,自小就播種在我們的腦海裏,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權威,上學後老師是我們的權威,工作後業界的大佬們又漸漸成了我們的權威。這種意識無處不在,但是能夠善用它的卻不多。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權威的信服,使他們慢慢地變成了盲目地自動順從。因爲他們覺得根據以往的經驗在權威期面前思考或是質疑幾乎成爲一件多餘的事情,因此漸漸放棄了獨立思考,習慣了機械式的反應。

來自權威的分享或者告誡,確實能夠指引我們少走彎路,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尋找到達成目標的捷徑。但是凡事過呦則不及,過度的依賴權威,會讓我們丟失自我,永遠的生活在權威的天花板下,很難有突破,甚至受權威所累。比如,工作中如果你永遠以老闆的要求爲準繩,百分之百和順從和照做,那麼你的老闆就是你的天花板。但如果你在老闆要求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你的成長會加速,你的天花板也就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何利用“權威”這一影響力工具,達成自己的目標呢?比如,代銷金融產品需要去其他金融機構做委託人及金融產品的盡職調查,去之前我會做詳細的準備,瞭解他們公司及產品以及市場上同類產品的情況,並特意設計好幾個問題。第一次做這件事其實我的內心是有幾分膽怯和擔憂的,但是爲了達成合作以及爭取到有利於我方的條件,初次的見面我必須想方設法樹立自己專業懂行的形象,而不是一副稚嫩新手的樣子。因爲大家普遍的心態是願意認可專業與權威。

七、短缺

“物以稀爲貴”因短缺而有價值。收藏家通過創造短缺效應而使自身獲益,企業家利用短缺創造需求。

生活中越是禁止的事情越能勾起人們的好奇心和興趣。父母越限制孩子做某件事,孩子短期內或許妥協,但是長期總會抓住機會報以強烈的反抗。限制個人支配權而產生的“心理抗拒”是短缺心理來源之一。

得而復失比一直沒有得到更能刺激慾望。這點我是親身經歷過,曾經一直嚮往的東西得而復失帶來的強烈遺憾,成爲了我心裏的一個結,在之後的生活中一直想法設法地去彌補那個遺憾,那種執着和慾望遠遠超過沒有得到之前。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9

不可否認,這是我看過的又一本經典的書,對得起我兩天的伙食費了。這本書談到了潛藏在各種社會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學原理,雖然只是講到了互惠、喜好、承諾與一致、權威、稀缺、社會認同等六條常見的心裏學原理,但是已經足以讓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如果能夠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兩條的話,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讀老外的書,最大的感覺就是寫得很詳細,細節很充分,而且還有大量的案例支撐,具有很大的說服力。這本書也不例外,每一條原理說得極爲詳細,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較多,而且大多數例子都是作者在社會上親身的經歷,最重要的是我們也有過相似的經歷,、使讀者不得不信。

本書的前面就專門設置有一頁內容結構圖,在閱讀之前瞧一眼,可以減少閱讀過程中迷航的麻煩,當然我們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時間來整理內容結構。首先來解釋下書名,如果不仔細閱讀書裏的內容,很少有人會想到作者談的主題的是社會心理學。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行爲都是收到了心理的驅使,而我們渾然不知,隱藏在行爲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就是一件強大的武器,對社會有着很大的衝擊力和影響力,這些武器即可以給我們思考問題帶來捷徑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聰明人利用謀取私利。作者總共用了六章來講述這六條心理學原理,每一章均從四個方面展開,分別是心理基礎、案例、應用和對策。書中的內容都讓人信服,上面已經說過了。這本書彌補了我心理學知識方面的欠缺,讓我明白了爲何我要做出這樣或者那樣的行爲,行爲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決定等等。閱讀一本書最大的滿足感,就是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帶給你不同以往的結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質,我想這本書給予了我這種感受。

現在用社會認同原理來解釋下我爲什麼買下了這本書。社會認同原理指出,在判斷很爲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形式,它尤其適用於我們對正確行爲的判斷,在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爲正確與否時,我們的看法取決於其他人是怎麼做的。在噹噹網上瀏覽這本書時,光看標題的話我是不能確定是否買這本書的,這就是不確定性的表現,一般說來,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爲是正確的。在這種猶豫不定的狀況之下,我就去看關於別人對於這本書寫的評價和評分,如果得到的評價高的話,我就可能買,這就是在爲自己的行爲尋找社會證據,想要看下其他人的意見,是不是應該要買。這個過程就體現出了社會認同原理另外一個條件——相似性,當我們覺得其他人跟我們相似的時候,我們就會根據他們的行爲來判斷自己應該怎麼做才合適。因此,作爲噹噹網的網友,我有理由相信他們的評論,因爲給這本書的評價很高的網友很多,所以我就決定把它買下來。當然,我們得考慮下可能僞造的證據,也許這些評價是專門的託寫的呢?那麼,我們覺得是不是上當了呢。還好,我沒有掉入這個陷阱,沒有被人騙。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行爲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因爲水平問題,只能講下個人的簡單行爲。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10

《影響力》這本書所提到的觀點都指向了人們非理性的弱點,而這種非理性通常是被我們給忽視的。

首先作者提出的互惠原理,就是我們應該儘量以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爲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說,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爲,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爲去加以回報。商業中的免費試用就是互惠原理最簡單的運用。其次,承諾與一致原理,一旦作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就會立刻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我們想法設法地以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再者,社會認同原理認爲,在判斷何爲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依照理性思考出發,而是從社會大衆的普遍選擇出發。然後,喜好的影響,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對於這一點,恐怕不會有人感到吃驚。令人吃驚的是,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卻想出了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比如,審訊嫌疑犯的過程中“好警察”、“壞警察”搭檔的方法巧妙地運用了喜好原理。還有,就是權威在人們心理的根深蒂固。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爲,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爲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作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最後,就是稀缺,人們心中“物以稀爲貴”的思想一直激發着人們的好奇心,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

在正常情況下,促使我們作出順從決策的幾個最常用的信息,都可以引導我們作出正確的決策。每個原理本身都能夠極爲可靠地提示我們,什麼時候說“是”比說“不”更加有利。告誡我們靈活應用上述原則,不被別人利用,成爲真正有影響力的人。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11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興致勃勃地與別人聊天時,你的弱點就已經被別人抓住了。或者你去購物,看似你佔了一筆大便宜,其實那些商家都在你身上賺得盆滿鉢滿,只不過你不但不知道,還會樂此不疲地給他們送錢罷了。我起初也沒想過,直到我讀了這本《影響力》,我才如夢方醒,恍然大悟,不禁感嘆心理學的奧妙。

《影響力》的作者是羅伯特·西奧迪尼,他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影響力》是他的代表作。此書對人的心理所受到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全面的刨析,這些影響因素往往能左右一個人的心理,被稱作“影響力武器”。作者將“影響力武器“分爲六種:互惠、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愛、權威和稀缺。掌握這些武器的人往往能是別人順從他的意願,掌握這些武器的商家更是不得了。他們往往能走進目標的心裏,跟他們建立一種信任,然後趁其不備獻上花言巧語,以實現目的。所以本書牽扯的貿易技巧,也令人耳目一新,廣泛爲商家使用。下面我就說說兩種最典型的影響力武器。

互惠:所謂的互惠原理,就是別人有恩於你,你也應該盡你所能去報答別人。知恩圖報是一種傳統美德,相反,不知恩圖報會被他人譴責。於是,我們身邊最有效的影響力武器被別人利用了。比如說我去超市買可樂,售貨員說我真帥,免費送我一瓶可樂。我笑納了,他又向我推銷雪碧,我對雪碧沒什麼興趣,可我又不好意思拒絕,因爲我白收了他一瓶可樂。他似乎是想讓我看在可樂的份上買雪碧,不買有點不好意思,買就違背了本意,喝了就跑未免太不要臉了,真令人爲難。很明顯,我被影響力武器利用了。售貨員運用互惠原理,先給了我一個小禮物,然後對我提一個大要求,我心中的虧欠感迫使我應允,導致我中了圈套,這就是互惠豔麗的奧妙。我舉的例子有點牽強,但互惠原理確實很實用。(忘了說明一點,可樂是小瓶的,雪碧是大瓶的)

稀缺: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這句話沒什麼毛病。但稀缺原理會對我們方方面面的行爲進行干擾,我們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比得到它的渴望更高,更能激發我們的動力。每當有東西獲取的方法比以前更難,我們就越想得到它。就像平時上課時,平板就深深地吸引着我。可一到放假,可以大快朵頤時,平板也有些索然無味了。這是一種自身產生的影響力武器,我們需要記住,稀缺的東西並不是因爲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更有價值了。

人的心理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東西,掌握點心理學技能,不但能使你更好地認識自己,更有助於你和別人的交往以及不被奸商盤算。總之,能使你受益無窮。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12

第一次讀《影響力》,之前便聽過市營專業的學長說過,雖然到現在電商的知識早已更新迭代,但是這也不失爲經典讀物。

何爲影響力?是使順從的力量。"影響力”有多奇妙?善用你的影響力,使你更有魅力;運用你的影響力,使你擁有權力;尋找你的影響力,讓你展現實力;控制你的影響力,讓你隨心所欲。如何擁有影響力?

互惠,善於互相付出和讓步。在需要適當的付出和退讓的時機,率先讓步掌握主動權,啓動有益的交換過程。也啓示我們日常用善意回報善意,而非回報詭計。善良,而非回報詭計。

承諾和一致。個人承諾能建立起一套自圓其說的系統,爲最初的承諾找到新的理由。承諾一旦做出,便可以自己長出腿來支撐自己,也啓示了我們警惕保持一致的後果。社會認同。面對明顯是僞造的社會證據,要多一點警惕;其次,我們應該意識到自己的決定不應該建立在“其他人怎麼做”的基礎上,尤其是事情很重要,我們必須權衡優劣得失的時候。喜好、權威和稀缺。人們總對個人喜好或稀缺一本挺有意思的心理書籍,分析了很多社會現象和實驗結果,揭露了對比原理、互惠原理、喜好原理、承諾和一致原理、權威原理和稀缺原理,講述順從業者或者別有用心的人是如何使用這些影響力武器去使人產生一種"一點就播放按鍵"的反應,當然,無論使用什麼方法,都要常問自己爲什麼?心中一旦有疑問時要引起警覺,不要立刻做決定。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切都應儘可能的簡單,但不能太簡單。”成功的人總是那些懂得利用規律的人,我們做事情從簡單入手,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好每一件事情,懂得遵循規律並且利用好規律就能取得成功。

最後我想說的是讀了這本書,我認爲我們自己本身就應該學會散發影響力,讓自己成爲一個能影響他人的人,成爲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誠實勇敢正直的做事是很大的影響力,當大家覺得你有足夠好的品質時,在這種心理下你會有最大的影響力。所謂大巧不工正是如此。我們內心應該追求和維護優秀的品質,在優秀品質的基礎下去努力工作,一定會取得一番成就。

影響力無處不在,聰明的人往往會有意識地使用影響力的武器,學習優良品質我們要從自身做起,不能被別人利用人性的弱點,並且要學會理性的看待問題,在提升自己影響力的同時也要不斷學習。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13

《影響力》的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實驗社會心理學教授,沉浸於順從心理學研究三十餘年,他通過大量的實驗結果和嚴謹的邏輯推理,爲我們揭示了蘊涵在順從背後的六條基礎心理學原理: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不同於枯燥的說教,《影響力》用簡單平實的語言和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故事或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那些常常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根本不會意識到的現象背後的原理有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坦誠地講,我不是一個合格的讀者,書中大部分章節我是採用“聽書”的方式。出於教師的秉性,聽書的過程中總想“急功近利”地把書中的內容與自己的工作聯繫起來。

1、審視教育的“無力感”

在《影響力》的第三章——承諾和一致中有一個案例: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至四年級的小男孩不玩誘人的機器人玩具。當他用“懲罰”威脅和“執法”約束孩子的時候,22個男孩只有1個男孩摸過玩具;6周後,當他不在的時候,他的威脅就失去了效果,77%的男孩選擇玩機器人玩具。在第二次試驗中,他只是對孩子說當他暫時離開房間時不要玩這個玩具,因爲玩這個玩具是不對的,並沒有威脅孩子。6個星期之後,2/3的孩子沒有玩這個玩具。

對於實驗結果我們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我還是贊同的:威脅孩子,只能得到暫時的順從,最後效果肯定是不佳的,特別是對開始有獨立意識的高中生來說。

這一次帶的高一年級裏,有個剛畢業一年的老師第一次當班主任,每次去他班級裏上課時,教室外面總是站着很多學生,說班主任因爲他們違紀所以罰抄課文兩萬字,沒完成不敢進教室。個人覺得,這種“約束式”的教育,教條式的“規範”和“懲罰性”的威脅,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且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拒絕”這種方式,到時怎麼辦?

工作中也經常聽到身邊的老師有賭氣式的評判“某某同學早該開除了”,也時常會遇到個別班級“扣分就讓學生…”的“懲戒管理”引發的矛盾。反思案例中的兩種管理方式的實驗結果,我們不難發現只有讓學生獲得內心價值感的認同,纔會形成良好而又持久的行爲習慣;簡單粗暴式的懲戒約束會出現“反彈”。

教育管理的“無力感”實際上是正確價值觀念宣揚上的“無力感”。行爲習慣有偏差的學生往往受社會不良習氣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氛圍的影響。作爲班主任應該既看到學生的失當行爲,更應該瞭解此行爲背後的觀念支撐,在日常管理中強化滲透班級價值取向的教育,關注個體性教育,從而形成良好的班風。

此外,在如今的社會大環境下,教育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過於鬆散的家庭教養方式和對學校管教過分的期待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教育更應強化家校等多方合作育人,形成教育合力。作爲教師的我們更應優化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貼近學生,坦誠交流,宣傳正能量,以行爲示範引領學生成長。

書中還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樣對我有啓示,如進行行爲規範教育的時候,可以利用社會認同感的原理,給孩子看一些他們喜歡的人的正確行爲規範的錄像,而不是純粹文本條文說要怎麼做,或者背行爲規範等等。

2、反思教學的“落實力”

書中有一個沙灘“偷竊”事件的例子,在沙灘上隨機選20人,在其一側放置物品後走開,再讓研究人員扮演“小偷”行竊。在面臨“偷竊”事件時,未受到看管物品委託的阻止只有4次,而接受委託的阻止達19次。

這個簡單的案例也給我許多啓發。作爲教師,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髮出清晰的學習指令和做出準確的學習要求,對保證學習的效果意義重大。課堂的要求越細緻,學生學習效果越好。教師合理的學習指導、對學情的準確把握和師生間默契的配合是落實教學實效的關鍵。反之,一堂沒有指令和要求的課是迷茫的,知識如同沙灘上放置的物品,沒有委託,缺少管理,即使再富有負責心的人也會不自覺地選擇忽視,再認真自覺的學生也會懈怠。

我們經常發現身邊的學生不自覺的下滑,有的學生“不是不想學,是學不會”、還有的學生“很努力,但就是學不好”;教師一次精心地佈置練習作業,一次有效的課堂組織或準確的點撥,一次入心的談話可能就是打開學生成長大門的金鑰匙。

作者還告訴我們“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可見,讓學生科學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制定合理的目標對促進學生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也十分重要。

3、積澱工作中的“思考”

貓叔說:“覆盤,才能翻盤。”我認爲,覆盤中最重要的便是反思,《影響力》一書無疑是反思的大成之作。反觀我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會遇到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卻很難做到適時適當的思考和整理。缺少了工作中的“沉澱”和靜心思考,教育教學工作徘徊不前。縱觀教育界的名師、大師,大都具有在日復一日的簡單工作中經常思考、反覆積澱的習慣,在不斷累積中獲得了超越常人的教育教學能力。 於我,在平時的生活中,非常有必要多讀一些這樣的書籍,多一些思考和積累,夯實自己的理論水平,用理論去指導實踐,不求多大成功,至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14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有幸閱讀了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的《影響力》這本書,讀完以後覺得十分震撼,早就知道這種學術性書籍看起來會比較枯燥,但這本書已經出版20年了依然如此暢銷,我還是決定仔細體會一下作者的觀點,讀完以後發現裏面的每一個觀點都是指向了人們非理性的弱點,而這些正是容易被我們所忽視的。

羅伯特·西奧迪尼是一位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他的一生都在研究影響力,在書中他提到影響力的夠成分爲權力性影響力和非權力性影響力。這本書也是他的畢生心血之作,整本書由7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影響力的武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每一部分,我都有對工作上的感悟。

影響力的武器。人們會不自覺地做出一些模式化的自動行爲,由於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會讓我們對事物進行條件反射的歸類,一些人喜歡收益率較高時間短的理財產品,但一些人又偏向於風險低的長期理財產品。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爲客戶推薦一些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互惠。其實互惠原理在生活中並不鮮見,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思想,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也是禮尚往來,這也是一種影響力。當我們與客戶之間存在互惠的時候,關係纔會維持的更長久。

承諾和一致。我們必須要做到言行一致,學會爲自己的語言買單,絕不假大空,實事求是給客戶分析每款理財產品的優劣,讓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但凡是答應客戶的,都一定要全力以赴的完成。

社會認同。人們在判斷一件事情的時候,通常會以大衆的普遍選擇出發,我們可以給客戶推薦優質底層資產、銷售比較快的理財產品,用實際例子給客戶分析理財產品的好處,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傾向。

喜好。一般來說人們更容易接受自己喜歡的人提出來的要求,而我們對於客戶來說有可能是朋友或者陌生人,因此,我們必須注意自己的形象氣質,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給客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拉近與客戶之間的距離。

權威。具有權威性的東西更讓人有實施的動力,當我們想給客戶表達理財產品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國家政策或者國企央企這種實力擔保方之類的具有權威性的內容,增加客戶的信任度,加大投資者信心。

稀缺。當某一樣東西稀缺的時候,會顯得更加珍貴,更會燃起人們的擁有慾望,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就是“物以稀爲貴”,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一款收益較高並且即將售罄的理財產品,更能激發起客戶的購買慾望。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要想做好這份工作,爲客戶推廣理財產品,就要學會抓住客戶的心理和購買傾向,給客戶提供出更優質的理財產品和更詳細的解說,讓客戶看到我們的專業度,這樣才能更加的信任我們,購買我們的產品。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15

《影響力》是一本好書,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作爲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實驗社會心理學教授,沉浸於順從心理學研究三十餘年,他經過很多的實驗結果和嚴謹的邏輯推理,爲我們揭示了蘊涵在順從背後的六條基礎心理學原理: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不一樣於枯燥的說教,《影響力》用簡單平實的語言和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故事或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那些常常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根本不會意識到的現象背後的原理有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坦誠地講,我不是一個合格的讀者,匆忙應付中閱讀,囫圇吞棗。出於教師的秉性,閱讀中總想“急功近利”地把書中的資料與自我的工作聯繫起來,卻似乎總也牽扯不上關係。隨着閱讀的深入,我被書中列舉的一些簡單的事例所吸引、震撼,在共鳴中也有了一些與教育沾邊的思考。

一、審視教育的“無力感”

在《影響力》的第三章——承諾和一致中有一個案例: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至四年級的小男孩不玩誘人的機器人玩具。當他用“懲罰”威脅和“執法”約束孩子的時候,22個男孩僅有1個男孩摸過玩具;6周後,當他不在的時候,他的威脅就失去了效果,77%的男孩選擇玩機器人玩具。在第二次試驗中,他只是對孩子說當他暫時離開房間時不要玩這個玩具,因爲玩這個玩具是不對的,並沒有威脅孩子。6個星期之後,2/3的孩子沒有玩這個玩具。

對於實驗結果我們無從考證,可是有一點我還是贊同的,威脅孩子,只能得到暫時的順從,最終效果肯定是不佳的,異常是當孩子越來越有自我的獨立意識的時候。反思自我,作爲教師或班主任,我經常習慣於“約束式”的教育,教條式的“規範”和“懲罰性”的威脅。在應對“拒絕”服從和“屢教不改”的學生時,又會因政策、法律缺乏對學生“合理懲戒”的支持而感到教育的“無力感”。工作中經常聽到身邊的教師有賭氣式的評判“某某同學早該開除了”,也時常會遇到個別班級“扣分就讓學生走讀”的“懲戒管理”引發的矛盾。反思案例中的兩種管理方式的實驗結果,我們不難發現僅有讓學生獲得內心價值感的認同,纔會構成良好而又持久的行爲習慣;簡單粗暴式的懲戒約束會出現“反彈”。教育管理的“無力感”實際上是正確價值觀念宣揚上的“無力感”。行爲習慣有偏差的學生往往受社會不良習氣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氛圍的影響。作爲班主任應當既看到學生的失當行爲,更應當瞭解此行爲背後的觀念支撐,在日常管理中強化滲透班級價值取向的教育,關注個體性教育,從而構成良好的班風。另外,面臨社會轉型期的到社會大環境,教育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過於鬆散的家庭教養方式和對學校管教過分的期待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教育更

應強化家校等多方合作育人,構成教育合力。作爲教師的我們更應優化自我的教育教學方式,貼近學生,坦誠交流,宣傳正能量,以行爲示範引領學生成長。

書中還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樣對我有啓示,如進行行爲規範教育的時候,能夠利用社會認同感的原理,給孩子看一些同類孩子正確的行爲規範的錄像,而不是純粹文本條文說要怎樣做,或者背行爲規範等等。

二、反思教學的“落實力”

書中有一個沙灘“偷竊”事件的例子,在沙灘上隨機選20人,在其一側放置物品後走開,再讓研究人員扮演“小偷”行竊。在面臨“偷竊”事件時,未受到看管物品委託的阻止僅有4次,而理解委託的阻止達19次。這個簡單的案例也給我許多啓發,作爲教師,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髮出清晰的學習指令和做出準確的學習要求,對保證學習的效果意義重大。課堂的要求越細緻,學生學習效果越好。教師合理的學習指導、對學情的準確把握和師生間默契的配合是落實教學實效的關鍵。反之,一堂沒有指令和要求的課是迷茫的,知識如同沙灘上放置的物品,沒有委託,缺少管理,即使再富有負責心的人也會不自覺地選擇忽視,再認真自覺的學生也會懈怠。我們經常發現身邊的學生不自覺的下滑,有的學生“不是不想學,是學不會”、還有的學生“很能學,就是學不好”;教師一次精心地佈置練習作業,一次有效的課堂組織或準確的點撥,一次入心的談話可能就是打開學生成長大門的金鑰匙,

作者還告訴我們“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應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堅持一致”。可見,讓學生科學規劃自我的學習生活,制定合理的目標對促進學生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也十分重要。

三、積澱工作中的“思考”

《影響力》一書中揭示的順從心理學的六大原理,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審視我們與他人的交流方式,思考我們簡單行爲背後的意義。書中列舉的事例平凡、樸實,卻在作者層層的拆析中賦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一方面源於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另一方面也源於作者在生活中的思考與積累,其反思和累積意識更是值得我們學習。作者從一次給自我的孩子買玩具的經歷中,發現了商家精心設計的促銷陷阱,憤怒之餘有了更爲深刻的思考,進而轉化爲自我寫書的素材、富有說服力的案例。反觀我自我的工作中,每一天都會遇到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卻難做到適時適當的思考和整理。缺少了工作中的“沉澱”和靜心思考,教育教學工作徘徊不前。縱觀教育界的名師、大師,大都具有在日復一日的簡單工作中經常思考、反覆積澱的習慣,在不斷累積中獲得了超越常人的教育教學本事。

掩卷反思,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讀一些這樣的書籍,多一些思考和積累,夯實自我的理論水平,用理論去指導實踐,不求多大成功,至少能夠少走很多彎路。正如書中所說的,對自我的不自信或是對情景的不瞭解總是讓我們盲從那些和自我有着相似稟賦、處境或經歷的人;但掌握了法則,能讓你自我掌握自我的生活和命運。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16

我初看《影響力》這本書的書名,猜測作者寫的應當是一些名人的行爲事蹟對其他人產生的一些影響,就像封面蒙娜麗莎的微笑,影響深遠。

但何爲“影響力”?對這個常被我們提及,常被我們造句的高頻詞,如何纔是“影響”?“力”又代表什麼呢?

讀完這本書後,我找到了答案,就是某個行爲的發生,能對周圍的人事物產生必須程度的效應,程度的大小,就取決於“力”了。比如我晨讀這個行爲產生的效應就是一些朋友也開始跟我一齊晨讀,由一個變三個,說明晨讀這個行爲產生影響,並在擴散,就是“力”在上升。“影響力”之所以被使用的頻率高,正是因爲它滲透在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並且作用很大。

然而,《影響力》這本書更讓我驚喜的是,它揭露了行爲背後的“爲什麼”,以及它看我看清了我的一些“傻瓜”行爲,其實是在別人的“圈套”中而不自知,甚至還沾沾自喜。《影響力》還告訴了我如何避免成爲“傻瓜”,甚至揭穿想讓你變成“傻瓜”的人的真面目。

書中介紹了六個影響力武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其中讓我感受最深,思考最多的是互惠原則!

互惠,簡言之就是你給別人一些好處,別人也會幫你。因爲你讓對方產生虧欠感。這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我們幫朋友一個忙後,朋友必須會有所表示,也許是一頓飯,也許是幫你另一個忙,總之以必須的方式做出回報,來緩解虧欠感。因爲虧欠感讓人很不舒服,沉沉地壓在我們身上,我們就會想盡快將它消除,所以常常會出現不對等的交換。現今很多商家就利用這一點,來賺取我們的錢。一些化妝品公司會經過先幫忙顧客免費做護理,或是教顧客畫彩妝,來吸引顧客,同時讓她們在體驗後產生虧欠感,虧欠感讓迫使她們做出購買行爲。

而商家更常用的是“互惠式讓步”。互惠,是應對理解的善意,我們感到有義務要償還;互惠式讓步,就是有人對我們讓了步,我們便覺得有義務也退讓一步。商家常常會用“拒絕——後撤”術,也叫“留面子”法,無形中讓我們妥協!這種技巧很簡單,就是假設你想讓我答應你的某個要求——對這個要求我保準是要拒絕的,等我真的拒絕這個要求後,你再提出一個稍小的要求,其實這個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標。但我就會把你的第二個要求看成是一種對我的讓步,並有可能感到自我這邊也應當讓讓步,於是就順從了你第二個要求。回想起自我每次和老闆討價還價的時候,他們都會說“那我就給你少10塊錢吧,再也不能少了,我此刻就一點都沒賺你錢了”,聽了這話,覺得老闆少賺了我10塊,都要虧本了,我也就理解了他降價後的價格了。當時還很開心,覺得自我佔了老闆便宜,之後在發現其他商家開價就是降價後的價格,才發現自我其實是被老闆“算計”了都不明白。只能安慰自我:“我們太善良了!”可是當利用“互惠原則”來製造的騙局被拆穿以後,受害人就再也不會相信“騙子”了。

互惠原理不僅僅被商家使用來更好的盈利,其實我們生活中處處都在互惠。朋友間的互惠能夠增進友誼,陌生人之間的互惠能夠讓生活更完美。但我們要如何避免自我掉入商家的圈套,又不傷害真正的善意呢?這就需要我們堅持清醒的頭腦,準確確定、界定順從伎倆,不要把它們錯看成恩惠,分清楚行爲背後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那就不妨理解它;倘若發現這一提議另有所圖,那我們就置之不理。互惠原理只說要以善意回報善意,可沒說要以善意回報詭計。

我個人對“互惠”是極其偏愛的,它讓我發展了一個很牢固的朋友圈。施了才能受,但施又不是爲了受。其實我們的朋友都是因爲互惠才成爲朋友的。大家相互幫忙,各取所需,互惠互利。這樣說起來“功利”了,但究其本質確實是這樣。但不能真“功利”了,只想從對方身上索取更多,而不付出,這樣就不是互惠,也就成不了朋友了。互惠,能讓友誼長久持續地友好發展。

往往不遵循“互惠原則”的人,都是不讓人理解,不受歡迎的。可是反思自我,對朋友、對同學、甚至對陌生人都遵守“互惠原則”,但唯獨對父母,以及父母對我們,“互惠原則”不再清晰。因爲把父母對我們的愛當作“理所應當”,可真的“理所應當”嗎?

不僅僅“互惠原理”,在《影響力》這本書裏提到的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這些強大的影響力武器,都在我們生活中不動聲色的發揮着巨大的作用。

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它不是單純告訴我們現象,而是揭露了行爲背後的爲什麼,讓我頓時豁然開朗。我從小就被大家貼上“好學生”的標籤,所以我總做着好學生應當做的事。可是我不想做一個大家所謂的“好學生”,我也想嘗試一些所謂“壞學生”做的大膽的、不按常理出牌、不計後果的事,可是理智制止了我,因爲我是大家眼中的“好學生”。我心裏所想的和我所做的發生了衝突,我不明白該如何處理他們的關係,偏袒任何一方都讓我有“違背”的感覺,心被拉扯着。《影響力》中“承諾和一致”原理告訴我:周圍的人認爲我們怎樣樣,對我們的自我認知起着十分重要的決定。我們對自我形象的塑造,承受來自內外兩方面的一致性壓力。一方面,是我們內心裏有壓力把自我形象調整得與行爲一致;另一方面,我們會按照別人對自我的感知來調整形象。我明白了,我是在做大家眼中的“好學生”。大家的“認爲”使我自我認知就是好學生,還深信不疑的維護自我的形象。所以,想要改變,就得打破別人固有的思維模式,或是創立新的自我模式。明白了“爲什麼”,也就明白了“怎樣辦”。在這本書中提到的現象,我們都並不陌生,甚至都是熟悉可是的了,它不是要告訴我們什麼新的祕密,只是向我們解釋了我們平常行爲背後的

爲什麼。這很重要,因爲這樣我們就不會糾結於一些行爲對自我的困擾,而是坦然的理解,這樣我們的心也就能得以舒展。

“影響力”是一個很神祕,也很有力量的一個詞。我們能夠挖掘它的正面,美化生活;也能夠利用它的負面,謀取利益,這取決於我們的良知。我們不能制止別人利用它,但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變成“傻瓜”還不自知。發現行爲的祕密,正確運用影響力,做更好的自我。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17

加入希爾安處方A線—讀書會之後,衆多同事鼎力推薦了《影響力》這本書,由於沒有心理學相關知識的儲備,初讀還是不甚明白,漸漸發現這本書的確名不虛傳,讀後收穫頗豐,不愧是一本營銷心理學經典之作。

這本書不單單從營銷心理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各類營銷行爲,還經過許多作者及團隊親自體驗的事例來加於驗證所提出的論點,讓我們看到現象背後的本質,教會了我們去思考、解決問題。整本書一共分爲六個部分來論述影響力原則,分別是:一、互惠原則;二、承諾和一致原則;三、社會認同原則;四、喜好原則;五、權威原則;六、稀缺原則。

影響力原則是一個很辯證的原則,如果把它用在正道上,就是正面的影響力;如果把它用到歪道上,就是負面的影響力。書中提到有些影響力被一些商家利用成爲牟利的手段,似乎爲人所不齒,這樣會產生負面影響力。我們其實都在有意無意把這些影響力原則應用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經過通讀該書,我想分享的是正面的影響力。

1、互惠原則。

當我們在做客情的時候,經過拜訪,一回生兩回熟;必須的禮品饋贈,宴請等增進情感積累的方式;與客戶建立相互認同的情誼。這其實就是互惠原則在實際工作中應用。

2、承諾和一致原則。

人們做出了承諾(甚至用筆寫下來),就會增加對自我的約束力,從而行爲上也持續一致。很多時候,公司會舉辦年度職責考覈書籤約儀式,對中高層幹部年度各項任務在很正式和隆重的儀式中進行,確保簽約人給出正式的承諾。

3、社會認同原則。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從衆效應”,就像哪裏的餐館人多就往哪裏去。網絡大衆點評也是一個例子,大家會認爲大衆好評的就是好的。我們在產品開發進院時,我們也經常用到這個原則,會告訴客戶,和他們醫院級別差不多的醫院目前都在使用該產品,因爲大家都在用了,也就是說你們醫院也應當引進該產品。

4、喜好原則。

人們都喜歡和自我相似的人。我們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還有一個現象叫“套近乎”。聽到客戶說一口與自我相似的口音,讀後感m。simayi就會說:您是我老鄉啊!一下子拉近了彼此好多距離。喜好原則應用事例不勝枚舉,作爲銷售人員應當擅於瞭解和發現客戶的需求,並要及時滿足客戶需求。

5、權威原則。

人們潛意識裏會服從權威,並且其程度遠超乎人們的想象。我們在培養學術帶頭人,他們是某一個專業領域的專家和學者,他們是某一個專業領域的協會領導,他們在某一個專業領域的話語權有着舉足輕重的力量,我們很多時候在發揮他們的權威的影響力開展各類工作。

6、稀缺原則。

越少見,則“顯得”價值越高。商家會讓顧客覺得商品或服務的“機會難得”,“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當公司主辦一個全國的學術年會,知名專家授課,學術層級高,又在旅遊勝地,名額相當有限,這個時候,我們將這有限的名額給到有強烈意願參加這次會議(醫院不報銷相關費用,我們全程覈銷費用),平時久攻不下的客戶,讓這個客戶充分感受到這個名額來之不易,這樣做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讀一遍也好,讀兩遍也罷,讀多少遍都不重要,讀書貴在於,是爲了讓自我拓展視野,開闊思路,多學多思,最終學以致用。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18

今日把影響力這本書看完了,感覺收穫很多啊。

這本書從實例開始講起,分析了我們成長過程中養成的一些條件放射。同時用實例分析了,人們利用這些原理提高說服別人機率的案例。

這六種原理是人們在從小成長中養成的一種條件放射。基於這幾種原理,在成長中爲我們供給了能夠快速解決問題的捷徑。在現代信息爆炸的社會裏,我們需要應對海量的信息,然後做出快速的確定。所以這幾種原理就顯得更爲重要。

在這本書中重點提到了,一些人們是如何利用這些原理來提高自我的說服力的。在社會中,我們需要相互交流,相互溝通,他爲我們給出了幾種辦法的總結。這本書六種原理,最開始有案例入手,分析出所用到的典型的原理。之後分析這種原理出現的原因,再用實驗的方式總結出影響它的因素。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具體的應用,還有與之相關的一些變化。最終提出應對這些情景時我們的應對方法。

互惠————禮尚往來,這個影響社會提高的條件放射。應爲互助,纔有人類的發展。這個人類活動最根本的原則。

互惠策略:

付出—使對方產生負債感———提出自我的要求———到達自我的要求。

決絕—退讓策略:

提出一個較高的要求————做出合理的讓步—是對方產生負債感———提高第二個要求成功的機率

承諾與一致原則:一旦原則某種立場,就會產生與其一致的壓迫感。

提高一致性的方式:書面的,公開,的聲明,然後是由自我主動做出的決定。

社會認同:是影響人們最重要的一個原理。當大家都以相同的方式思考的時候,就沒有人會想得太認真。

多元無知效應。相似性—維特效應。

喜好:優秀的外表,相似性。稱讚,接觸和合作。關聯這些都會增加喜歡一個人的機率。這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權威:頭銜,衣着,外在標誌,這些都會成爲認證權威的一部分。

短缺:常用的商業模式。他提到了一個原因:心理抗拒。好奇心算是心理抗拒的一部分。人們總是對不容易獲得的東西抱更大的佔有慾。

這幾種原理滲透在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應對一些問題中,幾種原理都會有所表現的。說到那裏想起了:如果想破壞友情就向他借錢。其實錢沒有錯,朋友也沒有錯。人們的互惠心理已經滲入骨髓。如果不還錢,就破壞了互惠原理,破壞了承諾,這兩個方面又進而影響到喜好,應對三大原理的影響,除了最基本的血緣關係,其他都經不起不還錢的考驗哇。

根據這本書,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本書專門介紹如何選擇西裝的書,裏面提到了一些社會心理學的東西。在社會交往中,首先是合乎身份,合乎場合的着裝,是十分重要的。之後誠信是首先得,之後再正式交流中,其他幾種原理開始發揮作用。互惠,承諾,如果能合理的巧妙的使用這些原理。將會大大的提高我們說服力。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19

《影響力》是一本很系統、很有深度的專業書籍,可以說是說服力方面的權威。但它不像其他學術著作那樣乏味、生硬,本書語言通俗易懂,是人人都可以讀懂的。閱讀前,我對它沒有抱太高的期望。但當我開始閱讀時,我發現它有強大的磁力,讓我無法停止去閱讀它。第一次讓我感受到書對我有這麼大吸引力。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非常好,收穫挺大;雖然我只是學生,從未從事過營銷的工作。因爲它不是一本鼓吹利用心理學不擇手段的獵食指南,它更大的作用在於揭穿那些不擇手段的“魔術”,確保我們可以在不降低道德水準的前提下更好的保護自己。所以,與其說它是爲營銷人員而寫,不如說它是爲所有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要和協調、購買打交道)而寫。

本書建立在豐厚的理論基礎之上,針對每一個原理逐層剖析,講解透徹,有很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舉例適當,幫助理解又加深印象。這位心理學大師將容易使人產生無意識反應的力量歸納成6種,在告訴我們這6種力量如何產生作用的同時,還教授我們如何在這6種力量面前保護自己。

互惠——一些培訓機構來學校做“演講”不僅免費,而且有時還有小禮品送;做調查前經常承諾會送出一些小禮品。

承諾和一致——推銷人員總會讓你先同意他的產品某一方面的優勢。

社會認同——爲什麼培訓機構總是不遺餘力地宣傳它們最有知名度的學員。

喜好——爲什麼“總要”學員介紹自己的朋友參加他們的培訓。

權威——讓我知道,爲什麼每一次講座開始前都要有人隆重地介紹主講者,而且介紹者是主辦方在場的最高領導人。

短缺——打造其他人不具備的能力往往成爲競爭的關鍵。

其實,影響力是不處不在。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20

斷斷續續的花了一些時間,在家裏,在公車上,在醫院。今天總算是把《影響力》看完了,心裏有點高興,又多了一本看書的記錄了。

看完這本書,學到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寫讀後感的目的是什麼?寫讀後感的目的是借於此一能讓自己有個記錄,二能讓自己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三是能加深對書籍的印象。

《影響力》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現在的順從者,大多是銷售,利用人類現在一些固有的想法,“播一下就放”的形式,影響到我們的情緒,讓我們做出一些毫無根據,毫不理解和無奈的選擇。主要包括“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幾種因素。

通過文章的閱讀,瞭解了先前有些情況下自己所做出的一些不合理的選擇的原因。國外的書籍解釋的非常詳細,不同於國內的書籍泛泛而談。此書從根本和相關實踐得出結論,並進行擴展,以及面對這些影響力因素時,我們應該做的正確做法。確實是本好書,讓我又學到了一些,對於自己以後從事銷售的工作,以及面對其他順從者時,能夠洞穿對方的目的,做出相應的不損害自己利益的決定。

突然想起社會認同這一影響力的因素,其中有個案例指的是,當某人需要幫助時,路人都沒有及時給予幫助。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認爲是因爲現今社會的冷漠。但事實上,大多數情況是因爲社會認同影響而爲。首先,旁觀者對受害者的受害程度不清楚,對方是否真的需要幫忙呢?其次,旁觀者看到大家都沒有去幫助,故根據社會認同的原理,就會產生受害者也許不需要幫助的想法。已經瞭解了這兩點原因,不僅能幫忙以後自己碰到的受害人,而且也能在自己發生危險時,需求別人幫助時成功率。

總之,受到社會的一些固有的觀念,我們都已經形成了一些簡單的判斷方法和邏輯,而這些方法都有其單一性,並不理智。《影響力》一書讓我對人類的思想和一些原先沒察覺到的行爲有了新的認識,這本書推薦大家都要去看看。

讀《影響力》心得體會21

最近讀完了《影響力》這本書,頗有感觸。

作者認爲,我們所處在這樣一個知識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沒有辦法、時間和精力,去仔細分辨每一種現象的合理與否,我們在日常中的很多活動,並不是依靠自己的深度思考和邏輯分析,而是一種慣性,而社會心理學則是研究這種慣性,廣大的商家也是利用潛在客戶這種慣性,去“套路”廣大消費者。

我敢肯定很多人和我一樣有着類似的經歷。時常走在路上會遇到很多“隱藏的商人”,他們以贈送的方式換取聯繫方式。時隔數日,他們會向你推銷一些廉價的精品物,然後你可能會不假思索的買了一堆,但後來,這些東西可能被丟在了不知名的角落。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當你填了某份考證問卷後,很多機構便從不同渠道購買了聯繫方式。這些銷售人員的手段極高明。他們先是打電話來表明自己是某某機構的某姓老師。聊了幾句後說可以贈送免費資料作爲參考,藉此添加微信。一番詢問之後,讓你無意識的表明你的立場——報名了考試就一定要通過。接着,他們開始提及自己銷售的課程並願意給出優惠價,同時告訴你,名額有限而他把這個名額留給了你,錯過近期的優惠價可能就沒有機會了。結果就是,你可能真的沒有多想就買了。

看了《影響力》這本書,我開始意識到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這六大影響力武器的受害者。上面就發生在身邊的例子都已經涉及到五個影響力武器:互惠原理、承諾一致、喜好、權威、稀缺。

這幾種營銷心理學,哪怕就是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都是顯而易見的,與其說這是一些營銷中很常見的手段,不如說是他緊緊抓住了消費者的大衆心理罷了,他所講的這六種方式環環相扣,不痛不癢就能直擊你的內心深處,而你也就因爲產生的共鳴而一步一步地上鉤,最終成爲人家的囊中之物。

我覺得本書既像是武器,又像是一面盾牌,人是複雜的社會性動物,日常工作生活離不開人際交往及各種交易活動,不可避免的,人總需要通過其他人達到自己的目標,或是幫助其他人完成他們的目標,這也是我說影響力既是武器又是盾牌的原因,在沒有意願、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或沒有認知資源對情況進行全面分析時候,我們最容易使用孤立的線索,我們往往會把焦點放在一些片面的信息上,用更原始的方式來做出錯誤的決定。

隨着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各種信息紛至沓來,我們的大腦沒辦法在總覽全局的情況下,需要我們保持大腦的清醒,在道德範圍內用影響力的武器去完成自己的目標,也要防止落入他人影響力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