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教案(精選23篇)

八年級歷史教案

一、什麼是教案

教案是教師爲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爲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

二、八年級歷史教案(精選23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歷史教案(精選23篇),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歷史教案1

一、學習目標

1、識記同盟會成立後,革命志士發動的武裝起義的名稱、領導人及影響。

2、掌握武昌起義的背景、過程,分析歸納其歷史意義。

3、感受革命黨人爲國爲民、敢於犧牲的奉獻精神。

二、自主預習

1、1906年冬,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發動武裝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後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2、1907年,孫中山親赴越南河內,與黃興共同籌劃領導,襲取鎮南關。

3、1911年,湖北革命組織與,在同盟會的推動下,積極謀劃起義。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終結。

三、合作探究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革命把自古以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之間不許稱“大老爺”“老爺”“大人”,而改稱爲“先生”“君”“同志”等,不許府署官員坐轎。有的從前頹廢的青年向親人表示:“中國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個新中國的新人。”

(1)材料單元出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什麼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2)你認爲材料中“中國革命成功了”的觀點對嗎?請說明理由。

四、隨堂演練

1、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是( )

A、萍瀏醴起義B、浙皖起義C、鎮南關起義D、黃花崗起義

2、武昌起義前,同盟會領導的規模最大的起義是( )

A、萍瀏澧起義B、浙皖起義C、黃花崗起義D、鎮南關起義

3、辛亥革命爆發前,同盟會所領導的一系列武裝起義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B、挫傷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積極性

C、動搖清朝的統治基礎,加速革命發展的進程

D、擴大了革命派的羣衆基礎

4、20世紀初,導致同盟會發動的一系列武裝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A、革命黨人未發動和依靠羣衆B、發動武裝起義的條件不成熟

C、革命黨人未提出明確的綱領D、武裝起義的計劃不周密

5、下列說法符合辛亥革命爆發前武漢的史實有:

①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快的發展;

②出現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羣;

③反帝鬥爭不斷高漲;

④孫中山等革命黨人進行了較長的起義準備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義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

A、資產階級B、無產階級C、湖北新軍D、農民階級

7、武昌起義的客觀有利時機是( )

A、20世紀初開展的收回利權的鬥爭

B、湖北文學社和共進會的宣傳、組織工作

C、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反清的武裝起義

D、同盟會成立後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8、下列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

A、清朝湖北當局無力頑抗B、革命黨人籌劃周密、完善

C、起義新軍的革命主動精神D、立憲派改變策略乘機附和

五、課後反思

答案

二、自主預習

1、萍鄉、瀏陽、澧陵萍瀏醴起義

2、廣西起義

3、文學社共進會

4、君主專制制度

三、合作探究

1、(l)變化:民主、平等意識增強。原因:辛亥革命。

(2)觀點:不對;理由: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杜會的性質(或: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人人心)。

四、隨堂演練

1、A2、C3、C4、A5、D6、C7、C8、C

八年級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公車上書及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光緒帝變法詔書的主要內容,分析戊戌變法失敗原因。

②能力目標:a.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和總結康、樑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

b.通過討論“維新變法所要達到的目的”“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運用“分組學導”的教學方法

②本課通過課前預習、小組交流、競爭搶答,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③教學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了直觀性。對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由學生討論、研究、分析、歸納。學生編排歷史小品,歸納總結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認識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改良運動,是愛國的、進步的。

②譚嗣同的慷慨捐軀,譜寫了維新人士變法圖強的鬥爭意識和義無反顧的英勇氣概,令人敬仰。

③康、樑爲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際,爲改變現狀,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要求變法,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巨大進步。

教學思路

重點難點的突破與解決方法

①重點: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運用多媒體投影、圖片等直觀手段,從康、樑的活動入手,講清公車上書的情況。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方法掌握百日維新的內容。

②難點:對百日維新的作用和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理解與掌握。通過分析百日維新詔書的內容,哪些觸及頑固派利益,哪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分析支持維新變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維新變法運動的社會基礎。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原因。

課前導學

①學生分組查找戊戌變法、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的情況資料。

②學生預習本課,編寫歌謠、做小報、結構圖總結本課。

③指導學生查找資料,編排歷史小短劇。

教學滲透點

①用不同形式總結本課,編排歷史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②訓練學生根據史實,掌握論從史出的分析方法。

②書籍:《中華上下五千年》

③光盤:科利華備課系統

教學資料

多媒體教學設備

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導入新課

出示投影片: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帝國主義瓜分狂潮及情況介紹。

學生看投影

利用多媒體投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興趣。

現在我們做一個假設:我們都生活於19世紀末這個動盪的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之中?談一談你的看法、想法。

模擬:

請一位學生做記者現場採訪2—3位當時人士。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種:

①有的認爲必須改革。

②有的認爲要發展科學技術,走資本主義道路。

③有的認爲必須實行革命等。

學生感到新穎。

這樣的設計目的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縮短歷史與現實的差距,同時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體會歷史、思考歷史。

教師不要限制學生,讓學生展開聯想抒發自己的情懷,精彩的地方給以加分鼓勵,注意把握時間。

總結:和大家一樣,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爲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們就介紹當時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

學習新課

板書:第7課戊戌變法辨別“戊戌”的寫法。

出示投影:康有爲、梁啓超像。提問:你知道這兩位人物是誰?誰能介紹他們的情況?

康有爲、梁啓超是維新變法的主要代表,他們爲推動變法進行了大量的活動。提問: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事件是什麼?

學生看圖像,爭相回答。

學生回答:公車上書的內容。

利用投影增加直觀效果。學生事先準備,相信一定能介紹清楚。

學生可以根據課本回答,也可以補充資料。

公車上書由於頑固派的阻撓沒有傳到皇帝手中,但在社會上產生巨大的反響,公車上書失敗後,康、樑等人還進行了哪些維新變法活動?

這部分知識要點大家找得非常準確,對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誰還能補充一些其他的資料?

學生看書歸納要點:

①創辦《萬國公報》

②組織強學會

②維新派團體形成

學生補充資料:

創辦《時務報》《國聞報》各地組織學會、學堂等。

知識要點較清晰,學生容易找到。

根據學生回答。酌情加分。

公車上書後,康有爲又三次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危急,惟一途徑就是變法。但頑固派大臣竭力阻撓,康有爲與頑固派大臣進行了論戰。

學生表演短劇:

旁白:德國強佔膠州灣,內憂外患,康有爲再次上書,要求變法,於是康有爲被請到總理衙門“問話”,出席“問話”的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有一個小組準備了歷史劇,請大家欣賞。

老師認真觀看學生表演,對學生的表演給以鼓勵。

有李鴻章、榮祿、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榮:(盛氣凌人):你老是變法、變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變的,變則背天理,必然禍亂天下。

康(反駁):世事萬物皆變化,祖宗之法爲什麼不能變呢?祖宗之法治國之本,只有變祖宗之法中陳腐之處,國家才能富強。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論,不可寬容。

榮:祖宗之法千真萬確,只能遵行不能變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還談什麼祖宗之法。就拿總理衙門來說吧,祖宗法裏沒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設立的,時代變了,祖宗之法也非變不可。

(榮祿等一時無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見解,難得難得,我會盡最大努力把他引見給皇帝的。

旁白:這次問話後,光緒帝對康有爲極爲欣賞,下令康有爲籌劃變法。

學生對歷史劇表演非常感興趣,情景比較形象,學生印象深刻,激發學習歷史興趣,提高學生綜合概括能力。

下面我們看具體的變法措施,變法從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有哪些內容?

學生閱讀變法法令內容,搶答。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討論:變法有利於哪個階級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擁護?變法觸動了哪些人的利益?

變法結果怎麼樣呢?

學生討論並回答。

①有利於資產階級利益。

②得到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地主、愛國知識分子擁護。

③觸動頑固派利益。

學生據課本內容回答。

①慈禧爲首的頑固派發動政變。

②譚嗣同等六人爲變法獻身。

③百日維新。

這裏涉及重點內容,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回答不準確,教師應給予點撥指導。

學生一般能在書上找到答案,同組同學可補充回答。

出示譚嗣同的投影片:

引導學生討論31頁

“動腦筋”題,或處理課後“活動與探究”題。

學生介紹譚嗣同的事蹟。

小組討論後,展開辯論。

辯論時,學生可充分發表意見,小組成員隨時補充,有的學生回答可能很片面,教師要引導學生一分爲二看問題,學生在爭辯中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戊戌變法的內容我們已經講完了,回顧知識要點,三分鐘快速記憶,出示測試題。

學生快速記憶。教師指導學生搶答。

及時鞏固知識,注意鼓勵學生。

戊戌變法失敗了,讓我們從當時的現實出發,來探討: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小組討論歸納,代表發言。

①維新派力量小。

②頑固派勢力強大。

②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提高學生分析、歸納問題能力。

總結:在當時的情況下,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康有爲、梁啓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爲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所進行的改良運動,是愛國的、進步的,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巨大進步。

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高度來看戊戌變法是否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八年級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論着

(2)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繫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書中有關白話文的材料,培養學生對於歷史新事物的鑑別和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用李大釗、魯迅等人在反封建鬥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兩面旗幟就是“民主”與“科學”,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增強民主與科學意義。

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爲什麼把鬥爭的矛頭對準孔教?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

1898年,一個18歲的中國青年到南京參加科舉考試,考場裏有個考生聚精會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處便大喝一聲:“今科必中!”這個青年在一旁看得發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舉人得了勢,不知會把國家搞成什麼樣子。從此之後,他對封建制度深惡痛絕,踏上了尋求真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這位曾投身於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創辦了一本名爲《青年雜誌》的月刊,不久改名爲《新青年》。正是這本雜誌高舉起“科學”與“民主”的大旗,拉開了一場思想啓蒙運動的序幕,這場思想啓蒙運動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新文化運動。出示課題。出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爲什麼稱爲新文化運動呢?新文化是與舊文化相對而言,是對千百年來的歷史沉積而成的封建文化的無情批判。那麼爲什麼會在20世紀初的中國產生這樣一場新文化運動呢?首先我們來看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學生們回憶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麼?(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師:中華民國成立後,從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受到知識階層,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歡迎。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以後又是怎樣做的呢?(出示袁世凱登基、祭孔圖片)。這些說明了什麼?什麼是孔子之道呢?指孔子學說爲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其核心內容是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歷代統治者以此來束縛人們的思想。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文化領域裏推行尊孔復古的反動政策。引導學生思考:尊孔復古是反動的封建逆流,而帝國主義在當時處於先進的資本主義,它們爲什麼支持尊孔復古?教材中的“對內對外,兩無遺憾”是什麼意思?

討論:新文化運動是不是幾個青年憑空造出來的呢?

2、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看影片片斷同時思考下面幾個問題: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誌、口號、代表人物、內容。(多媒體先出示問題,然後播放影片)。

看完影片後,提問: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誌是什麼?

生回答後投影展示《青年雜誌》、《新青年》,並簡單介紹。

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什麼?(民主、科學)

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投影出示陳、李、胡、魯四位人物。今天我們有幸請來了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歡迎,先請四位做自我介紹。然後我們請這幾位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來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這是在《新青年》旗幟下聚集起來的一個生氣勃勃的知識羣體。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可以概括爲四提倡、四反對)

(1)提倡民主,反對專制。也就是提倡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反對封建獨裁;

(2)提倡科學,反對迷信。強調的是用自然科學一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反對封建愚昧;

陳獨秀《青年雜誌》創刊號上,發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 和“科學”的口號,他說:“我們現在認定只有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麼是民主?什麼是科學?

民主:指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學:指自然科學及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

(3)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強調從個人有獨立自主權利的觀點出發,提倡獨立思考,反對依附古人,反對盲從封建權威,反對做習慣勢力的奴隸。要求從封建傳統下解放人的個性與才能,使其能夠得到自由的發展;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

(4)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主張用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文章,反對模仿古人,反對言之無物。鬥爭鋒芒直指孔教,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提倡民主和科學在今天過不過時呢?

就讓我們一起來重讀新文化運動的主旨。(生齊讀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

師: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四年大戰後的歐洲人充滿了憂慮和悲觀,連西方人自己都對自身的文明表示懷疑。世界的形勢和國內的現實使國人感到資產階級思想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是什麼事件讓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呢”?(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聲終於使馬克思主義成爲一種擁有事實的理論,具備了征服人心的說服力。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決定人類命運的已不是資產階級,而是無產階級,是社會主義。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讓新文化運動有了什麼樣新的發展呢?

李大釗等人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進入到一個新時期。

新文化運動有什麼樣的意義呢?生回答。

中國新文化運動有着深遠的歷史意義。首先,它是我國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第二,它啓發着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是,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方文化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一點一直影響到後來。

我們的先輩們爲了救國救民,追求真理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我們作爲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應該怎樣做呢?讓我們一起來宣誓。

全體起立宣誓:

我們作爲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應當學習和繼承新文化運動先驅者們那種勇於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學習的精神,將民主和科學的兩面大旗舉得更高更高!我們作爲未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參與者,應當學習和繼承他們那種敏銳的政治眼光、爲維護祖國的進步,積極創造新事物而不懈奮鬥的精神,將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現代化的強大國家!

讓我們爲之而努力奮鬥吧!老師總結了一首歌謠,幫助同學們來記憶這一課的內容。出示歌謠。

新文化運動歌謠

新舊思潮起衝突,

《青年雜誌》運動搞。

民主科學搖大旗,

陳李胡魯做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

馬克思主義響中國。

新文化運動載史冊,

人們思想大解放。

八年級歷史教案4

[課程標準]

(1) 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爲例,說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2) 知道就業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

(3) 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爲例,說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2)培養學生用數字、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4)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採訪或社會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爲第一手資料,作爲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制度,數據。用數字有力說服,實施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採用“舉辦小型展覽會”、“編寫歷史小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

(2)認識到國家關於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人才競爭的需要。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重點]

改革開放後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

[難點]

改革開放後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組織學生有“節奏性”的活動,對比觀察民國時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會調查、實物展示等,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變化現象及其內涵。

[教學過程]

(導入1)

歷史老照片對比(或學生家庭照片對比)

(導入2)

改革開放前後新舊四大件對比引入

(導入3)

學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內容,由現在的生活狀況,引出學生對以前人們生活探究的慾望。

(導入4)

劉興民《生於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寫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學生分爲四組分別通過調查、採訪瞭解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1、 衣

[家庭照片展示講解]

[服裝表演]

[小品表演]《搶購》

[數據展示] 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537.5元

2、 食

[年夜飯調查](地點、內容、花錢數、原因等)

[實物展示和解說]學生蒐集的各類票據

[小故事]傷心往事

3、 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學生(或小區)家庭住房情況調查。

(資料展示)國家統計局住房調查統計數據。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雲昌“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 行

[社會調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變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設調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對比]:文成公主入藏當年走了三年,今天請你護送文成公主入藏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二、就業和社會保障

1、 就業制度的改變

[創設情境]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大學生人才交流會隨處可見。

[採訪](1)年輕人如今的就業觀念

(2)年長的教師他們年輕時的就業觀念

(3)下崗的父母瞭解其下崗的經過及再就業的情況

[討論]“鐵飯碗”的打破是好事還是壞事?

爲了選擇更好的就業機會你認爲應該做哪些準備?

2、 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錄象] 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數據展示]

(1) 到20xx年底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1.4億人,是1990年的2倍

(2) 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社會發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 到20xx年8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達8200萬人。

八年級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講述張謇辦實業的故事,說出張謇辦實業的背景、影響和結局。

2、能概括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幾個階段、發展特徵;能分析出不同時期發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張謇辦實業的瞭解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原因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感受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形成振興祖國、自強自立的民族認同感。被張謇等施己所長、報效國家的愛國操行所感染,樹立勤奮學習、振興中華的遠大志向。

重點: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難點:

正確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

教法:

以導學式爲主

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聽說過老年人把鐵釘、火柴分別叫什麼嗎?爲什麼那時的中國人要在這些日用品前加一個“洋”字?這表明了什麼?今天我國的民族工業品牌已走向國際市場,你能舉個例子嗎?這又說明了什麼?

生:老年人叫鐵釘爲洋釘,叫火柴爲洋火。說明近代中國技術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場的民族工業品牌有海爾、康佳、TCL等。這說明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品出口大大增加。

師:民族工業的過去和現在形成強烈反差,這其中的歷史值得我們去探究,回味!本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板書題目)

體驗新知:

師: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近代民族工業”(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又是怎樣起步的呢?(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張謇爲什麼要捨本逐末創辦實業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狀元實業家張謇”一目,並圈點你所獲得的信息,稍後我們一起來交流。

生:閱讀教材,自主學習。

生:交流信息:1、張謇是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2、《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利用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3、張謇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並創辦了大生紗廠。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張謇的大生紗廠等企業獲得了進一步發展。5、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又一次在中國大量傾銷棉花和棉織品,紗廠的產品被迫削價銷售,收不抵支,負債累累,最後被吞併。

師:張謇創辦了哪些實業呢?(展示課件)

生:講述狀元實業家張謇的事蹟。

師:由張謇創辦實業你感受到了什麼?請同學們每4人爲一小組展開討論,稍後由小組中心發言人發表本小組的討論意見。

生:討論。

生:答案1、外國人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對中國人民剝削很嚴重。

答案2、張謇非常愛國,希望通過辦實業抵禦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

答案3、張謇捨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氣。

答案4、張謇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才能。

答案5、張謇非常有遠見。

答案6、張謇有不屈不撓的精神。……

師:大生紗廠的結局說明了什麼?

生:答案1、民族工業的發展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

答案2、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民族工業的壓迫迫使它無生存空間,勢必倒閉。

答案3、封建勢力對民族工業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進行壓制。

師: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榨下,民族工業的最終歸宿註定是悲慘的。那麼,民族工業究竟有怎樣曲折的發展過程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可以分爲哪幾個階段?

生:三個階段:洋務運動到清末、“一戰”期間、“一戰”後到解放前夕。

師:洋務運動到清末,民族工業的發展特徵是什麼?

生:民族工業出現了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進了實業集團的紛紛出現。

師:民族工業出現萌芽的原因是什麼?

生: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的促進作用。

師:“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展示課件)

(出示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麪粉出口增長說明什麼?爲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會出現“黃金時代”?“一戰”後到解放前夕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

生:講述榮氏家族企業的興衰。

師:這一時期爲什麼民族工業又呈現萎靡不振的狀態呢?

師:以上通過表格,我們瞭解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是什麼?

生:學生討論,交流。

師:老師將你們的討論總結如下:發展階段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發展水平整體落後。

師: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沒能完成救國的願望,除了受到客觀原因影響外,還有主觀原因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舊中國民族工業儘管發展艱難曲折,但對於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哪些影響呢?

明確:給中國帶來了重大的經濟、政治變化,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生活。

暢談收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展示課件)

八年級歷史教案6

教學目標

1、瞭解阿古柏侵佔我國新疆和殘酷剝削、壓迫新疆人民的史實;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的史實。

2、學習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史實,學會正確評價左宗棠,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全面、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3、知道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的行爲會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教學重難點

重點:左宗棠收復新疆

難點:講清收復伊犁的重要性與付出代價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導入】教學過程

(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我們新疆好地方》,並配一組展現新疆美麗、富饒的圖片,最後一張圖片定格於“左公柳”。

設問:在新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這種柳樹,人們親切地稱它爲“左公柳”。哪位同學知道這些柳樹爲什麼被稱爲“左公柳”?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正像歌中唱的那樣,我們新疆是個好地方,風吹草低見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美麗富饒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國侵略者侵佔。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傾聽一曲正氣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復新疆。

(多媒體出示課題) 第3課 收復新疆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阿古柏侵佔新疆

學生閱讀11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1、根據13頁地圖,標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線。(“浩罕國”→喀什噶爾→天山以南→[北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2、有人說阿古柏“一僕二主”。請問他的“二主”是哪兩個?(英、俄)其中哪個國家直接出兵佔領伊犁?(俄)

設疑過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員,面臨着新疆地區這麼嚴重的危機,你會考慮怎麼辦?(先讓學生合上課本,在小組裏自由表達,然後要他們打開課本看看當時實際上是怎樣處理這場危機的。)

左宗棠收復新疆

學生閱讀12——14頁本目課文、“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請學生扮演“李鴻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主張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將怎樣打敗阿古柏?怎樣收復新疆?(允許自由發揮)

3、左宗棠打敗阿古柏後,怎樣處理伊犁問題?(沒有直接與俄國交戰,而是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同時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紀澤的外交鬥爭。)

教師過渡:爲了配合曾紀澤爲收復伊犁而同俄國進行的談判,左宗棠擡棺上征程,表明了自己誓死收回伊犁的決心,請同學們表演一段歷史劇來展示這段歷史。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學生1(扮演曾紀澤):伊犁是我大清的國土,沙俄無理搶奪,已是不符合各國和平共處、互不侵犯的國際法則,伊犁歸還大清是理所應當的。

學生2(扮演左宗棠):左宗棠讓士兵擡着棺材出場,走過一場。

學生3(歷史評述者):“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首詩頌揚了19世紀70年代中期,欽差大臣左宗棠率領湖南戰士收復新疆,治理邊疆的業績。

學生4(歷史評述者):左宗棠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讓士兵擡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擊俄國,收復伊犁的決心。左宗棠的壯舉,有力地支援了曾紀澤的外交鬥爭,迫使俄國歸還伊犁。

1、他這樣處理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

正確。首先,他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鬥爭策略。對於較弱的浩罕國,取勝的把握比較大,就果斷動武;對於較強的俄國,就儘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於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門,如果不收回來,整個新疆就無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爲代價,保住更爲重要的安全大門,是明智之舉,有所失纔會有所得。

再次,外交鬥爭必須有武力作後盾,纔有可能取得勝利。

總之,在收復新疆這個問題上,左宗棠能夠高瞻遠矚,用全局的眼光來分析、解決問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聯繫左宗棠和戚繼光等人的所作所爲,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愛國大臣、愛國將領都有什麼樣的兩面性?(對外反侵略,值得讚揚;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必須批判。)

3、根據第11頁“動腦筋”:爲什麼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對突厥實行有效管轄、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少數民族反動首領的叛亂、清政府在1884年設置新疆行省等。)

採用詩歌形式:俄英垂涎爭新疆,入侵稱汗阿古柏。海塞並重左宗棠,力退敵寇壯山河。威震伊犁名天下,新疆收復回祖國。

左宗棠在天山南北留下的,不僅是戰績、故事、祠宇,還有一叢叢在戈壁灘中頑強生長的“左公柳”。(多媒體展示圖片)

從蘭州到哈密,從哈密到烏魯木齊,所植倒柳“連綿不斷,枝拂雲霄”。正是

大將籌邊尚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度玉關。

我想“左公柳”承載着左公的精神和氣節,肩一天風塵,守腳下土地。左公柳深深紮根於西北的地層,昇華、完善、豐富、成熟,成爲矗立於戈壁荒漠中的民族的脊樑。

八年級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和總結康、樑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

(2)通過討論“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通過本節課,使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是以康有爲爲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發動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活動,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從而對戊戌變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21教育網康、樑爲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以挽救民族危亡爲己任,奔走呼號,宣傳變法,投身改革,要求維新變法。應該學習他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們與時俱進,敢爲人先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處理方法:運用多媒體投影、圖片等直觀手段,從康、樑的活動入手,講清公車上書的情況。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方法掌握“百日維新”的內容。

法的內容:哪些觸及頑固派利益,哪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分析支持維新變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維新變法運動的社會基礎,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理解變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組學導,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滲透點:

(1)用不同形式總結本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訓練學生根據史實,掌握論從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學設備:

(1)多媒體教學設備。

(2)衛星接收的教學資源,中央電教資源庫資源。

(3)光盤。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1)小組內學生分工收集,處理有關資料。

(2)學生預習本課,做小報、結構圖,分角色表演來總結本課。

(3)結合本課內容進行自我教育。

二、新課講授:

出示圖片《黃海激戰》,出示視頻《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全國人民感到恥辱,義憤填膺,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資產階級維新派呼籲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富強。)

假設:我們都生活在19世紀末這個動盪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中?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總結:和同學們一樣,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爲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今天我們就學習當時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八年級歷史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掌握火車和輪船、有線電視、照相和電影、新聞報紙和出版事業等在中國的出現及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意識、創新和探究能力。

3、通過“舊聞播報”、學習成果彙報、“設身處地”等環節,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與聽從溝通的能力。

4、通過近代社會生活同古代現代社會生活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思維能力。古縣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發展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

5、認識火車輪船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認識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這是以中華民族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爲代價的。

6、認識工業文明的傳入改造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促進中國社會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進步觀。

7、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作用,它是歷史的進步。

8、認識物質文明的變化是最根本的變化,引起精神領域的變化。

9、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革新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瞭解並體會近代西方工業社會文明促使中國社會在各領域所發生的變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社會習俗的變化等。

教學難點

1、分析變化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影響。

2、物質文明的變化是最根本的變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潛移默化中滲透物質決定意識的初步的唯物史觀。

3、理解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進步意義和侷限性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我的想法

一、導入:“舊聞播報”

出示兩則新聞太空旅遊和烹飪機器人“那麼,100年前的中國社會生活是個什麼樣子呢?”引出課題

二、視頻欣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

那時的中國社會生活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組合作學習

1、分組

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強調社會生活是包羅萬象的,除了書本介紹的內容,它還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組。並提出各組學習過程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a、變化體現在哪裏?b、爲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c、變化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給每個組發相應的補充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十分鐘)學生學習過程中,老師着眼於三個方面給於指導:

A、調動成員間的交流、合作。

B、指導學生整合信息(書本、老師發下的補充資料、個人的知識經驗),從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結論。

C、指導學生如何採取新穎、生動、有效的方式進行學習成果彙報。

3、學習成果彙報

老師給予點評和總結。

四、情景糾錯:

五、設身處地:

六、有話大家說:

“博客留言版”

學生以新聞播音員的身份主動的“說”新聞

學生欣賞描述

歸納:(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會習俗)

學生討論、合作

各組派代表上臺

參與遊戲

培養學生的現場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自然生成認識;科學技術使社會進步、生活變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認識。爲課堂深入做好鋪墊。

提出問題提供資料,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導學生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方案策劃能力、合作意識和思維創新能力。

表達和配合

知識的反饋和鞏固

通過具體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體會近代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及其侷限性。

隨意談體會,提出問題。課堂並不侷限於45分鐘,將課堂內容向課堂之外延伸。

八年級歷史教案9

[課標內容]

(1)講述我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實。

(2)以我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等史實爲例,說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了解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過程及中美建交的經過,分析其重大意義,提高學生分析闡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討論十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蒐集查閱相關資料,瞭解另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過程及中國合法席位恢復後在聯合國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重大意義。

(2)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及閱讀課文有關內容,瞭解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美關係發展的情況,認識中美建交的重大意義及中美關係發展曲折複雜的原因。

(3)閱讀課文,瞭解我國新時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的特點及外交活動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及中美建交,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表明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

(2)新時期,中國外交方針的調整適應了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國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認識維護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提高綜合國力也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爲人類進步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美建交和新時期外交新局面的開創。

難點: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教師講述及問題討論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什麼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的提出有什麼重大意義?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誌着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構成了世界各國相互了爭與生產共處的堅實基礎,獲得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贊同,成爲解決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着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國政府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取得了許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導入新課

一、另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美國阻撓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2、中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及其意義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訪華及上海《中美聯合公報》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三、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1、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2、中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結]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外交活動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已成爲國際事務中舉足輕重的力量。隨着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必將對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做出更大貢獻。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習題。

[第25課時]

講評第五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第五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複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三、引導學生自己訂正考試失誤的知識點

八年級歷史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課是從經濟方面縱向概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及特徵,並介紹了晚清時代的狀元實業家──張謇及其創辦的大生紗廠的興衰。內容較爲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躍性強。

【學生分析】

對於近代的民族工業發展瞭解很少,但對當代的民族工業發展有一定了解。通過對近代政治史的學習,已經模糊地認識到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化有一定的聯繫。

八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分析史料和歷史圖片的能力。

【設計理念】

1.關注學生的知識現狀,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從而做到溫故而知新。

2.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通過分析大量的史料得出歷史結論。

3.注重以歷史知識爲載體,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4.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繫,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目標】

1.應掌握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開端、初步發展、黃金時期、凋敝破產的情況。

2.應培養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以及發展中的困難是什麼?

應培養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總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中呈現的特徵。

3.應認識到近代中國的落後是由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所導致的,具體說是帝國義和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的結果。應認識到以張謇爲代表的一些實業傢俱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愛國精神,他們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

能深刻體會到沒有獨立的國家主權,沒有和平穩定的環境,經濟就不會發展。

【教學流程】

一、導入設計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

1.老年人口中所說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釘其實就是什麼?爲什麼要加“洋”字?這表明了什麼?

2.今天我國的有些民族工業品牌也走向國際市場,你能舉個例子嗎?這又說明什麼?

學生活動:探討、回答。

(1)說明近代中國技術水平十分低下,很多東西都需要進口。

(2)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品出口大大增加,像海爾集團、康佳、TcL等都走向世界市場。

教師活動(引導):民族工業的過去和現在形成強烈反差,這其中的歷史很值得我們去探究、回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設計理念:【關注現實生活,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關注學生的興趣,激趣導學】

二、新課探究

1.民族工業的發展階段

(一)近代民族工業的開端(清末到洋務運動)

教師活動(展示課件):近代民族工業的含義;引導學生體會含義;並鼓勵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大膽判斷: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開端是?爲什麼?

學生活動:體會近代民族工業的含義,並就老師的問題作出判斷,回答: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是從清朝末年到

洋務運動爲開端的。因爲,隨着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特別是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的刺激下開始的。

設計理念:【考察學生對已學過的歷史知識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能力】

(二)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1.與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有關的歷史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從我們學過的近代史中找一找還有哪些歷史事件對民族工業的發展有推動作用?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回答。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的刺激、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設計理念:【檢查學生頭腦中的感性認識,對學生認識現狀有所瞭解,以便加以引導。給學生創造參與課堂的機會】

2.甲午戰後民族工業初步發展及原因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甲午戰爭前後企業發展表格

學生活動:分析表格,得出歷史結論,認識到甲午戰後民族工業初步發展,並探究其原因。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分析史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允許民間辦廠促進了民族企業的發展】

教師活動:佈置閱讀教材導入框內容及第一段課文狀元實業家──張謇。探討:是什麼因素促使張謇放棄高官厚祿,去開辦大生紗廠?他身上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學生活動:閱讀、分析、回答。(1)《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利用中國廉價原料、廉價的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張騫深感要晚會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2)

張騫興辦放棄高官厚祿興辦實業的愛國精神和不畏世俗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設計理念:【通過張謇創辦實業的典型例子讓學生認識到“實業救國”思想也是甲午戰後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三)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教師活動(置疑):大生紗廠發展最快是哪個時期?分析書中統計表,探討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快的原因?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回答。(1)大生紗廠發展最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2)第一次世界大戰

其間,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進入

了“黃金時代”。

設計理念:【注重通過歷史資料和統計數字直觀地認識歷史】

(四)受挫、破產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教師活動:(1)置疑:大生紗廠結局如何?爲什麼?

(2)佈置閱讀課本小字材料:榮氏兄弟創辦企業的興衰。

(3)出示課件:陳啓源辦廠xxx;四大家族與榮氏企業。

學生活動:分析歷史資料,回答問題。

學生回答:(1)最後被外國公司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又一次在中國大量傾銷棉花和

棉紡織品,紗廠的產品被迫銷價銷售,收不抵支,負債累累,做後被吞併。

設計理念:【讓學生認識到民族工業發展中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民族資產階級必然有革命的一面】

小結:導致近代民族工業長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資產階級具有革命的一面,所以有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但由於軟弱、妥協,最終不能領導中國革命成功。

2.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

教師活動(置疑):我們已經縱向瞭解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你能一句話概括一下發展的特徵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

設計理念:【承上啓下,帶出相關問題,激勵學生探究】

學生活動:分析書中所給的3幅照片,說說民族工業在行業發展上的特徵。打開彩色地圖,分析民族工業分佈的地域特點。

深受三座大山壓迫總體水平落後-----表現在(1)從行業上看,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2)地區發展不平

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三、小結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點出應掌握的知識點。

設計理念:【畫龍點睛,明確問題,理清學生思路】

四、出謀劃策活動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分析課本上的材料,這段話反映了什麼問題?

毋庸置疑,加入wTo對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但我們更應該清楚地看到,大量優質價廉的進口品種衝斥我國市場,對我國民族工業無疑是個很大的挑戰。請你爲我們民族工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學生活動:討論、分析、自由表達。

設計理念:【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在現實生活中培養學生歷史責任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1.民族工業的產生、初步發展(萌芽階段)──黃金時期──蕭條破產階段

洋務運動甲午戰後一戰期間一戰後至新中國成立

發展原因發展原因發展的障礙

2.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艱難曲折、落後、不平衡

八年級歷史教案11

課程標準:

1、知道“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推廣等標誌性成果,以及“八六三計劃”。

2、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爲例,說明信息技術在促進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3、列舉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史實,認識教育發展在“科技興國”戰略中的地位。

4、瞭解我國文化藝術和體育事業的主要成就。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能夠列舉出“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推廣等科技發展的標誌性成果,能夠說出什麼是“八六三計劃”。

2、瞭解信息技術在促進我國社會發展和日常生活變化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夠根據“材料閱讀”中的表格說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得到了基本普及的史實,增強分析圖表的能力。

4、根據課本列舉出文學、藝術、體育事業的主要成就,培養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收集、展示一定的資料,通過分析資料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科教文體事業百花齊放、欣欣向榮。

2、採用分組學習、學生備課講課的方法,提高主動收集、分析資料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合作精神和竟爭意識以及一定的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大量的史實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教文體事業繁榮發展,成果卓著,增強對黨、對國家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

2、通過一定的資料分析,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教育事業是“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和保障,今天的勤奮學習就是爲將來報效祖國、造福人類打下良好的基礎。

3、學習科學家刻苦鑽研、嚴謹治學的優秀品質,學習體育鍵兒爲國爭光、英勇頑強拼搏精神。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歸納分析法、列舉法

學習指導方法:本課可以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並討論一些問題,促使學生了解科教文體事業等方面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先引導學生閱讀本課的導言,瞭解我國科教文體事業等方面的事情。

二、新課:

(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

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展開講述:

1、我國第一代“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高新科技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2、實施“八六三計劃”

3、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

(二)、百年大計,教育爲本

引導學生看書:

討論:1、我國爲什麼要實行科教興國戰略?

2、教育發展與實行科教興國戰略是什麼關係?

3、科教興國戰略對教育提出了什麼任務?教育事業應怎樣完成這一任務?

學生回答後,由教師講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工作的成果。

(三)、文藝體育事業百花齊放

由學生自學教師講述。

作業:《伴你讀歷史》、材料閱讀、自我測評。

板書設計: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

(二)、百年大計,教育爲本

(三)、文藝體育事業百花齊放

八年級歷史教案12

課程標準

列舉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史實。認識教育發展在“科教興國”戰略中的地位。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圍繞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展開討論,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觀點,學會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學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知識與能力:瞭解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的發展規劃及其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三個面向”;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指導學生學習“三個面向”的題詞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學習基本的調查研究方法,培養學生進行史調查和社會調查的能力,並學習撰寫調查報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教育事業輝煌成就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本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科教興國的意識。

通過調查,加深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增強熱愛家鄉的觀念,樹立學好本領、建設美好家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導入

由“大眼睛”照片引出教育話題,“你能給這幅照片加上你認爲最恰當的標題嗎?”由此導入新課。

一、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

想一想:爲什麼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說一說: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人民教育事業發展的可喜成就。

記一記:“三個面向”的題詞。

理一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取得巨大成就。

比一比:蘇明娟的兩張照片說明了什麼?

小調查:你所在社區普九實施情況(入學率及原因)

課後延伸:

小組討論:

“你準備怎麼幫助失學兒童?”或以“讓我們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陽”爲題,寫一封倡議書。材料閱讀:“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於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

——在聽取關於價格和工資改革初步方案彙報時的講話

“中央提出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並且從中小學抓起,這是有戰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歷史的責任。”

——1985年5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誰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

教 育 立 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教師資格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希望工程

“大眼睛”蘇明娟當年手握鉛筆“我要上學”的照片爲很多人所熟悉,那雙充滿渴望的大眼睛深深震撼着人們的心靈,以這張照片爲標誌的希望工程也已成爲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動。

10年來,這張照片已爲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悉,以這張照片爲標誌的希望工程也已經發展成爲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動,社會各界捐建的希望小學總數達8335所,救助失學孩子累計達230多萬名。

10年後的今天,希望工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青基會推出了希望工程遠程教育計劃,目的是爲了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力爭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裏讓全國貧困農村小學都建起遠程教育網站。蘇明娟再次成爲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二、高等教育的大發展

口才展示:高等教育發展的概述。指導學生蒐集相關資料(重點大學、專業設置、科研成就、學位制度等方面)。

論從史出:高教發展數據比較(高校數量、在校人數等),說明高教的大發展。

實地調查:選擇本市你所感興趣的一所高校,瞭解它的歷史與發展現狀,加深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認識。

八年級歷史教案13

[課程標準]

(1)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爲例,說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2)知道就業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

(3)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爲例,說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2)培養學生用數字、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4)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採訪或社會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爲第一手資料,作爲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制度,數據。用數字有力說服,實施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採用“舉辦小型展覽會”、“編寫歷史小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

(2)認識到國家關於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人才競爭的需要。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重點]

改革開放後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

[難點]

改革開放後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組織學生有“節奏性”的活動,對比觀察民國時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會調查、實物展示等,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變化現象及其內涵。

[教學過程]

導入: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學生分爲四組分別通過調查、採訪瞭解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講解]

[服裝表演]

[小品表演]《搶購》

[數據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537.5元

2、食

[年夜飯調查](地點、內容、花錢數、原因等)

[實物展示和解說]學生蒐集的各類票據

[小故事]傷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學生(或小區)家庭住房情況調查。

(資料展示)國家統計局住房調查統計數據。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雲昌“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會調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變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設調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對比]:文成公主入藏當年走了三年,今天請你護送文成公主入藏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二、就業和社會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變

[創設情境]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大學生人才交流會隨處可見。

[採訪](1)年輕人如今的就業觀念

(2)年長的教師他們年輕時的就業觀念

(3)下崗的父母瞭解其下崗的經過及再就業的情況

[討論]“鐵飯碗”的打破是好事還是壞事?

爲了選擇更好的就業機會你認爲應該做哪些準備?

2、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錄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數據展示]

(1)到20xx年底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1.4億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社會發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到20xx年8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達8200萬人。

[談一談]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給你帶來的感受?

板書設計:

21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對比改革開放的前後變化

二、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就業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革內容

2就業保障體系的內容及作用

佈置作業

1練習冊

2課堂的動腦筋

教學後記

本節教學內容較爲簡單,學生容易理解。因此我採用自學的方式,學生掌握快,知識通過對比牢固,效果好。

八年級歷史教案14

一、 課程標準

1、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瞭解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

2、以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爲例,探討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3、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和掌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瞭解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

3、瞭解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國有企業的改革的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調查、收集這一時期的資料,培養學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讀圖、識圖的能力

2、通過收集資料,着重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整理,獲取信息的能力,辨證分析歷史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國之路,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和好處,從而進一步確立爲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2、體會我國在全面地創造性地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進程中同樣經歷了艱辛探索;

三、重點與難點重點:

1、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2、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難點:

1、初步認識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

2、 理解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四、課前準備

教師:

1、收集相關圖片資料和影視資料,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2、佈置學生課前調查自家近二十年來擁有家用電器情況的變化;

學生:

1、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圖片;

2、以組爲單位,彙總好調查數據;

3、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活動法、啓發引導法;

學生學法:

1、調查、收集、整理資料;

2、學會利用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歷史的方法 ;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安徽鳳陽小崗村 1978年12月18日)請每組派代表上臺彙報社會調查的數據資料。想一想:

1、從彙報數據中你感覺到什麼樣的變化?

2、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二、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三、國有企業的改革

1985年起 在三個方面進行

1992年起 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

1、說一說中國最早四個經濟特區的名稱;

2、閱讀對外開放示意圖,找出下列地區的地理位置:

深圳、海南、廣州、上海

3、請根據對外開放示意圖說說中國對外開放的格局

八年級歷史教案15

[課標內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學技術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分析中國近代雖然科學技術落後,卻出現了詹天佑、侯德榜等傑出的科學家和專家的原因,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找尋資料、討論和上臺講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學技術專家的傑出貢獻,體會科學技術對於興國強國的重要作用,積累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狀總的知識,並使學生學會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近代傑出的科技專家詹天佑、馮如、李四光、侯德榜爲救亡圖存、振興國中華,努力趕超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熱血報國的赤子之心,認識到科技成就取得源於不迷信外國權威和勇於挑戰困難,源於在繼承前人學識基礎上的大膽創新,培養學生愛祖國愛科學的良好品質。

[重點和難點]

重點: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學家處於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難點:詹天佑、李四光、馮如、侯德榜四位科學家和專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質的共性。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啓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詹天佑和京張鐵路

二、馮如和飛機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質力學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鹼法”

[小結]

讓學生討論:四位中國近代科技專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導學生形成對他們的共性認識,明白成爲一個優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條件,繼承和發揚他們立志圖強、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以及熱愛祖國、努力爲國爭光的壯舉。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習題。

八年級歷史教案16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啓、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爲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爲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

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並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從衆,讓思考成爲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爲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採用什麼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誌着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啓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後世稱爲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啓C.商湯D.周文王

4.“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爲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裏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課堂反思:

(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穫和困惑)

八年級歷史教案1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採用講授法、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課內容的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標誌着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教學重點:“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佈。

教學難點:1954年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通過指導學生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佈示意圖》,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標誌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基本形成。

學時重點

重點和難點:本課主要介紹的是工業化的起步。講述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等問題。

重點有兩個:一是瞭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知道1954年頒佈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學時難點

難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因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這一問題很抽象,對初二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因而將它確定爲本課的難點。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工業化的起步。

請同學們閱讀課前導讀,“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麪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製造。”

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我國經濟狀況如何”。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國民黨在敗退臺灣後留給中國共產黨的是一個經濟上面臨崩潰的舊中國,一窮二白。舊中國是個落後的農業國,沒有合理的工業體系,幾乎沒有重工業。新中國建立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但仍遠遠落後西方發達國家,就是同樣發展中國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導學生閱讀書中表格。

師:怎樣才能扭轉這種局面呢。

活動2【講授】工業化的起步。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一五”計劃編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時間。

1953年,我國政府開始組織編制“一五”計劃,目的是爲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國民經濟。“一五”計劃到1957年結束。

師:“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麼”(由學生看書總結)

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那麼,爲什麼要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呢爲什麼還要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一五”計劃開始的時候,雖然我國工業已經恢復並超過歷的水平,但是工業化的起點仍然很低。1952年現代工業在我國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體再次顯示:《中華與印度、美國鋼和電產量的比較》表格和課前導讀內容)

可見,我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特別是經過抗美援朝戰爭和更復雜國際局勢的影響,恢復我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極端落後狀況的客觀要求顯得更爲緊迫。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參照蘇聯的經驗,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

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看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怎樣超額完成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師生共同小結)工業方面:一批爲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起來(爲鋼鐵工業)。1953年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鍊鐵爐相繼提前竣工。與此同時,還建立了新的工業部門(爲飛機制造業和汽車製造業),到1956年,我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機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牀的工廠——瀋陽第一機牀廠建成投產。(多媒體顯示:《鞍山大型軋鋼廠》《我國製造的噴氣式飛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並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交通運輸業方面多媒體顯示:《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重要成就分佈示意圖》(動態),學習交通建設主要成就。A、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毛澤東稱之爲“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漢長江的雄偉氣勢及其在我國南北交通方面發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間,我國共建成30多條鐵路,還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國內地和邊疆的聯繫,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師:“一五”期間,在蘇聯的幫助下,我國以156個項目爲中心,先後施工一萬多個工業項目,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爲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同時在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礎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完成書中“動腦筋”,指導學生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男孩的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激發學生髮奮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師:隨着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經濟建設也在加緊進行。具體表現是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請同學結合課文介紹大會召開的情況。

學生複述:1954年9月,我國政府在北京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大會由毛澤東主持,全國人大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國家大事。由人民參加商議國家大事,這在我國曆還是第一次,它充分體現出人民當家,成了國家的主人。

師:這次大會的任務一是制定了一部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國有一部文獻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這部文獻叫什麼是在什麼會議上制定的

生:《共同綱領》,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制定的。

師:當時,蔣家王朝雖然被,但全國大陸還沒有完全解放,國內外的敵人還很囂張,國家的政治制度也處於一種過渡狀態,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隨着國際國內形勢的穩定,需要加強人民的民主權利,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在這次大會上,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憲法的頒佈,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憲法的過渡狀態,加強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證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那麼,如何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內容。

師:憲法規定我們國家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所有這些充分說明這部憲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你怎樣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建設成就

提示:可以結合課文及《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佈示意圖》,找出“一五”期間我國在國民經濟方面取得的建設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結論“了不起!……”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女孩的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這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發學生髮憤學習,掌握本領,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練一練:列舉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任意三項或更多的國家建設成就(書讀課本,找出答案。)

1.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產

2.中國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3.瀋陽第一機牀廠建成投產

4.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東北工業基地形成

八年級歷史教案18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的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絲綢之路作爲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絲綢之路變遷和衰落的探討,以史爲鑑,談對當今的啓示。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薰陶,爲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與結果,絲綢之路的路線與意義及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與啓示等。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學會查找資料,蒐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爲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學會交流,增強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通過繪製絲綢之路路線圖培養歷史空間感及動手能力。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啓示的交流,培養探究能力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祖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

(2)通過學習張騫等人爲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於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討和今昔對比,汲取歷史教訓和營養,以史爲鑑,強化環保意識和對祖國一些方針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等)。

四、本課重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1、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對外交往當中最爲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開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本課的主線,並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在此當中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意義及衰落又是重點的重點。

五、本課難點:

由於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對當今的啓示。

六、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以webquest爲載體,這是目前採用較多的一種網絡探究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爲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webquest平臺,學生自學、蒐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在此當中我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環節:評價、作品與交流。

如何有效的評價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效果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評價,一方面學生可以更爲明確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更有利於對學生的鼓勵和對教學效果的檢測。

八年級歷史教案19

重點:

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難點:

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學手段:

利用地圖、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設備,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

一、導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徵,隨着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着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爲奴隸。而農奴主卻過着奢侈的生活,爲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後於西歐。並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後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爲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並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後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臺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可啓發學生思考:爲什麼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並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爲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自上而下的改革,並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於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美國自獨立後,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像:“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爲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並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品。

本目爲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並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影響。最後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展和南北兩大階級鬥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臺與美國內戰爆發的關係。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經過,包括內戰爆發、初期北方失利、聯邦政府頒佈革命措施扭轉戰局、轉折戰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爭中的作用。

最後,教師組織學生從戰爭的性質、作用和侷限性分析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並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爲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課時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

課前發放本節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臺,發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爭後期性質的變化。

最後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後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揮了什麼歷史作用?

三、意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意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意大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意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意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後原因。

最後由學生歸納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第三課時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着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後,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爲衆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後,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後,關於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後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於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爲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爲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於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着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於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八年級歷史教案20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實行工業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誕生過程及其內容和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的工業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業化開始起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第一部憲法的頒佈,真正地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顯著成就。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和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教學難點: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學生閱讀教材導入框教師由此導入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教師提問】

閱讀教材18頁—19頁,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上面臨怎樣的局面(背景)(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多媒體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產品產量表。

(2)中國、印度、美國的工業的對比表格。

(3)毛澤東的話語。

教師歸納背景1: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背景2:我國工業水平落後

【教師提問】=爲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變當時的經濟狀況,我國政府制定了什麼

學生回答: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多媒體展示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圖片)

【教師過渡】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本第二段內容看一下,瞭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

[教師要求]請大家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複述一遍。多媒體展示一五計劃的任務[教師引導]現在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第一個五年計劃爲什麼要以發展重工業爲主一般來講,應該是先發展輕工業、農業和商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纔對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1.當時的國情,中國的工業基礎太薄弱。

2.受蘇聯發展的影響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成就。