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精選6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精選6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1

一、初讀課文,自主學習。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低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旨在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願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的動力,爲自主識字,大量閱讀打好基礎。根據這種教學理念,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在文中讀字音,啓發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學的“口”和“土”來進行識記;自己學筆順,利用描紅掌握字的整體框架,最後落實寫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實際,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始終以培養學生興趣爲前提,以學生自主學習爲宗旨。

二、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現在《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根據這一理念,我是這樣來開展教學的:首先採用四人小組合作,研讀:”我“是誰?他想去看什麼?突破難點,理解”壯觀“及”心願“一詞,然後,探究爲什麼要去看看?練習”我會讀“中的句子,最後,”我“會怎麼說?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組長找幾個能讀的來讀一讀。

三、背誦課文,進行實踐。

1、誰能有感情地來背一背課文?

2、教唱《我愛北京天安門》。

3、自由實踐:佈置學生收集有關北京風光的圖片,請去過北京的學生當小導遊,接受北京美麗的風光,也可用我”我想________“說或寫上幾句話。

語文教學提倡”做、說、寫“相結合,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應立足與生活,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2

本課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爲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的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一、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由於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感。但是,我選這個升國旗錄象不太壯觀,因此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每個孩子的生活經歷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每個孩子的語言表達,情感體驗多有不同。初讀時,我讓他們學習自己解決字詞,然後再重點交流。爲了激發學生的讀書慾望,我一次次出示北京名勝古蹟的圖片,使孩子們的激情再次達到昇華。

三、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如果說這節課只停留在讓學生讀完課文就結束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在即將結束時,我讓學生歡唱《我愛北京天安門》再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3

課前我設計了一個教案,一節課下來,我發現現實非常殘酷,可以這麼說,整堂課都是教師牽着學生走,走的磕磕絆絆,相當吃力。原因何在?我對此進行了反思,發現我忽視了一個最重要最客觀的因素——學生的知識準備。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文章,句子琅琅上口,適宜朗讀。但要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出來,並非易事。

首先,學生對課文內容很陌生。課文描寫的是一個住在小山溝裏的同齡男孩美麗而殷切的願望,他在大樹底下聽媽媽講新中國的首都北京的一些情況,北京城的美麗、莊嚴對於初涉學堂、牙牙學語的小孩來說,是神祕的,帶有夢幻色彩的,是神聖的,凌然不可侵犯的,它具有無形的感召力,具有無限的誘惑力,所以男孩跟媽媽說,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裏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說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築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羣。大山——在小山溝男孩的眼裏司空見怪,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在的孩子們眼裏,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地域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

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普遍比較小康,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幸福與祖國的'興衰有關係,“祖國——中國”這兩個詞語在他們心中沒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氣跟他們解釋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生活對比,他們還感受不到。一年級的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僅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個星期、一天這些具象的東西上,1949年,對他們來說太遙遠,57年前,他們不理解這是多長一段時間,基於這樣的起點,你讓學生怎麼去理解祖國的一路坎坷,怎麼去理解中國人民的奮鬥精神?對祖國不瞭解,對歷史沒概念?學生情有何處發?怎麼能受到愛國薰陶?這就像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不明白,而你非得問他:你喜歡它幾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喜愛之情!

其次,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在這一年齡段,他們的瞬間(短時)記憶佔優勢,但時間一長易忘,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家校配合,學校裏學的東西回到家以後,馬上覆習鞏固,增強記憶,這樣第二天學習就輕鬆了。然現在很多孩子們的學習問題就出現在“回家”複習鞏固這個環節上,學習很大程度上成了同齡人之間比拼瞬時記憶!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能好到哪裏去?學生連字、詞都讀不好,好多字詞都不認識,怎麼去讀好句子,而且還要聲情並茂地去讀!

綜合以上兩個因素,這個自己設計的自認爲比較理想的教案想要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出效果來簡直就是高空築樓——必塌!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我多想去看看》的第一課時,在整節課中,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體現了以學生爲發展中心的特點。

從整個教學活動來看,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學習,而是主動的,充滿熱情和好奇地學習。從一開始的自讀,互相讀,自己理解課文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到學生對不同問題的相爭,辯論,發表不同見解,都可以看出,學生們是在主動地學習、探究、並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好的學習習慣,體現了以學生爲發展中心的特點。

2、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點燃學生學習的思維火花。在本節課中,教師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現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偉壯觀的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美麗的故宮,頤和園,北海公園,雄偉的萬里長城,看後使學生產生了身臨其境之感。再如富有挑戰性的朗讀,()識字等比賽形式,都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熱情,使整個教學充滿了情趣。

3、增強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探究能力的發展。

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課標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地合作,愉快地交流,遇到不懂問題也能主動地探究,這說明教者在平時是十分注意這方面的培養。例如,有一組小學生對“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他認爲,這兩句話是一樣的,爲什麼要重複,而且中間用了一個句號。他百思不解,經過討論,反覆朗讀,大家明白是這個山裏的孩子太希望到北京去看一看,這是在表達“他”強烈的願望。問題弄明白了,個個學生的臉上掛着幸福的微笑。這樣主動地探究式的學習,要比教師的灌輸的效果不知要強多少倍。

總之,這是一節比較符合新課標的一節課,由於受學生年齡限制,有些地方體現還不夠到位,但我堅信,堅持用新理念培養訓練,不久將來一定會有明顯效果。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5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分別借兩個孩子之口講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遙遠的新疆看天的雪,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瞭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願。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滿足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親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輕鬆學習。有以下優點:

一、指導讀好長句子。

一年級的當中有不少長句子,學生不容易讀通順,齊讀時也很難讀整齊,是學生朗讀的難點。於是我分步開展指導,讓學生先讀短語"遙遠的北京城雄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再讀整句"遙遠的北京城,有一座雄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化解了朗讀難點。並且通過我的範讀,指導學生讀好停頓,爲之後的感情朗讀打好了基礎。

二、藉助多媒體,理解詞語。

"壯觀"的意思比較抽象,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播放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視頻,讓孩子置身其中,直觀地看,直接地感受,有效地化抽象爲形象,幫助學生理解了"壯觀"的含義。有感受纔有真情的流露,看完錄像,我借景抒情,請孩子們把剛纔看到的場面讀出,孩子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好。孩子們在反覆誦讀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無形中得到昇華。

三、通過對比朗讀,讀好帶有感嘆號的句子。

本的教學目標中有"讀好帶有感嘆號的句子"爲此,我設計在對比朗讀中體會感嘆句的情感,我出以下句子:

句1:我想去看看。

句2:我多想去看看!

句: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學生在比較讀中體會出了感嘆句與陳述句的區別,體會到了反覆手法所蘊含的強烈情感,並體會到中"我"的感受,讀出了真情實感。

不足之處:

一、堂教學趣味不夠。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力較差,面對枯燥的學習,容易疲倦,因此老師的充分調動就尤爲重要,備時不僅要備,還要備學生,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突出趣味性教學,比如說,在識記生字時,就應該採取遊戲等形式互動,在讀及重點句子時,運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

二、拓展說話目標沒有達到。

教學時,我還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說話訓練,我讓學生仿照寫法,以填空的形式完成說話訓練:"告訴我,沿着,就會走出鄭州。,我對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降低了說話難度,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學生知識面較窄,只有少數學生能完成,其實可以設計你還了解北京的什麼?出示收集的北京風景圖片及有關的資料,介紹北京美麗的風光。或你去過哪些城市旅遊過,給同學介紹一下當地的風光。通過補充材料,讓學生更多的瞭解北京和中國其他城市,彌補學生知識面窄的缺陷,使學生能夠完成說話訓練,更能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延續。

總的說,堂是藝術,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加以完善。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6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首小詩,共三大句話:第一句話交待了“我”的出身——一個山村的孩子;第二句是講遙遠的北京城,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第三句寫山村孩子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我在引導學生識完字,讀熟課文後,沒有逐字逐句的理解、分析課文,而是讓孩子們提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我原以爲孩子們不會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我這樣做只是嘗試,但出乎意料:萬和林一開始就直奔文章的核心句子:課文結尾爲什麼連用兩個“我多想去看看”?我沒有直接解答這個問題,而是以它爲理解文章的一條線。我問:誰看出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哪裏看出的?孩子們的思路又進入了課文。

在文中他們從“走出大山”、“遙遠”等處看出了“我”是一名山村孩子。有一位孩子提出“壯觀”是什麼意思?我請幾位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看過升旗儀式的孩子描述了升旗的場面,同時就有孩子在驚歎。表達能力強的楊金頤同學還結合學校的升旗儀式作了想像,用兒童特有的語言闡釋了“壯觀”一詞的含義。這時我趁熱打鐵:這樣壯觀的場面,老師真想和同學們一起站在天安門廣場看看啊!

但對一個山村孩子講,這是多麼難又多麼遙不可及啊!這是她的夢想,她已經多次向媽媽說“我多想去看看”啊!從這兒看出小姑娘。孩子們補充: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去北京;看出小姑娘多麼渴望看升旗儀式啊!提出問題的萬和林也說自己明白了:其中一個是作文章結尾,另一個用來點題。至此,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劃上了句號。課後我作了深刻的思考,對待這些優秀的孩子,我應該大膽放手,給他們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